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複製鏈接]

69

主題

556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踢鳥 發表於 2008-2-16 06: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日期:2004年6月3日   出處:科學無神論網    作者:塗墨   已經有5572位讀者讀過此文

導言
    宗教是一種在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至今依然影響著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據有關宗教學者統計,全世界現有信仰各種宗教的信徒約40多億人,佔世界總人口70%以上。由各種宗教內部產生的矛盾,由宗教與宗教之間產生的矛盾,由宗教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的矛盾,構成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宗教問題。在當今信息時代,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方面的信息使人們時刻地感受到宗教對全球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世界上許多輿論預言,進入21世紀,宗教將會更加興旺。總之,宗教、宗教問題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需要我們科學地加以認識。對宗教的認識是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因而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總的來說有三類:無神論、有神論和介於無神和有神之間的中間觀點。無神論的宗教觀就是客觀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觀,其代表人物是馬克思、恩格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對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他的形成和發展是什麼樣的?他們對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以及宗教的社會作用等有哪些基本的理論和基本的觀點?這是一切對宗教有興趣的人們,包括有神論和無神論者都應該知道和掌握的基本知識。下面本人試以問答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作理論上的闡述,不足之處還請方家斧正。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認識、分析宗教的本質,揭示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及其社會作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形成的時代背景如何?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時代背景的。16世紀后的歐洲,經過宗教改革的激蕩,人文主義的啟迪,啟蒙運動的洗禮,一掃1000多年來萬流歸宗的局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宗教統治一切的時代逐漸沒落,而教會喪失世俗權力的格局日益鞏固。到了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在歐洲興起,注重經驗科學,張揚理性之風成為歐洲大陸的新氣象。當時,在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德國,除了在經濟上和行政上進行了改革之外,在對待宗教問題方面也推行了寬容的政策,於是,世俗社會充滿了自由的氣氛,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一種世俗化傾向,甚至在教會內部還發生了從理論上抨擊羅馬教廷的事件。此外,還有一些宗教界人士對基督教的教義、聖經甚至對耶穌其人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教內外這種自由寬鬆的氣氛,再加上英法最新思想的傳入,使18世紀后的德國思想界充滿了理性主義和情感主義,在這種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中,傳統的宗教,不論是其教義、教條、教會都逐漸退色。而在19世紀前後的德國,思想界更是異常地活躍和多彩,一大批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如康德、施萊爾馬赫、黑格爾等都在這個時期相繼而出。同時這個時期的思想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對基督教進行無情的哲學批判。在19世俗中期公開批判宗教的鬥爭中,青年黑格爾派站在前列,他們中有施特勞斯、鮑威爾、費爾巴哈等。當時的德國,階級關係比較複雜,宗教在當時仍然佔有意識形態主流的地位,傳統的政治、法律、道德以至整個社會都是以宗教作為其精神支柱的,並且由此而獲得了不可動搖的統治權。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當時的德國,「有實踐意義的首先是兩種東西:宗教和政治」。但是政治在當時只是「一個荊棘叢生的領域,所以主要的鬥爭就轉為反宗教的鬥爭;這一鬥爭,特別是從 1840年起,間接地也是政治鬥爭。」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識到了無產階級自身處境的根源,意識到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推翻私有制度,這是他們為自己確定的目標和任務,而對宗教的批判,只是進行這一目標的前提。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過程如何?
    馬克思和恩格斯並非天生的無神論者,他們的思想總體的形成經歷了從青年黑格爾派到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他們在宗教觀的形成上,則經歷了從有神論到啟蒙無神論再到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的過程。他們從青年時代起,就積極地參加了當時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對宗教所作的理論研究,是他們全部理論活動的起點,對宗教神學的批判是他們對社會批判的前提。他們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活動,首先是從宗教批判開始的,他們在哲學世界觀上的轉變,也首先是在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的影響下,以其宗教觀的轉變為起點的。
    1841年,費爾巴哈發表了《基督教的本質》,論證了「人創造宗教」的原理,標誌著德國宗教批判運動的哲學基礎從過去的唯心主義轉到了唯物主義,因此對馬克思、恩格斯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構成了他們從黑格爾自我精神的唯心主義轉向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
1843年,馬克思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涉及宗教的主要內容有:(1)總結了德國哲學對宗教的批判,肯定了他的歷史意義。「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世界——宗教是它的靈光圈——的批判的胎胚。」(2)論述了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馬克思在同意並重申費爾巴哈關於「人創造宗教」的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人之所以創造宗教的根源在於人所處的國家與社會——顛倒了的世界,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從而把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社會的批判。(3)論述了宗教的社會作用,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導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在哲學上由唯心主義逐步轉向唯物主義;政治上由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宗教觀上由理性啟蒙論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
    1844—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神聖家族》,涉及宗教的主要內容有:(1)批判了鮑威爾兄弟(青年黑格爾派)等宣揚的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主觀唯心主義(青年黑格爾派把概念、具體事物客觀化、獨立化),奠定了他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2)提出通過共產主義革命來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的根本變革,最終克服宗教異化,促使宗教消亡。
    1845年,馬克思發表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該書涉及宗教的主要內容有:(1)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提出批判宗教異化的世俗社會基礎。因為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只是論證了「人創造宗教」的原理,把宗教還原為它的世俗基礎,而沒有進一步分析宗教異化的原因。馬克思以此為起點,分析了宗教異化來源於世俗基礎的自我異化,進而推論出首先必須克服世俗世界的自我矛盾,而要解決這個矛盾,只能通過革命實踐。從對宗教的批判轉向對社會的批判,進而通過革命實踐改造這個社會。(2)批判了費爾巴哈關於「宗教感情」的抽象人性論,從而對宗教問題進行階級分析。
    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涉及宗教的主要內容有:(1)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唯心史觀。(2)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再清算。(3)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4)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說明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揭示宗教的社會根源,發現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途徑。宗教是社會意識形態,是思維的產物,它是為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1847—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共產黨宣言》,涉及宗教的主要內容有:(1)宗教的變化和發展受階級鬥爭制約,宗教鬥爭是階級鬥爭的反映。(2)宗教和一切傳統觀念、社會意識形態一樣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隨著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的消亡,宗教也會消亡。《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

