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歷史觀下的抗戰史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2 0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者按:國共恩怨及長期內戰,影響到對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戰勝國中國沒有完全得到應得的榮譽與尊重,戰敗國日本的戰爭罪行沒有得到徹底清算,戰爭遺留問題糾纏至今。

客觀研究歷史可知,在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都有兩條戰線,國民黨是一面抗日,一面限制、打擊共產黨;共產黨是一面抗日,一面「衝破國民黨的限制和束縛,努力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國共合作共同贏得了抗戰的勝利,國共摩擦也使雙方都付出了代價。但雙方畢竟維護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團結,使中國沒有亡國。因此,國共雙方在抗戰中的貢獻都應該得到海峽兩岸的公正評價,而不應該延續內戰思維,互相貶低對方的功績。

歷史寫作要適合政治宣傳的口味,這在大陸改革開放前受極左思想影響的時代最為明顯。反過來,台灣和國民黨方面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好在經過20多年的思想解放和逐漸自由的學術研究與爭鳴,大陸對抗戰史的研究逐步向歷史真相接近。只是大量學術成果局限在學術期刊和專著中,不為常人所知。同時,隨著兩岸的和解和學術交流增多,海峽兩岸學者的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多。

抗戰勝利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耀,值得海峽兩岸好好珍惜和紀念。抗戰的勝利,不僅是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入侵外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而且改變了世界格局,中國從此成為遏制軍國主義、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抗戰初期,中國幾乎獨自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限制其北進蘇聯、南進太平洋的世界戰略,阻止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計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功勛,其貢獻和影響,不亞於美蘇在二戰中的作用。  

抗戰期間,中國付出傷亡軍民3500萬人的慘重代價。從全民族抗戰的角度,從超越黨派的大歷史觀出發,每一個士兵都為中國贏得了尊嚴和榮譽,每一個犧牲者都值得緬懷和敬仰,而不管他們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從世界史的角度,也只有客觀、公正地研究抗戰史,抗戰的價值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鳳凰周刊》 2005年15期(總184期)  文/特約撰稿員 京中

1949年以後,大陸歷史學受現實政治影響甚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某一時期的政治需要決定著歷史研究的方向。

回想起來,上世紀50年代,因實行「一邊倒」(倒向蘇聯一邊)的外交方針,后又發生「抗美援朝」戰爭,故而美帝侵華史最受看重。待至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於是沙俄侵華史的研究熱潮又應運而生。

當然,作為學術事業,史學領域的這些課題均可研究,這裡只是論及其政治背景。關鍵是,在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中,侵略中國最為猖狂,危害中國最為嚴重,造成中國損失最為巨大的是日本。但在相當長時間內,卻偏偏對於日本侵華史的研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歷史寫作要適合政治宣傳的口味,這種情況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大致從80年代起才逐步有所改變。但其影響相當深遠,不容低估。

歷史學的起碼要求,要儘可能還原歷史真相。然而,歷史為政治服務的影響,對這一基本要求的實現是極大的妨礙。這在抗日戰爭史研究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80 年代以前出版的許多歷史教材,對抗日戰爭史的敘述受政治影響的主要表現在於:一是比較片面,往往側重於講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領導敵後戰場和敵後根據地方面的內容,而對全民族抗戰的內容缺乏完整的敘述。二是不少地方缺乏真實性,多掩蓋國民政府領導下正面戰場積極抗戰的史實,根據政治的需要,褒貶歷史,取捨史實。

這可以從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抗戰態度的論述說起。





蔣介石有無抗戰決心

因為蔣介石是國民黨政權的首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推翻的主要對象,因此,在歷史的敘述中,他也成為口誅筆伐的主要靶的。現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切罪過,凡是能與他沾上邊的,無一不可歸罪於他。在中共領導革命的歷史上,各種地方實力派,凡是反蔣者都是中共可以利用的對象,因而均可稱之為「愛國」的「進步勢力」。

由於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兵諫」扣蔣,張學良成為民族英雄。因此,對「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實行「不抵抗主義」也竭力掩飾,把這段歷史說成是,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方針,張學良為蔣介石背了「黑鍋」。

事實上,「九·一八」事變發生前,蔣介石對日本的挑釁採取「避免衝突」的方針,事變發生后採取「訴諸國聯」的作法,爭取國際的同情和支持,同時準備抵抗。這與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不同。

