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特立:"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3-8 1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8/06/content_6482029.htm
2007年08月06日 14:31:15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家辦學·歷史印跡

    徐特立是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毛主席的老師。他先後做過數十所學校的校長。但無論在哪一所學校,他都幹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老師擁護他,學生愛戴他。奧妙究竟在哪裡呢?

  「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在長沙、在瑞金、在延安,徐特立都親手創辦了大量的學校,而且是在沒錢或少錢的條件下辦成功的。他憑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兩大傳統法寶。

    徐特立在當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時,由於日本的侵略,國民黨的封鎖,沒有科學儀器設備,沒有必需的圖書資料,甚至連普通的校舍、黑板、紙、筆都很缺乏。困難再大也難不倒徐特立,他帶領師生們,自己做教具、自己製作實驗設備、自己編寫教材,還自己動手挖窯洞、建校舍。自力更生辦起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居然能培養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和專業管理人才,如著名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中國地熱之父任湘等,人才之多,舉不勝舉。

    徐特立辦長沙師範時也是白手起家。第一是沒有校舍,最後想到善化縣和長沙縣已經合併,善化的學堂閑著,雖然是個破廟,收拾收拾,臨時湊合著還可以用。教師不夠,找朋友幫忙,只吃飯不給錢。沒有校工,徐特立就自己兼。沒有教材也是自己編。就這樣,一座生氣勃勃的長沙師範就辦起來了。多年過去了,長沙師範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徐特立辦長沙女子師範也是一樣,校舍、黑板、桌、椅都是借來的,沒有經費,自己就在其他學校多兼課,所得的收入作為長沙女子師範的辦學經費。

    徐特立排行第二,他有一個外號叫「徐二叫化」,原因是他自奉極其儉樸。有一年除夕,他辦完事深夜才返校,開水泡冷飯就成了他的年夜飯。徐特立在當長沙師範校長時,因為穿著過於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門房誤認為是下人。更有趣的是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高級參議時,被張治中將軍的門衛擋在門外,說:「今天張主席有重要客人來訪,恕不接待。」等到徐特立回頭拿來名片,張治中將軍出來迎接,門衛才知道這位形似伙夫的老頭就是今天的貴客徐特立。他當校長,教員坐轎子,他步行;教員吃小灶,他和學生一樣吃大灶;教員穿皮鞋,他穿草鞋;別人請客,他從不去參加。他在《六十自傳》里寫道:「節省日用,謝絕一切應酬,絕對不請朋友吃酒肉和茶點。」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徐特立為了辦學,艱難困苦勤儉節約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為了緊縮開支,哪怕一張紙、一支筆都不隨便使用。教師們丟棄的剩殘粉筆頭,徐特立隨時撿起來裝在口袋裡自己上課再用。學生們常常看到校長衣服口袋裡鼓鼓囊囊的,不以為然。徐特立為此寫了四句話:「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細算人。」

  「大家住得比我更擠,為什麼我要一個人住呢」

    條件再差的學校,徐特立也能夠把它辦好。因此徐特立得了一個外號叫「徐二鏤鍋」。鏤鍋,就是用鐵水補破鍋。破鍋只要經鏤鍋匠一鏤,便可以成為一口可用的鍋。這是長沙市民和部分同行對徐特立敬業精神表示肯定的昵稱。擅鏤破鍋,緣於徐特立當校長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他為人恭謙、民主、實幹。他認為,遇到難事時,身體力行對師生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由於他做出了表率,有時學校發不出工資,只供伙食,教師照樣上好每一堂課。學校缺少必要的設備,老師、學生都主動從自己家裡把什物搬到學校里來。

    他對本校的每一位教師都真誠對待,高度尊重,全面關懷他們的思想和生活,還很注意發揮他們的個人特長。因此不少名牌教師情願俸金少一點,也都樂意在徐特立領導下任教。他在長沙女子師範學校任校長時,一位著名的理化教師同時在長郡中學兼課,長郡每課時聘金1元,他經常缺課;女師每課時6角,他不但不缺課,而且教課非常認真,甚至主動為學生義務補課。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長郡中學的彭校長是老爺,高不可攀;徐校長平易近人,是朋友。我到長沙女師上課,常到徐校長的房裡,坐在他床上,隨便談天。他接待殷勤,毫不隔閡,鐘點費雖然少一點,但精神上非常愉快,所以願為效勞。」

