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事解讀

[複製鏈接]

11

主題

276

帖子

6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nshanwu 發表於 2008-3-20 1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俄美外長和防長將在莫斯科商討反導系統問題
【莫斯科消息】據俄新網報道  ,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高層消息人士13日透露,俄羅斯與美國外交部部長和國防部部長將於3月在莫斯科討論與反導彈防禦系統、《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有關的問題。
消息人士指出:「17日至18日俄美將在莫斯科舉行『2+2』會談磋商。」
他說,美國方面將帶來去年10月曾談論和打算引用的一些建議用來磋商。
這位外交官表示:「美國夥伴將帶來一些有關信任措施的建議。它們規定俄羅斯軍官在波蘭和捷克反導設施的存在、封鎖雷達以便使其不偵察俄羅斯領土方向以及攔截導彈不進入發射井。」
他說:「美國既在反導方面,又在《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問題上向我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們的美國夥伴全面通報了我們準備在這一問題上如何行事。他們還告知我們在以什麼來取代《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方面的立場。」
他指出,應以某一文件來取代《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這一文件在法律上能得到承認、能體現有關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協議和保留對其監督的措施。
消息人士表示:「同時,美國夥伴想解除《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中所承擔的削減和限制戰略武器的責任。他們想在常規武器裝備中享有充分的使用戰略武器的自由。而利用雷達不可能識別它們。」

【時事點評】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近段的國際風雲,我們曾經給出這樣兩個觀點:
●再談俄羅斯外交「紅線」只是被觸及,而非「全面突破」
第一:不論是南美那縷突然升起的狼煙,還是歐盟高官米歇爾的古巴之行,本質上都是伊核問題的邏輯發展,也是「科索沃獨立後續階段」的邏輯發展,同樣是俄羅斯外交「紅線」(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和科索沃的最終地位)被「觸及」的必然反應。
第二: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非常強調」俄羅斯外交的「紅線」是被「觸及」、而非被「全面突破」,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必要強調的是,只是「觸及」而「非全面突破」的根據在於三點:
首先,作為俄羅斯外交政策「紅線」之一的美國東歐導彈防禦系統,整個計劃仍然處在「歐美俄」的三方談判之中,儘管這種談判主要表現為「美波雙邊談判」、或者「美捷雙邊談判」。
其次,儘管科索沃在歐美的「一致支持」下已經正式宣布獨立,科索沃獨立問題已經不可逆轉地進入了「科索沃獨立後續階段」,但是,我們認為科索沃正式宣布獨立是一回事,科索沃最終是否能獲得獨立地位(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獲得聯合國的認可)是「另一回事」;特別是,「科索沃獨立後續階段」能否大體上處於和平框架下運行,則「又是一回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東方評論員認為,即便美國與波蘭、捷克兩個東歐國家談妥,「在歐盟的默認下」準備強行在東歐部署其導彈防禦系統,但是,只要俄羅斯緊扣伊核問題這個核心、在「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中戰略運作得當,最後迫使歐盟「準備強行拆除」也未為可知。
●「紅線」只是被觸及而非「全面突破」、也就給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留下了迴旋空間
我們知道,俄羅斯劃下的那兩道外交紅線,是沖著「歐美」、或者北約去的,顯然,正是因為俄羅斯的「外交紅線」是被「觸及」、而非被「全面突破」,這也就給「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進一步「討價還價」、留下了迴旋空間。
●在華盛頓是否有膽子直接跳進「第三觀察點」的問題上,美國決策者仍然有時間「認真考慮」
同樣,中國也劃下了一條明確的紅線,也就是所謂的「入聯公投」問題,這主要是沖著「美日同盟」、主要是美國,當然也包括歐盟而去的。到目前為止,由於時間仍然「夠長」(距離台灣大選還有一個多星期),因此,在華盛頓是否敢正式打出「台獨牌」的問題上,或者說、在華盛頓是否有膽子直接跳進「第三觀察點」的問題上,美國決策者仍然有時間「認真考慮」。
另外,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還明確說過:至於台海局勢將如何發展,由於時間還足夠長,我們不妨在五大洲陸續開張的「八仙桌」上,特別是在伊核問題、朝核問題的那種「請來請去」之間,或者在「美元治喪委員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去作進一步觀察。
下面,我們不妨先閱讀幾則相關新聞,並粗略地盤點一下、看看「五大洲」又陸續開張了哪些「八仙桌」,我們將在這些新開張的「八仙桌」上,去觀察台海局勢的可能發展。

