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因為不夠保守受基督徒選民痛恨

[複製鏈接]

995

主題

4748

帖子

15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ebling 發表於 2008-3-6 08: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雖然主戲還沒有登場,我們已經可以意識到,2008年的總統選舉,將有不尋常的歷史意義。最重要的,可能還不是第一位女性被提名,或是第一位黑人被提名,乃是因為這次選舉反映了美國保守主義的危機,和意識形態的混亂。其中最特出的,莫過於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的選情。

美國的政治可以粗略的分為「開明」(liberal)的民主黨和「保守」(conservative)的共和黨兩派。傳統上,民主黨一向站在公正、公平、擴大社會福利、強調公民自由權、支持弱勢族群和保護藍領階級的利益上。傳統上,共和黨一向站在縮減聯邦經費、支持自由經濟政策、注重傳統倫理價值、和重視國防上。

麥凱恩是亞利桑那州的資深參議員。他雖屬共和黨,但一向桀驁不馴,路線和做法並不一定代表保守的陣營。筆者還記得,2004年前後,傳說他會跳槽到民主黨,甚至做凱利的副手,被他堅決否認。這次他的出線,震動了保守的陣營,被看作是保守主義的噩夢。分析這個麥凱恩現象,有助我們了解美國社會、政治的走向。
                                                  
保守主義的夢魘:麥凱恩

保守派的開口秀名嘴口徑一致。他們不只反對,他們簡直是痛恨麥凱恩。例如最著名的林波(Rush Limbaugh),今年一月在他的廣播節目里宣稱,如果麥凱恩取得共和黨被提名人的資格,「那就會把共和黨給毀掉,使它永遠地改變,共和黨將會壽終正寢。許多人將不會去投票。」二月,他更加強地說:「難道麥凱恩以為他可以任意把我們踩在腳下,把棒子戮入我們的眼睛,而不需要付出代價?」

另一位保守派著名的名嘴(和作家)庫特女士(Ann Coulter)在二月里宣稱,在共和黨的麥凱恩和民主黨的希拉里之間,她會投票給希拉里,因為後者更為保守!

甚至在他的本州亞利桑那,[url=]麥凱恩[/url]都得不到共和黨中堅分子的支持。例如今年一月,Maricopa縣的《共和黨委員會》作了個非正式的投票,結果麥凱恩只得了11%的票,排名第五,其中有59%的人認為他是不能被接受的人選。然而,另外一個對全體共和黨人所作的民調,他得到了41%的支持率,排第一名。這實在耐人尋味。

中堅分子不認為麥凱恩能代表共和黨,以為他是個溫和的開放派。被稱為「開放」,中文聽起來挺不錯的,但是在保守的圈子裡,這等於是「左傾冒進」。那麼廣大黨員對他的支持,是不是表示這些中堅分子與社會現實脫節了呢?一個沒有中堅分子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將來在大選時會勝利嗎?

為什麽保守派的中堅分子會把他看作是顆大毒草呢?這就是關鍵。

經過里根總統整合以後,保守勢力凝聚成了所謂的「里根聯合陣線」,他們政治利益相同,價值觀相近。這個聯合陣線由三股勢力組成:一是所謂的「社會保守派」,也就是在宗教、倫理、和道德的問題上採取保守立場的人;一是所謂「國防保守派」,也就是軍事、國防上的鷹派;一是所謂的「納稅保守派」,也就是贊成縮小聯邦政府開支,減少稅收,鼓勵企業投資的重商派。在他們看來,麥凱恩是拆毀里根聯合陣線的罪魁。他們認為他討好開放主義者,犧牲保守派的利益。

深仇大恨的來源

麥凱恩雖然很崇拜里根,他們夫婦與里根夫婦關係也一直很融洽,但是在做參議員的任內,他並不是凡事都支持里根路線的。他那種願意與意見不同的人士溝通和同情弱小的性格,使得他無法作一個忠實的黨派機器,因此在共和黨內樹敵很多,我們舉出其中幾個大項。

首先是「競選籌款改革法案」。麥凱恩早年承受了「基廷五傑」(Keating』s Five)弊案的打擊以後,痛定思痛,深感「華府遊說團」金錢攻勢的弊端嚴重,於1994年與威斯康新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法因鉤(Russ Feingold)聯合提出「競選籌款改革方案」。這個法案當然遭到所有「特殊利益團體」的反對,特別是支持共和黨的利益團體。因此,這個提案在國會遭受到無數次的阻撓,包括小布希總統的反對。後來,由於發生安能(Enron)弊案,政治氣候終於改變,在2002年三月通過了兩個國會,並經過布希總統簽署生效。

