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CIT資金鏈告急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8-3-21 1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來麻煩不斷的華爾街又有得熱鬧看了。

CIT Group周四說,由於受信貸危機影響,其正常的資金來源已經枯竭,公司不得不動用全部73億美元的應急信貸額度。這對商業貸款機構而言或許意味著大麻煩,因為CIT為保存資金實力,將收縮其借貸業務,並出售部分資產。

CIT首席執行長傑弗里•匹克(Jeffrey Peek)說,我們認識到,鑒於目前的市場環境,我們需要減小公司的經營規模。

雖然CIT不是一家銀行機構,但它從事的業務是面向大小不一的、難以從傳統銀行獲得充分融資的企業提供資金服務。CIT的客戶遍布50個國家的30多個行業。截至12月31日,CIT經營的資產額為832億美元,這一規模與位於克利夫蘭的地區性銀行KeyCorp相當。

由於CIT不能用銀行存款來滿足經營業務的資金需求,它通常是依賴融資(包括商業票據等短期債)及資產抵押市場和公司債市場來解決問題。

但是,在爆發信貸危機后,這些資金渠道都凍結了。周二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下調評級更是讓上月剛剛慶祝百年誕辰的CIT在籌集資金方面雪上加霜。

在CIT表示將被迫動用緊急信貸額度之後,其股價即重挫了45%。不過周四該股收盤跌17%至9.63美元,這表明,投資者認識到該公司在動蕩的市況下採取這一做法可為其贏得時間。

CIT管理人士稱,過去一周,公司原來的資金來源基本失靈。如此吃緊讓各種規模的企業從CIT貸款都變得更困難、成本也更高。考慮到CIT的龐大規模,可用信貸規模的收縮還可能導致企業的借貸成本總體上升。

Sandler O'Neill & Partners分析師邁克爾•泰阿諾(Michael Taiano) 說,這有一種連帶效應。CIT資金吃緊,他們的客戶也會跟著收緊,接下來,可能導致這些客戶在還貸方面出現違約。這就像一條食物鏈,存在傳導效應。

目前,中小企業信貸出現了吃緊信號,CIT的問題就是最新一例。按揭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違約情況不斷惡化讓多家銀行對各類借貸都謹慎有加,這種局面加劇了美國經濟的下滑態勢。聯邦儲備委員會(Fed) 1月份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銀行收緊了商業放貸標準,有大約四成的銀行表示提高了此類貸款的利率。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肯尼斯•波斯納(Kenneth Posner)說,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與次貸借款人相似。前些年信貸一直很寬鬆,而現在,一旦遭遇不順,可能你就沒有流動資金用來應付。

CIT首席財務長約瑟夫•里奧(Joseph M. Leone)表示,它需要減少放貸以便保存資本,但將繼續為現有客戶提供服務。他說公司日後在資產籌措方面將保持謹慎而明智的態度。

匹克說,與此同時,CIT已與多家存款充裕但資產不足的存款機構商談向其提供額外資金的可能性。他說,CIT與一家銀行已基本達成協議,但最近的市場動蕩讓此事稍有推遲。

CIT現在必須籌措足夠資金償付2008年將到期的97億美元債務。此外,它還有短期商業票據需要償付。最大一批將在5月份到期,屆時它需要兌付38億美元的債券。目前CIT手頭現金不到25億美元。CIT計劃出售50-70億美元的資產。

CIT表示,在資金需求減少后,應急信貸額度應足夠彌補公司今年餘下時間的需求。

分析師認為,CIT在未來發生債務前提前動用全部信貸額度是一個明智的舉動。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副總裁馬克•威斯登(Mark Wasden)說,我們現在處在一種到處都存在不確定性的環境里。他說,CIT可能希望此舉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些曾經深受投資者景仰的大機構突然間紛紛倒下,讓投資者驚恐不已,進而對向CIT之類的公司提供融資也退避三舍。貝爾斯登之所以迅速垮台並被以大甩賣的價格售於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也正是因為其債權銀行和客戶突然集體撤退所致。同時,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 經營的Carlyle Capital突然破產也是因為類似的資金鏈吃緊造成的。

實際上,CIT並不是第一次面對依賴短期債市場帶來的風險。2002年,該公司被泰科(Tyco Corp.)收購。后泰科評級被下調,CIT發現自己也被商業票據市場拒之門外。後來CIT重新獨立后,採取措施減少了自己在短期借貸市場上的頭寸規模。

David Enrich / Liz Rappaport / Liam Pleven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