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文學常識大全,該有的差不多都搜集全了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7-31 09: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先秦文學
P76、基礎題:1、最早的文學是原始人類的口頭創作,是流傳在原始人類中的古老歌謠和神話故事。
2、關於文學藝術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說、遊戲說、心靈表現說、勞動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勞動說,這是對文學藝術起源的科學解釋。
3、一般認為,古籍中保存下來的一些原始歌謠,比較接近原始形態,可信為原始歌謠的有:《吳越春秋》中的《彈歌》、《禮記·效特牲》中的《蠟辭》《易經》中的《歸妹》上六爻等。
4、殷墟的甲骨卜辭、商代和周初的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爻辭,《尚書》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說是我國散文的萌芽。
5、我國遠古神話主要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列子》、《楚辭·天問》中,其中保存神話最多的是《山海經》。
6、我國遠古神話分為三類:關於自然神的故事;關於英雄神的故事;關於異人異物的故事。
7、《共工怒觸不周山》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其中共工是傳說中的水神;「顓頊」又叫「祝融」是傳說中的火神。
8、《女媧補天》見於《淮南子·覽冥訓》,它描寫的女媧是一位英雄女神。
9、《夸父逐日》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10、《黃帝擒蚩尤》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它是反映社會鬥爭的著名神話。
12、在原始時代,除了原始的勞動歌謠以外,還存在著另一類文學作品,那就是流傳在遠古人口頭上一些關於天神、怪異的故事,這就是古代神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詩經》1、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最初叫做《詩》或《詩三百》,後世儒家尊之為經典后,稱為《詩經》,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現實主義的開端。
2、《詩經·小雅》中有《南陔》《白華》《華黍》等六篇詩有篇目而無歌辭,後人稱為為「笙詩」。
3、《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排,現在一般認為這種分類是按照音樂的不同特點來劃分的。
4、風即樂曲,國風指當時諸侯國所轄各地域的樂曲。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即: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頻風。
5、雅,即正,「雅樂」是相對於地方樂而說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樂。大、小雅之分可能因為《小雅》中的詩產生的時代較晚,在音樂上受到了「風」的影響而有所變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計105篇。
6、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樂曲,包括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計四十篇。
7、《詩經》作品的寫作年代,總的來說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一般說,《周頌》當產生於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當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產生於西周後期。《小雅》和《國風》的少數作品產生於西周初,大部分產生於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頌》是周平王東遷以後的作品。《商頌》的時代有爭論,一般認為是東周宋國的作品。
8、關於《詩經》作品的結集,漢代學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詩」制度的說法。《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是民歌洪的方式。《詩經》中文人作品彙集則鄘風是通過「獻詩」的渠道。據《國語·周語》記載,周代有讓公卿列士等貴族官員和文士獻詩的制度。
這兩部分詩彙集到樂官「太師」手中,而「太師」又有「以樂語教國子」的任務,《詩三百篇》可能就是「太師」為了教授「國子」而選訂的課本。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說《詩三百篇》是由孔子刪定的,這個說法不可信。
9、漢代傳習《詩經》的有魯(申培)、齊(轅固生)、韓(韓嬰)、毛(毛公)四家,後世稱「四家詩」。前三家早已亡佚了,只有《毛詩》流傳了下來,我們讀到的《詩經》就是《毛詩》。
10、毛詩序指《毛詩》的序言。前人把冠於全書的序言稱《大序》把每篇類似題解性質的短文稱《小序》。《毛詩序》否認和貶低民歌;寫詩時抱著濃厚的儒家成見,對許多優秀作品都進行了歪曲解釋。但在講詩時提出了比興、美刺等一些文學理論上的問題,對後世文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1、《詩經》中的第一篇作品是《周南·關睢》。
12、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有《豳風·七月》、《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魏風·伐檀》一詩的思想高度就在於,它反映了不合理的階級社會所共有的基本現象:生產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產者。
13、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詩篇有《齊風·東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等。其中兩首著名的思婦詩是《衛風·伯兮》《王風·君子於役》
14、反映愛情和婚姻的詩篇有寫情人幽會於「城隅」,贈「彤管」的《邶風·靜女》,描寫鄭國青年男女三月歡會於河濱的《鄭風·溱洧》,表現對遠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秦風·蒹葭》
?5、描寫棄婦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衛風·氓》和《邶風·谷風》
16、反映勞動生活和愛國思想的詩篇。有《秦風·無衣》許穆夫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知名的愛國女詩人,作品有《鄘風·載馳》。
17、《詩經》里周民族史詩主要保存在《大雅》里共五篇,即:《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記述了從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說和史跡。《生民》是一首帶有神話色彩的詩篇,它敘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的歷史。
18、《詩經》里諷刺性民歌有揭露衛宣公強娶兒媳的《邶風·新台》,揭露陳靈公君臣三人私通夏姬的《陳風·株林》,揭露統治階級的「中覯之言,不可道也」的《鄘風·牆有茨》,還有《齊風·南山》等。
19、《詩經》的表現的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關於賦、比、興的解釋,朱熹的《詩集傳》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雙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第五章春秋戰國基礎:
1、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將春秋戰國時期的各流派概括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家,另處還有小說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盡全面,當時頗為活躍的兵家,就未列入。
2、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論說文,又稱諸子散文;一是以記述歷史人物、事件為主的歷史散文。
3、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諸子散文名著有《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4、《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料編纂的,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它屬於私撰史。
5、「春秋三傳」是指《左傳》和公羊高的《公羊傳》、穀梁赤的《穀梁傳》等三部傳《春秋》著作。三傳之中,《公羊傳》、《穀梁傳》以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為主,而《左傳》在性質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獨立編撰的新史書。
5、《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它記述戰爭的著名篇章有《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  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這是一部以敘事為中心的歷史著作。
6、《戰國策》又稱《國策》,還有《短長》、《事語》、《長書》和《修書》等異名。它是秦漢間人篡集的一部歷史著作。