    四、馬克思、恩格斯如何揭示宗教的本質?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在宗教中,人們把自己的經驗世界變成一種只是在思想中、想象中的本質,這個本質作為某種異物與人對立著」。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的宗教學者通常將恩格斯的此句話當成「什麼是宗教的定義」)。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反宗教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 「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
馬克思、恩格斯上述論述充分揭示了宗教的本質:
    (1)說明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本質上是一種「幻想的反映」,是人的一種世界觀,是屬於上層建築一部分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神」、「佛」、「上帝」在現實中、客觀上並不存在,是超自然、超人間力量,是無法用社會實踐來檢驗的。
    (2)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內容和對象乃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即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從而把宗教崇拜的神聖對象還原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世俗力量。
    (3)闡明了宗教觀念在表現形式上的特殊性,是「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超人間的力量」就是各種各樣神的統稱。
    (4)說明了人間的力量之所以「超人間」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 「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外部力量」是一種異已的力量,即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
    (5)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這個「人」就是國家、社會,宗教這個「顛倒了的世界觀」,它源自於「顛倒了的世界(社會)」,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私有制社會。
    (6)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它是通過對自然力量的人格化、對社會力量的神秘化,和人對自我本質的自我異化來實現的。

     五、馬克思、恩格斯如何揭示宗教產生的起源、存在的根源、發展的規律和消亡的條件?
    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自然有其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客觀條件。對於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在西方宗教學說的發展史上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恐懼造神」說、「天象驚奇」說、「感恩」說、「法律造神」說、「神道設教」說,還有「傻子加騙子」說等等,而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也有對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的論述,成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主要是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存在發展中去尋找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的線索的。
    1、關於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認為,宗教產生的起源和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主觀和客觀二個方面。
    (一)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又可分為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
    (1)認識根源。恩格斯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個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種觀念,在那個發展階段上決不是一種安慰,而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並且往往是一種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臘人那裡就是這樣。到處引起這種個人不死的無聊臆想的,並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產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經被認為存在的靈魂在肉體死後究竟怎麼樣了。同樣,由於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產生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個歷史時代的人們的認識水平只能與其時代相一致。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教育告訴我們,人類是從類猿人慢慢地進化而來,只要不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個人類進化演變的觀點是能接受的。根據人類考古學專家考證,在人類出現之後的漫長歷史年代(從猿人進化到智人階段大約經歷了500多萬年),沒有、也不可能有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大約到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0萬年),人類才有靈魂觀念和宗教觀念。在當時,原始人類的思維極不發達,他們的意識基本上是一種以直觀為主的形象思維,而缺乏抽象思維。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的感性特徵有驚人的把握能力,但在形成普遍性概念方面卻顯得很無能。比如,他們沒有「冷」和「熱」之類的性狀概念,而是用「像月亮」表示冷,「像太陽」表示熱,「像頭髮」表示大於20 的一切數等。由於思維能力受現實條件的局限,他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整體性和複雜性,對自然界很少有一般性的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只有某座山、某條河、某種動物的概念,而沒有抽象的、一般性的山、河、動物的觀念。原始人的這種直觀形象思維十分強調意識與意識對象的同一性,以至於不能脫離經驗對象而形成意識的內容。所以他們常常把觀念實在與客觀實在混而為一(觀念實在是客觀實在在意識中的反映)。這種過分強調經驗與客觀對象的同一性,使原始人極易走向極端,即是把感覺、幻覺、甚至錯覺的東西都當成與客觀對象同一的東西,甚至可以形成一些與常識截然相矛盾的東西。最典型的是原始人常常把夢境與現實混為一談。如某個人,他的某個親人去世了,由於他日思夜念,常常夢見已去世的親人,那麼他就會認為他的親人還在另一個世界里生活著,由此便形成了靈魂不死的觀念。所以,這種簡單、抽象思維的具體性,一開始就帶有宗教觀念的可能性。而直觀地、片面地、孤立地觀察自然界,過分誇大「現實威力」,用幻想和虛構來描述變幻漠測的大自然,這是原始宗教在認識上的突出特點。
    原始人把一般的單個概念當作孤立的富有生命力的並且超越人間的另一個「世界」。他們對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山川、河流和各種變幻無窮的天氣情況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對自己的精神活動和機體活動,對生與死、對偶然性與必然性的不能認識和把握,在他們的意識活動中,似乎就存在兩個世界,除了作用於感覺器官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人們感覺不到的神靈世界,而且認為這個神靈世界在支配著物質世界。
    總之,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過程,有一個從不知、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從簡單認識到複雜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而錯誤的認識就有可能使抽象的概念、觀念不知不覺地轉變成幻想而導致宗教觀念的產生。
    (2)心理根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到形態》中說:「在宗教中,人們把自己的經驗世界變成一種只是在思想中、想象中的本質,這個本質作為某種異物與人對立著」。人類形成宗教觀念的認識過程,不是純粹抽象的,而是伴隨著人們十分具體的情緒、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也構成了宗教產生的原因之一。如對超自然力量的至上感和萬能感、承受感和順從感、虔誠感和神秘感等等。
     在宗教心理中,感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費爾巴哈說,感情是宗教的基本工具,上帝的本質不過是表明感情的本質。而感情的產生是與需要密切相連的。一個宗教信仰者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把握感,當他在為幸福的願望的實現沒有保證而焦慮時,便可能在心理上產生對超自然的神力的依賴,以期望神力來幫助他把握住現實,實現幸福的願望。人的這種依賴主要是為了尋求滿足精神上、感情上的某種需要。所以費爾巴哈說,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經常要與社會中的其他人發生交往,每個有共同信念、社會規範和道德觀念的人組成的群體,往往能使群體的參與者得到情感的交流和社會交往的滿足。宗教也是這樣一種群體,有些人信仰宗教就是為了滿足其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宗教群體中,人們對信仰的認識,對人生的價值觀念都能得到較快的傳播,並形成一種群體的心理,對個體的行動起指導與約束的作用。
    宗教的認識根源與心理根源兩者之間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關係。宗教的心理根源是淺層次的,但它又是宗教認識根源形成的基礎。