為了爭取支持,這個法案經過了多次的修正,引進了許多繁文縟節,因此被保守人士詬病為侵犯個人自由的惡法,雖然這並非他的本意。麥凱恩的特點是不徇私,裡外一致。他堅決反對國會政治最大的漏洞,就是「政治分肥」(pork barrel)。他所作的努力,與推動「競選籌款改革法案」的動機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是麥凱恩對非法移民問題的立場。這是美國2007年內政上最大,也是最情緒化的問題。保守派的立場是要加強邊防,遣回非法移民。麥凱恩強力支持一個廣包性的改革法案,包括非法移民合法化、規劃客籍工人條例、和加強邊界巡邏三大部分。但是因為受到草根力量的反對,和開口秀名嘴的反對,多次流產。在這個問題上,麥凱恩成為保守主義的眾矢之的。

他一向追求公平、公正和互惠。例如,他雖然在越戰時受到長期的虐待,受到身心雙方永遠的傷害,但卻是第一個回到越南訪問,支持與越南恢復邦交的參議員。2005年,他極力推動並通過法案,維護《關塔納莫》基地上恐怖分子嫌疑犯的人權。這些舉動都是與他同情非法移民相容的做法。

第三、全球暖化是另一個情緒化的問題。美國保守主義的陣營一向認為這個問題是被開放陣營炒作出來的假象,是出賣美國,促使美國的主權受到他國的控制。麥凱恩一向對環保非常關心,無論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還是限制煙草公司,莫不是全力以赴,使得他得罪許多受利益團體支持的保守勢力。

第四是家庭倫理問題。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的杜布森博士(Dr. James Dobson)是一位廣受尊敬的保守派重量級人物,一月間他鄭重宣布,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絕對不會投票給麥凱恩。真是一葉知秋了。

可是麥凱恩一向堅決反對墮胎,特別是後期墮胎。他堅持青少年墮胎要先通知家長。這都是保守的立場。另方面,他並不排斥同性戀婚姻,也不反對幹細胞(stem cell)研究。這使得他無法通過保守派的石蕊試驗,被認為是非我族類。

第五、小布希總統上台後所推動的減稅法案,麥凱恩當初投了反對票。因為他認為該法案主要嘉惠高所得的家庭,並且沒有同時縮減聯邦預算,將來造成巨大赤字。其實,這與他一向要求公正合理的對待弱勢族群的做法一致(例如,他多次立法,保護美國原住民-印地安人的權益)。他不是反對減稅,而是反對劫貧濟富,反對赤字支出。然而,無論如何,他又「不及格」了。

麥凱恩保守的一面

但是也有人替麥凱恩打抱不平,包括前教育部長班奈特(William Bennett)和前總統提名人杜爾(Bob Dole)。他們舉出他的投票紀錄為依據。

《美國保守聯盟》(ACU,American Conservative Union)給麥凱恩打了82.3分,也就是說,在聯盟的統計里,麥凱恩的參院投票,有82.3%是站在保守立場的一邊,至少拿個A- 吧?同樣ACU的統計,希拉里得了9分,奧巴馬得了8分。

相對地,《民主行動同盟》(ADA,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s)給國會議員的開放度打分。希拉里與奧巴馬都各得到95分,麥凱恩只得了15分。顯然地,他沒有資格作開放派。

麥凱恩投票反對用納稅人的錢資助《計劃生育組織》(Planned Parenthood)。他投票反對後期墮胎。他支持布希總統大法官的提名。這些都是正統保守派的立場。

從投票的紀錄來看,我們可以肯定,麥凱恩是保守的。況且,雖然在2000年的選戰中,他與小布希搞得水火不容,但在2004年小布希競選連任時,他鼎力相助,而與自己的老友,民主黨的提名人凱利(John Kerry)劃清界限。這種雪裡送炭的豪氣,真是難能可貴。他也一改初衷,開始大力支持布希的減稅法案。這可以看出,他雖然擇善固執,但也能顧全大局。

