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聯合早報 惆悵的英國和崛起的中國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8-1-28 1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1月18日至20日,英國首相布朗正式訪問中國,這是他去年6月就任首相后的第一次中國之行。訪華期間,他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高規格接待,官方發言人和媒體都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訪問。離開上海后,他到訪另一個新興經濟體、昔日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印度。

  與中印兩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形勢相比,回到英倫三島后的布朗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自從2007年夏天以來,英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消極影響日漸明顯。這包括由美國開始的次貸危機蔓延到西方國家、北石(Northern Rock)銀行危機標誌著英國成為重災區之一、經濟發展速度顯著放緩(2008年經濟增長率預計為2%)、政府部門數次遺失機密個人資料、工黨非法收取政治獻金醜聞等,這些都使新上任的布朗面臨巨大的壓力。1月初《獨立報》報道,根據六個組織截至在去年底所進行民調結果的平均值顯示,如果大選在今年舉行,在野的保守黨將獲得41% 的支持率,執政的工黨得32%,自由黨以16% 排名第三。

  外交是一個國家內政的延續;布朗的對華政策同當前英國的狀況有直接的聯繫。



足球先行、經濟掛帥



  訪華之前的幾天,布朗在唐寧街10號與英國冠軍聯盟查爾頓俱樂部服役的鄭智(中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和英超曼徹斯特聯隊服役的董方卓等華人代表共進下午茶。在短短的三天訪華行程中,他還與溫家寶總理共同觀看了中英乒乓球友誼賽。布朗對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成績讚賞有加,他說,「乒乓球是一項起源於英國的運動,但中國才是真正的乒乓之國」。

  另一方面,足球起源於中國,而英國卻是當今世界性的足球大國。每年觀看英超聯賽的中國觀眾是英國本土球迷的十倍。一位來自中山大學的友人不久前到訪曼徹斯特,他指定要我帶他參觀的唯一景點就是曼聯俱樂部,他說,他在足球場前的留影肯定要讓他的朋友們「艷羨不已」。

  乒乓球和足球在中英兩國的命運的流轉頗具象徵意義;18世紀的中國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1840年英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晚清的門戶,中國歷史隨之改寫。大躍進時代的中國把「超英趕美」作為首要目標,這一「不可能的任務」在2005年隨著中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得以實現。如何在新的形勢下保持自己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是英國領導人面對的巨大挑戰。

  在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中,經濟是統帥。隨同布朗訪華的包括阿斯利康、安永、荷蘭皇家殼牌、標準人壽、維京航空公司等30餘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以及英國商業大臣約翰·赫頓和英國工業聯合會會長理查德·蘭伯特。布朗在華期間,雙邊簽訂了近8億美元的合同;中英兩國政府還達成共識,2010年雙邊貿易額將從目前的400億美元增加到600億美元。

  經貿關係一直是布朗關注的焦點。2005年2月,他在作為財政部長訪華之前就撰文表示:「我不把中國的崛起視作一種威脅,而是把它看作一種機遇。因為中國是一個巨大市場,給英國企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它還是一個迫使英國為新世界做好準備和作出回應的、充滿活力的市場……中國的發展有助於我們認識改革的必要性,有助於我們說服英國人民實行改革。」

  三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進一步強大,不僅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是中國公司,全球最大的銀行、保險公司、航空公司、和電訊公司也都在中國。7000億英鎊的外匯儲備現在正以每天5億英鎊的速度增長。而英國的貿易逆差現在約為每個月10億英鎊,中國投資公司等機構所管理的龐大的主權基金成為不少西方國家爭取的對象。

  這次布朗不僅僅強調擴大雙邊貿易關係和將中國視為巨大的市場,而且將對華關係視為英國的「繁榮之源」。在英國經濟放慢的當前,來自中國的海外投資對於該國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布朗對《每日電訊報》表示,「在全經濟面臨困難和動蕩的時刻,中國及其同我國日益增長的關係對於世界經濟的成功絕對是至關重要的(absolutely crucial )。我們要讓英國成為中國資本走向海外的第一站。英中兩國的合作也由此為英國人創造成千上萬份的工作」。

  對於中國來講,英國在金融、服務、科研、宇航、環保等方面的經驗與技術居世界前列,有不少可供借鑒和學習之處。例如,在環保領域,兩國將合作把上海崇明東灘開發為全球首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中英合辦的「東灘研究院」也正式成立。英國承諾向中國提供5000萬英鎊的援助,協助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引進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



政治務虛、文化搭橋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英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布朗雖然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就伊朗和緬甸等問題進行磋商,但與他在新德里支持印度「入常」以使之能在「世界新秩序中享有理所當然的地位」的高調立場似有不同。另一方面,與美國和德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態度(如人權、西藏問題)不同,布朗在這些問題上並無直接表態。

  布朗訪華期間與中國政府達成的九項共識中,八項是關於加強經貿、科技、體育、環保等領域的具體合作。直接涉及到政治關係的只有第八條(「密切在熱點問題上的磋商與協調」)。英國媒體也注意到布朗中國之行的經貿意義遠遠大於人權政治。《泰晤士報》在他抵京的當天刊出一幅漫畫:布朗在大街上單槍匹馬地阻擋坦克,不過,與布希的牛仔形象大異其趣,他手提的是英國兩間最大的超市Sainsbury和Tesco (中譯「特易購」,已進入中國大陸)裝的滿滿的購物袋。

  在文化和教育領域,中國留學生早已成為英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來自中國的遊客也超越了日本遊客。英國還希望進一步擴大英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布朗在出訪中印之前表示,英國文化協會將通過其網站,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相關的學習和教學資料及資源等。他希望到了2025年,中國講英語的人將超過全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

  文化交流並非也不應是單行道,它應該是雙向溝通的橋樑。近年來英國朝野都認識到了解中國的重要性。《泰晤士報》日前評論道,布朗的語言推廣計劃有助於中國人"以我們的辭彙來認識英國。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應嘗試了解中國,更多人可以開始學習漢語"。本月初,布朗宣布了一項名為「環球獎勵計劃」 (Global Fellowship),每年耗資140萬英鎊,資助100名中學剛畢業的學生到中印等新興國家浸濡6-8周,以培養英國年輕人對世界的新視野。

  在同一理念下,英國教育部從去年開始就資助英國大學生來華學習和考察,作為該計劃唯一的承辦機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在不到一個月里,就收到了來自90多所大學的1300多份申請,競爭200個名額。申請者的專業涉及人文社會科學、企管、工程、醫學等各領域,絕大部分從未到過中國,但都渴望了解中國、學習中華文化。86%的參與者在回國后的反饋中表示,中國之行"極大地"改變了他們對中國的看法;77%的人表示,他們今後將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學業或工作。

  由於該計劃的成功展開,英國政府決定今年繼續該項目。今年三、四月間,220名大學生將來到上海,展開以中國經濟為重點的學習和考察。"建立中英青年交流機制"是兩國政府的共識之一,我以為,類似的活動肯定有助於地球兩端的青年人對彼此的了解,進而達致一個雙贏的結果。

  中英之間的密切合作能夠為中國進入國際金融舞台提供更大的空間;而崛起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持續的推動力,這對處於經濟放緩的英國無疑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作者 劉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