69

主題

556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沙發
 樓主| 踢鳥 發表於 2008-2-16 06:38 | 只看該作者
(二)客觀方面。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在客觀方面又可分為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
    (1)自然根源。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已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
在人類社會初期,人與自然的關係主要表現為自然對人的壓迫。這一時期,由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常常對人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人的生存必須靠自然的恩賜,但是自然界卻往往不如人願,它作為一種可怕的異已力量成為人類依賴和畏懼的對象。原始人由於對自然界這種異已的力量無法認識和理解而對它產生恐懼感。於是,人們認為在現實的物質世界之外,一定還存在著一個人類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世界,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主宰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只能順從、祈求而不能違反。於是,對自然這種異已力量就產生了盲目信仰和崇拜,進而把自然界、自然力人格化為神靈加以膜拜,這樣就形成了以自然崇拜為核心的最早的宗教——自然宗教。
    自然宗教普遍存在於世界各民族的早期發展階段。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不同、謀求生存的方式不同,崇拜的對象也就不同。以採集為生的民族常以土地、水源和植物為崇拜對象;以漁獵為生的民族大多以山林河湖和動物為崇拜對象;而因太陽的東升西落所引起的晝夜變化和四季更替與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則差不多是各原始民族共同崇拜的對象。原始人在對自然現象的崇拜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儀式規定和禁忌觀念,違背儀式規定和禁忌觀念的行為就是犯了禁忌。原始人的自然宗教往往把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自然界本身的一些自然事物或現象當成崇拜對象,於是就產生了圖騰崇拜。「圖騰」一詞來自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部落的方言,意為「他的親屬或標記」。信奉圖騰崇拜的原始人相信,他們分別源出於各種特定的物種,因而對於這些特定的圖騰物種表現出特別的尊崇和敬畏。圖騰崇拜的形成表明,人類社會組織已脫離了本能的動物群體狀態,成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群體。與圖騰崇拜密切相關的是宗教倫理道德方面的禁忌和義務。因此,圖騰崇拜構成了由自然崇拜向人格神崇拜過渡的中間環節。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是有區別的。自然崇拜的對象在形式上是與人截然有別的自然現象,而圖騰崇拜的對象則逐步取得了人的形象。這表明人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但仍不足以徹底擺脫自然的統治。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單是正確地反映自然界就已經極端困難,這是長期的經驗歷史的產物。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已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慾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而被用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萬民一致意見恰恰只證明了這種作為必然過渡階段的人格化慾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證明了宗教的普遍性。」恩格斯還說:「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
    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宗教產生於人的觀念,觀念又源於人的意識,而人的意識卻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原始社會產生的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壓迫的產物,是人們把自然力和自然物進行神化的結果,它反映了原始人在征服自然中的軟弱無力和對自然力的無知與依賴。
    (2)社會根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反宗教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的實踐活動都只能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進行。宗教作為一種以人的存在狀況為反映對象的社會意識,它的內容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宗教的產生和存在離不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是宗教的核心內容,故馬克思說宗教「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
    在原始社會裡形成的以自然崇拜為主要成分的原始宗教,在許多方面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社會關係在宗教中的反映,當時的氏族制社會正是宗教產生的社會基礎。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共同的血緣關係、共同的生產勞動、共同的生活以及與其他氏族集團之間劇烈頻繁的鬥爭把氏族成員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有利於維護氏族制度和氏族傳統的社會性活動和行為規範,以後又逐步發展出氏族制社會本身和行為規範神聖化的宗教觀念和宗教崇拜活動。另外在原始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在宗教中也得到了反映。首先,自然宗教里各種神靈雖各司其職,但無地位尊卑之分(如單一神教);其次,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社會中,各個氏族成員與宗教崇拜對象的關係是同等的,也沒有專職僧侶祭司與一般信徒之分,整個氏族以集體的方式與宗教崇拜對象發生聯繫,宗教活動必須由全體氏族成員共同參加,宗教禁忌、律令和各項道德義務也必須由全體氏族成員共同遵守,這些都是氏族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社會關係的反映。
    當人類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由於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所造成的社會苦難,人們不得不在繼續承受自然壓迫的同時,又承受著階級對立造成的社會壓迫。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結合,構成了在階級社會條件下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恩格斯說:「在各階級中必然有一些人,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一方面,被統治階級在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之下遭受著巨大的苦難,但是他們又找不到遭受這種苦難的原因,即使找到了原因他們也無法改變現狀,有的雖然也進行過各種各樣的鬥爭,直至發動武裝鬥爭,但這並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非人的境地,他們無法擺脫世間的苦難,因而幻想通過對神靈的祈禱而獲得來世的幸福,在幻想的彼岸世界去尋求心靈的慰藉。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也支持和利用他們所認可的宗教,把世間的一切說成是神的安排,用永不可驗的來世的幻想來慰藉人們痛苦的心靈,直接助長了宗教的產生、存在和發展。
