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複製鏈接]

469

主題

846

帖子

62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ooji 發表於 2008-3-6 0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轍兒。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閑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退出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卧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背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閑言閑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行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端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289

主題

2106

帖子

5597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597
沙發
芳草 發表於 2008-3-6 07:22 | 只看該作者
教育孩子需要正確的方法,不然事倍功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
MapleTree 發表於 2008-3-6 23:22 | 只看該作者
是藝術,不是科學。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4
4
uniden 發表於 2008-3-9 14:52 | 只看該作者
當然,能讓孩子永遠快樂是非常理想的結果。但是,將來作為一個成年人,很多情況下是要懂得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果能夠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不全是快樂的時光也未必是件壞事。

自古到今,有幾個人的性格是完美的呢?完美的性格是不存在的。各種性格有各自的長處,適合於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生存或獲得成功。而一個人的性格也會在其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周圍各種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並不完全靠「家庭教養」所能完全控制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5
MapleTree 發表於 2008-3-11 0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uniden 的帖子

家庭教育是基礎,學齡前孩子基本是與大人在一起,學習期間需要大人的輔導,在學校遇到事情需要家長的開導和諮詢。。。

等到孩子到社會的時候(18歲以上),性格已經基本定型了。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