這種差別後來在保衛錦州問題上表現得很清楚。當日軍要進攻遼西時,從蔣介石到宋子文、顧維鈞,和張學良的部下劉哲等人都主張,東北軍要在錦州抵抗。但張學良硬是不聽,下令于學忠將東北軍從錦州撤回關內。待至「九·一八」事變4個多月後,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時,國民政府採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蔣介石與張學良在「不抵抗」問題上顯然是有區別的。

張學良晚年多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責任問題。他反覆說明,「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國民中央政府。

對「一·二八」淞滬抗戰,過去只承認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日,而誣稱蔣介石不予支持,甚至破壞。實際情況是,蔣介石命令張治中率第五軍赴滬支援參戰,而表面上仍打第十九路軍的旗號。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抱定「卧薪嘗膽」的態度,在對日忍辱妥協的同時,積極部署為抗日進行準備。而以往只批判他施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進行剿共。其實,即使是「安內」,也不止於剿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它還包括了消除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各派勢力的對立,求得其內部的和平團結。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為抗日戰爭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忽視這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於17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即表明了抗戰決心:和平已到最後關頭,戰爭一旦發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衛國守土之責任。隨後,國民黨中央於8月上旬召開國防會議,作出全國抗戰的決策。

而冀察當局首領、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在盧溝橋事變后中了日本的緩兵計和離間計。當時,蔣介石和何應欽多次打電報給宋哲元,提醒他嚴防日本的緩兵計。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央政府即下令孫連仲部、龐炳勛部北上增援平津,與第二十九軍共同抗日。而宋哲元甚至拒絕增援的部隊北上。可是,有的著作仍然認為,盧溝橋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抱著避戰求和的念頭,影響了宋哲元,使後者舉棋不定,態度軟弱。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有沒有準備投降

以往許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戰爭描繪成,似乎全國抗戰是由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而國民黨政府則始終準備妥協投降。後者在抗日戰爭前不抵抗;抗戰開始后則是正面戰場不斷潰敗,抗戰態度動搖;武漢失守后則是「積極反共,消極抗日」,而反共即是準備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一個弱國抵抗軍事強國日本的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政府之所以力求避免發生與日本的戰爭,或者盡量推遲戰爭,就是因為,中國的軍事作戰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上的統一程度等,均不如日本,故力求推遲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盡量多爭得一些準備的時間,這是有利於中國的。戰爭發生后的事實,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在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上,在「持久戰」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與武器裝備遠優於己的敵軍作戰,英勇抵抗,不畏犧牲,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犧牲的官兵達320多萬。雖然中國正面戰場在一些戰役的作戰指揮上存在弱點,軍隊內部存在團結協作較差以及紀律鬆弛和腐敗等情況,但總體而言,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消耗」戰略,節節抵抗,至戰略相持階段積蓄培養力量,準備反攻,同時爭取國際援助,「苦撐待變」,實現國際聯合對日作戰等方針,都是正確的。國民政府堅持抗戰到底,最後達到勝利。

在戰爭過程中,日本政府不斷採取誘「和」手段,國民黨政府確實多次與日本伸出的觸角有所接觸。這是不是就是想妥協投降呢?戰爭中「兵不厭詐」,同時,「和談」也是不厭詐的,關鍵是看國民黨政府有沒有出賣領土主權,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事實上並沒有。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的接觸,或是為延緩日軍的進攻,或是阻止汪精衛傀儡政府的成立,並沒有中止抗戰,準備投降。

抗戰初期,在戰局十分艱難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提出過「和」的條件: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這是採納了蘇聯為中國政府出的主意。過去有一種說法是:你看,國民黨政府抗戰到底的「底」就是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東北大片領土都放棄不要了。實際上,當時中國軍事上沒有軍事能力收復盧溝橋事變后失陷的大片領土,如果通過和談能使日本退出它佔領的土地,這對中國不是非常有利嗎?事實上,日本不可能接受這種條件。這恰恰證明,國民政府提出這樣的條件對中國是有利的,而對日本是不利的。

國民黨政府何嘗放棄過東北的領土不想收復呢?日本不知多少次要求中國承認偽滿洲國,而國民黨政府始終堅持不承認,而且將收復東北領土和甲午戰爭后割讓給日本的台灣,作為抗日戰爭的奮鬥目標。直到開羅會議,這才正式得到了盟國美英的支持和確認。



反共與投降能混為一談嗎?

