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酥的十二個徒弟,通常稱之為十二門徒,除了猶大之外,其餘十一人在耶酥被自己所信奉的教會判處死刑之後都面臨著今後怎麼辦的問題。如果他們放棄堅持耶酥的傳教觀點,自然可以保證在猶太教中繼續生存下去,但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因為他們有這樣一位被以上帝的名義處死的師傅。如果繼續堅持耶酥的主張,堅持稱耶酥是上帝派來的救世主,那麼很可能也會遭到猶太教會的懲罰。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脫離猶太教,重新創建一個宗教,這樣不但能證明原來的觀點沒有錯,還能使原本是猶太教中的基層傳教師一躍成為耶酥教的創始人。這幾乎與農民造反當皇帝差不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神化耶酥。耶酥原本是一個貧窮的普通木匠的兒子,為了神化耶酥,他們為他編造了一個輝煌的出身,把他包裝成以色列王大衛的子孫。這樣的做法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難以理解,歷史上許多農民起義時,都會推出一位有皇帝血統的人來做起義軍的首領,實在不行了,還可以根據首領的姓氏來追溯其遠古的祖先是某偉人。比如前面說的公元前二世紀舉行起義的陳勝吳廣,也曾打著為扶蘇的旗幟,謊稱扶蘇並沒有死,正領導他們奪取原本應該由他繼承的統治權。
然而耶酥門徒對耶酥的神化是雙重的,他們一方面把耶酥神化為以色列王的直系子孫,另外一方面又把耶酥神化成上帝的兒子,也就是神化成人與神聯姻生下的孩子。他們這樣雙重神化耶酥的原意可能是想讓耶酥不管是從皇權的角度還是從神權的角度都成為最高的統治者,然而這樣一來也就讓其有點自相矛盾。因為,如果耶酥是大衛王的子孫,那麼他就不可能是上帝的兒子;如果耶酥是上帝的兒子,他就不可能是大衛王的兒子。
在馬太福音中,他們把耶酥的父親約 瑟包裝成大衛王的子孫, 如果耶酥是約瑟與馬利亞所生的孩子,耶酥是大衛王的子孫的包裝可以成立。可是,他們為了把耶酥包裝成上帝的兒子,又說耶酥不是約瑟與馬利亞懷孕所生的孩子,說馬利亞是童女懷孕,說「他 所 懷 的 孕 , 是 從 聖 靈 來 的 。」從他們把耶酥說成是上帝的兒子來推斷,他們的意思,這聖靈就是來自上帝。
這樣的神化方式對中國人來說同樣一點也不陌生,中國古代許多皇帝雖然不否認是凡人懷孕生下了龍種,卻都說成是在懷孕的時候夢見有龍進入她的腹中。比如出生於公元前256年的漢高祖劉邦就被神化成赤帝之子。說有一天劉邦 殺了一條大白蛇。有人傳說這白蛇是白帝之子,那麼劉邦是赤帝之子,才可能殺得了這白蛇。赤帝又叫祝融,是天上的火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另外,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出生也被進行過類似的神化。據佛教傳說,摩耶王后這次懷孕,是由於睡眠時夢見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后的腹中,於是生下了釋迦牟尼。佛教始於公元前六世紀,比基督教早了五六百年,所以不能排除神化耶酥出生的方案是參考了自佛教的做法。
正如前文所說,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曾經經歷過諸神時代、半人半神的英雄時代、神化凡人的時代。對耶酥的神化,實際上是將半人半神的時代特色和神化凡人的時代特色揉合到了一起。所以包裝出這樣一個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混合型的宗教偶像。
嚴格來說這是一個失敗的包裝,然而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做法,因為耶酥原本不具備被包裝成半人半神或被神化的基本要素。半人半神的包裝必須使這個人距離被包裝的時代足夠遠,可是耶酥距離他的門徒太近了,無法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具有超人能力的半人半神。被神化必須具備足夠的宏偉的事業,可是耶酥幾乎在中年就被處死,並沒有留下什麼可稱道的事業。
所以為了努力完成這個不可能的包裝,他的門徒首先製造了耶酥死而復生的神話,然後製造了許多耶酥為人治病等的神話。關於耶酥治病的神話也許一部分在耶酥在世時就已經開始製造,不過當時製造這些神話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傳教。最後在此基礎上,把耶酥包裝成上帝派來的救世主。
儘管如此,這個包裝依然是那麼粗製濫造和經不起起推敲,甚至在同一本《聖經》裡面出現了不同的包裝版本,這些版本自相矛盾。具體矛盾之處本文隨後將逐一分析列舉。
這些對耶酥的神化故事,以及耶酥對經文的不同見解等構成了《聖經》的另一部分——「新約」。「新約」是相對「舊約」而言。新約的意思是,上帝與人類重新盟約,只要人類信奉上帝這個唯一的神,上帝就免除人類的罪,讓人類死後可以進天國。
據相關資料介紹,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聖經》中的「新約」部分的內容,是從眾多的記錄中選擇了很少的幾個編成的,包括《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等。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編纂者是羅馬的異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生都是個異教徒,只是在臨終的時候才接受了洗禮。君士坦丁在世時,羅馬的官方宗教是拜日教,不幸的是,在羅馬發生的宗教騷亂愈演愈烈。基督徒和異教徒的衝突加劇,最後雙方甚至威脅要把羅馬一分為二。公元325年,君士坦丁決定把羅馬帝國統合在一個宗教派下。他讓那些拜日教的教徒轉而信仰了基督教。他把異教徒的象徵符號、節日和儀式都融入正在不斷壯大的基督教,從而創立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混合宗教。
在這次宗教大融合中,君士坦丁需要強化新基督教的傳統,因此他舉行了著名的「基督教會議」,就是一般所說的尼西亞會議。在這次大會上,人們就基督教許多方面的問題都進行了辯論和投票,比如復活節的日期、主教的職責和聖禮的管理,當然也包括耶穌的神性。「耶穌是神的兒子」就是在這次會議上由官方提出,然後通過全體人員投票表決通過的。也就是說,羅馬帝國的國家政權和宗教機構為了鞏固各自的政權和神權,聯合完成了將耶酥這個人包裝成神的工作。這樣的做法對於羅馬統治者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公元前44年,羅馬帝國就曾宣布朱里斯·凱撒為神,所以把耶酥宣布為神,對於羅馬統治者來說,等於是發揚優良傳統的做法一樣.
順便說一句,這種混合宗教並不牢固,短短的一百多年後,公元476年,羅馬帝國就分裂為以羅馬城為中心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隨著東西羅馬的分裂,基督教也開始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伴隨著分裂的必然是爭鬥,1054年,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互相宣布把對方驅逐出教,標誌著西部的羅馬天主教(或公教)和東部的正教(或東正教)分道揚鑣,這種分裂一直保留至今。號稱萬能的上帝之神面對如此凄慘的分裂也實在是無能為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