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京——尷尬的城市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1-21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京——尷尬的城市

  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來到南京,總要發一通感慨。文人的時代不同,文章不同,而落腳點、格調甚至文章的用詞卻是那樣的相似。在他們筆下,無論是「一片降旗出石頭」,還是「晉代衣冠成古丘」,文人們在這裡寄託了興亡成敗之情。

  如果城市也有自己的生命,別人對它輝煌的歷史,卻是一味的嘆息,使它對自身是那樣的捉摸不透,這或許會給這座城市造就一種異樣的性格。

  北方?南方?

  在陝西的南部,橫貫著拱衛八百里秦川的秦嶺,在安徽的中部,奔流著桀驁不馴的淮河。翻開任何一本地理書,都會看到明白的表述: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分界線。而事實上的南北之別卻遠沒有地圖上的劃線這麼簡單,一個地方屬於南方還是北方,看得更多的往往卻是當地人的族群、語言、文化,有時甚至可以忽略緯度。

  從地理上看,南京似乎是無可非議的南方城市,不少北方人經常把南京與上海、杭州同列,視為「江南水鄉」的代表。而上海人、蘇南人、浙江人卻從來不視南京為同等,在他們眼中南京無疑是一個北方城市,即使和北京、濟南不同,起碼和合肥是處於一個行列的;有的上海人和浙江人甚至怎麼也無法接受南京位於長江之南這個事實。這足以使南京人愕然,在大呼他們缺少常識的同時,又感到了一種說不出的異樣。

  南京做南方城市也許是不夠格的。南京早在東晉時期便脫離了吳越文化區,而成為「大北方」的一員。在這裡,北方文化與吳文化相互交融又相互排擠,經過了數千年的糅合,逐漸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文化樣式。南京人是江淮人,他們在文化上更加親近於江北,與東邊的蘇錫常區別顯著;他們的語言屬於江淮官話,混同雜糅而又從未得到好評的南京話,似乎更加不能同柔和典雅的吳語相提並論。

  南京人的迷茫不僅來源於此,在他們將目光投向北方那一大片黃土地時,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屬於那裡。五百里江南之首的秦淮河,水鄉風光並不遜色於蘇州或無錫;玄武湖的荷花在微風中蕩漾,讓人聯想起「江南可採蓮」的詩句。北方人來到這裡,漫步在蜿蜒曲折而又窄小的街道上,所感受到的是一個南方城市的溫柔。他們眼中的南京絕然不同於自己熟知的黃鐘大呂、金戈鐵馬的北方。他們覺得南京人具有南方人的性格,有著精明的頭腦,談吐中也要流露出難懂的「南方口音」。

  南京人無法從別人的評論中明白自己的歸屬,同樣自己也無法判斷,因為在他們的城市裡,厚重的城牆與粼粼的湖水相映,在他們的性格中,北方的豪邁與南方的柔和並存。或許南京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南京人也就是這樣一種人。

  中心?邊緣?

  500多年來,封建王朝輪轉,民國風雲動亂,南京在國家重組的過程中總能獲得非首都即陪都的地位,東南大都會的堅實地位難以撼動;建國以來,南京也一直被視為華東地區的政治中心。

  然而曾幾何時,隨著上海的崛起,南京人發現自己的城市地位下降了;近年來,浙江的騰飛又讓南京人發現,南京被杭州甩下了。從全國數一數二的地位到一個普通的副省級城市,南京經歷了突變,也經歷了漸變。

  南京在江蘇省的位置足以讓南京人有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由於僻處江蘇省的西南,從南京到安徽主要城市的車程,比從南京到連雲港或徐州的距離要短得多。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馬鞍山、滁州,同南京的經濟聯繫遠比江蘇的其他地方多。在江蘇省的省會,南京人接觸到的最多的外地人已經從蘇北人變成了安徽人,安徽的各種方言也在大街上隨處可聞。

  南京是江蘇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可卻不是江蘇省的經濟中心。南京處在廣義長江三角洲的最西端,上海的輻射到了這裡已成為強弩之末;南京的經濟總量,不僅無法和如日中天的蘇州相比,而且還被無錫超越。南京的鄉鎮經濟發展滯后,蘇南僅存的兩個縣高淳和溧水拖了南京的後腿;引進外資不足,傳統行業萎縮,南京人過去引以為榮的「電氣化特」,如今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南京不能離開長江三角洲,離開了長三角,南京必然淪為合肥一類的二流城市;南京不能離開安徽,沒有了安徽,南京就永遠無法從上海那耀眼的光環中走出來。

  南京直轄的想法從很多年前就提了出來,這座城市在江蘇省的兩難處境讓所有人都希望能為它另尋出路。最流行的說法是把揚州的儀征、安徽的天長、滁州、馬鞍山、蕪湖併入南京,讓南京成為長江下游一個擁有大量勞動人口的工業城市。可是南京不是重慶,也不可能成為上海,直轄對於南京究竟能有幾分利、幾分弊,還是一個未知數。

  南京希望做一個合格的蘇南城市,即便不能在這五座城市做龍首老大,也要在它們的行列中站穩腳跟。擁有其他蘇南城市無法匹敵的重工業的南京,只有把自己的目光繼續投向東邊的上海,南邊的浙江,發揮自身潛力,才有可能乘上長三角的經濟快車。
大城市?小城市?

