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事:中俄兩強聯手,美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2-17 2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科索沃為周日宣布獨立作最後準備 歐洲恐掀分裂潮
【綜合消息】國際矚目的科索沃獨立問題將有重大發展,科索沃議會今日召開會議,為周日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作最後準備。有分析指出,科索沃獨立如成事實,或會掀起「骨牌效應」,歐洲其他受分離主義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西班牙、比利時和英國,將會誠惶誠恐。
科索沃議會今日會在聯合國特使阿赫蒂薩里提出的框架下,討論多條法例草案,其後再審議國徽、憲法和法律,為獨立宣言定案。議會最大黨民主聯盟一名高檔官員表示,獨立日期要留待與美國和歐盟協調后才會公布,但普遍認為科索沃會趕及在歐盟外長下周一會議前,即後天宣布獨立。
巴黎IRIS研究所專家加繆指出,自二次大戰以來,全球盛行「國界不可侵犯」的信條,但科索沃獨立可能使之無以為繼。一些倡議根據種族、語言和文化重繪歐洲地圖標準的分離主義組織,將會大受鼓舞。
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和東部加泰羅尼亞地區一直飽受分離主義活動困擾,巴斯克分離組織埃塔(ETA)指出,科索沃的例子證明爭取獨立「並非(不可實現的)烏托邦」。
西班牙政府已表明不會承認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防長阿隆托特彆強調,科索沃的狀況「不能調換到歐盟其他國家,更別說是西班牙」。
在比利時,荷語政黨新法蘭德斯聯盟促請政府支持科索沃獨立,但法語官員擔心引起「骨牌效應」。比利時主要分為荷語和法語兩大人口,荷語的法蘭德斯地區佔6成人口,比法語的瓦隆地區富有。法蘭德斯民族主義領袖韋弗(英德葡)去年就撰文質疑:「為什麼堅持保留這個名為『比利時』的臨時屋頂」?
在英法海峽的另一端,蘇格蘭民族黨去年5月起控制地區政府,並承諾2010年舉行獨立公投;不同的是,他們採取非暴力手段,蘇格蘭民族黨第一部長薩蒙德驕傲地說,蘇格蘭尋求獨立的過程中,從未造成任何人命損失。
有分析認為,科索沃宣布獨立,對歐盟的公信力是一大考驗。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馬爾加拉斯認為,科索沃獨立是脆弱問題,猶如打開潘多拉盒子,麻煩不斷。歐洲外交事務理事會分析家科爾斯基指出,除非歐盟能處理好後園的這個小國,否則難以成為世界強大組織。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有分析認為,科索沃宣布獨立,對歐盟的公信力是一大考驗。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馬爾加拉斯認為,科索沃獨立是脆弱問題,猶如打開潘多拉盒子,麻煩不斷。歐洲外交事務理事會分析家科爾斯基指出,除非歐盟能處理好後園的這個小國,否則難以成為世界強大組織。
●「科索沃獨立問題」的核心是「科索沃獨立之後的後續問題」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科索沃獨立問題的「實質內容」,其實就暗藏在上面這段文字中,具體而言,它主要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科索沃宣布獨立」並不是「科索沃獨立問題」的核心,「科索沃獨立之後的後續問題」才是整個問題的核心。本質而言,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馬爾加拉斯所說的「科索沃獨立是脆弱問題,猶如打開潘多拉盒子,麻煩不斷....」,指的就是這一點。
●歐盟未來是否有能力成為「世界強大組織」的一塊試金石!
至於歐洲外交事務理事會分析家科爾斯基所指出的---「除非歐盟能處理好後園的這個小國,否則難以成為世界強大組織」,則強調了「科索沃獨立之後的後續問題」的「真實內容」,即:科索沃獨立的「後續發展」對歐盟的公信力絕對是一大考驗,歐盟能否經受住考驗?或者說,歐盟能否處理好後園的這個小國「獨立后的後續事宜」?將成為歐盟未來是否有能力成為「世界強大組織」、特別是歐盟是否有能力「縮短所需時間」的一塊試金石!
●各有盤算的「歐美」仍有必要在「一致支持」的問題上、拿出足夠的東西來證明其「純凈度」
第二,僅就「科索沃獨立進程」而言,如果的確得到了「歐美」的「一致支持」,那麼,儘管俄羅斯的國力已經較當年「歐美」發動科索沃戰爭時有了相當程度的恢復,但作為角力的另一方--俄羅斯,並不能單方面阻止科索沃宣布獨立。
第三,實際上,在之前的點評中,東方評論員已經多次強調:本質而言,休眠已近十載、眼下主要由「歐美俄」三方公開較勁的「科索沃獨立問題」,實際上是被主要由「中歐俄美」四方(六國)角力的「伊核問題」所重新激活的。
更加重要的是,在重新激活「科索沃獨立問題」的意圖上,「歐美」顯然有著各自的戰略盤算與戰術考慮;至於在是否支持科索沃獨立的問題上,真實的情況就如新聞中所描述的那樣:出於各自的國家安全、民族利益,歐盟成員內部也遠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因此,「歐美」所謂的「一致支持」天生就有個「純凈度」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想強調的是,「科索沃獨立進程」是否在周日、或者在近期走到「宣布獨立」這一步,各有盤算的「歐美」仍然有必要在「一致支持」的問題上、拿出足夠的東西來證明其「純凈度」。
●要「仔細考核」歐美「一致支持」的「純凈度」,離不開伊核問題這台「顯微鏡」
顯然,既然「科索沃獨立問題」是被伊核問題所激活的,要「仔細考核」歐美「一致支持」的「純凈度」,是離不開伊核問題這台「顯微鏡」的。
下面,我們就通過兩則新聞片段,看看這台「顯微鏡」本身、或者圍著這台「顯微鏡」打轉的一干人等,又弄出了什麼「新動向」!