    恩格斯還特別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宗教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主要根源也是源於社會。因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規律使資本主義不斷出現危機,資本家為倒閉、破產、遭受損失和負債而恐慌,工人則常常面臨失業、貧困的危險。同時,社會道德的敗壞、人類文明的沉淪,也使人們感到苦悶和抑鬱。下層被統治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發性、盲目性的恐懼而要求在宗教中尋求安慰;上層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有意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這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宗教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在階級社會裡,宗教的形成(產生)、存在和發展有其新的特點:第一、新形成的宗教往往包含著對以往宗教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第二、社會生活中出現廣泛而深刻的危機往往成為產生新的宗教運動的前驅。社會危機使人們在備受煎熬中形成強烈的宗教渴求,從而為新生宗教的傳播創造了必備的社會基礎。現存世界各大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猶太教、印度教等都是產生於階級社會,都是在社會生活領域發生重大危機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第三、新興宗教的形成與各個宗教的創教者及其門徒的積極活動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在其後的發展中,各個宗教的教職人員、宗教思想家,甚至一些世俗君主的個人活動(包括支持或參與)對該教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階級社會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裡,宗教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們自發、被動的行為,所以宗教學者把它稱之為自發宗教,又稱部落宗教或氏族宗教(包括自然宗教和多神教);而在階級社會裡,宗教的形成和發展則是人們主動、自覺的行為,甚至帶有階級性,故稱之為人為宗教,包括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含多神教[如大乘派佛教]和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
    2、馬克思、恩格斯揭示宗教發展的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宗教本身沒有自己的歷史。宗教的發展為客觀的社會條件所決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序言》中說:宗教和其它社會意識一樣,隨著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恩格斯曾提出過宗教發展的三種圖式:(1)自然宗教——多神教——一神教。這並不是恩格斯的發現,而泰勒、繆勒等人提出來的,恩格斯認為「必須研究這些宗教形式」,表示他重視這種看法。(2)自發宗教——人為宗教。這是馬克思在分析宗教是否有「欺騙的成份」時提出來的一種見解,他並沒有把這種圖式看作是宗教發展的規律。(3)部落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這是恩格斯提出來的一種宗教發展模式的看法,他是以進化論的觀點,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宗教的發展的一般規律,其目的是強調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對宗教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3、對馬克思、恩格斯論宗教消亡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同樣也有這個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認為,宗教最終是會消亡的,但是有一定條件的。
馬克思在1843年寫的《論猶太人問題》中指出,社會不平等是造成宗教上的不平等的原因。「宗教已經不是世俗狹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現。」「我們認為:他們只有消滅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狹隘性。」「我們要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我們現在是用歷史來說明迷信。」馬克思認為,要消除宗教存在的根源和促使宗教消亡,其條件是廢除私有制;途徑是通過消除勞動異化的社會主義革命。宗教作為顛倒的世界觀,它的根源在於顛倒的世界。顛倒的世界即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私有制社會。所以,只有廢除私有制,通過消除勞動異化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消除宗教異化和促使宗教消亡。宗教異化: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這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觀點,馬克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認為:人的自我異化不僅存在於宗教中,也存在於社會和國家中;人的自我異化的原因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勞動異化,是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被資本家佔有並異化為勞動對象,勞動者便轉而受到異化物(資本)的統治。要消除勞動異化,就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以,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能消除勞動異化,能消滅私有制,能消除宗教異化和促使宗教消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只有當實際生活的關係,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係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當社會通過佔有和有計劃地使用全部生產資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會成員擺脫奴役狀態的時候,當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現在還在宗教中反映出來的最後的異已力量才會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隨著消失。」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消亡的條件是:(1)消滅私有制;(2)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極為明白而且合理;(3)社會物質基礎的極大豐富;(4)社會對生產資料實行有計劃地使用;(5)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但是,馬克思說「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因此,宗教自有其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我們只能尊重其規律,引導其與社會相協調,才是我們正確對待宗教的態度。

