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愛鄰如己

[複製鏈接]

0

主題

3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1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aobaojun3 發表於 2008-3-12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愛中接近上帝
                  ——利奧•拜克論猶太教的本質
                  傅永軍於健
                  摘要:利奧•拜克反對傳統的上帝觀念,致力解構那種從存在、在場來理解上帝的神學。他強調上帝的倫理向度,認為宗教的核心不是認知上帝,而是構建人與上帝之間真誠而永恆的關係。「愛上帝就是愛人」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新的神人關係。利奧•拜克成功地將猶太教神學限制在倫理領域,在他的自由神學中,存在論讓位於關係論,本體論讓位於倫理學。
                  關鍵詞:利奧•拜克;上帝;關係;愛
                   The Approach to God in Love
                  —— Leo Baeck 's Viewpoint of the Essence of Judaism
                  FU Yong-jun   YU Jian
                  Abstracteo Baeck oppose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God and
                  deconstruct the theology which view God as existence or the
                  presence . He emphasize the ethics dimensionality of God and
                  take constructing the sincere and e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Human as the core of religion ,not recognizing God
                  .『loving God is the same as loving Human』show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Human. Leo Baeck set a ethical
                  limit to Judaism theology successfully.In Leo Baeck 's
                  libertarian theology, theory of being offer its seat to theory
                  of relation and ontology give its room to ethics.
                  Key Words:  Leo Baeck;God;relationship;love
                  
                  利奧•拜克反對傳統的上帝觀念,反對那種以看待物的方式來看待上帝,以研究物的方式來研究上帝的通常做法。他全力解構那種把上帝作存在、在場來理解的神學,力圖建立一種因強調倫理向度的上帝而終將猶太教限制在倫理領域的新神學。在這種神學中,存在論讓位於關係論,本體論讓位於倫理學,宗教的真正核心不在於培固上帝信仰和理解上帝,而在於建立人與上帝之間真誠而永恆的那種關係,即「愛」。在猶太教的傳統中,「愛」就是愛上帝與愛人,而愛上帝與愛人永遠是一致的。我們做善行彰現的是上帝的仁慈、我們施愛心弘揚的是上帝的天恩。所以說:「我們通過我們的行為宣揚我們的宗教,我們讓我們的生活講出我們信仰的崇高,這就是猶太教的真正本質。」[1](
                  p.271.)
                  