美白宮發言人稱支持伊拉克與伊朗發展良好關係
【華盛頓消息】美國白宮女發言人佩里諾14日表示,美國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
佩里諾同時表示,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伊朗停止對那些向無辜伊拉克人和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的支持。
伊拉克政府發言人14日說,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將於3月2日對伊拉克進行正式訪問。如果此訪成行,艾哈邁迪-內賈德將成為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首位訪問伊拉克的伊朗總統。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白宮的這位女發言人說話倒也乾脆,「藉助」內賈德即將訪問伊拉克這件事,三言兩語就將「美國的當前處境」、與「美國的進一步意圖」交待得一清二楚:
●華盛頓在這個時候「明確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只有三種可能
我們認為,如果站在華盛頓的立場上看問題,那麼,如果伊核問題仍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或者「在.近期內」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那麼,在「中歐俄」仍然緊拽著伊朗、手握伊核問題、並以此為支點,從政治、軍事、特別是經濟層面,各自展開自己的全球戰略的緊要檔口,一句「美國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在我們看來,這話說得實在是太違心了!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華盛頓於這個時候「明確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在「動機」的問題上,有分析認為:不外乎三種可能性:
其一,站在華盛頓的立場上看問題,伊核問題已經取得了某種「實質性進展」;
其二,是站在「非美方」立場上看問題,是為了讓伊核問題取得某種「實質性進展」,美國必須做出的「讓步」;
●將這種「明確支持」「主動」用作一種手段,將「更加貼近」美國的真實意圖
其三,是站在華盛頓立場上看問題,是為了讓「巴以和談」、特別是伊核問題取得某種「實質性進展」所「必須施展的手段」。
東方評論員認為:就目前而言,第一種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第二種可能性有一定道理,但是,種種跡象表明,以第三種可能性為最大。
事實上,由於美國情報系統已經以「高度的自信」、用書面報告的形式、「確認」伊朗在03年已經停止發展核武器,從而早在美國舉行的「巴以和會」慘敗收場不久,就向「方方面面」散發出不排除「美國轉向伊朗發展關係」的選擇項,因此,在我們看來,將這種「明確支持」「主動」用作一種手段,將「更加貼近」美國「明確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的真實意圖。
在對此做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兩段資料片段,從另一個層面了解伊朗「正式宣布」伊朗總統訪問伊拉克「具體日期」的大背景。
資料:伊朗總統內賈德將會於3月2日對伊拉克進行訪問
【東方檔字NO.200802140311】據媒體報道,伊朗14日宣布,內賈德總統將於3月2日訪問伊拉克。他將是自從1979年德黑蘭爆發伊斯蘭革命以來到訪巴格達的首位伊朗總統。也許有人會說,伊朗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最大贏家。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當內賈德在下個月抵達巴格達時,他將會受到熱烈歡迎。至少對於在伊拉克掌權的什葉派穆斯林和庫爾德政界人物,伊朗是他們的長期盟友。但是,他們當中現在有許多人同美國也有緊密聯繫。
內賈德此次訪問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醒他們,在美國軍隊撤離伊拉克后,伊朗仍然會是伊拉克的鄰國。當然,對於伊拉克的遜尼派穆斯林以及民族主義什葉派神職人員薩德爾的追隨者來說,伊朗總統的到訪並不是件好事。
毫無疑問,伊朗對伊拉克有著巨大的影響,它與幾乎所有伊拉克的主要政治力量保持著聯繫,即便是那些對德黑蘭不那麼友好的。
當然,所有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伊拉克的阿拉伯人或庫爾德人尤其喜歡或信任伊朗。即便是薩達姆·海珊被推翻也沒有改變這一事實。
加拿大總理四處打電話敦促盟國向阿富汗增兵
【綜合消息】加拿大總理髮言人桑德拉·巴克勒14日說,加總理哈珀13日晚與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通電話,敦促澳政府向阿富汗增派部隊。另據加拿大媒體報道,哈珀日前還與法國、英國、德國、荷蘭和美國等國領導人通電話,敦促他們向阿富汗增派部隊。
巴克勒說,哈珀向陸克文介紹了加拿大跨黨派調查小組要求盟國向阿增派作戰部隊以換取加延長駐軍期限的建議。陸克文表示,澳大利亞將繼續在阿富汗駐軍,並希望與加拿大及其他盟國合作,幫助阿富汗實現穩定和繁榮。
澳大利亞目前在阿富汗的駐軍大約有500人。
加拿大在阿南部坎大哈省駐有2500名軍人,主要參與打擊塔利班武裝的軍事行動,任期至2009年2月結束。由於傷亡人員增加,加國內要求到期撤軍的呼聲強烈。三個反對黨中,新民主黨和魁北克集團堅決要求到期撤軍,最大反對黨自由黨同意將加拿大駐軍期限延長至2011年7月。哈珀對此表示歡迎,並承諾爭取與自由黨達成共識。而民意測驗表明,大約有一半加民眾希望駐軍按期撤回。
俄外長與美國務卿大打口水仗 發表聲明互相指責
