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一詞是梵語Agama 的音譯,也有譯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義譯有「來」(coming near)、「歸」(approaching)、「傳」(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為「傳來之教訓」。在僧肇的〈長阿含序〉中,將「阿含」譯為「法歸」。在《翻譯名義集》,把「阿含」譯為「教」或「無比法」,意謂「法之最上者也」。
《阿含經》價值的重新被定位與肯定,是始於「十八世紀末葉百多年以來,歐美學者從印度、中亞細亞等地古手抄經典及出土古物,由宗教學、語言學、文獻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研究,了解到『四部阿含』及『五(部)尼柯耶』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公認的佛教聖典,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一八八一年,數位歐美學者,在英國倫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稱P.T.S.),專刊巴利聖典及有關研究之著作。在一九三O年,「五(部)尼柯耶」的英譯本出版。其後更繼續出版註釋。一九五六年,《律藏》全卷的英譯本出版。同年,協會又出版巴利三藏索引。自協會成立百餘年以來,巴利聖典的英譯、註釋、研究及出版,在協會眾學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原始佛教的研究大門,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