    六、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
     1、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論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世界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是馬克思對宗教社會作用的看法。
    在馬克思看來:1、對統治階級而言,宗教可以起到維護其反動統治服務的作用,可以為這個顛倒的世界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核准」和理論上的辯護。 「宗教是它(苦難世界)的靈光圈」。 2、對被統治階級(人民)而言,只能起到精神麻醉的作用。宗教是「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它給苦難中的人民以幻想的幸福,使人們精神上感到有所慰藉而不願扔掉它。「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3、是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世界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種「鴉片」的作用是宗教在剝削階級制度下的一種政治功能,也可以說是宗教的本質之一種。馬克思對宗教的揭露、批判的目的是要喚醒民眾,起來推翻這種不合理的顛倒了的社會制度,爭取人性的自我解放和社會的解放,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沒有壓迫剝削的、合理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
    在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宗教的存在,它的「鴉片」的作用是否還存在呢?
    在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政治層面上「被顛倒了的世界」被重新顛倒了過來,消滅了剝削階級,人民當家作主了,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但由於人的意識有相對滯後於社會經濟基礎發展的特殊性,也由於宗教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歷史的連續性,傳統的觀念其相當的頑固性,因而在相當一部分人中宗教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在我國,我們也承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社會實踐也正處於歷史的低潮時期;世界上資產階級、資本主義世界還存在,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會繼續存在和發展,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存的發展還構成相當的威脅,中國的宗教與世界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宗教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受到他們的巨大影響。特別是科學的發展還未能達到「謀事在人,成事也可以在人」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環境惡化、自然之迷難解、社會不公、個人生活還有很多方面不能盡如人意,故在我國宗教的階級根源雖然消滅了,但人的意識根源、非人為因素的自然根源,還有人們的心理、情感根源等還將長期存在,人們有時還是需要在宗教中尋求安慰,作為宗教鴉片的消極作用還是有其殘餘的存在的。這是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科學,破除迷信,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無神論,取代唯心主義的有神論,用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教育群眾,才能最終消除「鴉片」殘餘,建立起無神的、理性的、科學的、法制化的、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這應該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恩格斯「宗教外衣」論
恩格斯關於宗教社會作用的基本思想,除了與馬克思一樣認為宗教是維護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本質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秩序的工具,對人民而言是麻痹其革命意志的精神鴉片之外,他還提出了「宗教外衣」的思想。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中就多次提到「宗教外衣」這個概念。恩格斯與馬克思一樣,對宗教在社會歷史中所起的作用從來都是持否定的態度,但他通過分析中世紀的異端運動、德國的農民戰爭、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情況時,他發現這些運動都曾打著宗教的旗號,即是披上宗教的外衣。可見宗教在某些歷史階段上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可見恩格斯的「宗教外衣論」的基本思想還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精神的。