  南京的市區人口高達480萬,在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無疑是一個大城市才能具有水平。而正是這480萬人,卻被局限在自明朝初年就框定的城市格局中,形成了奇高的人口密度。江蘇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南京的人口密度,在江蘇也是數一數二的。當其他的城市新城區建設早就完成時,南京還在改造自己的老城區,新城區建設剛剛起步。在此情況下,南京的房價更是一度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歷史造就的中心城市地位壓抑了周圍聚落的發展,這使得今天的南京又缺少了發展衛星城的條件。從這一點上來說,南京又不像是一座真正的大城市。

  南京不可能像身居華北平原的北京一樣通過繞城公路的建設輻射狀地擴大自己的城市規模,長江和蘇南丘陵限定了南京的城市範圍;南京也難以像杭州一樣通過合併周圍縣城來實現中心城市的跳躍式發展,因為六合、江寧的發展程度遠遜於蕭山、餘杭。

  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南京的發展方向被定位為「融古都特色與現代氣息為一體的濱江城市」。這樣的定位如果放在武漢或者重慶身上是再合適也不過了,但放在南京身上,卻使人不得不擔憂這座城市的命運。

  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理因對全省的人才具有吸引力,事實也的確有幾分相似,蘇北、蘇中,甚至鄰近的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各類人才都在向南京涌動,為南京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的磁性顯然比南京要強大得多,素質更加高的蘇南人才,卻把上海作為自己的首選,南京失去了江蘇人才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南京自身的人才,也有不少選擇前往發展前景明顯好過家鄉的北京等地。

  南京人口增長的速度並沒有減緩。據估計,到2020年,南京的總人口可能會翻一番,達到千萬之巨。與此同時,城市在翻新,新區在開發,第三產業在發展,南京城已經躍出了古老的城牆,在河西、江寧、江北打下了一個又一個深樁;明年,南京人還將擁有百年前便提出規劃而至今終於建成的地鐵。南京在前進,在努力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城市。

  文化寶庫?文化沙漠?

  恐怕任何一個外地人來到南京,都會驚嘆於歷史竟會如此青睞這座城市。從六朝時期的石頭城一直到民國的總統府,在這座城市裡,可以算得上名勝古迹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多到許多連南京人自己也未曾聽說。從最北到最南,最東到最西,這座城市擁有著那麼多足以讓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嫉妒的財產。金陵勝地,十朝古都,南京無數次影響了歷史,又融化了歷史。

  南京人因自己的城市而驕傲,因為祖先給他們留下了這樣豐厚的遺產。不論是女媧補天留下的雨花石,還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雲錦,或是讓世人讚歎的金箔畫,都映出了炫目的光芒。

  南京是富足的,這是一座文化都會。

  一曲《茉莉花》紅遍大江南北,南京人在回味這首江蘇准省歌的韻味時,陡然發現,自己的城市好像缺少了什麼。確實,南京缺少一首民歌,缺少民歌的文化是無聲的文化。《拔根蘆柴花》《姑蘇風光》讓聽者感受到了揚州、蘇州濃烈的地方文化氣息,早已成為無錫市歌的《太湖美》更是讓現代的人們感受到了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

  或許一座新興的城市可以原諒自己缺乏這方面的修養,但南京是一座具有2400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居然會沒有自己的民歌?

  南京不會沒有自己的民歌,在李白的筆下,金陵是「醉客回橈去,吳歌且自歡」的景象。可是南京的文化是這樣的缺少傳承,千年來封建王朝的斗轉輪迴讓這座城市僅僅留下了一個富麗堂皇的軀殼,而它的內涵卻不斷地需要外在的東西來填補。一次次戰爭與人口的遷徙,使得後來的南京人聽不懂本地的先民,歷史上那一首首動聽的歌曲,早已隨著歷史遠去,餘音也漸漸融入了滾滾東去的長江。

  南京人都知道北方有京劇、豫劇,南方有越劇,蘇州評彈更是赫赫有名,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地方劇。南京的地方劇叫南京白局,還有類似於北方說書的用南京白話表演評話,可這些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早已淪為由幾個人苦苦支撐的境地,一般的南京人更是聞所未聞,哪能有蘇州評彈那樣的風光呢。

  南京人本來不應該如此貧窮,可是他們丟失了太多的珍寶。
「王氣」?「鬼氣」?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威王大敗越國,將疆土拓展到長江下游的吳地;楚人為了鎮住南京的「王氣」,便在南京地下埋了金人,於是南京便有了「金陵」這個別稱。