    在延安自然科學院當院長時,教師們都是好幾個人住一孔窯洞。按規定,徐特立可以單獨住一孔,可是他定要別的老師和他三個人住一孔。晚上三個人聚在一盞小油燈下辦公。他說:「大家住得比我更擠,為什麼我要一個人住呢?」住地到學校要翻幾個山頭,每到下雨,山陡路滑。他就打著赤腳,拄著拐杖,爬上爬下,從不因為年高路滑而遲到一分鐘。那時他已經快70歲了,有這樣一位做榜樣的校長,教授們在教學上誰都不會掉以輕心,學生也沒有弔兒郎當的現象發生。徐特立在筆記中寫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認為,作為校長,最重要的是迎難而上,率先垂範。

    徐特立還有一個外號叫「徐家外婆」,因為他對學生像外婆對外孫那樣慈愛,這是長沙女子師範的學生取的。徐特立以慈愛寬容的胸懷,獲得學生的愛戴。一次,有個學生被開除了。晚上,徐特立輾轉反側,第二天他又派人把那個學生追回來,親自和他語重心長地長談,然後介紹他到長郡中學上學,後來這個學生變成了優等生。徐特立到了耄耋之年,雖不當校長、教師了,其慈愛寬容絲毫不減。此外,徐特立還經常資助寒門學子。例如,窮學生田漢想讀書、買書,卻苦於囊中羞澀。徐特立便把自己的購書摺子給了他,任他購買,使他終生難忘,他讚揚徐特立憂國憂民關愛學生是:「一片外婆心,滿腹哀時淚。」

  「我43歲學法文,一天一個字,7年可學2500多字」

    徐特立在學校享有極高的威望。而學而不厭,不斷更新知識,確保自己的學問在同行中遙遙領先,是徐特立獲得師生一致敬重的原因之一。毛澤東曾經講過:我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最敬佩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先生,一位是徐老。楊、徐二位之所以給毛澤東的印象深刻,主要緣於兩人的人品和學識。徐特立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在諸生中以毛澤東繼承最好,毛澤東因此也受益匪淺。現在我們只要拿出徐特立和毛澤東讀過的書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他兩人的批註方式驚人地相似。  

    徐特立18歲開始在鄉村擔任蒙館的私塾教師,隨後就施行宏偉的「十年破產讀書」計劃,28歲時考入寧鄉師範速成班學習,33歲東渡日本考察小學教育,43歲留學法國,51歲入莫斯科孫中山中國勞動大學高級班學習。要留學法國,學習法語困難重重。法語毫無基礎可言,由於年紀大,記憶力差,加上掉了兩顆門牙,發音更吃力,但他毫不畏縮。他說:「我43歲學法文,一天學一個字,一年學365個字,7年可學2500多字,到了50歲時,豈不就是一個通法文的人嗎?假若一天學兩個字,到了46歲半,就可以通一國文字。我儘管笨,斷沒有一天學一字學兩字也學不會的。」經過一年多不懈的努力,終於能夠讀懂法文的科學書籍了,順利考進了巴黎大學,四年以後又去了比利時、德國。

    由於徐特立知識淵博,從蒙館、初小、高小,到中學、師範、大學他都任過校長。除了音樂課不能上(少了兩顆門牙唱歌不成),當時師範、中小學開的各門課程他都上過。當年長沙一共有八百所小學校,所有教員基本上都是他的學生,他被公認為教育界的「長沙王」。

  「我願諸生青出藍,人財物力莫摧殘」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是他的學生,殊不知他的學生中還有很多政界要人、科學巨匠、文化名人,何叔衡、李維漢、蔡和森、蔡暢、許光達、劉英、田漢、李鵬、葉選平等都是他的學生。在徐特立的學生中,之所以能夠出現那麼多要人、偉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徐特立不拘一格發現人才,因勢利導培養人才,尤其注重校園高雅文化對學生的熏陶。