7、《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又稱《左氏外傳》或《春秋外傳》
8、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談行事主要記錄在《論語》里,這是一部語錄體著作。
9、《論語》里有一段向為人傳誦的精彩文字是《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內容是記述孔子與幾個學生談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讚賞的是曾皙的志趣。
14、《莊子》一書的作者是莊周,他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8、寓言一詞出於《莊子》書中。《莊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觸蠻之爭》等。
19、《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長》《月攘一雞》《奕秋誨奕》等。
20、《韓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韓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第六章屈原和楚辭:
基礎:1、「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張湯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西文獻,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人仿效這種體裁所寫的作品彙編成集,稱為「楚辭」。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最早的楚辭集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2、教材認為屈原曾兩次被放逐,第一次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地點是漢北一帶;第二次在頃襄王十三年左右,地點在江南一帶。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偽之爭,一般認定是屈原所作的是《離騷》《天問》《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詩篇。
4、《九歌》之名來源很古,《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它是夏禹王的兒子夏后啟從天上偷下來的,這是古代關於文藝起源的神話。不過從這裡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出現很早的古曲。
5、對「楚辭」體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特別是《九歌》的寫作同楚國的巫風有密切關係。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曲外,其餘各有不同內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寫一神:《東皇太一》寫天之尊神,《雲中君》寫雲神,《湘君》與《湘夫人》寫湘水配偶神,《河伯》寫河神,《山鬼》寫山神,《大司命》寫主壽命的神,《少司命》寫主子嗣的神,《東君》寫太陽神,只有《國殤》是寫人鬼的,為悼念楚國陣亡將士而作。
7、《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闊,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少有的。詩題《離騷》二字,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
8、《九章》共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其中除《桔頌》一篇大約是詩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兩次流放時所作。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寫的絕命詞《懷沙》。
9、《天問》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長詩,「天問」二字,據王逸解釋就是「問天」的意思,這篇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從頭至尾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10、《招魂》的寫作目的,歷來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教材中認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11、屈原之後楚國的楚辭作家,按《史記·屈原列傳》所說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傳,其代表作品是《九辯》,文學史上屈、宋並稱。
秦漢文學
一漢賦基礎:1、《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編纂的,它又簡稱為為《呂覽》,由十二紀、八覽、六論組成。《漢書·藝文志》稱這為「雜家」。
3、西漢初期,著名的政論散文家是賈誼和晁錯,賈誼的政論文名作是《過秦論》,魯迅稱它為「西漢鴻文」,晁錯的代表作是《論貴粟書》、《賢良對策》等。
4、漢初楚聲短歌主要有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
5、漢代最興盛的文學體裁是賦,但真正標誌漢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是《史記》中的人物傳記、詩歌中的漢樂府民間歌辭和由中下層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
6、最早寫賦體作品並以賦名篇,現仍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是戰國時的荀子。
7、漢賦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階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隨楚騷餘緒的「騷體賦」;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第二階段是漢賦的鼎盛時期,流行「散體大賦」,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等。其中《大人賦》是諷刺漢武帝好神仙的。楊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賦》、《長楊賦》等。其他如王褒、東方朔等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階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賦」,著名的作家有張衡、蔡邕、趙壹、禰衡等。
8、枚乘的《七發》是標誌著散體大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發》的形式對後來的辭賦是有影響的,它的體制結構後來被看做是賦體文學中的一個專體,稱作「七」或「七體」。
10、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是短篇小賦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 名勢,撫拍豪強」揭露了當時瀰漫官場的種種醜行。
司馬遷和《史記》:
1、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之外,還有書信,《報任少卿書》和賦《悲士不遇賦》等。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是一部有五十二萬多字的巨著。
4、《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五部分。
5、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他在《報任少卿書》中說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6、《史記》的五部分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是以寫人物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它們是我國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則是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
9、《漢書》共一百篇,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記錄了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的史事。其中寫得最好人物傳記是《蘇武傳》。
三、漢代樂府詩基礎:1、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的名稱,漢公的音樂機構大規模收集民間歌辭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後代把這些民間歌辭自然數為漢樂府民歌。
2、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羅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總集。它把唐五代以前的樂府詩分為十二類加以著錄,其中保存漢樂府民歌的主要有「相和歌辭」,以及「雜曲歌辭」三類,另外,「雜歌謠辭」中也有一些漢代民謠。
3、漢樂府保存下來的作品只有四十多篇,而且大多是東漢的作品。
4、「樂府」這一機構,過去一直認為它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設立的,但近年考古發現,秦代已有樂府的設置。