解讀麥凱恩

在參與2000年總統大選(與小布希競爭)的時候,麥凱恩對宗教右派的一些做法很不滿意。他當時批評法維爾牧師(Jerry Falwell)和電視佈道家羅伯森(Pat Robertson),認為他們是分裂美國,稱他們是「不容忍的代言人」(agent of intolerance)。這就是麥凱恩的標記,縱然遇到傷害自己政治前途的事,他還是會勇往直前。後來他也認識到自己做得有點過頭,不必要地得罪了許多支持者。因此,在2006年5月,他來到法維爾牧師主辦的《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在畢業典禮上致詞。他並表示,法維爾牧師現在已經不搞分裂了,並且談到兩人的共同價值。(法維爾牧師已於2007年5月去世)
002.jpg (14.75 KB)
2008-3-3 13:09

[/url]
祖孫三代海軍

麥凱恩絕對不是完人,但是他非常真實,裡外一致。他出生於海軍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是著名的海軍上將。跟先人一樣,他也是從美國《海軍官校》畢業。可是,他生性反叛,在校時因為厭惡官樣文章,又喜歡仗義執言,所以常常上了學校的黑名榜,幾乎被開除。他極端聰明,不畏艱險。個子雖然瘦小,他卻做了3年的拳擊手。他技術雖然並不高強,但是比賽時,從來就不知道後退。
003.jpg (34.07 KB)
2008-3-3 13:09


被俘的那一刻

他有個非常坎坷的海軍飛行員軍旅生涯,至少有5次因為意外事故幾乎喪命。在越戰中他成了戰俘。有5年半之久,他備受折磨,好幾次頻臨死亡的邊緣,甚至因為受不了虐待,一度企圖自殺。他自己後來說,靠著信仰的力量,和同袍難友的支持,他總算活了下來。
004.jpg (34.57 KB)
2008-3-3 13:09



1973年5月24日尼克松總統在白宮接見回國戰俘時的麥凱恩

縱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保持著個人的尊嚴。例如,在他被俘半年後,他的父親接任美國海軍駐太平洋的總司令。為了做宣傳,越共意圖釋放麥凱恩回國。但是根據美國軍人的行為指南(先抓的先放),他拒絕被釋,除非所有在他以前的俘虜全體被釋!他為了不讓自己的釋放成為敵人宣傳的口實,這種擔當和勇氣不能不叫人由衷敬佩。

他在長期的虐待和痢疾的煎熬下,意志力曾經一度崩潰,簽了一份承認自己是罪犯的文件。這個舉動讓他終身遺憾。他回憶說:每個人都有破碎點,那時他達到了他的破碎點。但是,當他身體恢復以後,他寧願忍受酷刑,也堅決不再簽署任何文件。對於那些想來看他的美國國內的反戰分子,他一律拒見,以免被敵人利用。

他並不是一位好戰分子。在他被俘之前,一次他的飛機滿載了汽油彈,在航艦甲板上正準備起飛時,被一枚友軍的飛彈擊中,燒死了132個海員,他雖然受傷,但是因為反應快,幸運逃脫。他對訪問他的《紐約時報》記者說:「我親眼目睹汽油彈的可怕,我再也不想把它投到北越了。」當然,他也知道,服從命令是他的責任,他別無選擇。

麥凱恩一再強調基督教信仰帶給他的影響力。他一生注重勇氣、品格、真誠、和直話直說。從他所寫的幾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位普通的政客,因為他還有敏銳的良知。更重要的,他非常自謙。他雖然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但他絕不因此自以為義,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缺點。

他2005年寫了一本給孩童的書《品格是終極目標:每一個年輕人和每一個成年人都該記住的啟發性故事》(Character Is Destiny: Inspiring Stories Every Young Person Should Know and Every Adult Should Remember)。他說:「從我的雙親、師長、信仰、所認識的善良人和這本書中許多人物的故事中,我學習了人生的道理。最重要的,我想要得著他們所擁有的,就是裡外一致的品格。並且,每當我為了私心想放棄的時候,他們成為我良心的提醒。」

他對人類的天性有這樣的了解:「我們生來具有一種天性,就是:要自己想要的,而且要立刻到手。但是成年以後,我們開發了第二天性,就是品格。這些故事就是講到我們的第二天性。」

為了第二天性,麥凱恩的競選活動去年中幾乎停擺。他雖然一向支持伊拉克戰爭,但他對國防部長倫斯菲德非常不滿,認為他策略錯誤。他在全國反戰情緒高漲之下,堅持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投入的兵力不夠,需要增兵。這個立場讓他在保守和開放兩個陣營都不受歡迎,支持度明顯下降。
005.jpg (33.46 KB)
2008-3-3 13:09

