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與霸道

[複製鏈接]

100

主題

210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毛澤東與霸道
    1972 年底,由於我上書毛澤東,支持周恩來批左,反對張春橋和姚文元,引起毛的不悅,批評我「也不高明」。隨後,在人民日報掀起了一場對我的大批判。毛對姚文元談到這件事時,追述了他在 1957 年對人民日報的領導幹部的一次談話,說他當時講過漢宣帝批評太子劉奭的故事。毛說,看來他們沒有聽進去,或者沒有聽懂。
     姚文元叫人民日報的負責人把毛澤東當年的談話整理一份記錄給他。當年聆聽過那次談話並仍然健在的人有四個:胡績偉、王揖、袁水拍、王若水。我們在一起回憶談話的內容。雖然時隔十五年,但因為是毛澤東的談話,印象還很深。我們四人都不記得毛在 1857 年講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毛澤東自己記錯了。但大家都記得,毛說到西漢後期的幾個皇帝——「元、成、哀、平」,每況愈下 ; 並說鄧拓象漢元帝,「你要是當了皇帝,非亡國不可 ! 」
     漢元帝即劉奭,史稱他「柔仁好儒」。毛澤東講的那個故事見之於《漢書 . 元帝紀》。劉奭作太子時,有一次談話中建議他父親宣帝用儒生。宣帝變了臉色,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 ! 」宣帝批評了一通儒生的無用,說 : 「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妄托」。說完嘆了口氣 : 「亂我家者,太子也 ! 」     毛澤東有沒有在 1957 年講過這個故事,並不重要,反正毛兩次提到了漢元帝;重要的是他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什麼,他自己從這個故事中悟到了什麼。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據史書載,漢宣帝對劉奭這一次講的話如此老大不高興和憂心忡忡,以至於從此對太子疏遠而喜歡好法律的次子劉欽,甚至一度有意改立劉欽為太子。然而劉奭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建議的呢?他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嘰辭語為罪而誅」,因此說他父親「持刑太深」。刑名之學屬於法家。顏師古引劉向 < 別錄》說,「申子學號刑名。刑名者,以名責實,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劉奭認為他父親「持刑太深」是因為採用了法家辦法,所以建議他用儒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這件事發表了一通議論。他說,王道霸道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稱為「王」;諸侯結盟討伐背叛的封國以維護王室的,則稱為「霸」。不論「王」或「霸」,都是本於仁義,任賢使能,賞善懲惡,禁暴誅亂 ; 只是「名位有尊卑,德澤有深淺,功業有巨細,政令有廣狹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他對漢宣帝的「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的觀點很不滿意,說俗儒固然「不足與為治」,但真正的大儒還是有的,云云。他說了這一大篇,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只是在和稀泥。
    劉奭的立場是儒家,而宣帝對他的批評是法家觀點。在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上,儒家和法家是爭論很激烈的。儒家主張復古,法家主張改革 ; 儒家主張禮治,法家主張法治。法家認為「仁義不足以治天下」,主張用嚴刑重罰治國,而儒家強調仁義教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意識形態的功能。想要富國強兵,採用法家是必要的。商秧見秦孝公,第一次大講「帝道」,孝公聽得打磕睡。第二次講「王道」,還是聽不進去。第三次講「霸道」,這才聽出味道來。商秧後來終於受重用,使秦國富強。秦始皇統一天下是法家的勝利,焚書坑儒是對儒家的徹底打擊。