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希望台「入聯公投」不要過關
【華盛頓消息】針對台當局推動的「入聯公投」活動,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基廷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得到的資料顯示,「入聯公投」不會過關,美國也希望「公投」不要過關。
美國太平洋軍區司令基廷連著兩天在國會聽證會上談到台灣「選舉」的相關議題。他先是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希望各方冷靜、剋制,不要有人在三二二大選到五二0「總統」就職前煽風點火,他呼籲陳水扁和新當選的「總統」持續展現負責任行為,避免任何煽動性言詞。
隔天,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軍委會主席在書面證詞中說,中國大陸的軍費繼續快速成長,又在台灣對岸部署飛彈,令美國深感關切;「在此同時,台灣的『總統』持續進行挑釁計劃,包括被中國稱為『紅線』的入聯公投」。
基廷在答詢時說,「我們得到的資料顯示『入聯公投』應該不會過關,我們也希望『公投』不過關。」
基廷說,因為如果過關,中國可能會有大動作,但是無法預料會有何種動作,而太平洋戰區對各種狀況已有妥善的準備。聽證會後,基廷補充說,他不認為台灣「大選」後台海會有意外發生。

【時事點評】我們知道,在前天(12日)的《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中,在「焦點評論」部分,針對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聯黨「放風」稱、該黨推薦  的「中選會」委員吳雨學將對「公投並大選」提出「複議」,建議將「公投」和「大選」脫鉤一事,東方評論員當時給出的判斷就是:這恐怕是日本人「瞄準了」才下的一招棋,但是,不論是否日本人的「本意」,客觀上,它卻起到了替美國人「叫牌」的效果。
●一邊以「玩確認」、一邊「玩揣測」,這一套玩意兒是如此地眼熟!
請大家注意這段文字,原文是:
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軍委會主席在書面證詞中說,中國大陸的軍費繼續快速成長,又在台灣對岸部署飛彈,令美國深感關切;「在此同時,台灣的『總統』持續進行挑釁計劃,包括被中國稱為『紅線』的入聯公投」。
基廷在答詢時說,「我們得到的資料顯示『入聯公投』應該不會過關,我們也希望『公投』不過關。」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軍方一邊以書面形式「玩確認」---確認台灣的『總統』持續進行挑釁計劃,也確認「入聯公投」就是中國的「紅線」;一邊又在那兒以口頭的形式「玩揣測」--揣測「『入聯公投』應該不會過關」,最後還拋出了一份「希望」、說什麼「我們也希望『公投』不過關」,這一套玩意兒是如此地眼熟!
至於這套「老套路」,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多次提及:其具體做法就是,將「入聯公投」直接貼上「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的標籤,從而將《反分裂國家法》的「剛性」用足,同時,還不給《反分裂國家法》對「入聯公投」以任何解讀空間,最後達到一個迫使北京在「美國精心選擇的時間節點」上被動做出戰略選擇的目的。
●美國決策者仍然在用「老套路」向北京施加「最後的壓力」
非常清楚,從台聯黨針對「入聯公投綁大選」將提出複議的「放風」,到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基廷的那番、意在向國際社會「暗示」美國「直到今天仍不打算」中止「入聯公投」的「國會作證」,兩者在時間上的非常巧合、在內容上的緊密相關,已經足以證明:美國決策者仍然在用「老套路」向北京施加「最後的壓力」。
●日本福田政府上台之後最為大膽的動作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說過,在台灣「中選會」委員吳雨學將對「公投並大選」提出「複議」的背後,特別是在李登輝公開澄清「他從未主張『台灣獨立』」,並拋出以「北京中國」對「台北中國」進行對等談判、簽訂和平協議之「德國模式」的背後,恐怕是日本福田政府上台之後最為大膽的動作。
●它本就是一個令歐洲人聽起來「非常熟悉」的玩意兒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所謂的「德國模式」,其最為微妙的地方在於這麼幾點:
首先,它本就是一個令歐洲人聽起來「非常熟悉」的玩意兒,經過東、西德並存那段歷史、正忙著搞「地中海聯盟」、又擔心「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因此「有意」切入南美、台灣問題,以聯手中俄以制衡美國、或者聯手美國以制衡中國的歐洲人,出於種種理由,是很容易就將其「意譯」為「東中國」、「西中國」、並「思考」是否可以拿著所謂的「德國模式」、向與視台灣問題為中國核心利益的北京「打打秋風」;或者拿著它與嚴密控制著台灣的華盛頓「說事兒」;
●一旦台海戰事起,美國在東亞方向最可能做的兩件事
其次,在過去的中美較量中,即聆聽過朱成虎將軍的「中國準備損失西安以東所有城市美國也將被摧毀幾百座城市」之「核反擊美國論」,也見識過「高難度」中國導彈反衛星試驗,並目睹過中國一大批核打擊、遠程常規打擊裝備「陸續成軍」的日本人,恐怕已經看出來了,如果中國台灣果真發生「台獨重大事變」,那麼,在台海附近並無勝算,且戰略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大中東區域、還必須用相當大的精力去應付歐盟「地中海聯盟」以保衛美元、從而為日後「慢慢解決」次貸危機留下「一絲希望」的美國人,其最為明智的戰略選擇恐怕就是:如果能用「台獨」引發台海戰爭,打亂中國的戰略節奏,將中國的戰略資源吸引在東亞而無法顧及中亞、南亞、中東方向,就可以徹底破壞「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上所建立的戰略協調,極大地削弱「中俄」通過「上合」所建立的戰略合作,並為美國的大中東計劃贏得戰略轉機、為其次貸危機找到解決辦法的話,那麼,它在東亞方向最可能做的恐怕是兩件事:
●如果華盛頓能「導演」出這樣一種結局,那才堪稱是翻拍了一出《完美風暴》
第一,儘力避免與中國在台海這個中國常規軍事力量「可最大限度」發揮作戰能力的地方,與中國發生全面、或者上規模的軍事衝突;與此同時,儘可能地將日本推上與中國軍事衝突的第一線,對美國而言,如果能「導演」出這樣一種結局,那才堪稱是翻拍了一出《完美風暴》。
●為繼續控制、並利用日本這隻「最大的錢袋子」、美國將「不惜一切手段」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也就是在中國大陸可能「擇機」迅速武力統一台灣的過程中,如果日本不願意、或不敢與中國直接軍事衝突,並想藉機擺脫美國的控制,那麼,美國就要為繼續控制、並利用日本這隻「最大的錢袋子」而「不惜一切手段」;或者是為了防止日本這隻被原子彈轟過的「錢袋子」待機「收購」、甚至伺機「攻擊」美國的核心利益而「不惜一切手段」。