                  上帝愛人
                  
                  依照利奧•拜克的分析,猶太教上帝信仰最重要的意蘊是信靠、依從、讚美、熱愛上帝,是行善行以彰現上帝之仁慈、施愛心以弘揚上帝的天恩。這些內容可以用「愛」這個詞統一表達。所謂「愛」,不是「Eros」所表達的那種「欲求之愛」,這種愛是由於被愛著的可喜性質而激起的愛。「愛」是「agape」所表達的那種愛,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普遍的愛,把這種愛給予被愛者,不是因為被愛者有某種特殊的品質,而僅僅因為被愛者存在著。利奧•拜克認為,從上帝的稱謂中可以看出,「愛」這個詞是猶太教的核心概念,「愛」是深知自己為上帝所創造的人的基本宗教經驗,它創造出無限及永恆。在猶太教中,「上帝愛人」意味著上帝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為他所創造,我們屬於他。這是最基本的宗教感情。雖然神話也知道「愛」這個單詞;它也講神的愛。但它的愛是命運的一種形式,神的愛施予世上那些被選的、它喜歡的人。神話的愛不是猶太教的愛。利奧•拜克說:「被愛的感覺是彼此相屬的感覺,是那不能計算也不可界定的被支持和被養育的感情。愛(Hesed)由隱秘處產生但卻是這個世上最有確然性的東西,它表達了由『他』轉成為『你』,由『我』轉成為『你』(Thine)所導致的內在統一與安寧的奧妙」。[1]
                  (第109頁)
                  因此,上帝對人的愛是一種大愛。這種大愛只能具體落實到人與上帝關係上,通過創造意識實現出來。一方面,必須承認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①]創造出來的,因此,人是上帝的特別顯示。人只能在上帝那裡找到關於自己起源的說明和關於自己生存目標的說明。人的生命來自上帝又最終歸於上帝,命中注定人與上帝之間具有一種親密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人才最接近上帝,具有上帝的形象,可以發展上帝賦予他的獨特神性。所以說,儘管「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這一說法只是一種比喻,但它所蘊含的意義卻非常深刻。「當首次使用這一比喻的人們可能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全部含義時,它已成為一個永恆的象徵,一種提出『人』的宗教與倫理概念——即人的尊嚴概念——的原則。人們之間的差別無論有多大,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類同是共同的。正是這一類同在人的意義上確立了人類。上帝的契約是對所有人的,不是這個或那個單獨的人而是所有的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出來的。人的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此。」[1](第152頁)
                  另一方面,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在把尊嚴賦予給人的同時,也把創造能力給予人。人的永恆屬性就具體體現在人的創造活動中。人通過自身的創造活動把永恆和無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這種創造活動首先表現為人的靈魂凈化活動。利奧•拜克指出,上帝創造了人,人可以通過行善事或通過覺悟、懺悔等獲得自由,人必然需要靈魂凈化活動。這種凈化活動是一種道德的創造活動,它是使人超越存在限制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人為自己的生命制定法則,人也因此感受到自己對生命和自己存在本質的尊崇,感受到自由人對道德律令的敬畏。「這種敬畏與謙卑不同,它是被創造物的感受,所以只能在與上帝的關係中感受到。由於自尊,我們明確了我們的位置,我們在倫理世界中擁有的自由的位置。由此,我們走向使命的世界。在猶太教中,沒有多少聲音比自尊之聲更響亮。道路永遠在我們腳下,方向簡單而又永無止境。我們將會變得神聖,就像我們的主——上帝一樣神聖。」[1](第153頁)
                  由此可見,上帝愛人,完全根源於上帝自己作為「agapa」的本性,而不是因為人類的美質或功德。上帝的這種愛力求實現潛在於人內部的最好的善的萌芽。即使在人類之中,也沒有任何東西在嚴格要求人這方面,能勝過這麼一種愛。
                  