【綜合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美國國務卿賴斯2月14日各自發表聲明,互相指責對方。俄外長直接暗示可能鑒於科索沃先例承認喬治亞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美國國務卿賴斯則強調蘇聯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普京總統有關俄導彈可能瞄準烏克蘭的言辭威脅是不可接受的。
俄外長拉夫羅夫2月14日在和歐盟三國(英、法、德)外長會談后宣布,此次磋商是在聯合國安理會就科索沃準備在2月17日單方面宣布獨立而召開的緊急會議框架之內進行的,但是未能與歐洲夥伴就此問題達成諒解,俄方對安理會此次緊急會議的結果不表樂觀。他說:「我們努力再次發揮我們不容置疑的論據,無論(科索沃)事態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仍將留在國際關係日程上,要求聯合國安理會為此進行嚴肅的會談。」
俄外長隨後措辭強硬地指出,科索沃單方面獨立的先例將觸及俄羅斯周邊領土,這種分離主義趨勢將會在世界其他地區挑起事端,包括在直接鄰近俄羅斯邊界的地區。如果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並且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莫斯科將為兩個未被承認的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提供擔保。他同時指出,科索沃一旦單方面宣布獨立,並且這一非法行為又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將會破壞現行所有國際法的原則和準則。不過即使歐盟承認科索沃獨立,俄羅斯也不會對歐洲實施制裁。
上述講話雖然不是俄官方的正式聲明,卻是俄外長首次直接暗示俄羅斯可能會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從喬治亞獨立出去。此前俄羅斯一直承認喬治亞領土完整,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領導層也沒有將自己的獨立與科索沃先例直接聯繫在一起。
俄外長還強調指出,美國聲稱伊朗企圖製造核彈,準備攻擊全世界,為此對德黑蘭實施嚴厲的制裁,這種借口是站不住腳的,國際社會關注的應當是事實,而不是主觀臆測。
美方對俄方的強硬立場和聲明當即做出反擊。美國國務卿賴斯2月14日在參議院外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公開批評俄羅斯外交政治中的言辭不可接受,希望俄羅斯明白蘇聯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她在總結美俄關係時說:「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的合作中是有一些積極因素,比如在朝鮮、伊朗、中東問題和反恐上的協作,但是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美方對莫斯科與德黑蘭的軍事技術合作不滿,這種合作不僅包括常規武器,還涉及防空系統。普京總統在與尤先科總統會晤時聲稱,一旦北約在塞瓦斯托波爾部署基地,俄羅斯導彈可能瞄準烏克蘭。這是一種病態的,應當受到指摘的言辭。莫斯科的言辭是不可接受的。蘇聯時代已經永遠結束,我希望俄羅斯能夠明白這一點。我們絕對支持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北約應當做它應當做的事情,俄羅斯沒有否決權。北約是個強大的團結的聯盟,不會允許冷戰重演,儘管俄羅斯有能力恐嚇鄰國。」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資料片段中的「第一段文字」,原文是:當內賈德在下個月抵達巴格達時,他將會受到熱烈歡迎。至少對於在伊拉克掌權的什葉派穆斯林和庫爾德政界人物,伊朗是他們的長期盟友。但是,他們當中現在有許多人同美國也有緊密聯繫。
●伊朗對伊拉克局勢穩定擁有巨大影響力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上述文字非常精確地描述了伊朗對伊拉克局勢穩定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
再請大家注意資料片段中的「第二段文字」,原文是:內賈德此次訪問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醒他們,在美國軍隊撤離伊拉克后,伊朗仍然會是伊拉克的鄰國。當然,對於伊拉克的遜尼派穆斯林以及民族主義什葉派神職人員薩德爾的追隨者來說,伊朗總統的到訪並不是件好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僅就內容而言,「上述文字」倒也客觀,但是,就目前的時局而言,要想真正把握掩蓋在「上述文字」下面的「真實內容」、恐怕要從另一個角度去加以闡述。
●內賈德進行此次訪問的目的,以及華盛頓「明確支持」兩伊搞好關係的目的
為此,我們不妨將「上述文字」稍加修飾、並改寫如下:
(華盛頓「明確支持」)內賈德此次訪問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醒他們(歐盟、阿盟,特別是阿拉伯遜尼派國家、以及以色列),在美國軍隊撤離伊拉克后(最新消息顯示,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聲稱支持暫停從伊拉克撤出美軍的決定),伊朗仍然會是伊拉克的鄰國。當然,對於伊拉克的遜尼派穆斯林以及民族主義什葉派神職人員薩德爾的追隨者來說,伊朗總統的到訪並不是件好事(但也絕不是一件壞事)。
在這裡,我們提請大家「重視」「括弧」之內的文字,顯然,只有經過這些「修飾」之後,再結合「第一段文字」的內容,並加以通盤考慮,我們才能搞清楚伊朗總統內賈德「為什麼能夠」訪問伊拉克?特別是,在蓋茨公開聲稱「暫停從伊拉克撤軍」,且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第二號人物被炸身亡后,內賈德「為什麼仍然要」訪問伊拉克?