[url=http://blog.sina.com.cn/main/html/showpic.html#url=http://static1.photo.sina.com.cn/orignal/4a9c4a4f447644d75bc40]
麥凱恩與新任伊戰統帥

後來,倫斯菲德下台,美國增兵,伊境戰況立即好轉,許多人於是開始改變立場。可見,他為了堅持原則,不惜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這種政治情操,就是麥凱恩的標記。政治人物最大的試探就是刻意炒作、編織自己的形象,因此說話模稜兩可,沒有真實感。麥凱恩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此使人耳目一新。

對美國政局的影響

麥凱恩從敗部復活,不但突出了他個人的政治風格,更反映出美國政治的轉型。從里根以降,共和黨靠著「宗教右派」的鐵票贏得選舉,2004年的選舉,共和黨動員教會團體的動作,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峰。布希總統雖然辯才缺缺,但他穩穩地站在道德「價值」的高原,贏得基盤選票。相反地,他的對手凱利,忽視宗教和「價值」的層面,把個人的信仰與競選的信息切割,雖然言詞犀利,最後還是失敗。

可是2008年的選舉不同了,「價值」不再是共和黨的專利,民主黨候選人競相表態,強調基督教信仰對他們人生的重要性。雖然他們標榜的「價值」與共和黨人標榜的「價值」或有出入,但是對信仰的肯定卻是一致的。

這次選舉也讓我們看出,美國社會的政治氣候正在改變,傳統觀念中的保守派與開放派的界限開始模糊,甚至混亂。美國的政治逐漸向多元化傾斜,包容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關心社會的公正問題(全民健保),關心社安退休金的破產,關心能源危機,關心全球暖化,關心經濟大餅。相對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倫理問題的著重點開始改變,因著對宗教右派的政治炒作失望與反感,使得他們更關心宗教右派所忽視的倫理價值,他們期望能找到更有包容性的正面信息,不僅僅是由「不可以」所界定的負面信息。

巴拿研究所(Barna Group)是服務美國基督教界的研究組織。領導人金那門(David Kinnaman)與另一位作者在2007年10月出了一本「非基督」(unChristian)的書。他們發現,在「成長中的成年期」(Emerging Adults)這一代,也就是從18歲到大約30出頭的這個族群,他們對基督教的印象十分負面。

他們發現,教會以外的人用下面這些詞句來描述今日的基督教:

    * 反對同性戀(91%)
    * 好論斷人(87%)
    * 偽善的(85%)
    * 古板的(78%)
    * 過分把問題政治化(75%)
    * 與現實脫節(72%)
    * 對他人的感覺遲鈍(70%)
    * 無趣的(68%)


教外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所接觸的基督教已經失去耶穌的原味,而變成「非基督」了。當然,任何有堅定信仰的人都會受到批評,受批評的本身並不代表對錯,但是,它顯明了,今天的基督教,特別是有組織的基督教,在年輕人的眼中,有了嚴重的形象問題,基督教在他們中間已經邊緣化了。

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說,年輕人世俗化了,遠離基督教的信仰,連他們的是非心都已經被污染了,真是人心不古,江河日下,他們應該徹底悔改,我們要多傳福音。

另一個態度(書的作者)是:今天的基督徒遠離了基督教訓的原意,信仰僵化了,信息也僵化了,無法切合時代的需要。他們不是厭棄信仰,他們在追求更真實、直接和寬容的信仰,這也是許多年輕的尋道者參與《新興教會》的原因。

麥凱恩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無論他這次是否勝選,共和黨必定要轉型。同樣地,基督教也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信息和信仰與政治的關係。

至於麥凱恩會不會當選?從他的人格、操守、經驗、氣度、聲望、領導力和實質來看,他都是最佳人選。他真實、誠懇,讓人能夠信任,可以跟任何族群對話。但是,選總統不是「選牧師」,也不是「選美」,關鍵點還是在他能不能提出一套清晰的遠景,幫助彷徨中的美國建立一個新的方向。美國人已經厭煩了那種負面的競選模式,誰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誰就更有希望入主白宮。
歌林多前書11:6 『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就該蒙著頭。』
女基們都蒙頭剃髮了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