    結 束 語
    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對宗教問題所形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以及宗教的社會作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闡釋,可以使人們更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在各種宗教的說教(典籍)和令人敬畏的宗教建築及宗教崇拜行為、組織制度背後的本質特徵,撥開宗教的迷霧,認清宗教的本來面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6 12:13 | 只看該作者
倒塌

你信的是哪個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647

帖子

126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3
4
大寫的蚊子 發表於 2008-2-16 12: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8-2-16 12:13 發表
倒塌

你信的是哪個啊

先砸,你不許人家是只馬克思主義踢鳥呀
【贈葯山高僧惟儼二首】   李翱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2-16 1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大寫的蚊子 的帖子

他說他信吸血鬼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556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6
 樓主| 踢鳥 發表於 2008-2-16 1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子竹青青 的帖子

看來青青是個小MM也,喜歡直線式的思維!
我貼吸血鬼你 ,貼馬克思你 ,明天我貼"解剖兔子",你不會說我信兔子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647

帖子

126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3
7
大寫的蚊子 發表於 2008-2-16 12: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踢鳥 於 2008-2-16 12:26 發表
看來青青是個小MM也,喜歡直線式的思維!
我貼吸血鬼你 ,貼馬克思你 ,明天我貼"解剖兔子",你不會說我信兔子吧?

:lol :lol
【贈葯山高僧惟儼二首】   李翱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paullian 發表於 2008-2-16 15: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踢鳥 於 2008-2-16 12:26 PM 發表
看來青青是個小MM也,喜歡直線式的思維!
我貼吸血鬼你 ,貼馬克思你 ,明天我貼"解剖兔子",你不會說我信兔子吧?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10

帖子

6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3
9
titus 發表於 2008-2-17 02:24 | 只看該作者
馬克思主義算是宗教觀了?
難怪信徒眾多。
可惜都是些沾滿人血的殺人狂,作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556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10
 樓主| 踢鳥 發表於 2008-2-17 0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titus 的帖子

樓上的里和馬家有仇 ,這裡不是告狀的地方,下次認準了門再進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