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希拉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2-1 1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新罕布希爾州預選的勝利演說中,滿面笑容的希拉里?柯林頓對選民宣告:「在聆聽你們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如果說,希拉里的整篇演說中有哪一句是發自肺腑的心裡話,恐怕就是這一句。也就是從這句話起,希拉里才真正開始了屬於她自己的競選。

  在這句簡單的話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美國選舉政治。

  民主黨機器控制下的競選

  自從去年秋天希拉里開始參選以來,她的競選活動總是讓人感覺到沒精打采。

  從一開始,希拉里便穩步而有系統地向選民介紹了她的內外政策:在外交政策上她的立場偏強硬,在社會和經濟問題上中間偏左。在所有民主黨的候選人中,她的立場中間而溫和,與民主黨多數的基本選民比較一致。希拉里以她一貫認真的風格,仔仔細細地研究了無論巨細的各種議題,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聲明和講話。和她丈夫一樣,希拉里是個在政治上很現實的人。對每一個議題,她都會非常小心地去平衡各方面的因素,找出最能為多數人認可的方案。這些政策方案顯示出她的經驗、她的成熟、她的政治智慧、她的勤奮。希拉里的陣營希望,民主黨和無黨派的中間選民都能夠看這位女性候選人的長處,認可她為未來的領袖。

  柯林頓夫婦在競選上自然是沙場老將,這不僅體現在他們懂得如何處理選民關心的各個議題,如何揣摩所謂「沉默大多數」的中間派選民的心理,也體現在他們掌握著民主黨經營多年的政治選舉機器。這台龐大的選舉機器的基層是民主黨的各級地方組織,頂端是在華盛頓的智庫、民調機構以及一批精明的職業選舉顧問。在最近二、三十年的選舉中,候選人的每個步驟、每次公眾亮相、每項政策的公布方式,以至於個人生活的每個有可能被人知道的細節,無不經過這些選舉顧問的精心策劃與設計。選舉是他們的專業,也是他們的飯碗。

  希拉里還沒有出來競選,她身邊的選舉顧問們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從民調機構中得來的信息提供了這樣的幾條重要信息:相當多的選民對於婦女是否有能力應付當今複雜的國際局勢表示懷疑;選民中有一半的人——特別是共和黨人——不喜歡希拉里這個人;民主黨選民中也有很多人覺得布希—柯林頓—布希—柯林頓這樣的循壞太接近家族政治,希望能夠有所變化。

  根據這些信息,選舉顧問們為希拉里設計了一系列做法:在國際政策上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比如在伊朗問題上的投票),同時不要太多地與她的一同出現在選民面前,以拉開她與白宮前任的距離,樹立她自己的個人形象。另外,希拉里還需要強調自己的長處,也就是她在政壇中的經驗。

  就跟一位中規中矩的女學生一樣,希拉里一絲不苟地遵照了顧問們的建議來開展她的競選活動。她的確成功地樹立了民主黨內強硬派的形象,並通過她在參院武器委員會的職務與五角大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然而,無論她在衣著上如何女性化,在發行和化妝上趨向柔和,在電視機前不斷微笑或者開懷大笑,選民們卻總是覺得那裡面有假,覺得她的一舉一動都經過精心算計,覺得她在感情上拒人千里,甚至覺得她行動之間像是個機器人。畢竟,無論多麼堅強的人,總應該有點七情六慾。希拉里在公眾面前經過了那麼多的大變故,卻極少流露過她自然的喜怒哀樂,總是那麼鎮靜,總是那麼有條有理地在處理著一切。哪怕是許多認同希拉里的政治主張的選民,也覺得在情感上很難與她溝通。也就是說,希拉里的支持者更多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正因為缺乏這樣的溝通,希拉里說的話,在選民們聽起來不是她自己的聲音。就連她的支持者也在納悶,真正的希拉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奧巴馬的挑戰

  奧巴馬對希拉里的挑戰,與其說是政治主張上的,不如說是個性和風格上的。

  的確,奧巴馬和希拉里的主要政見並沒有多少的不同。雖然奧巴馬年輕許多,但他卻不屬於民主黨激進的一翼。這個頭銜現在要屬於愛德華茲。奧巴馬的吸引力,除了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演說家之外,更因為他是一個政治上的未知數。