     漢初接受秦朝暴政亡國的教訓,與民生息,實行黃老之治。到漢武帝時,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如此,漢武帝自己卻是不大遵守儒家那一套的。武帝殺人如麻,每年處決的囚犯達數萬人之多。某一官員有罪,部下要連同處罰。使用酷刑,判刑寧重毋寬。冤枉好人的,沒有關係,從寬處理 ; 對罪人判輕或放走的,就要殺頭。
 後來,宣帝想給武帝的祭廟定廟號,夏侯勝堅決反對,說「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這是道地的儒家觀點。這話當然使宣帝不高興,把他下獄。
     宣帝來自民間,了解百姓受酷吏之苦,聽說河南太守黃霸為人寬厚,執法公平,即位后就任命他為廷尉正。夏侯勝獲罪,黃霸也受到彈劾,說他包庇夏侯勝,一齊下獄。後來因為地震,這兩人又被釋放,並取得信任。夏侯勝最後升為太子師傅,活到 90 歲。黃霸當了宰相。可見宣帝並非不用儒家學派的人。路溫舒曾上書宣帝,說 : 秦王朝犯了大錯誤,其中的九項漢王朝都改了,只有一項還存在,就是任用獄吏。審判和囚禁是天下的大事,因為死了的人不能復生,被砍掉的肢體不能重新長出來,《尚書》說,與其殺無辜的人,寧可失之寬縱。而今的獄吏卻恰恰相反,都想把人置於死地 ; 不是他們有仇恨,而只是因為這是他們保全自己的辦法。希望皇帝「省法制,寬刑罰,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宣帝對路溫舒的建議比較欣賞,不久下詔要求審判公平,而且親自裁判一些大案。但並沒有根本的改革。他自己後來又濫殺好人。被殺的或是能臣,或是賢人,不過是講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就慘遭殺身之禍,包括大臣蓋寬饒、楊惲。
     蓋寬饒是司隸校尉,此人剛直清廉,多次冒犯皇帝。當時宣帝正用刑法,信任宦官。蓋寬饒上書反對,說這是把刑餘之人 ( 宦官 ) 當做周公、召公,把法律當作《詩》、《書》,又引《易經 > 的話,主張「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宣帝惱火了,認為這話充滿了怨恨誹謗,要查辦。有的官員挑撥說 : 「蓋寬饒是想宣帝把天下禪讓給他了,這是大逆不道 ! 」諫大夫鄭昌認為蓋寬饒是忠心正直的人只是詞不達意,上書為蓋寬饒辯護,說 : 蓋生活樸素,「居不求安,食不求飽」,是愛國的忠臣 ; 由於他的職務是察隱偵私,又由於他的性情耿直,得罪了許多人,求皇上寬恕。宣帝沒有理會,下令逮捕。蓋寬饒用佩刀自刎。百姓無不痛惜。
     楊惲之死牽涉到韓延壽。韓原是穎川太守,推行禮義教化,貫徹儒家的一套,很得人心。後來調來當東長安市市長 ( 左馮翊 ) ,被查出曾經有假公濟私浪費公款的事。本構不成死罪,卻被加上「狡猾不道」的罪名,斬首。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幾千人送到法場,扶老攜幼,攀住囚車,進奉酒肉,痛哭流涕。
     楊惲的父親當過宰相,他本人是個廉潔無私的人,但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能,好揭人隱私,接了不少怨仇。有人向皇帝打小報告,說楊曾經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還揭發楊說了對皇帝不敬的話。據說,別人問楊惲 : 「你救得了韓延壽的命嗎?」楊惲說 : 「談何容易?正派的人未必有好下場,我連自己都保不住。」又對人說 : 「正月以來,天陰不雨,這是《春秋 > 有過記載的災異,應了夏侯勝講的話 ( 夏說過,天久陰不雨,臣下中一定有犯上作亂的人 ) 。宣帝下令查辦。楊惲被定罪為「為妖惡言,大逆不道。」宣帝不忍殺楊惲,赦免了他的死刑,貶為平民。
     楊惲在家賦閑,大肆購買產業,靠財富過舒服日子。有人寫信勸他 : 「你原為大臣,罷了官后,應當閉門不出,做出一副惶恐可憐的樣子,怎麼還大興土木,廣交賓客,毫不收斂呢?」楊惲回信說 : 「我自問罪過很大,行為也有欠缺,決心當一輩子農夫,所以帶著妻子兒女種田。現在我受到懲罰滿三年了,自己過過快活日子,也不圖富貴了,不知道有何不可?」
     偏偏這時發生日食,又有人上書,說楊惲不知悔改,這次日食要怪他。宣帝交廷尉查辦,搜家時,查到了這封信稿,於是楊惲再次被判大逆不道,腰斬。
     這兩件事,前一件事發生在紀元前 60 年,劉奭十八歲;后一件事發生在紀元前 54 年,劉奭二十二歲。顯然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劉奭    是在楊惲被殺的第二年對宣帝提意見的,這就是他說話的背景。蓋寬饒、楊惲都不過是小小地冒犯了皇帝的尊嚴,宣帝就容納不下,非要置人於死地,也難怪劉奭   要說一句「持刑太深」了。「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種話,本來是不能公開說的,只因為要教導兒子,怕兒子心太軟,   將來坐不住皇位,才脫口說出來。可這一句話,道破了漢朝皇室的統治秘訣。其實,這不僅是「漢家制度」,以後各個朝代,莫不如此 ; 所謂「陽儒陰法」是也。魯迅說的好 : 「在中國,其實是徹底未曾有過王道。」(《且介亭雜文集 .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劉奭即位為元帝后,雖然實行了一點仁政(節省政府開支,救濟貧民災民,停止討伐海南島的戰爭 ) ,起用了一些儒家知識分子 ( 貢禹、肖望之、劉向),但他是一個糊塗而沒有決斷力的人,很快就被宦官和外戚包圍。肖望之被迫自殺。賢能的人不能發揮作用。國勢漸弱。