  南京曾造就了無數個輝煌時代。六朝定都於此,抵擋了北方游牧的一次又一次進攻,保存了光輝的文化;朱明王朝以南京為根據地,北伐中原,趕跑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更是將南京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從諸葛亮稱南京為「帝王之宅也」,到毛主席詩句中盛讚南京「虎踞龍盤」,多少人為南京的魅力所傾倒。

  可不少人人了解南京的王氣,卻是通過「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詩句,或者是陳後主因迷信金陵王氣而亡國的千古笑柄。古來的統治者卻不知為何如此執著,他們明知南京易攻難守,卻偏要求得金陵王氣的保佑。定都南京的政權,往往不是割據一方,就是偏安一隅,抑或是像南京國民政府那樣的短命王朝;難得成為大明帝國的首都,卻在二世之後讓北京的藩王攻破城池。

  南京真的有王氣嗎,這座古老都城,真的能給建都在這裡的統治者帶來好運嗎,或者他們都不是真正能運用這股王氣的人,「真王」尚未出世?不管怎麼說,1949年4月23日,這座城市回到了最為偉大的人民手中。

  有的外地人來到南京,並未感覺到南京有傳說中的王氣,確是覺得南京是一座籠罩了深厚「鬼氣」的城市:城東的紫金山是明孝陵和中山陵,南邊是雨花台烈士陵園,西邊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北邊的燕子磯下,更是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棄世者的靈魂。

  南京是一座極富悲情的城市,無數次志比天高的北伐,多少英雄在這裡飲恨,而這裡的人民經受了多少苦難,又有誰能舉盡呢。從南朝的侯景之亂,太平天國的天京陷落,一直到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自己城市的苦難被深深地刻在了南京人民的心裡;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累累白骨早已隨著歷史長河而灰飛煙滅,但他們的故事會被後來人永遠記住,這座城市也一定會成為他們永久和平的安息之所。

  如果說南京的「氣」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那就錯了,不論是金陵王氣還是傳說中的鬼氣,這些東西早已成為了這座城市性格的一部分。

   聰明人?「大蘿蔔」?

  在南京的夫子廟,有一所明清兩代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江南貢院,多少年來,這裡不知走出了多少位飽學之士,走進了封建王朝的中樞。等到科舉廢除,設立現代教育制度,南京的幾所著名大學中更是彙集了無數專家學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都會。

  南京人陶醉於自己城市的文化魅力,可南京人自己卻顯得那樣得不成功。自李煜皇帝朗誦他的《憶江南》以來,南京人在中國的文化舞台上似乎沉寂了一千年,人們幾乎無法找到哪位籍貫南京的歷史名人,甚至連二流的書法家、文學家也難尋其蹤。

  南京人似乎做不了什麼文化名人,這一點深為蘇南人所瞧不起,在他們眼中的南京人不僅傻氣十足,而且有一點朽木不可雕矣的感覺,他們用一種連南京人自己也不屑一顧的 「南京特產」來稱呼他們,於是南京人便有了「南京大蘿蔔」這樣的「美譽」。可南京人對此似乎絲毫不以為然,甚至還因此發現原來南京的蘿蔔是這樣好吃。

  南京人就是這樣一點也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知多少人說過南京話是中國最難聽的方言,可南京人在外地也旁若無人地用鄉音大聊特聊;蘇南人上海人說南京人思想保守,他們依然不緊不慢地生活。

  南京的男人既不被北方人認為是真正的男子漢,也不會被蘇南人視為南方式的「小男人」。而蘇南、浙江的女人,怎麼也不會把南京男人與溫柔可親而又善解人意的蘇南男人等同,在他們眼中的南京人,粗心大意遠勝過北方人,斤斤計較又一點都不遜於南方人。

  南京的女人既沒有沿海城市女人那樣的開放,也缺少內地城市女人那樣的大膽,不論是成都人還是上海人來到南京,看到南京女人的樸素穿著或者簡單的生活方式,都會直搖頭。在他們眼中南京的女人似乎更像是生活在某一個中小城市中的人,而不是南京這樣的大都市。

  南京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似於古代隱居山野的名士。南京人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眼中,別人的評價都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保持自我,修身養性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南京人更是不屑一顧;他們肚子里的牢騷比任何人都多,採取的辦法卻是在自己的心中勾畫藍圖,這或許也可以解釋南京為什麼缺少名人吧。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26 05:35 | 只看該作者

貼圖感受一下: 2007,你不熟悉的南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1-26 18:40 | 只看該作者
很久沒有那麼近距離看南京啦, 很精彩的一組照片, 謝謝廣南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

主題

3017

帖子

69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8
4
細細小雨 發表於 2008-1-28 10:38 | 只看該作者
今年找時間再去南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