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理解『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8-2-3 2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陳子帛] (2008-02-01)
  使用「軟」或「硬」來形容某種政策內涵,在中國大陸已習以為常。「一手硬、一手軟」,或者「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與鄧小平的「黑貓、白貓論」一樣膾炙人口。胡錦濤主掌大陸對台決策主導權之後,人們對其政策訴求也有「軟的更軟,硬得更硬」的歸納。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了四點主張,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反對台獨活動絕不妥協。「胡四點」儼然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基調,既輔之以《反分裂國家法》,同時也減緩了外界、尤其台灣社會對反分裂法的反彈。

民意並非完全理解官方立場

  所謂「軟的更軟」,指的是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過去幾年間,北京當局在這方面花了大力氣,身段之柔軟,姿態之謙低,令外界印象深刻;而所謂「硬的更硬」,可以從北京應對「廢統」、「防禦性公投」、「入聯公投」過程中的政策宣示和配套措施在,看到決不退讓、規避的堅定立場。

  台灣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訪問學者陳毓鈞,早前撰文歸納了北京應對台海危機的四方面應對措施:一是明告美國,若管不了陳水扁的「入聯公投」,大陸不會坐視不管;二是外交上全面圍堵和封鎖台北;三是解放軍著手進行突髮狀況的準備;四是堅持認為胡錦濤與連戰達成的國共和解路線不宜放棄。

  迄今為止的結論是,北京對台政策「硬」的部分,建基於迫不得已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目前依然以促進和平穩定為主旋律,但也做好應付可能的「台獨事變」之準備。

  「硬」是不得已,「軟」是主旋律,是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共對台政策的特點。

  我們尚無法獲知,所謂「軟的更軟,硬得更硬」究竟是北京自己的高度概括,還是外界的歸納。若屬於前者,則表明北京對「軟」、「硬」的辯證關係,瞭然於胸;如果僅僅是外界的簡單歸納,則另當別論。

  上周在本報撰寫的《外交持續擠壓「欲速不達》一經刊出,批評意見眾多,顯見在外交上全面封堵或擠壓台北的做法,在大陸內部獲得的支持度很高,軍事鬥爭的準備不敢鬆懈。

  即將卸任的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新年致辭中強調,推進」入聯公投」等分裂活動,對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兩岸關係發展正處在一個緊要關頭,堅決遏制台獨、維護台海和平,是兩岸同胞面臨的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而新聞發言人楊毅則指出,北京不介入台灣地區的選舉,這個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雖然不介入,但對「法理台獨」的嘗試不放心,認為兩岸關係處在一個緊要關頭。可以看出,北京對台灣地區的選舉結果無法作出準確的預測。此時此刻的「軟的更軟,硬得更硬」愈發凸顯其重要性。

軟、硬拿捏必須適度

  問題在於:「軟」和「硬」的中軸線是和還是戰;是趨軟還是趨硬;是激化矛盾還是轉化矛盾;是集中力量孤立和打擊一小撮,還是在軟硬兼施過程中將更多人趨往對立面;是在台灣社會建立有效遏止極端台獨的危機控管機制,還是無視整體戰略布局,缺乏有效規劃,以至於出現不必要的民意反彈,甚至增加更多的抵觸情緒。總之,關鍵在於如何正確理解「軟的更軟,硬得更硬」,如何拿捏軟、硬之間的度。

  在兩岸整合時機和條件尚未成熟之前,這個度,就是為維持兩岸和平、互動、交流、了解、對話、溝通的現狀,為落實「絕不改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為促進台海和平發展新局面,為簽署結束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提供成熟、周全的鋪墊。

  誠如外界輿論所言,要促使和平發展局面的出現,就必須充分加以配合,尤其是民意和民心的配合,包括大陸民意和民心的配合以及台灣民意和民心的配合。

  我們很難說,大陸的主流民意或者網路民意都能充分理解和配合北京對台當局的深思熟慮。長期接收單一資訊或者經過嚴格篩選的資訊,在不斷潛移默化之下得出的結論是很難和實際接軌的。這是另一種「民粹」情緒的累積,對政策的落實未必是正面的。

  至於台灣的主流民意和民心取向,一般而言是維持現狀。對「現狀」的定義,兩岸迥異。只要不發生突發性政治事件,兩岸和平相處的模糊空間應可維持。假以時日,因長期隔絕和制度差異所產生的疏離感,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只是類似外交封堵和擠壓的「硬」度和付諸實施的時間點若不能恰到好處,反效果是可以想象的。北京不介入台灣選舉,但諸如此類的措施和介入有什麼區別?

  看來,正確理解「軟的更軟,硬得更硬」,依然是必須認真面對的基本功課。

·作者是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6: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