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月二 龍抬頭與古代勞動節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3-9 2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月9日是農曆的二月初二,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

二月二在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是古代勞動節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是一個有著豐富內容的節日,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勞動節,各地會演出一些崇尚勞動的節目。

「傳說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的這個時候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親耕。」宋朝的時候,「二月二」被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

二月二節俗,意在提醒人們體察自然的萌動,敬畏自然,體貼生靈。比如此時的敬畏龍王,並非是逢旱逢澇,出於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而有所祈求什麼,而是表現為對於抽象之龍的體貼與呵護,甚至以龍自喻。

農曆二月初一稱「中和節」,是太陽的生日,許多老百姓會在這一天祭祀太陽,並把春節時的節日裝飾物摘下來,面對太陽燒掉,意味著進入新的一年。緊接著的二月初二,民間保留的習俗更多,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

二月二節俗

各地二月二節俗內容十分豐富,按其性質可以分為活動和禁忌兩大類。活動主要有祭龍、引龍、打囤、驅蟲、剃頭、逆女歸寧以及諸多食俗等,禁忌主要有停女工、晨忌挑水等。

引龍,也叫「領龍」、「引錢龍」等,在我國北方地區較為常見,主要做法是將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龍形,一般是從井旁、河邊開始,至家結束。打囤又叫「打灰囤」、「圍倉」、「畫倉」、「填倉」、「打露囤」等,一般是在庭院中撒草木灰,拼成倉囤形的圖案,預兆囤高糧滿,豐年在望。在人們的心目中,打灰囤還有驅避蟲害之效,所謂「二月二,圍牆根兒,蠍子蚰蜒不上身」。這一儀式一旦到了孩子手中,就被賦予了遊戲意味。在山東東明,初二日天黑前,孩子們都紛紛掏灰,把家裡所有的牆根都撒上灰(「圍牆根兒」)。他們一面撒一面唱,小女孩唱:「圍、圍牆根,蠍子出來光蜇小廝,不蜇小妮。」小男孩唱:「圍、圍牆根,蠍子出來不蜇小廝,光蜇小妮。」彼此嬉鬧吵嚷一番,滿院春意盎然。

驅蟲活動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江蘇)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麵條叫「吃龍鬚」(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3-9 22:48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3-9 22:45 | 只看該作者

青龍昂首送吉祥:二月二各地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幾乎人人皆知,但在許多人眼裡,二月二更多是一句口頭語,並不清楚二月二還是傳統節日,至於二月二的起源是怎樣的?二月二的習俗還有保留嗎?二月二的文化內涵是什麼等問題,我們更是知之甚少,今天我們請來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所長、民俗學博士張士閃為大家說個明白。

  「二月二」為何總和「龍抬頭」不分家

  記者:從小到大總聽見「二月二,龍抬頭」,但並不知道二月二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和「龍抬頭」為什麼總是不分家?

  張士閃: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節期在農曆二月二日而得名。時在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的前後,「驚蟄地氣通」,自此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也開始出土,而俗以龍為萬物之長,故二月二又被稱作「龍抬頭日」、「青龍節」、「春龍節」、「龍頭節」等。民間以為龍王司雨,恰好二月二以後雨水增多,故又有稱其為「雨節」的。另外,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區,二月二還被認為是土地神之生辰,故又稱作「土地公生日」或「伯公生日」等。

  「二月二,龍抬頭」一說,和我國古代天文學大有關係。最晚在西周時代,人們就已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以此星宿的輪迴把握季節的變遷,不誤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已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在農曆二月二這天,大約夜晚9時30分,「天龍」的兩隻「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自此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進入春播的關鍵時刻,所以古人把它定為節日,以便互相告知,趕趁農時。今天人們大多熟知「二月二,龍抬頭」,但很少人知道這句諺語還有下文,「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一語道破了人們在二月二節日中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二月二,龍抬頭」一說,其實還與人們對於雨水的期盼心理有關。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此時陽氣上升,草木萌動,農民要春耕播種,土壤乾枯急需甘霖滋潤。俗諺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之說,因此,農人企盼傳說中的龍此時能升天抬頭,抖動龍身降下一場透雨,以滋潤缺水的土壤。