5、樂府民歌反映勞動人民窮困生活和受壓迫、遭迫害的作品主要有:《東門行》《婦病行》《悲歌》等。揭露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災難和痛苦的代表作品有:《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小麥童謠》等。反映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詩篇主要有《有所思》《上邪》《上山采靡蕪》《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
6、《陌上桑》一名《艷歌羅敷行》,又名《日出東南隅行》,是一篇帶有喜劇色彩的民間故事詩。
7、《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中,題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全詩長達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8、和《詩經》《楚辭》相比較,漢樂府在體裁上最大的貢獻是敘事詩的成熟和五言詩的大量出現。
四、五言詩的起源和《古詩十九首》基礎:
1、一般認為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所寫的《詠史》。此後,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疾邪詩》蔡邕的《翠鳥》等都是較早的文人五言詩。
2、《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3、《古詩十九首》之名,最早見於梁人蕭統編的《文選》
4、《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的桓帝、靈帝之世,當是這一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所寫。
5、先秦兩漢時期,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三個重要階段依次是《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民歌。
魏晉南北朝文學基礎:
1、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儒學禁錮的崩潰,逐漸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理論形態就是魏晉玄學。
2、西晉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風氣的影響下,出現了玄言詩,其內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過徒具詩的形式而已。
3、梁陳兩代,帝王和世族的生產更加腐朽,精神也更為空虛,他們不再滿足於山水的清音,而要尋求強烈的聲色刺激,於是產生了宮體詩。
4、「宮體詩」之名始於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主要是以艷麗的詞句表現宮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類似文字遊戲的詠物詩。宮體詩產生並盛行於梁、陳時期。
5、東晉南北朝詩歌經歷了玄言——山水——宮體的變化過程。
6、南北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詩的興起,拓展了詩歌題材;新體詩對古代詩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礎;鮑照發展了七言詩,在題材和詩歌形式上都有開創;文學理論多有建樹,出現了《文心雕龍》《詩品》這樣的理論著作;駢文及小說都是新的開創;蕭統編選了我國第一部文學選集《文選》等。
7、建安時期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形成了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
一、建安文學基礎: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傑出的詩人曹操。他詩歌創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遊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樑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鍾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第二、正始西晉文學基礎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於黑暗統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後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劉勰所說「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採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第三、陶淵明基礎: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徵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后,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繼承了正始詩人阮籍和西晉詩人左思的伎,發揚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讀山海經》其十(精衛銜微木)等。
5、魯迅稱一些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如《讀山海經》其十為「金剛怒目式」的作品。
6、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1、平淡與醇美的統一。陶詩很少用奇特的形象、誇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少用。2、情、景、理的統一。
7、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出現打破了了玄言詩的統治,詠懷、詠史詩繼承了阮籍、左思的傳統,發揚了建安的精神,田園詩是他的獨創。「田園詩」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
8、陶詩的藝術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代學習田園詩的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詩人。
第四章南北朝樂府民歌基礎:
1、南朝樂府民歌約五百首,大部分屬於《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其中「吳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樂府民歌,除吳歌、西曲外,還有一首較長的抒情詩《西洲曲》,屬《雜曲歌辭》。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樂集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約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創作,我們所接觸到的,除漢人的作品外,還有氐人、羌人、鮮卑人,以鮮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長篇敘事詩是《木蘭詩》,它產生的時代不會晚於陳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詩文基礎:
1、晉宋之際代替玄言詩的是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
2、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他的山水詩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潛虯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寫景名句。
3、鮑照對詩歌形式的主要貢獻是為七言詩拓寬道路,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其中「自古聖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詩句,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擬古》其三(幽並重騎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鮑照的詩歌直接繼承著建安文學的傳統,大力寫作樂府詩,他是繼曹丕之後,對七言詩貢獻最大的詩人。
5、教材中提到繼承建安風骨或發揚其精神的詩人有: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
6、所謂新體詩是指自齊至隋百餘年中講究聲律、對偶的作品,名曰新體詩。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是就其形式而言。齊永明年間著名詩人沈約根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8-1 18:26 | 只看該作者
慢慢把裡面精彩的故事搬到沙龍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8-3 04:3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廣南子 於 2008-8-1 18:26 發表 [古代文學常識大全,該有的差不多都搜集全了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慢慢把裡面精彩的故事搬到沙龍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1 18: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