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國彬版《神曲》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3-12 0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曲》(La Divina Commedia)是全世界推崇的文學名著,由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格耶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寫成。為讓更多華人能欣賞這本文學巨著,精通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希臘文及拉丁文的嶺南大學翻譯系黃國彬教授,完成首部由義大利文譯成的三韻體《神曲》中文全譯本,為華文讀者帶來了喜訊。黃國彬教授於今天(十一月十五日)出席「《神曲》中文全譯本新書發布會」,活動由嶺南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辦事處、嶺南大學教與學中心及嶺南大學鄺森活圖書館聯合舉辦。

    黃國彬教授用了長達二十年的時間翻譯《神曲》,又花了兩年作注,更輔以百科全書般的詳細註釋,幫助華文讀者領略但丁筆下前所未見的世界。《神曲》中文全譯本還特別挑選了古斯塔夫‧多雷的木刻插晝一百三十六幅,盡展《神曲》神韻。《神曲》全書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堂篇》三部份。故事講述但丁在黑林里迷路,危急時獲弗吉爾之助,跟隨他穿過地獄與煉獄,後來獲貝緹麗彩親自領導遊歷天堂,最後得見上帝一面。這故事是魔幻、新奇、驚險、智慧的奇境之旅。

    黃教授曾遊學義大利佛羅倫薩,因此迷上了但丁。他說︰「但丁是大師中的大師,一九九九年《時代周刊》選出艾略特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但艾略特承認,影響他最大的人,就是但丁。」

   「我希望詩篇用中文譯出后能達至原詩的神韻,希望漢語的讀者會感受到,」黃教授說。其實以詩譯詩很不容易,在文字轉換中,原詩的節奏、神韻、音色是很難譯的,有些甚至不能譯。因此在《神曲》全書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詩中,黃教授根據原詩的押韻法︰三韻體(terza rima),用純正、美麗的中文譯出來。「這篇巨著用義大利文寫成。由於義大利文屬印歐語系,結構比較複雜,詞序常常顛來倒去,翻譯了一晚,往往只能完成十行。而且詩中的人物,典故亦需要註釋,」他說。

    黃國彬教授是著名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現任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及嶺南大學學生輔導長。他先後獲得香港大學英文與翻譯學學士、英文科碩士及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過去廿多年,黃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香港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及加拿大約克大學語言、文學及語言學系。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8-3-12 03:31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3-12 03:26 | 只看該作者
黃國彬:上帝之曲──《神曲》

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 hieri),於一二七四年與貝緹麗彩‧坡提納里(Beatrice Portinari)相遇。當時,但丁將近九歲,貝緹麗彩剛滿八歲。九年後,兩人再度相遇。這兩次相遇,只算是驚鴻一瞥(充其量是驚鴻二瞥)。然而就因為這驚鴻一瞥,但丁不由自主地受到愛情的偉力推動,寫成了名著《新生》(Vita Nuova)。在《新生》的結尾,但丁為自己許下宏願:「希望能歌頌貝緹麗彩;希望在此之前,這樣的歌頌沒有施諸任何女子。」這一願望,多年後終於形諸文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也許是數一)的偉大長詩《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但丁以義大利語創作《神曲》之前,當代的一位詩人兼學者卓凡尼‧德爾維吉利奧(Giov anni del Virgilio)用拉丁文寫信給他,勸他寫作時用拉丁文;認為只有這樣,才會揚名後世。但丁沒有接受卓凡尼‧德爾維吉利奧的建議;因為他熱愛母語,對母語有信心,認為母語不遜於拉丁語,也不遜於其他當代語言(如普羅旺斯語)。由於這一遠見和信心,今日的義大利人(以至世界的其他民族),才會有《神曲》這一偉著。

