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資本方面,需要注意到中國的優勢存在歷史根源。早在1870年,中國就有21%的成年人具備讀寫能力。這21%的成年人幾乎都是男性,因此,可以推算出大約40%的成年男性具備讀寫能力。在南亞,1870年具備讀寫能力的成年人口的比例僅僅為3%,跟非洲差不多。同樣在1870年,拉丁美洲的比例為15%(Morrisson and Murtin,2005年)。到了1990年,儘管中國比印度等其他周邊國家窮,但中國的受教育人口比印度等其他周邊國家要多。1990年,中國成年人口接受學校教育的平均時間為5.2年,而印度成年人口接受學校教育的平均時間為3.7年,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為3.5年(Barro and Lee ,2000年)。中國人力資本的優勢還體現在嬰兒死亡率的數據上,因為嬰兒死亡率是健康狀況的綜合指數。1990年,中國的嬰兒死亡率為每1000人中有38例,遠遠低於印度的80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69例。如果不考慮人力資本的優勢,1990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和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都差不多,但是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相比,中國確實是窮國。現在很難找到可靠的有關工資的數據,但現有的數據表明中國的工資水平比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稍微低些,如果跟其他發展更好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工資更低(表1)。
如果沒有對投資環境的投資和改善,改革開放的措施也不會產生這樣實質性的效果。這可能是中國近期發展因素中最不被理解的一個因素。實際上,有許多中國沿海城市已經培育出了相當好的投資環境。在這些城市的製造業資產和生產中,私營成分佔到大約90%甚至更大的比例。中國出現了真正的私營成分,而且私營成分的利潤率很高。2005年,國內私營企業的平均稅前收益率與外資公司的平均稅前收益率相同(Dollar and Wei,2006年)。世界銀行投資環境調查對中國各城市的客觀生產條件進行了比較,並與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客觀生產條件進行了對比。例如,有些企業由於供電不穩定而導致產量下降:印度尼西亞的產量降低了3.3%,巴基斯坦降低了4.9%,菲律賓降低了5.9%,印度降低了7.9%。而中國沿海城市由於供電不穩定而導致產量下降的比例僅為1.0%(表3)。同樣,大部分製造企業都進口一些零件和材料。中國城市的進口通關時間(3.2天)比印度尼西亞(4.8天)、印度(6.6天)、菲律賓(7.2天)、孟加拉(10.6天)和巴基斯坦(17.1天)都短。3在所有影響生產的實際因素中,中國沿海城市比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的最好的地區做得都出色。亞洲大國中具備類似良好投資環境指數的國家只有泰國和越南。這兩個國家的發展速度都很快,但近期還是沒有中國發展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