                  人愛上帝
                  
                  人信靠上帝,通過體會上帝的創造行為而親近上帝,這是人領受上帝的愛。而人愛上帝則表達了人的信仰的堅定。愛是上帝的本性,因此是猶太教徒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②]。上帝布施永恆博大之愛,猶太教徒必須踐行仁愛,把對上帝的愛變成在世的現實行動。利奧•拜克詳細闡發了愛上帝就是愛人的觀點,其中,對鄰人的愛是一個中心。
                  「愛鄰如己」
                  [2](《聖經•利未記》19:18)是猶太教愛的哲學中一個重要觀念。利奧•拜克指出,在猶太教中,「同胞」與「人」是不可分離的。我與別人,與「同胞」,構成一個宗教和倫理的統一體。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別人」。我的鄰人是別人但又不是別的「人」,他與我不同但又相同;他與我相對獨立但又相統一。所有那些構成了(人的)存在,地位與使命,渴望與欲求的東西區分開了他和我;而所有那些包含在存在,內容與形式,生命之根源與目標之中的東西使他的生命與我相通。他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跟我的不能分開。跟我一樣,只有按照上帝的形象才能理解他,他是上帝的創造物。在對唯一神的信仰中,他的生命的意義如我的一樣,展示出自身。儘管他是別人,但上帝與我所訂的契約同時也是與他所訂的,因此將他與我相聯結。沒有「同胞」,就沒有「人」,不信仰同胞,也就不能信仰我自己。
                  所以,「愛鄰如己」最確切的含義是,「愛自己的鄰居,因為他與你一樣。」
                  [1](第191頁)這個「與你一樣」是這句話的精髓。對猶太教來講,這句話不僅僅是哲學的或情感的表達,它完全是一條誡律,要我們敬慕跟我們一樣的同胞。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取得了這樣或那樣的成就而尊敬他,而僅僅因為他是一個人。他的價值恰恰存在於那些構成我們的價值的東西裡邊。我們只有感受到對他的尊敬,才能感受到對自己的尊敬,因為上帝創造了他正如上帝創造了我們。拜克說,關於我們對鄰人的責任概念,再沒有比強調我們對其所做的一切都包含著上帝的榮耀更加意味深長的了。
                  利奧•拜克進一步論述說,我們對我們的鄰人的所有責任來自公正(正義justice)誡律,那絕對義務的領地。按照這個概念在猶太教中的發展,公正不僅僅是規避和阻止對其他人的權利侵害。它更是一個積極的、社會性的戒律,真誠地、心甘情願地承認我們的同胞,平等地對待他們,實現他們的人權。在這裡人的權利不只是指一個人個人的權利,還包括我們鄰人的權利,他對我們的要求。拜克說:「這個要求是他不可讓渡的權利,他永不可放棄的權利,而且超過所有其它的『權利』,因為這是他的作為人的權利,以此他可以要求我們把他的生命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這些,我們就給予了他公正,猶太人的公正。」[1](第194頁)在猶太教的宗教語言中有一個詞概括了這個概念:Zedakah
                  。這個詞難以完全翻譯,因為它把公正和善行的內涵融合成了一體。這個詞描述出我們對我們鄰人的善意(benevolence),做到了這些我們只不過是履行了我們對他應盡的責任。Zedakah一詞是積極的宗教的和社會的公正,其中包含了需要救世主的因素。
                  利奧•拜克認為,如此強調我們給予我們鄰人的權利,就將其從短暫的感情衝動提升出來,安置到明確的責任之堅實基礎上。他說,人總能碰到滿懷激情的熱心腸,他們願意整個世界幸福,但卻從未認真嘗試真正賜福給每個單個的人。一個人沉醉於對人類的熱愛是容易的,只是因為某個人是人而為他行善就比較困難了。當一個人向我們提出權利要求時,我們不能以純然模糊的善意來取代明確的倫理行為。經常地被放棄和避而不談的就是純粹的鄰人之愛。
                  如果對鄰人之愛還不足以完全說明上帝之愛的無私與博大,那麼,對自己的敵人也施以愛心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猶太教特彆強調要對自己的敵人盡義務,承擔道德責任。就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要給他水喝」[2](《聖經•箴言》25:21)「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若看見恨你人的驢壓卧在重馱之下,不可走開,務要和驢主一同抬開重馱。」[2](《聖經•出埃及記》23:4)可以說,對愛的純正性的最好的檢驗就是對敵人的愛。通過它,愛的純正和真誠得到最徹底的展現。由於愛比公正更容易變得不真誠。愛容易在空洞的感情主義或偽善中迷失自己,而且愛一旦被這樣扭曲就會失去靈魂。所以,強調對自己敵人施儀以仁愛,最能顯示猶太教所宣揚的愛的無私與真誠。[③]
                  當然,這種無條件、普遍的愛並不是一味地袒護被愛的對象。既不誇張也不虛偽的真誠並不是鄰人之愛之誡律的僅有要求。愛我們的鄰人也要求一種確定而實然的真理:即,當我們的鄰人走入歧途,我們將引領他回到正路,當他意欲犯罪時我們制止他、教導他、勸告他。仁慈、憐憫和寬恕並不足夠。正因為它是一條真理性普遍誡律,我們必須公開地維護它,因此當我們的鄰人背離了正路時,我們必須為了他本人而敢於反對他。我們必須保持我們應為其他人做善事的道德勇氣。信仰我們的同胞通向和諧,但其途徑不只是仁慈。同樣很重要的是表明絕對道德指令的真誠。如果沒有在公正和威嚴的上帝面前我們讓我們的鄰人呈現他自身這樣一個因由,任何和諧都是不可能的。原諒罪惡之人是我們的責任,斥責他的罪孽、感化他的良心以將其引領回誡律同樣是我們的責任。恰如人必須創造自己的自由,所以他必須為自己的同胞創造自由。
                  可見,人對上帝的愛最具體和現實的內容就是「秉上帝的名,為行善事而行善」。正是在愛他人中才能體現對上帝的愛。也只有在這種愛的踐行中
                  「人不僅成為救贖的主體而且成為道德的主體」[1](第181頁)
                  