  過去十年的美國,在人們的經驗和記憶中是一個充滿著不安和失望的時代。柯林頓執政八年,雖然趕上了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卻也遇到了冷戰結束后出現的道德危機。這個危機在柯林頓總統的性醜聞案件中達到了高峰,也為宗教與社會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小布希造就了入主白宮的機會。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美國一時間愛國情緒高漲,卻讓布希總統發動的一場伊拉克戰爭葬送了美國的國際聲譽。在布希主政的這七年中,全球化浪潮讓美國失去了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就業機會,戰爭讓美國背上了大筆的債務,柯林頓政府留下來的財政盈餘變成了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從拉丁美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湧進來一千多萬的非法移民……面對這堆積得越來越多的問題,美國人自己卻不能團結一致,民主黨與共和黨、自由派與保守派、在世界上自由流動滾雪球般地增長的大資本與面臨財產縮水和未卜前途的中下層階級,彼此之間似乎在任何一個重要的問題上都無法達成共識。

  奧巴馬第一次走上全國的政治舞台亮相,是在2004年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當時他還只是伊利諾州里的議員,正在參選該州的聯邦參議員。那篇講話是奧巴馬自己寫的,其中有這樣一段:

  「人民並不希望政府去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感覺到,只要稍微改變一點方向,我們就能保證美國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有美好的前途,機會的大門對每個人都打開。他們知道,我們能做得更好。他們希望能有這個選擇。」

  這真是典型的奧巴馬風格。什麼都說了,又什麼都沒說。

  事實上,對於選民來說,奧巴馬說了什麼遠不如他怎麼說更重要。奧巴馬年輕,沒有政治負擔。他無須為自己的過去作任何辯護,他象徵著美國的未來。選民們從奧巴馬那裡聽到的,是他自己發自內心、充滿希望和憧憬的聲音。這個聲音充滿著魅力,讓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感到激動,感到興奮,感到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讓選民覺得,美國人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相形之下,希拉里的聲音就讓人聽起來枯燥無味。沒錯,她對事實和數據以及政府的運作了如指掌,她提出的每項計劃都有具體的、令人信服的執行方案,她在參議院七年的紀錄證明她是一個非常有成效的議員,能夠與兩黨的人一起共事去解決問題。可是,希拉里是個沒有光芒的人,在咄咄逼人的奧巴馬面前,希拉里黯然失色。

  愛荷華州丟了。希拉里在新罕布希爾可以說是背水一戰。媒體已經基本下了定論,認為希拉里一定要輸,就差沒在她的競選的死亡證書上簽字了。

  誰更討人喜歡

  一月五日傍晚,離新罕布希爾州初選票站開門的時間還有兩天半。民主黨的四位參選人——希拉里、奧巴馬、愛德華茲、里奇森——在新罕布希爾州的電視上進行初選之前的最後一次辯論。

  奧巴馬顯得很輕鬆,有時還透露出一點漫不經心,似乎勝利已經是囊中之物。愛德華茲照舊滿面笑容。他們兩位看上去像是有某種默契,在說話時相互之間點頭讚許,可是一到希拉里說話卻經常一起去批評。下面的不少觀眾看著總有點不舒服,看到了這中間的性別鴻溝。

  辯論進行到中間,主持人——當地電視台的記者——給希拉里出了個難題。

  主持人:新罕布希爾州有些選民喜歡你的經驗,但是不怎麼喜歡你這個人。他們看起來更喜歡奧巴馬。

  希拉里:那可傷了我的感情。(無可奈何地笑。底下觀眾大笑。)

  主持人:對不起,參議員。

  希拉里:但是我還是試著繼續下去。(笑著繼續,並看著奧巴馬)他是非常討人喜歡的,我同意這點。不過我覺得我不是那麼糟糕。

  奧巴馬:(看著手裡的材料,沒有抬頭)你足夠討人喜歡的,希拉里。

  希拉里:(笑)謝謝你。

  電視機前的大批婦女觀眾看著這一幕,心裡實在感到不是滋味。很難說有多少人就此想起了男性社會平日間對她們採取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輕視態度,因而對希拉里產生了惺惺惜惺惺的感情。不過許多婦女選民後來承認,他們在投票的前兩天才開始注意去傾聽希拉里說話,或者認真地閱讀她散發的競選材料,發現那裡面充滿了她們關心的醫療保健、兒童教育、就業促進等等內容。