 《神曲》的情節描述旅人但丁在黑林里迷路,因聖母瑪利亞、拉結、貝緹麗彩之助而獲維吉爾搭救,隨維吉爾進入地獄,目睹各種受刑的陰魂,包括背叛上帝的撒旦。然後穿過地心,走出地獄,在南半球攀登煉獄山,看一批批的亡魂升天前滌去前生的罪孽。煉獄的旅程將盡時,象徵人智的維吉爾把但丁交給象徵天啟的貝緹麗彩。到了煉獄山之頂,但丁隨貝緹麗彩飛升,一層層地穿越諸天,看上帝所寵的福靈如何安享天福;最後經恆星天、原動天到達最高天,藉聖貝爾納的禱告和聖母瑪利亞的轉求,在神思不能到達的高度蒙神恩眷寵,得睹凡眸無從得睹的三位一體;自己的意志,也像均勻的轉輪,見旋於動日回星的大愛。

   這樣的故事,何以能成為驚世的偉著呢?要在短短的前言盡道《神曲》之妙,無異要水文工作者用三言兩語盡描太平洋的浩瀚、深廣。

   艾略特說過:「莎士比亞所展示的,是人類感情的至廣;但丁所展示的,是人類感情的至高和至深。」讀畢《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我們會深覺此言不假。在《神曲》中,但丁的神思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寫的觀自在菩薩那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最高、最深而又最精、最微處潛行,穿過凡智無從穿越的大寂靜,最後到達至遼至敻的彼岸。是的,但丁的神思,在《神曲》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里入仄穿幽,「行深般若」,在智慧的至深處行進,最後是Pramit──到彼岸,度無極。而這一「無極」,在凡塵之中,只有但丁這樣的大智能夠到達。艾略特的名言,在這裡不妨加以引申:現代天下的坐標系,由但丁和莎士比亞組成,再無第三者可以置喙。但丁的至高和至深是縱坐標(y);莎士比亞的至廣是橫坐標(x)。任何一位作家,一進入這個坐標系,就馬上獲得準確的定位,一如飛機落入龐大的雷達網 。

艾略特還指出了但丁的另一絕招:

 「但丁就有這樣的本領,可以隨時把無從捕捉的經驗形諸視覺意象。對於這樣一位大師的功力,我們只能既驚且佩。」

 我來到一個眾光喑啞的場所,
 聽見咆哮如大海在風暴中盪激,
 並遭兩股相衝的烈風鞭剝。
 地獄的颶風,一直在吹刮不已,
 用狂暴的威力驅逐著那些陰魂,
 把他們疾卷、折磨,向他們攻襲。
 這些陰魂逃到崩陷的土墩,
 就在那裡尖叫、哀號、痛哭,
 並且破口辱罵神武的至尊。
 我知道,受這種刑罰折磨的人物,
 生時都犯了縱慾放蕩的罪愆,
 甘於讓自己的理智受慾望擺布。
 恍如歐椋鳥一雙雙的翅膀,在寒天
 把他們密密麻麻的一大群承載,
 狂風也如此把邪惡的陰魂驅掀。
 他們被吹上、吹下、吹去、吹來,
 得不到希望的安慰;不要說稍息,
 想減輕痛苦也無望啊,唉!
 恍如灰鶴唱著歌曲在鼓翼,
 在空中排成一列長長的隊伍,
 只見眾幽靈哀鳴不絕,一起
 被那股烈風向我這邊吹拂。
 (〈地獄篇〉,第五章,28-49行)

 「颶風」、「歐椋鳥」、「灰鶴」等意象,把凡間所無的經驗具體而鮮明地傳遞給讀者,絕不模糊浮泛。

 《神曲》的視覺想象,只是但丁想象的一小部分。但丁的整個想象世界,是瓊樓玉宇,萬戶千門;要盡觀其宏富,得細讀全詩。而且每讀一次,就往往有新的發現。因為但丁的世界不僅宏富,而且細密,頗像上帝的作品:其大無盡,以宇宙邊陲的類星體叫人魂迷;其小無窮,以原子深處的輕子(lepton)叫人魄醉。

 《神曲》,是個采之不盡的金礦,無論是進去自娛的讀者還是進去偷師的作者,每次出來,總會有新的收穫,發現前所未見的金子。《神曲》、《神曲》,上帝之曲!汝名豈有虛哉?豈有虛哉?