●在一場「真實的危機」面前,日本的「貨幣」將是不堪一擊的
至於這個所謂的「不惜一切手段」中將包括什麼?在這裡,我們只指出一個「儘可能溫柔的方向」供大家參考,那就是:一個沒有戰略縱深、也沒有戰略資源,甚至沒有足夠的國內市場、儘管在經濟上非常富有,但金融  體制卻相對落後,且其政治、軍事能力上也不足以保障其海上生命線的島國,在一場「真實的危機」面前,其「貨幣」、實際上也就是貨幣所代表的經濟體系,將是不堪一擊的。
●我們經常提及的「三邊(美歐日)撕裂」
事實上,這一點,在「歐美」二十年前聯手發動「廣場協議」一役、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最後徹底擊潰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經濟  、從而將美國經濟從80年代衰退徹底解救出來的「整個過程」中,就已經被充分證實了。
至於同樣受到次貸危機衝擊、現致力於「地中海聯盟」的歐盟,會在美國的「不惜一切手段」中扮演什麼角色,恐怕是日本決策者必須三思的。實際上,日本所面對的這種局面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三邊(美歐日)撕裂」,既「歐美日」三大經濟體、或者美元、歐元、日元在經濟上的激烈競爭。
●日本歷界政府內閣中何以不缺少「堅決反對日本核武裝」的?
至於「不那麼溫柔的方向」,恐怕在日本人的頭腦中也已經「計算」過幾十年了,用不著我們說什麼,畢竟美國人已經實驗過,且效果驚人。這一點,從日本歷界政府內閣中向來不缺少「堅決反對日本核武裝」的事實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值得強調的是:
第一,這種「堅決反對」是立足於「日本民族生存」之綜合考慮的,其根據是日本不具備打一場核戰爭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便是一場有限核戰爭,日本也可能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命運,在這種現實下,面對「中俄美」之類的有幅員、有縱深、有系統化太空技術的「真正核大國」,日本是無法建立起「有效核威懾」的,其「尷尬」就有如今天的英國與法國。
●法國所謂的「有效核威懾」,恐怕就得寄希望於「歐盟完成政治整合」的那一天了
值得強調的是,英國所謂的「有效核威懾」,其實是依附在美英特殊關係上的;而法國所謂的「有效核威懾」,本質上而言,若真想「生產出」相應的「大國地緣政治利益」,恐怕就得寄希望於「歐盟完成政治整合」的那一天了。
●曾經寄托在「歐盟」這隻殼上的「歐洲夢」準備「換殼」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法國、或者說歐洲人的這個「大國夢」,曾經寄托在「歐盟」這隻殼上,但是,由於美國在波蘭、捷克、甚至準備在科索沃這個地方上下其手,因此,歐洲人、準確地講,是「歐洲夢」準備「換殼」,這就是所謂的「地中海聯盟」。
●兩隻「殼」之間的最大區別
在我們看來,兩隻殼之間的最大區別,恐怕將是「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的區別;顯然,在「民主集中制」的「地中海聯盟」中,類似波蘭、捷克、英國這樣的親美國家,美國再想利用它們手中的否決票去阻礙歐盟的政治整合進程,干擾歐盟的對個政策,就顯得困難得多。
●日本的那種「堅決反對」也是立足於「過往歷史」之歷史考慮的
第二,這種「堅決反對」也是立足於「過往歷史」之歷史考慮的。我們知道,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實戰使用過原子彈的國家,日本卻是世界上唯一受到過核打擊的國家。試想,曾經通過「某種方式」迅速佔領、並徹底打掉日本武士道精神、嚴密控制日本長達半個世紀的美國人,如果戰略上迫切需要的話,又有什麼理由阻止它產生重拍一次「老電影」的衝動?要知道,「先發制人」地阻止日本人的「核報復」,對「美國人民」而言,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理由。
●在繼續「武力保護」日本的名義下,華盛頓有可能「和平、合法地」席捲日本金融資本以填補次貸巨窟
實際上,面對日本,美國人倒也未必需要重拍「老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在我們看來,一旦台海戰爭爆發,不論日本是否實質性介入,靠近台海的日本必然受到波及,至少在經濟層面不可能倖免。
而遠在太平洋對岸,以中東為戰略重心、正陷於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並受到次貸問題、經濟衰退殘酷折磨的美國,反倒有足夠的條件、也有足夠的動機置身事外,反倒可以憑藉其核威懾力量,憑藉那隻實際控制全球水域的海軍,憑藉它在日本、及鄰近日本的韓國駐紮的數十萬大軍,憑藉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過程中美國資本對日本金融體系的滲透與掌控,再輔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在繼續「武力保護」日本的名義下,華盛頓是有可能「和平、合法地」完成席捲日本金融資本、填補美國次貸巨窟之任務的。
●萬不得已情況下、美國為達目的可供選擇的「非和平手段」
至於美國海軍是否會掐斷日本海上運輸線,或者駐日美軍是否會解除日本武裝、是否會重新佔領日本,甚至核訛詐日本,對美國而言,這都是萬不得已情況下、為達目的可供選擇的「非和平手段」。
事實上,這一點,與前面的一樣,在「歐美」二十年前聯手發動「廣場協議」一役、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最後徹底擊潰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經濟、從而將美國經濟從80年代衰退徹底解救出來的「整個過程」中,也已經被充分證實了。
●自「小泉路線晚期」就開始的、貫穿安倍政府全部,並延續至福田政府之「外交調整」的原始驅動力
顯然,由於世界形勢已較兩年前有了巨大變化,因此,在我們看來,如何防止日本在美國刻意挑起的台海戰爭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恐怕是自「小泉路線晚期」就開始的、貫穿安倍政府全部,並延續至福田政府之「外交調整嘗試」的原始驅動力。
●最能說明日本人複雜心態的有兩件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日本的「調整嘗試」的整個過程中,最能說明日本人複雜心態的,有兩件事:
第一,在時間上相對較遠,是「美日安保指針」「是否涵蓋台海」的變化:對華強硬的小泉純一郎將它放進去了,但卻公開地咕嚕了一句「是美國人要求  日本這樣做的」;而小泉始終支持的、骨子裡對華更加強硬的安倍卻最終將它拿出來了。
第二,在時間上就在在這兩天。在具體展開之前,我們先來看兩段相關新聞。