  接下去發生的兩件事情,讓希拉里吸引了更多選民特別是女選民的注意。

  離選舉還有不到兩天,在一次小型集會上,有一位婦女出其不意地向希拉里提出了一個私人的問題:

  「你用什麼辦法總是能夠保持頭髮和外貌都那麼完美?你是怎麼保持這種樂觀的良好狀態的?」

  平日總是顯得冷靜的希拉里一下子動了感情,她回答:

  「那真不容易。如果我不是以全副感情來相信我所做的是正確的選擇的話,我是做不到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機遇,我真不希望倒退。」

  希拉里的聲音變得哽咽起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卻始終被她控制著沒有滴下來。

  「這對於我是非常個人的,不僅僅是政治或者是對公眾的話。我看到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扭轉這個趨勢。有人覺得,選舉不過是遊戲,有人上有人下。可那是關係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孩子的未來、我們所有人的大事。我們中有的人站出來頂著嚴峻的困難來做這件事,我們每個人這麼做都是因為我們在乎自己的國家。」

  人們還從來沒有聽到過希拉里這樣的聲音。在這個聲音裡面,透露著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的焦慮,一位疲倦的妻子的失望,一位幹練卻被輕視的職業婦女的無可奈何。就在那一刻,希拉里從一位堅強卻高不可攀的政治家變成了母親、妻子、同事,變成了一位選民們可以在情感上認同與信任的對象。終於,希拉里找到了她和選民之間情感聯繫的鏈條。她的所有政策和數據在這一刻都變得人性化,都與她作為母親、妻子、職業女性的社會角色聯繫了起來。許多選民感到,他們可以信任這樣的一位婦女去管理自己的國家。

  這天在希拉里的集會上還出了另外一件意外。她正在講話的時候,聽眾中忽然站起來兩位彪形大漢,舉著標語大叫「給我熨襯衫」,當時希拉里就回應說:

  「看!這就是活生生的性別歧視!」

  在警察將這兩個搗亂的人帶出會場之後,希拉里說:

  「我就是要打破對婦女最高的那塊玻璃天花板!」

  女性選民,特別是職業婦女,對此太有同感了。她們終於大批地倒向了希拉里。

  可是媒體卻似乎完全沒有感覺到在選舉前夕的這所有變化,還在一味自作聰明地談希拉里如何「計劃」了這場落淚,如何最終還是要輸給奧巴馬,彷彿選民一定會按照他們的意向去投票。媒體自以為是的輕蔑態度在多大程度上激怒了選民,讓更多的人將票投給了希拉里?這恐怕很難統計。能夠看到的只是,婦女選票大量地投給了她。希拉里在婦女選民中得票比奧巴馬高出了十三個百分點。許多人承認,她們的決定是在最後兩天才作出的。

  希拉里的聲音

  有「布希的大腦」之稱的卡爾?羅夫曾經用三個問題簡練而準確地概括了美國選民選擇領袖的標準:(1)他是不是足夠強有力?(2)他是不是值得信任?(3)他是不是關心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就是說,選民尋找的領導人素質包括力量、信任、關懷。

  作為一位婦女,希拉里及其競選班子長期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她的力量:她有沒有能力去擔任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在國家遭到攻擊的時候她是否能夠鎮定而有力地保衛美國?在國際上她是否能夠代表美國以強有力的形象出現?從一開始,希拉里的整個競選策略就集中在建立她的強硬與經驗充足的形象,她在力爭比其他男性候選人更加男性化。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她卻一直沒有找到與選民之間建立相互信任與關懷的模式。畢竟,熟悉希拉里的人都知道,從個性上來說她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女人。在男性化的、經過精心策劃的競選中,希拉里發不出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了自己的聲音,她看上去便冷若冰霜,甚至像是個機器人。她和選民之間有著一道難以逾越的樊籬。

  這道樊籬被一個關於頭髮和外貌化妝的問題出其不意地打破了。希拉里找到了她對選民說話的聲音:那聲音中包含著一個現代女性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懷,對前途的擔憂和渴望。這個新的聲音是不是能夠帶出一個新的希拉里?是不是能夠帶著她重新回到白宮?或者這新的聲音很快又會被舊的或者其他人的聲音所掩蓋?這是吸引著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去關心的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