2004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中俄關係的歷史與現實》一書,收錄了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景忠的論文《有關中日戰爭時期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對中共指導的研討》。

該論文認為,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鬥爭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反共即投降。這是汪精衛投降日本后,中共開始採取的一種策略。1939年5月 28日,中共中央即發出指示:「利用反汪運動機會進行反對一切投降派的活動,並著重指明反共與投降問題的密切聯繫,證明反共是投降的陰謀,是親日恐日分子準備投降的一種步驟。」中共中央多次發出反對投降活動的指示,大力宣傳「反共即準備投降」的觀點。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說誰要投降,那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

毛澤東還說:「中國內部的漢奸,公開的汪精衛和暗藏的汪精衛,他們破壞抗戰,破壞團結,向後倒退,也更加積極了。他們想使中國大部投降,內部分裂,國內打仗。」 「不但汪精衛在演出,更嚴重的就是還有許多的張精衛、李精衛,他們暗藏在抗日陣線內部,也在和汪精衛裡應外合地演出,有些演雙簧,有些裝紅白臉。」他明確表示:「不論是公開的汪精衛和(或)暗藏的汪精衛,都應該給以堅決的打擊。」

「暗藏的汪精衛」和「張精衛」、「李精衛」指的是誰呢?《毛澤東選集》的註釋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當時汪精衛是公開投降的主要頭目,蔣介石則是暗藏在抗日陣線內部的投降派的主要頭目,也即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暗藏的汪精衛』,或'張精衛、李精衛』。」

按照毛澤東當年的觀點,已經投降日本的汪精衛固然是投降派,沒有投降日本的蔣介石則是「暗藏的投降派」。照此說來,既然連國民黨主流派的代表、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都是「投降派」,都要「給以堅決的打擊」,那麼,還怎麼可能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國共兩黨團結,共同抗日呢?

毛澤東當年將反共與投降混為一談,在理論和邏輯上難以成立。因為反共(國共矛盾)是國內矛盾,投降(對日)是中日國際矛盾。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反共者,確有投降的,如汪精衛;但也有抗戰到底的,如蔣介石。怎麼能說反共一定就與投降相聯繫呢?怎麼能因蔣介石反共,就咬定他是要準備投降呢?

對國民黨來說,抗日與反共兩者是可以並存的。蔣介石的反共立場未變,但他堅持抗戰。蔣介石一貫堅持反共立場,其統治地位在抗戰勝利后的國內戰爭中被共產黨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認他堅持抗戰。





對平型關戰鬥的宣傳和敘述前後不一

在中國,無論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敘述抗日戰爭那段歷史時,凡抗日總是受到尊重、讚揚的。因此,國共雙方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無論是抗戰時期進行宣傳,還是在其後撰述抗戰史,都難免有誇大自身抗日戰績的情況。如果幾支軍隊共同抗日作戰,你只講獨有自己抗日,不惜貶損抹煞對立一方的抗戰功績,豈不背離事實?

對抗戰初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參加平型關戰鬥情況的宣傳和敘述,就出現前後不一的說法。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林彪)在平型關外蔡家峪—— 小寨一帶伏擊日軍一支輜重部隊,打了一個勝仗,消滅了不少日軍,繳獲頗豐。但這場戰鬥只是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次戰鬥。而當時的宣傳和後來不少著作,幾乎以這場戰鬥替代了整個平型關戰役的敘述,使一般不了解情況者誤以為,平型關戰役就只有八路軍在那裡打仗。關於這次戰鬥的殲敵人數,把消滅敵軍數百人誇大為消滅敵軍數千人(原先說是殲滅日軍板垣師團三千多人,80年代后許多中共黨史軍史著作已改為殲敵一千多人,90年代有的著作復又改為500餘人、600人)。

事實上,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參加平型關戰役,只是9月25日在平型關外東北山地蔡家峪附近,從關溝到東河南村地段,主要在小寨村山溝的戰鬥,參加部隊是一個師,時間只有9月25日一天。而平型關戰役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部署指揮的戰役,集結參加此役的有孫楚、楊澄源、傅作義、陳長捷、高桂滋、劉茂恩、朱德等七個軍十數個師的部隊。如從9月12日大同失守后廣靈、靈邱作戰算起,至9月底茹越口、鐵角嶺南失陷,中國軍隊從平型關地區撤退,則先後有20 天左右。僅在最靠近平型關的地區作戰,也有10天左右。

