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沉思錄】126.腐而不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2-3 22: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時報編集長 蘇靈  

        
  腐敗,腐敗,為什麼腐而不敗?
  有人說,不反腐敗,就要亡國。
  有人說,反了腐敗,則要亡黨。
  於是,腐敗就只能時而反,時而不反;對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人不反……
  這樣,就既亡不了國,也亡不了黨。
  結果——腐敗,便腐而不敗。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2-3 22:05 | 只看該作者

【沉思錄】127.物歸原主

新華時報 蘇靈  

        
  上海的《文匯報》創刊70周年,請來了一群「知識分子精英」,召開了頗為隆重的座談會。
  據《文匯報》自報自道,座談會洋溢著「以文匯友的暖意真情」。而讀者從報上見到的座談內容,無非是對這份報紙的「高度評價」,以及它今後的「美好前程」。
  除了「高度評價」和「美好前程」,還能說些什麼呢?

  《文匯報》走過的70年,是怎樣的70年?
  一份獨立的,自由知識分子的報紙,是如何變成一張不折不扣的「黨報」,成為「黨的喉舌」的?
  還記得50年前的那場「反右」嗎?還記得毛澤東親筆撰寫的那篇《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嚮應該批判》,給《文匯報》帶來的滅頂之災嗎?
  不說也罷,要說起來,真是「一把辛酸淚,誰知其中味」。
  
  人也許都喜歡聽好話。尤其是中國人,不但好大喜功,而且健忘得很。
  更可悲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似乎都「好了傷疤忘了疼」,甚至「傷疤未好已忘疼」。什麼「反右」,什麼「文革」,什麼「六四」,好象這一切,壓根兒都沒有在中國發生過,也沒有在《文匯報》的歷史上發生過似的。

  除了《文匯報》,人們還會想起另一份它的兄弟報——《光明日報》。這是當代中國兩份「難兄難弟」的報紙。
  半個世紀以前,《文匯報》是一份知識分子主辦的報紙,《光明日報》是一份民主黨派主辦的報紙。
  半個世紀以後,如今這兩份中共的「黨報」,是不是也應該考慮「物歸原主」了呢?

  魯迅先生有言:「廢話不如少說」。
  在《文匯報》創立70周年之際,與其說了那麼多「高度評價」和「美好前程」,倒不如實實在在地提出一項「物歸原主」的要求,把《文匯報》交給「知識分子」自己來辦;同時也把《光明日報》還給「民主黨派」他們去辦。
  不必奢談「美好前程」,也不用多說「創新精神」,只要能做到——
  還原一個「自然的狀態」,恢復一下「本來的宗旨」,重新找回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立場,批判的精神。讓報紙擺脫「黨的喉舌」的命運;讓辦報同仁摘掉「御用文人」的帽子。如何?
  中國的新聞體制改革(其實是「復原」而已),不妨就此入手。怎麼樣?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3
11nn93n9 發表於 2008-2-3 22:23 | 只看該作者
關鍵是度。腐那都有。人體也是一樣。只要不超過臨界質量,就不會使機體垮掉。共產黨有腐朽的東西存在,但那不是主流。所以它還沒有敗。水至清則無魚。關鍵是水不能至混到也無魚的地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