    徐特立對學生施以溫柔敦厚的詩教是有名的。徐特立當校長,常在師生行經處掛一塊小黑板,用詩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些詩後來被人收集,編為《校中百詠》。

    他當長沙女子師範校長的時候,在晚上學生就寢以後,常常要女訓育員陪同,一起巡視學生就寢的情況。有一次,他發現學生腳步重,踩得地板「咚咚」響,還一邊走路一邊談笑。徐特立沒有正言厲色地批評她們,第二天徐特立在那塊小黑板上寫道:「腳尖踏地緩緩行,深恐眠人受我驚;為何同學不相惜,不出嘻聲即足聲?」

    有個別學生嫌飯菜不好,到廚房尋釁打碗。徐特立認為事關道德品質,當即就對打碗的學生進行了教育。事後,徐特立把破碗搬到那塊小黑板下。第二天,徐特立寫道:「我願諸生青出藍,人財物力莫摧殘。昨宵到底緣何事,打破廚房碗一籃。」「人非聖賢孰無過,只怕當時不自知。破碗重重置廊下,諸生一見應回思。」學生讀了這些詩句,深受感動,愧疚不已。

    徐特立創辦的長沙師範學校,由善化學宮搬到了城隍廟時,開闢了一間有玻璃窗戶的房子做了圖書館的閱覽室,每天看書的人很多。有一天,一個同學別出心裁,把自己寫的滑稽文章用白紙貼在窗戶上,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同學來看。有了這個先例,不少學生跟著學樣,窗戶上貼的紙片越來越多,什麼謎語、笑話、漫畫、打油詩,應有盡有。同學們把它叫作窗戶報。徐特立校長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不但不禁止,偶爾也走過去,和大家在一起觀看。這樣,那些聰明調皮的學生更來勁了,田漢辦了《祖鞭報》,張懷辦了《晨鐘報》……

    一天,窗戶報亮出一首打油詩,其中三句是這樣的:「特立狂濤駭浪中,寶刀血濺首元龍,……黃竹村中雞犬喧。」真是無法無天!師生們無不氣憤,都跑到徐特立那裡來告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長沙師範校長和兩個比較著名的老師的名字分別是:徐特立、首元龍、黃竹村。徐特立聽說以後,既不怒髮衝冠,也不一笑了之,更不是橫加指責予以制止,反而很感興趣,說拿名字開玩笑沒有什麼要緊的。從那以後,他來看窗戶報的興趣更高了,並且大力支持辦好窗戶報。有一次窗戶報貼出了一篇諷刺短文,諷刺有些同學起床鈴響了以後賴在床上不起來,吃飯鈴一響卻爭先恐後,一馬當先;上課鈴響後進教室慢騰騰,愛走不走,下課鈴一響,拔腿就跑。徐特立認為這首詩針對性強,就親自抄下來,介紹到《教育周刊》,正式發表出來。

    田漢等窗戶報的作者們受到徐特立的鼓勵,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有讀書心得、有時事評論,有詩歌散文,有小說故事。花樣百出,爭奇鬥豔。初生牛犢,個個筆戰猶酣,人人想文壇問鼎。窗戶報的文章水平越來越高,作者的思想水平也跟著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顯而易見,在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是很容易出人才的。徐特立就是這樣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不拘一格發現人才,因勢利導培養人才。(湖南長沙師範專科學校徐特立紀念館館長 孫光貴)

  徐特立簡介

    徐特立(1877-1968),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字師陶,又名立華,湖南省長沙人。18歲起在家鄉開蒙館,開始了教育活動,曾創辦平民夜校、長沙師範、長沙女子師範等校。提倡平民教育,從事教育救國運動。1910年進江蘇小學教員訓練班,研究小學教育,不久東渡日本考察小學教育,回國后親自在小學教課,編寫小學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創辦刊物,總結推廣小學教育經驗。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回國后,任長沙師範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1930年回國,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教育部副部長。長徵到陝北后,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教育部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長、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中宣部副部長。著作輯為《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