                  人與上帝在愛中相遇
                  
                  依據上面的論述,我們能夠走向這樣一個共識:猶太教關心的是一種關係,即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它特彆強調擺正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認其為啟示的根源,人倫的保障。猶太教總是將宗教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宗教通過生活被證明,生活為宗教所充盈。宗教信仰不在生活的日常行為中得到確證就沒有虔誠。同樣,也只有在宗教訓誡被忠實地踐履的地方,才有合法有效的日常行為。而任何朝向單純形而上學趨向的宗教之思,都勢將導向晦澀的思辨,從而偏離宗教生活的穩固基礎。猶太教因此把自己凸現為一種重心靈、重行為的道德神學。從道德神學出發,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就像上帝的律法不應刻在石板上,而是寫在人們的心裡那樣,上帝信仰也不是由理論理性而是由實踐理性來確立的。拜克這樣說:「只有通過上帝之於我們的存在及我們的靈魂的意義,通過我們的生命因此獲得的內在一致性,通過我們富有成效的道德力量,通過因尋找到關於我們的疑問及要求的答案而產生的心滿意足,通過發現我們的精神本性與神之間的關係——在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天,這種感覺兌現了上帝對我們的召喚:『你在哪裡?』[2](《聖經•創世記》3:9)——宗教的必然性才顯示出來。」[1](第97頁)
                  人在踐行道德責任中確證上帝,與上帝實際相遇。在《倫理的一神教與唯一神的倫理確證——利奧•拜克自由神學思想的現代意義》一文中我曾這樣論述過:
                  「根據拜克的觀點,猶太教的『上帝』問題不是一個理智問題,而是一個信念問題。信讓上帝顯在,不信使上帝隱匿。正是在信中,我們的心才為偉大的唯一神所充盈,我們的心靈才得以向那超越的至上存在開放,準備著去傾聽和領會偉大的『他者』的話語。也只是在這個時刻,這種情景中,那隱而不露的他者才以非隱匿的方式慈恩般地臨近我們。因而,對虔信者言,上帝並不是一種超越的自在力量,除去自身的概念性而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物聳立在我們的對面,讓我們抬首景仰。它的威嚴和異在性使我們產生敬畏而不得不疏離它。恰恰相反,上帝不會除去自己的概念性而成為客觀的他者,它總是指向人的心靈。上帝並不神秘。上帝通過在世的諸存在尋找著我們,在顯現中教誨我們,通過勸慰將愛灑向我們。上帝醫治我們的良心傷痛,開發我們內在的本質規定,通過對話與溝通克服我們此在的苦難、罪和局限性,使我們獲得無比堅定的生活態度,避免使我們的生活前提陷入致命的衝突。」[3]
                  第30-31頁)現在,我把這個論述表述的再具體化一點。可以這樣說,最能體現人有道德擔當的行為是人的愛的行為,現實層面上的永恆博大的愛不單是一種感情,人應該把它作為上帝的啟示來體驗,它是能夠證明上帝存在的最具確然性的東西。「被愛的感覺是彼此相屬的感覺,是那不能計算也不可界定的被支持和被養育的感情。愛(Hesed)由隱秘處產生但卻是這個世上最有確然性的東西,它表達了由「他」轉成為「你」,由「我」轉成為「你」(Thine)所導致的內在統一與安寧的奧妙」。
                  [1](第109頁)在這種奧妙的境界中,人相信並愛自己的鄰居。每個人都知道其他個體與自己並沒有什麼差別,其他人的心靈也得自上帝,他們在內心中與我親近,我視他們為我的兄弟。再進一步說,由於有愛的博大情懷,我相信人類。我知道所有的人都是上帝之子,他們和我是為了一個共同的任務而結成一體。在這種愛的責任擔當中,我清楚地發現了自己心靈的價值、同類的價值和人類整體的價值。正像拜克所說的那樣:「我們要聖潔,因為我們的神耶和華是聖潔的。這是人對上帝的責任。對於我們的鄰居,我們也負有同樣的責任:我們必須知道『他的心』,我們要尊奉他的上帝的形象,他與我們同住,我們必須愛他,因為他喜歡我們。最後,是我們以上帝的名義承擔對人類的責任:我們是在世的上帝的見證,秉承他的名為將世界再造為上帝的王國鋪平道路。」[1](第88頁)這樣,人類共同體的觀念獲得了完滿的內涵。我們共同生活在社會之中,相互警誡以防罪孽,相互引領以趨向善。人因此清楚地知道自己只能在最內在的存在意義上發現自己與上帝之間的永恆聯繫。人不是在神性的生活中,而是在人的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人相信自己與上帝不是處在一種「我—它」結構關係之中,而是處於「我—你」結構關係中。在這種神人關係中,人向上帝敞開,上帝向人顯現並啟示出自己來。人避開對上帝的本質或性質進行直接談論,而在神人關係中考察上帝的意義。路易斯•雅可比(Louis
                  Jacobs)一語道破天機:「宗教的真正核心不在於單純的上帝存在證明,而在於人與上帝建立的那種關係。這就是拜克借用我們的上帝觀念所欲表達的東西。上帝並不是與我們的生活無關的那個簡單的上帝,而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可以藉助祈禱的方式(使用親密的用語「你」)接近他,也可以思維他,在思想中接近他。」[4](第36頁)
                  。.
                  