國民政府軍大批部隊擔任平型關正面與日軍作戰,在許多要點與日軍反覆爭奪,給日軍重創。在林彪師於蔡家峪附近伏擊戰前後,第三十三軍第八旅(孟憲吉)在平型關前與日軍激戰兩晝夜;第一一五師蔡家峪附近伏擊戰的前一天(9月24日),第十七軍(高桂滋)在平型關前與日軍搏戰,傷亡即達一千多人;第七十一師(郭宗玢)反攻團城口曾與日軍激戰;第六十一軍(陳長捷)為解救第七十一師,攻佔鷂子澗,程繼賢團幾全部犧牲;孟憲吉旅與第六十一軍呂瑞英旅在東、西跑池與日軍也進行了拼戰。最後有第三十四軍(楊澄源)第二0三旅(梁鑒堂)的壯烈犧牲。

一些著作中,對第一一五師的團營作戰情況都細加敘述,而對其他一些軍、師、旅的作戰都置於不論。將第一一五師參加的一場平型關外的伏擊戰鬥與整個平型關戰役混淆,抹煞其他許多部隊的戰績,甚至給人印象,似乎只有八路軍積極抗日,其他的國民政府軍隊不是逃跑,就是潰退。這是有違歷史事實的。

過去將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的山西甚至華北戰局,說成是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從此進入主要地位。實際上,太原失陷后一段時間內,八路軍的力量仍然有限。即就山西省而言,幾年中,晉軍閻錫山部,衛立煌指揮的中央軍以及其他各部軍隊還大量存在。直到1941年晉南中條山會戰後,恐怕才能說,中共領導的八路軍代替了國民黨政府軍在山西作為主要抗戰力量的地位。

過去有的著作對中共軍隊敵後作戰中,即使消滅敵軍數十人,也用顯微鏡放大看,稱之為著名戰鬥,而對正面戰場數萬數十萬人參加的一些重要會戰、戰役卻往往一筆帶過。

在1943年公布的國共兩黨抗日戰績的比較文件中,將八路軍和新四軍所處廣大地區駐紮的日軍總數都算作八路軍、新四軍抗擊的日軍總數,於是得出共產黨軍隊抗擊了全部侵華日軍的58%,而國民黨政府軍僅抗擊了日軍的42%。這不符合戰爭的實際情況。





怎樣才會有抗日戰爭的信史

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存在一個從什麼視角來分析研究考量的問題,即是從對某一個政黨力量發展的利害出發,還是從全民族的利害出發來研究之區別。出發點不同,結論自然就完全不一樣。

如果站在中共一黨保存和發展力量的角度,甚至連最值得大力宣揚的第一一五師參加的平型關戰鬥,也要被指責為違反中共中央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方針,因為這次戰鬥八路軍也有相當的犧牲和損失。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隨著對林彪的批判,就出現過這樣的觀點。這樣的觀點,是強調要從有利於共產黨軍隊力量的保存和發展來評判是否應打平型關戰鬥的極致。80年代,有論者就此進行了批駁。

對1940 年八路軍總部發動和指揮的百團大戰,在評價上歷來發生較大的爭議,也是這方面的例證。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原八路軍副總指揮)后,對百團大戰幾乎全盤否定。彭德懷冤案平反后,中共黨史軍史學界對此役的評價仍有爭論。雖然多數論者都重新肯定此役積極抗日,予敵重創,但仍然有人堅持說此役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力量,引發日軍對華北敵後根據地的殘酷掃蕩。這完全是從保存和發展八路軍的力量的角度出發作分析。

如果從全民族抗戰的立場出發,只要是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即使作出相當犧牲,不都是值得讚揚值得肯定的嗎?如果僅從保存自身力量的立場出發,那麼國民黨政府軍打了那麼多大會戰、大戰役,每戰犧牲多少萬人,豈不都是應該避免的了?假如是這樣,還談得上什麼抗日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還指靠誰來抗戰呢?