此外,我們也才能搞清楚歐盟、阿盟對美國暫停從伊拉克撤軍「為什麼統一地」保持低調?尤其能搞清楚美國「為什麼要明確地支持」「兩伊搞好關係」?才能充分理解這麼一點,即:儘管「歐盟發揮著關鍵作用的」國際原子能組織在伊朗意外發現極少量武器級鈾后,華盛頓為什麼要保持「相對低調」,且一點兒也沒有影響到伊朗總統訪問伊拉克的行程?
當然了,我們還能弄明白這麼一點,即:曾經威脅稱「如果北約盟國不向阿富汗增兵、加拿大就準備自阿富汗撤軍」的加拿大總理哈珀,在這個時候為什麼又「激情四射」、四面出擊,抱著電話狂打一通,去全力敦促盟國向阿富汗增兵?
●美國決策層目睹「巴以和談」已「無以為繼」的「無奈反應」
我們知道,之前,「美以」聯手、歐盟配合,圍繞著「不要哈馬斯」的「巴以和談」大做文章,意圖在於最大限度地孤立伊朗、從而為從「中俄」把持的聯合國框架「之外」去「大規模、實質性制裁伊朗」打下基礎。
然而,就如我們之前多次強調的那樣,「強硬的哈馬斯」是包括阿盟、歐盟、伊朗、以及中俄等「非美勢力」加重、或者獲取中東話語權的「重要支點」。
因此,儘管華盛頓、以及華盛頓支持的以色列政府、阿巴斯政權拿哈馬斯的強硬政策說事,一方面想用封鎖的手段削弱哈馬斯、另一方面則想將哈馬斯排除在巴以和談進程之外,但真實的情況卻是,自哈馬斯在歐盟、特別是阿盟的沉默中「突然炸毀」加沙與埃及邊境的圍牆,讓加沙的居民越境自埃及「取食」,從而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示「美以」操持的「餓死哈馬斯」、至少是「餓軟哈馬斯」之戰略意圖不僅不為阿盟所接受,甚至已然全面破功之後,華盛頓決策者已經明白,其一手主導、並得到歐盟配合、旨在排除哈馬斯(實際上是排除支持哈馬斯的中東勢力,特別是中東之外的、「非歐美」勢力)參與決策的「巴以和談」,在美國及美國支持的以色列政府、阿巴斯當局遲遲無法拿出一份令歐盟、實際上是令阿盟滿意的「和平協議」之後,已經進入一種「無以為繼」的境地,更別提要拿一份所謂的「巴以和談協議」去換取阿盟的「伊拉克合作」、「伊核合作」,特別是換取歐盟的「伊核合作」、「阿富汗合作」、「巴基斯坦合作」了。
非常清楚,華盛頓在這個時候「明確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發展良好關係」,恐怕是美國決策層目睹「巴以和談」已漸入「無以為繼」之境地的一種「無奈反應」。
但是,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第一點是:這只是表面層次的東西;
●「救活」「巴以和談」,顯然是華盛頓做出上述「無奈反應」的「主動意圖」
我們想強調的第二點是:儘管這只是表面層次的東西,局勢的最新發展證明,華盛頓顯然在施展一切手段、力求將其做得「逼真」、以尋求局面的扭轉:要知道,這個「巴以和談」早就被華盛頓決策者規劃出了「諸多用途」,並在美國一系列「戰略翻盤」計劃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
因此,盡一切可能阻止「巴以和談」因阿盟、以色列、甚至歐盟的不配合而滑進「無以為繼」的深淵,或者最終「救活」「巴以和談」,顯然是華盛頓做出上述「無奈反應」的「主動意圖」。
●「傷心至極的」美國人自然「無法阻止」「兩伊發展友好關係」
在這種意圖下,既然由伊斯蘭遜尼派國家主導的阿盟不願意站在「巴以和談」的大旗下、幫助美國「全面孤立」、繼而在中俄把持的聯合國框架之外去全面制裁伊朗,那麼,「傷心至極的」美國人自然「無法阻止」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向伊朗發出訪問邀請,自然「也無法阻止」對伊拉克國內局勢擁有巨大影響力、且為阿拉伯遜尼派國家所「高度警惕」的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的迅猛勢頭,不僅如此,有意思的是,「無法阻止」的華盛頓還要裝出一副「無奈」之餘的「祈求」。
●華盛頓「公開地」向即將造訪伊拉克的伊朗總統內賈德「郵寄」了一份「倡議書」
我們注意到,聲稱「支持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佩里諾也同時表示: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伊朗停止對那些向無辜伊拉克人和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的支持。
不難看出,無奈的華盛頓在違心之餘,顯然沒有忘記為「自己的明確支持」進行一番辯解,並「藉助」這番辯解,「公開地」向即將造訪伊拉克的伊朗總統內賈德「郵寄」了一份「倡議書」,也就是所謂「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快捷方法」。
●面對這條所謂的「最快捷方法」,人們也就不難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顯然,既然美國政府「公開了」「倡議書」的核心內容,也就是一條所謂的「最快捷方法」,那麼,人們也就不難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如果華盛頓認定「伊朗停止對那些向無辜伊拉克人和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的支持」是「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的最快捷方法」,那麼,對這麼一個「向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提供支持」的伊朗,華盛頓為什麼還充許其總統訪問自己佔領下的伊拉克、並公開支持它們發展友好關係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要想令人信服地解釋上述問題,恐怕只有這樣幾種答案:
首先,美國所謂「伊朗向無辜伊拉克人」、特別是「向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提供支持的說法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其次,如果美國對伊朗的上述指控屬實,或者部分屬實,那麼、毫無疑問,如果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看問題,伊朗當然應該為美國在伊拉克陷入困局無法自拔負有重大責任。
●所謂「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快捷方法」、實際上就是伊朗與美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快捷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無奈的」美國人沒有能力再去「計較」伊朗的所作所為,且表現得願意「明確支持」兩伊搞好關係,且還公開表示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有一條所謂的「最快捷方法」,那麼,人們也就有理由相信這麼兩點:
第一,不論美國對伊朗的指控是否屬實,伊朗與美國佔領下的伊拉克都有「發展友好關係」的可能性;
明眼人是一看就知,這種可能性實際上指的是伊朗與佔領伊拉克的美國「發展友好關係」的可能性。
●「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不僅可能,還至少有一條「暫不為人知」的「次快捷方法」
第二,在第一點的基礎上,人們自然有理由去大膽想像:如果伊朗對「最快捷方法」不感興趣的話;或者說,如果美國對伊朗的指控根本就「失實」,更或者所謂「向駐伊美軍發動襲擊的極端分子」提供主要支持的原本就「另有其人」的話,那麼,「伊朗和伊拉克發展良好關係」不僅可能,還至少有一條「暫不為人知」的「次快捷方法」。
在我們看來,由於伊拉克反美武裝的背景極其複雜,因此,美國將所有責任歸結在伊朗身上恐怕不符合事實,而美國在伊拉克的最大麻煩恰恰在於美軍自身的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更別提美國資本獨自去開發、重建伊拉克了。
所謂的「最快捷的方法」、表面上是美國「郵寄」給伊朗的,實際上是「郵寄」給「意欲繼續阻止『美資』獨自開發伊拉克」、並全面介入中東的勢力的,並「鄭重」「抄送」給打算用「伊拉克配合」、「伊核配合」、甚至一度放風有意用「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換取一份令阿盟滿意、也就令自己滿意的「巴以和平協議」的歐盟的。
●所謂的「最快捷的方法」、表面上是美國「郵寄」給伊朗的,實際卻是郵寄、並抄送給「中歐俄」的
因此,在「背景異常複雜的」伊拉克反美武裝必將繼續襲擊駐伊美軍、繼續阻止「美資」獨自開發伊拉克的情況下,就算是伊朗願意走「最快捷的方法」,那條所謂的「最快捷方法」恐怕也不容易讓「兩伊」(實際上是美國伊朗)發展出一份「友好關係」來。
顯然,所謂的「最快捷的方法」、表面上是美國「郵寄」給伊朗的,實際上是「郵寄」給「意欲繼續阻止『美資』獨自開發伊拉克」、並全面介入中東的勢力的,並「鄭重」「抄送」給「意欲繼續阻止『美資』獨自開發伊拉克」、但也打算用「伊拉克配合」、「伊核配合」、甚至一度放風有意用「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換取一份令阿盟滿意、也就令自己滿意的「巴以和平協議」的歐盟的。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沙發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2-17 21:48 | 只看該作者
●本質而言,華盛頓是在向歐盟「正式發出」「你掂量著辦」之「強烈警告」
非常清楚,華盛頓的這一手,即是想在「非美勢力」、海灣國家中「普遍地」製造心結,本質而言,也是想對熱衷於「先」科索沃獨立、「后」歐盟整合、「再」平推地中海聯盟的歐盟以迎頭一棒,並「正式發出」「你掂量著辦」之「強烈警告」:不要將美國逼到要與「並沒有放棄核武計劃」的死敵--伊朗去「發展友好關係」的境地,特別是,在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越」、並「威懾」美國航空母艦,日本反應強烈、且提出嚴厲抗議,而美國卻「願意」保持低調、並願意「不將俄羅斯的行為視為威脅」、從而發出不排除「俄美」之間在一系列重大安全問題上,也有「重大妥協餘地」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所謂的「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次快捷方法」中,主角並不是美國建議去走「最快捷方法」的伊朗
事實上,東方評論員認為,為達到上述警告目的,如何讓人們的視線「繞過」「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快捷方法」,而直接去猜測所謂的「次快捷方法」,恐怕就是華盛頓玩這一出的意圖之一。
顯然,在所謂的「兩伊」發展友好關係的「次快捷方法」中,主角並不是美國建議去走「最快捷方法」的伊朗,而是「巴以和談」中的歐盟、特別是阿盟。