                  參考文獻:
                  [1] Leo Baeck.The Essence of Judaism[M]. New York:Schocken
                  Books,Inc. 1974.
                  [2] 新舊約全書(神本)[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印發,1989.
                  [3]傅永軍.倫理的一神教與唯一神的倫理確證[J].世界宗教研究,2000,(2):27-35.
                  [4] Louis Jacobs .Jewish Thought Today [M]. New York :
                  Bergbabn Books ,1970.
                  
                  本文原刊於《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3期,PP.9-13。
                  




                  [①]利奧•拜克引證聖殿被毀時代的一位拉比本•阿孜扎(Ben Azzai)的觀點,
                  把有關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出來的敘述看作是《托拉》最基本的原理。「本•阿孜扎說,『這就是人的歷史:當上帝造人時,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把他造了出來』——這句話道出了整本《托拉》的精髓。」請參見Leo
                  Baeck, The Essence of Judaism, Schocken Books, Inc.New
                  York,1974,p.191.
                  [②]
                  在利奧•拜克視野中,倫理學與宗教處在一種相互依賴關係之中。在宗教倫理化同時,倫理學也心性化了。各種具體的道德行為由於宗教信仰緣故必須與它們所源出的根本心性聯繫起來才能顯現出自己的價值,道德行為本身不是孤立的具體作為的集合,而是那種以一貫之的心性產生的結果,這種心性表現在某種一貫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之中。
                  [③]愛的誡律甚至擴大到了動物,在那裡,愛是非常無私且必定沒有了偽善與希圖回報。人對他統御的動物仁慈,僅僅由於仁慈自身之故。拜克認為《聖經》將動物置於為人而設的律法的保護之下是人類文明中前所未有的舉動。如同對於人,首先是公正然後加上愛,因此聖經以動人的柔和的句子要求對動物施以愛。我們要踐行對動物的愛就是對上帝盡義務。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沙發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3-12 10:15 | 只看該作者
Jacobs)一語道破天機:「宗教的真正核心不在於單純的上帝存在證明,而在於人與上帝建立的那種關係。這就是拜克借用我們的上帝觀念所欲表達的東西。上帝並不是與我們的生活無關的那個簡單的上帝,而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可以藉助祈禱的方式(使用親密的用語「你」)接近他,也可以思維他,在思想中接近他。」
真的是天機。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3
Servant 發表於 2008-3-12 1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同往錫安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4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8-3-12 10: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8-3-12 10:15 發表
真的是天機。


我不信什麼宗教也和上帝的關係很不錯啊,要說哪個上帝了。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5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3-12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那你說說你的那個上帝是怎樣的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6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8-3-12 10:3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8-3-12 10:26 發表
那你說說你的那個上帝是怎樣的吧!



可好了呀,沒生過兒子是真的,反正我好就得好報,犯錯就得管教,還不是和Servant一樣,我都懷疑以後到了天堂里只見到Servant見不到你們別人呢。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3-12 1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我可希望在天堂見到你呢!

悄悄問一句:你的上帝是一種力量?還是一個有情感,意志,道德的存在呢?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