 《神曲》的一般讀者,大概最喜歡〈地獄篇〉,因為〈地獄篇〉動魄驚心,萬怪惶惑,冶哥特式小說、魔幻、恐怖、動作、特技電影於一爐,彷彿是瑪麗‧雪萊(Mary Shelley)、愛倫坡、希區考克、史蒂芬‧史匹柏、詹姆斯 ‧卡麥隆的集體創作。〈地獄篇〉是但丁手筆,自然不同凡響;任何一位作者能寫出這樣的鴻篇,就可以航向不朽。但丁的神功,在〈地獄篇〉裡面還未臻至高境界;要瞲然極目而不見其極,讀者得攀登煉獄,飛升天堂。

 《神曲》的「好戲」還在後頭呢。因為〈地獄篇〉雖然出色,畢竟還有維吉爾《埃涅阿斯紀》(Aeneis)、奧維德《變形記》(Metamo rphoses)的痕迹。在〈地獄篇〉裡面,但丁還未展示戛戛獨造之境。到了〈煉獄篇〉,特別是到了聖光輝耀的〈天堂篇〉,但丁的神思才像飛得興酣的大鵬,簸鴻蒙,扇星斗,把翼展擴到至大至廣,直衝其他巨鳥不曾到過的空間。但丁的〈天堂篇〉,是整部《神曲》的高潮;而且前無古人,完全是自出機杼的驚世之作。

    真正的《神曲》愛好者,固然會喜愛〈地獄篇〉,就像喜愛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的愛樂人士那樣,會喜愛這兩首樂曲的每一部分 ;但是最叫他們神馳天外,有神靈附身之感的,是兩首樂曲的最高潮。貝多芬、莫札特的絕世本領,是到了最高潮仍能在高處長時間怒飛、大飛,不但毫無倦態,而且變中生變,越飛越勇,越飛越盛。在藝術領域中,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不管是當今還是上古,這一本領,只為極少數的大宗師所擁有;真正是「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雖在明師,不能以授門徒。在〈天堂篇〉裡面,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後幾章──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後一章,讀者所經歷的,就是這樣的至高境界──古今世界文學的至高境界。關於這點,約翰‧辛克萊(John D. Sinc lair)說得好:

   無論在其他任何片段,但丁都不曾升至〈天堂篇〉末章(canto)的崇偉境界。我們不要忘記,canto是「歌」的意思;而這一定義,拿來描寫末章比描寫其他任何一章都要貼切。在這一章,但丁力有不逮的現象至為明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沒有任何一處能像這一章那樣,確切無訛地證明:他的想象一以貫之;他的天縱之資穩牢可靠。在故事升向高潮間,他複述本身的經驗,複述時信念篤切,心境柔順而昂揚,所用的語言叫人想起涉及全宇宙、而又無比個人的境界。結果我們也受到感染而深信不疑,直到篇終。

 到了這一境界,頻率與大宗師相接的讀者會欲罷不能,既像葉慈所說,完全「沉醉於節奏」(rhythm-drunk);又像一小點鐵屑,落入了無所不幬的大磁場,叫上帝之曲完全震懾、征服,不由自主地與但丁一起歌頌:

 A l'alta fantasia qui manco possa;ma g ia volgeva il mio disio e il velle,
 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 le.
 (Paradiso, XXXIII,142-45)
 高翔的神思,至此再無力上攀;
 不過這時候,吾願吾志,已經
 見旋於大愛,像勻轉之輪一般;
 那大愛,回太陽啊動群星。
 (〈天堂篇〉,第三十三章,一四二─四五行)(下)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NYLASH 發表於 2008-3-12 05:29 | 只看該作者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想象力的偉大, 是人類社會不斷創新, 發展的源泉. . 莊子的逍遙遊帶我們上天入地, 似神遊似仙求, 但丁的"神曲" 驚天地, 動鬼神, 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號角. 貝多芬的"熱情", "暴風雨" 狂妄而又振奮人心, 衝破了古典音樂的框架, 敲響了浪漫主義的音階.   

一次又一次的創新,  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 這可能就是大師的風範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