●「最快捷方法」與「次快捷方法」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效果上卻有天壤之別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不願意「兩伊(實際上是『美伊』,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發展友好關係、從而弱化自己在「伊核問題」上的角色,或者擔心自己藉以進行戰略騰挪的「伊核問題」這個戰略支點以「有別於」「中俄」曾經施展的「另一種方式」被抽去的話;
如果「有人」不願意「美伊(實際上是『兩伊』,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發展友好關係、從而坐視伊朗的影響力擴展至整個伊拉克、並通過支持敘利亞、經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巴勒斯坦哈馬斯派別全面延伸至約旦河西岸、地中海沿岸的話,那麼,就應該在「劍指伊朗」的「巴以和談」中「充分配合」美國,只有這樣,即便是伊朗願意上趕著走那條所謂的「最快捷方法」,伊朗也會發現根本就沒有這條「傳說中」的「快車道」可走、充其量不過是條「次快捷方法」而已,
值得強調的是,儘管「最快捷方法」與「次快捷方法」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效果上卻有天壤之別,在「最快捷方法」中,「美伊」將在「美國確認伊朗已經在03年暫停核武器計劃」的基礎上「嘗試發展友好關係」;而在「次快捷方法」中,如果「美伊」還有可能發展「友好關係」的話,那也將是在歐盟、特別是阿盟的全面配合下,美國通過大規模製裁、迫使伊朗低頭、並在拉開與「中俄」之「距離」的基礎上、與美國發展的另一種「友好關係」。
●我們再次強調: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越美國航空母艦的事情「不簡單」!它是一次「戰略飛行」!
事實上,我們在這個背景下去觀察近來集中發生在科索沃(科索沃聲稱將在17日宣布獨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二號人物被襲身亡)、阿富汗(加拿大總理四處致電要求北約盟友增兵)、巴基斯坦(歐盟有意向巴基斯坦派出選舉觀察團、出面替美國阿富汗政策鼓與呼的加拿大也準備向巴基斯坦派出選舉觀察團)、烏克蘭(普京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企圖發出強烈警告、並進行軍事恫嚇)、喬治亞(俄羅斯暗示考慮以「科索沃標準」處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從喬治亞獨立出去的問題)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也就不難感受到,局勢已經發展到一個轉折點。
說到所謂「轉折點」,在這裡,我們想再次強調一次: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越美國航空母艦的事情「不簡單」!它不是一次軍事行動,而是一次「政治戰略目的」非常明確的「戰略飛行」!
●再談普京的現階段外交政策
我們知道,普京剛剛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將是他總統任內的最後一次大型記者會。期間,我們注意到,普京說了這樣一句話:「中俄是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
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普京將就任俄羅斯總理、及兼任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主席一事,我們也說過:一旦普京卸任總統之後與自己「欽點」的總統接班人梅德韋傑夫完成「職務互換」,出任俄羅斯總理、併兼任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主席,那麼,也也就意味著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顯示俄羅斯不可能改變其現階段的外交政策。
而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現階段的外交政策總的而言,就是「以能源為先導、以軍事為後盾、以上合組織為依託,與『中歐美』展開全面外交、并力圖將其影響力覆蓋到整個歐亞大陸,並擴展到非洲、美洲大陸」。
因此,利用卸任總統職務之前的這段時間,普京通過左手扯著的一條油管、右手牽著的一條氣管,通過「大幅讓利」於保加利亞的方式、將保加利亞打造成「南流」的橋頭堡,在「歐元、美元」全都信心滿滿、在時隔近十年之後,堅持要在科索沃這張「老牌桌」上「再玩一局」的情況下,無法阻止「科索沃獨立」的俄羅斯,利用「科索沃獨立問題」,帶著其塞爾維亞兄弟,在無奈之中也玩了一出「乾坤大挪移」,從而為可能的、「科索沃獨立的後續問題階段」繼續發揮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歐美」雙方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向「普京的外交政策」「致意」了
顯然,繼「南流管線」得到歐盟的「背書」之後,通過「美俄開始進行經濟戰略會談」、「美國計劃從俄羅斯進口核原料」、特別是「俄戰略轟炸機飛越美國航空母艦、但美國刻意保持低調,且明確表示不視之為威脅」的一系列事件,我們已經不難發現,準備在科索沃這張「老牌桌」上「再玩一局」的「歐美」雙方,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向「普京的外交政策」「致意」了。