  傳達民眾生活期望與生命理想

  記者:每一個節日都有悠久的歷史,深邃的文化內涵,我想二月二也不例外。

  張士閃:是的,從二月二的時間標誌來看,它主要是一種農事活動的標誌,既傳達了民眾長期觀察的經驗,又積澱著他們的生活期望與生命理想。

  二月二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相當重要的歲時民俗,歲時民俗除了調劑日常生活、構成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節日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迎合了人們對於精神表達的需求。舊時民間,一進臘月就要「忙年」,人們的年節意識往往就是在臘月里的忙碌中逐漸被喚醒的。此後種種信仰活動不斷地將人們從正常的生活中「分隔」開來,進入到神聖世界之中,在從春節到正月十五的香煙繚繞中,恍兮惚兮,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之時,人們才重又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上來,其中體現出了世俗與神聖之二元世界的兩度轉換。而在這一切的背後,隱藏的更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精神需求,因為作為現實世界之人其內在精神世界總是複雜的:在長時期的循規蹈矩之後尋求從世俗向神聖的升華,而在經歷了神聖升華的體驗之後又總是眼光向下地渴望著曾經有過的現實世界的世俗的快樂。「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民俗就其深層意義來說,可以看作是現實個體從神聖體驗重返世俗世界的渴望吧。

  具有農業文明特色鮮明

  記者:現在時興說關鍵詞,如果要您為二月二找幾個關鍵詞,你的解答會是什麼?

  張士閃:不管是關於「龍抬頭」的天文解釋還是豐富的飲食民俗抑或是皇家儀式,總是繞不開「雨」、「年景」、「收成」等等關鍵詞,其實這些關鍵詞也是我國傳統節日的關鍵詞。自然常識結合人們對自身生活生產狀態的認識,慢慢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時間意識,再加上民眾的信仰、願望和情感等,就造就了二月二傳統節俗的一個特點——鮮明的農業文明特色。圍繞「龍抬頭」的一系列民俗活動從農業文明中來,反過來又不斷強化農業文明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儀式在民眾中已經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標本。

節俗,意在提醒人們體察自然的萌動,敬畏自然,體貼生靈。比如此時的敬畏龍王,並非是逢旱逢澇,出於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而有所祈求什麼,而是表現為對於抽象之龍的體貼與呵護,甚至以龍自喻。

  各地二月二節俗內容十分豐富,按其性質可以分為活動和禁忌兩大類。活動主要有祭龍、引龍、打囤、驅蟲、剃頭、逆女歸寧以及諸多食俗等,禁忌主要有停女工、晨忌挑水等。

  引龍,也叫「領龍」、「引錢龍」等,在我國北方地區較為常見,主要做法是將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龍形,一般是從井旁、河邊開始,至家結束。打囤又叫「打灰囤」、「圍倉」、「畫倉」、「填倉」、「打露囤」等,一般是在庭院中撒草木灰,拼成倉囤形的圖案,預兆囤高糧滿,豐年在望。在人們的心目中,打灰囤還有驅避蟲害之效,所謂「二月二,圍牆根兒,蠍子蚰蜒不上身」。這一儀式一旦到了孩子手中,就被賦予了遊戲意味。在山東東明,初二日天黑前,孩子們都紛紛掏灰,把家裡所有的牆根都撒上灰(「圍牆根兒」)。他們一面撒一面唱,小女孩唱:「圍、圍牆根,蠍子出來光蜇小廝,不蜇小妮。」小男孩唱:「圍、圍牆根,蠍子出來不蜇小廝,光蜇小妮。」彼此嬉鬧吵嚷一番,滿院春意盎然。

  驅蟲活動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江蘇)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麵條叫「吃龍鬚」(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二月二剃頭是許多地方的習俗,謂之「剃龍頭」,一直到今天,二月二這天理髮店裡還是人滿為患。之所以選擇二月二日剃頭,一方面是因為俗信「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頭髮已經變長;另一方面是取龍抬頭之吉意,祝願兒童長大以後有出息。



出嫁的女兒 為啥回娘家?



  按民間的說法,二月二這一天是龍交尾的時間,在路上姑娘也能感受到生育的「神力」。

  迎接出嫁的女兒回家過二月二是相當普遍的做法。各地流傳著相應的民謠:「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北京)「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帶話猴。」(江蘇)



婦女為啥 不能動針線?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主題

348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3
紫風衣 發表於 2008-3-9 23:55 | 只看該作者

:每一個節日都有悠久的歷史,深邃的文化內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