國共兩黨都參加了抗日戰爭,但是兩黨的抗日目的和奮鬥目標並不相同。1949年前,在國內問題上,國共兩黨的政治立場對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1949年後,這種情況還延續了幾十年。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兩黨領導層都已經更換了幾代。度盡劫波兄弟在,相見一笑泯恩仇。

最近,台灣的國民黨領導人和從國民黨分化出來的親民黨領導人,相繼訪問大陸,在與中共領導人的會談中,三方都表現出,願以共同的中華民族立場,展望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復興。這受到一切愛國的中國人的歡迎。國共敵對狀態應當可以從此化解了。

無論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抗戰結束后,處於政治敵對狀態下制訂的文件,或者領導人的講話,我們現在不能照搬過來,代替對歷史的研究,依為結論。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原則,以往的種種文件、講話,都需要接受歷史事實的檢驗,才能判斷其是否真實,是否正確。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個年頭了。對於六七十年前的這場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究竟應當怎樣全面客觀的認識,這是值得思考的。

民族的利益應當高於政黨的利益。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無論如何,應當完全走出片面狹隘為政治宣傳服務的圈子,轉入從客觀史實出發,還原歷史真相,這樣才能走向學術正軌,才具有科學性,才會有抗日戰爭的信史。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抗戰史專家)

28

主題

2646

帖子

2238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238
沙發
YellowTiger 發表於 2008-1-12 06:06 | 只看該作者
不出三日,一定有批駁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3
buweizhai 發表於 2008-1-13 00: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ellowTiger 於 2008-1-12 06:06 發表
不出三日,一定有批駁的。對1940 年八路軍總部發動和指揮的百團大戰,在評價上歷來發生較大的爭議,也是這方面的例證。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原八路軍副總指揮)后,對百團大戰幾乎全盤否定。彭德懷冤案平反后,中共黨史軍史學界對此役的評價仍有爭論。雖然多數論者都重新肯定此役積極抗日,予敵重創,但仍然有人堅持說此役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力量,引發日軍對華北敵後根據地的殘酷掃蕩。這完全是從保存和發展八路軍的力量的角度出發作分析。

如果從全民族抗戰的立場出發,只要是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即使作出相當犧牲,不都是值得讚揚值得肯定的嗎?如果僅從保存自身力量的立場出發,那麼國民黨政府軍打了那麼多大會戰、大戰役,每戰犧牲多少萬人,豈不都是應該避免的了?假如是這樣,還談得上什麼抗日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還指靠誰來抗戰呢?


不知道是不是三日了,反正要來說一說的。

按照這樣的觀點八路軍和新四軍應該積極開展陣地戰,大兵團作戰。只怕是一戰下來,八路軍和新四軍就全報銷了。為什麼呢?武器裝備太差了,蔣介石還不乏軍餉裝備。憑著赤手空拳和武裝精良的日本鬼子拚命,那隻能是丟了命,接著丟了土地。

這位老兄是不是假設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裝備方面和日本人相當,或者和國軍相當啊?如果是,建議讀一下毛澤東先生寫的《論持久戰》。這本說是抗戰八年國共兩家的行動指南。

毛先生說: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保存了自己才能消滅敵人保衛家園。

如果拼生死不看自身條件,自能使自取滅亡。如果是那樣,日本人早征服了中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2646

帖子

2238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238
4
YellowTiger 發表於 2008-1-13 06:02 | 只看該作者
回#4,承蒙老兄給我接了一大段。當時的國軍除了部份中央軍外,武器裝備也是差,否則不用鬼子出機關槍,我們出大刀了。國軍作為當時國家的正規軍隊,守土有責,不夠打也要大兵團陣地戰,真是打輸了才"轉移",假如如老兄所言,天天「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日軍一日不疲,國軍可能要跑到西藏去了。

以下節錄一段蔣介石(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於七七事變後申述對日方針和立埸的講話:

"我們是應戰而不是求戰。第三,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犠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祗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全國國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個的準備中。因為我國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國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歷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至於戰端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侯便祗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國最後的勝利。"

這段在敵我強弱懸殊形勢下向國人解釋號召的講話在大半個世紀後讀之仍然令人動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5
buweizhai 發表於 2008-1-13 18:4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ellowTiger 於 2008-1-13 06:02 發表
回#4,承蒙老兄給我接了一大段。當時的國軍除了部份中央軍外,武器裝備也是差,否則不用鬼子出機關槍,我們出大刀了。國軍作為當時國家的正規軍隊,守土有責,不夠打也要大兵團陣地戰,真是打輸了才"轉移",假如如老兄所言,天天「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日軍一日不疲,國軍可能要跑到西藏去了。