     平心而論,法家並不是只要刑罰,而是要有賞有罰 ; 刑罰也不是越重越好,而是要公平。所謂刑名,就是循名責實,而定賞罰。刑罰的目的是消滅犯罪,「以刑去刑」,而不是「殘民以逞」。所以,不當罪而誅,是違反法家精神的。不過,法家是主張以言定罪的。《韓非子》中第一篇《初見秦》說 :" 臣聞 :" 不知而言,不智 ; 知而不言,不忠。 ' 為人臣者不忠,當死 ; 言而不當,亦當死。」這真是嚇死人。可這種話,當皇帝的是高興聽的,也會去做的。專制君主並不在乎哪一家,他只揀其中對他有用和他所喜歡的來實行。至於儒家希望君主行仁義,法家希望君主依法辦事,那就不那麼容易了。在專制制度下,儒家和法家的理想都是不能實現的,只不過成了王朝統治的兩種互相補充的工具而已。
    1957 年 4 月毛澤東召見人民日報編委會成員(當時我不是編委,因毛點名叫我去,所以也忝居末座),當眾批評鄧拓。那是為「百花齊放」方針宣傳的事,本和漢宣帝批評太子的事扯不上。不知毛怎麼會冒出一句:「你要是當了皇帝,非亡國不可 ! 」我看他滿屋都是線裝書,床上也是一大堆,大概是讀得入迷了,看到鄧拓溫和,就想起劉奭。對漢宣帝的枉殺良臣,毛無動於衷;可看到宣帝批評太子的話,他就很欣賞。他也象皇帝一樣,誰冒犯了他的尊嚴,誰對他不夠順從,就毫不手軟,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對彭德懷是這樣,對劉少奇也是這樣。固然,他沒有直接殺人,可他是想辦法把人整死。誰主張溫和一點,他就把誰看成是儒生。文化革命中搞「評法批儒」,矛頭直指周恩來,這和五十年代罵鄧拓,是一脈相承的。毛澤東欣賞法家,只是因為他認為法家講專政,他自己卻是不受法律約束的。他不但不從秦始皇的暴政接受教訓,反而自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如他,用這來恐嚇知識分子,叫他們閉嘴。文化革命中的「大批判」文章說「焚書坑儒」是鎮壓奴隸主復辟的一場革命,就是說,誰敢說文革不好,就準備活埋吧!
     建國以後,毛澤東很少讀現代西方的政治著作,甚至也不大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卻一頭鑽進故紙堆,大讀《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而他從中學到的還是這種東西,這是可悲的。   
(王若水)

73

主題

2757

帖子

103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37
沙發
格林 發表於 2008-4-11 07:18 | 只看該作者
由你魍魎舞,
日出了無痕。

剛才有人在網上說了一句話很好:
「小人以局部看全局,智者以全局看局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16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3
JGL123 發表於 2008-4-12 04:48 | 只看該作者
At first I did not understood why recently much more persons/articles attacking Mao appeared than usually. In view of the riots in Tibet and various performances in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as well as related reports in the western media, I understand it now. I's clear that some individuals really do not want to see the fact that the spirit and bravery of Mao agaist the wester imperialist powers still exists in the Chinese peopl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