有意思的是,需要世界保持穩定、特別是需要歐洲、地中海沿岸保持穩定的「歐盟」,是瞄著普京外交政策的「先導」--能源,向其「致意」的。而作為有能力破壞世界穩定、特別是包括中東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巴爾幹半島的和平與穩定的美國,則是盯著普京外交政策的「後盾」--軍事力量、來向其「致意」的。
至於普京外交政策的「依託」,也就是「上合組織」的「身價」,更是經普京的那句「中俄是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而更上一層樓。
●「世界地圖」是由中東、巴爾幹、中亞、南亞等「區域性地圖」共同拼接而成的、缺一不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個顯見的道理就是:「世界地圖」可是由歐洲、亞洲、非洲;或者中東、巴爾幹、中亞、南亞等方方面面的「區域性地圖」共同拼接而成的、是缺一不可,作為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中俄」當然要強調這一點,而不論是需要世界、或者某個局部保持穩定的歐盟,還是有能力破壞世界、以及某個局部穩定的美國,更須要記住這一點。
●經過「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中俄」的聯手敲打,整個局勢已顯現出轉入第二觀察點的跡象
我們認為,儘管「歐美」對俄羅斯的這種「致意」遠未到「不可逆轉」的階段,但是,在「巴以和談」漸入「無以為繼」、北約的歐盟盟友國在阿富汗增兵問題上舉棋不定、從而不打算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冒犯在伊核問題「愈加吃重」的北京、或者在維護世界穩定的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的「上合」;最後,逼得美國不得不調過頭去、「明確支持」「兩伊發展友好關係」、並讓陳水扁發出有意在「入聯公投」與「返聯公投」之外、尋求第三條道路的「綜合背景」下,一個顯見的事實就是,經過「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中俄」的聯手敲打,加上「歐美」已經通過不同方式分別向普京的外交政策「致意」,整個局勢儘管仍然停留在「第一觀察點」的框架內,但卻已顯現出轉入第二觀察點的跡象。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四個觀察點」,原文如下:
.........................................
第一,科索沃是否將在未來幾個月來宣布獨立,如果不是,那麼,「美版大規模製裁伊朗方案」的「實質性修改」工作也就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台灣的「入聯公投」也會在最後關頭「噶然而止」,在這種情況下,「中俄歐美」因各自的戰略需要,在伊核問題上達成「暫時穩定伊核進程」的妥協、並將伊核問題暫時裝進「伊朗保留核能力,但由中歐俄共同提供核燃料」之最佳模式內的「討論」、就又會出現在媒體上。
第二,假如科索沃在近期「宣布獨立」,且「歐美」一致承認(注意,是一致承認),如果巴基斯坦局勢可以穩定的話(在犧牲布托之後,這是華盛頓必須付出的另一個代價),伊核問題可能暫時不會公開激化,台灣的「入聯公投」也會在最後關頭「噶然而止」。
但是,科索沃獨立之後的「後續問題」可能會迫使歐盟不得不向「中俄」再做妥協,並在中東和平進程的問題上向「中俄」的立場靠攏,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也不得不考慮「中東和平進程」的「決策權」部分讓渡給「中俄」,或者是改組「中東四方工作小組」、甚至是考慮讓「伊核六方會談」「兼并」「中東四方工作小組」,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美國可能獲得的最大好處就是,「再次」利用科索沃問題將歐元給「摁住」,並肢解歐盟全力推動的、讓「中俄」、甚至印度也感覺不那麼舒服的「地中海計劃」。
第三,就是「美英」繼續將「布托之死」引向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與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內戰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伊核問題很可能迅速激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艦日前在波斯灣導演的、「類似」北部灣事件的「那一幕」,以及當年北部灣事件引發越南戰爭全面升級的「那一幕」,都有可能「弄假成真」,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第四,就是曾經與伊朗在波斯灣上演過一出「雙簧」的英國人,在為穆沙拉夫的說法「初步背書」之後,其內閣在認真領會「和諧世界」精神的情況下,獨立於美國之外、以事實為根據、做出「結案報告」,從而以「歐盟核心國家的身份」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在這種情況下,「中歐俄美」也好,「三邊撕裂」、「南北撕裂」也罷,方方面面才會在「伊核問題」這張「碩大無比」的談判桌上,談出一個確保巴爾幹半島、中東、中亞、南亞、甚至東亞和平與穩定,並致力於解決、或者緩解美國次貸危機的「多邊櫃架」來,
..................................