日防衛相為下屬稱台海事態是日本安保問題道歉
【東京消息】據日本媒體報道,針對日本防衛省防衛政策局長高見澤將林有關台灣海峽若出現緊急事態是屬於日本「周邊事態」的發言,14日在日本內閣會議后的記者  會上日本防衛大臣石破茂14日作出道歉,他並指出:「周邊事態」並不是以特定地區作為對象的概念,日本政府的見解並沒有改變,高見澤的發言並未意味著台海問題屬於日本的「周邊事態」。他表示,部下的這番發言有可能造成誤解。
高見澤13日在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安保調查會上,在談到台海出現緊急事態下的因應問題時表示,台海如有事關係到日本的安全保障,對日本說來是嚴重的問題;在判斷它是否屬於周邊事態之前,自衛隊當然要提高警戒,監視和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台海事態是日本的安保問題。
這位防衛省幹部接著指出,如果問他台海有事時會如何處理周邊事態?他將會回答表示,日本將理所當然地處理。
他的這項發言被外界解釋為把台海有事視為日本的「周邊事態」,因而在會場上遭到議員的圍剿,警告他,「周邊事態」有必要有戰略性的曖昧,他的發言會引起誤解。
高見澤13日晚上召開記者會為他的用詞不足表示道歉。他辯解指出,他在安保調查會上有關「理所當然處理」的發言,並非把台海有事認定為「周邊事態」,而是指要加強警戒和監視。

0

主題

3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沙發
watch4bmw 發表於 2008-3-21 10:3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5: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