對比第一、二觀察點,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歐盟有信心更快地整合歐盟、並決意推行地中海聯盟,從而信心滿滿地在經濟上整合地中海沿岸國家,並「擠兌」美國的在中東民主計劃,那麼,準備在科索沃這個節點上、且有能力在「科索沃獨立的後續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中俄」,為了在「歐美」間擴大分歧,並獲取對伊朗非常警惕之「阿盟」的理解與支持,就「有必要」視情況悄悄地將局勢導入了我們之前所說的「第二觀察點」。
在我們看來,只要美國不敢對敘利亞、伊朗動武,那麼,是否讓局勢維持在對「中俄」同樣有利的「第一觀察點」的框架內,「最後極可能」反成為華盛頓「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得到的、令美國最能接受的結果。
●「第四觀察點」才是中東問題、甚至是全球問題的「正確方向」之所在
在這裡,我們想再次強調的是,一旦局勢進入第二觀察點,如何避免讓局勢進入第三觀察點,最後將局勢導入「第四觀察點」,才是中東問題、甚至是全球問題的「正確方向」之所在,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需要真誠熱愛和平、致力於發展的人們,付出大量的時間、與巨大的努力,並同時展示維護世界穩定的堅定決心、與相應的能力。
至於如何維護「區域穩定」的問題,「中俄」是各有手段。
具體到俄羅斯,由於科索沃在「歐美」的「一致支持」下,已經聲稱準備宣布獨立,因此,俄羅斯聲稱將在事關「歐美」重大利益的喬治亞「依葫蘆畫瓢」、進行類似反擊、也是必然的舉措。
●面對俄羅斯的「依葫蘆畫瓢」、歐美對喬治亞的支持恐怕也會有個「純凈度」的問題
前面說了,在科索沃獨立的問題上,由於各自的戰略盤算相差甚遠,所謂的「歐美」「一致支持」、天生就有個「純凈度」的問題,同樣,由於「歐美」在喬治亞的「話語權」的權重也不相同,「美資」更有一條「巴傑管線」橫慣喬治亞,因此,已經為俄羅斯「南流管線」背書的歐盟,與把持「巴傑管線」的華盛頓之間,面對俄羅斯的「依葫蘆畫瓢」、在「一致支持」喬治亞領土完整的問題上可能沒有問題,但這個「一致支持」恐怕也會有個「純凈度」的問題。
顯然:如果沒有「科索沃宣布獨立的問題」,目前自然就不會有喬治亞領土完整問題;而一旦「科索沃宣布獨立」,由於俄羅斯必將在「科索沃獨立的後續問題中」起到重大作用,因此,本就準備在科索沃這張「老牌桌」再次算計歐盟的華盛頓,到時再想找這個「尾巴」被俄羅斯抓在手中的歐盟「幫忙」、且「幫上忙」,恐怕是難上加難。
如果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去看問題,那麼,美國聲稱將用「導彈防禦系統」打下美國失控衛星的舉動,其實不過是華盛頓「質疑」「上述決心」、並貶低「上述能力」的系列「小動作」中的一個而已:其意圖在於即想讓科索沃立刻宣布獨立,又想要局面維持在「第一觀察點」之內,好爭取時間,分別與「中歐俄」進行周旋,至少是阻止、或者延緩局勢進入第二觀察點,從而避免自己最後被迫在自己毫無勝算的「第三觀察點」與標誌美國全球戰略全面破產的「第四觀察點」之間進行選擇。
●「中俄」是不會讓自己、或者上合「維護世界穩定的堅定決心與相應能力」受到絲毫損害的
因此,既然美國人有意為之,我們也就不妨先順著美國人的心思,先「考察」一下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質量,之後,我們相信,不論美國導彈打衛星的過程是否像中國導彈打衛星那般漂亮,聯手提出「禁止在太空部署軍事武器」的中俄,在這個問題上早早地就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中俄」,是不會讓自己、或者上合「維護世界穩定的堅定決心與相應能力」受到絲毫損害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有關這方面的消息,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在這裡,針對美國國務卿賴斯2月14日在參議院外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公開批評俄羅斯外交政治中的言辭「不可接受」,並「希望俄羅斯明白蘇聯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的態度,東方評論員想強調一點,在華盛頓「希望俄羅斯明白蘇聯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的同時,是否反問過自己一句:是什麼原因導致法國總統迫不及待地公開發出「歐洲正在復興、無極時代已經快要來臨」之豪情的?
●再談「和平鴿構想」
更加值得思考的是,除了俄羅斯、歐盟發出類似的強音之外,一向內斂的中國學術界、不久前也發布了一份大膽的構想,也就是就謂的「和平鴿構想」。我們知道,在春節前,由中國科學院發布的第8份《中國現代化報告》里,這隻「和平鴿」的「標準像」是這樣的:聯合國是「和平鴿」的頭部,「和平鴿」身體前部是未來由博鰲亞洲論壇和亞洲合作對話等為基礎組建的亞洲國家聯合會,東翼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西翼是未來由亞歐會議升級和擴建而成的亞歐經濟合作組織,身體後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國家。
非常清楚,在「和平鴿」的「標準像」中,我們「看不清楚」聲稱「要俄羅斯明白蘇聯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之美國的「面容」,顯然,「美國」這張曾經霸道無比的臉被淹沒在「和平鴿」的「東翼」、也就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集體照」里了。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被一向內斂的中國學術界公然「扔進」「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集體照」中的「美國人」,恐怕更應該認真思考:在「輝煌不再」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去順應世界潮流的問題。俗話說得好: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顯然,只要維護世界穩定的關鍵力量展示堅定的決心、與相應的能力,不論美國人如何搞小動作,如何反撲,在潮流面前,遲早要在「第三觀察點」與「第四觀察點」間做選擇的。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