回應:
說的好,全民抗戰,匹夫有責。敝人覺悟貶低國軍的貢獻。國軍將士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所付出的犧牲是不能須臾忘的。

但是以當時國軍裝備有全國所能給予的最強裝備擁有所有的美國軍援,尚且敗多勝少,特別是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寇已經顯露敗象之時,國軍仍然大敗,國軍失去了四川以東的中國各部分。國軍尚且如此,怎麼能要求八路軍以血肉之軀與日軍強大的火力裝備對拼呢?以尊駕的看法只能有這樣的結果,那就是死人失地。最有抵抗能力的中國人在那個力量對比懸殊的對決中,一個一個的倒下,最後日寇佔領中國。幸好當時的領導人很務實,沒有呈血氣之勇,使得中國終於戰勝了日本。

八路軍的武器裝備是怎樣的呢?請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1、抗戰開始時的一九三七年,八路軍有多少人?
2、每個師里有幾挺輕機槍、幾挺重機槍、幾門火炮?
3、每個士兵是否都有武器?是什麼樣的武器?
4、每個士兵有幾發子彈?
5、到了四零年以後有多少人?武器裝備如何?
6、同時期日寇的軍力如何?(可以從上面幾個方面計算對比)

回答了這些問題,可能就對當時的八路軍的軍力清楚了。

八路軍是怎麼抗戰的呢?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真的不能打贏嗎?

請問,八路軍東渡黃河時地盤幾多?一九四五年是解放多少日佔區?八路軍新四軍是怎麼開闢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江西綏遠等等地方的抗日根據地的?難道尊駕會認為這些地區都是日本人禮讓給八路軍的嗎?

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有以死相搏的鬥爭精神,能從敵人手裡解放全國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地區嗎?

八路軍和新四軍一九四五年時擁有了八十幾萬人的武裝部隊,這也是日本人出錢或者什麼外國勢力出錢成立的?廣為流傳的歌曲「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正說明了抗日先烈們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決心、意志和行動。

說起來,我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們剛到痛心,他們的死是大無畏的激勵後人的,但他們的死應該贏得更大的成績才對。國軍的統帥和將軍們一味和日寇拼陣地戰,拼消耗,結果是一再失敗轉移失地後退,這本身就說明戰略思想上有值得深思的必要。

尊駕講說「國軍打輸了才轉移」。的確勇氣可嘉,但是失去的國土何時收回來呢?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為什麼國軍不能立即出兵東北?因為他們轉移到了中國的西南角,鞭長莫及,只能眼睜睜看著山東河北山西江蘇綏遠等地八路軍和新四軍近水樓台先得月捷足先登。

敝人的家鄉山西沁源曾經被日寇佔領。在沒有八路軍主力的直接支援下,靠地方武裝使用「把敵人擠出去」的戰法,封鎖日軍,大量消滅敵軍而敵軍卻找不到我軍,最後迫使日寇在軍心喪失物資供應缺乏的情況下撤離沁源。而他們又和主力八路軍打伏擊消滅了想撤走和增援的日軍。(這是一個經典戰例,應該能很容易地查到。)

此外,每一次陣地戰打輸了以後,不但是兵士的傷亡,武器彈藥的損耗也是巨大的,轉移時對帶不走的重裝備只能銷毀。若果沒有自我生產能力,沒有外援,這樣打下去,人一腔熱血前赴後繼可能不缺,但是裝備呢?從何而來?讓一隊隊信念堅定的士兵赤手空拳地和日寇打陣地戰?這是尊駕的意思嗎?

為那個時代出了毛澤東及其巨著《論持久戰》而歡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2646

帖子

2238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238
6
YellowTiger 發表於 2008-1-14 10:15 | 只看該作者
回#6:

首先,我並沒有明說或暗示八路軍新四軍沒有打日本仔,其實在參看一些右派關於抗戰史實紀錄,對朱德是有高度正面評價的。例如在晉綏之戰,在題到我軍的參戰部隊,衛立煌的稱"我衛立煌部"而朱德的稱"我朱德部",於平型關團城口戰役中紀"我朱德部尤予敵以重創",而其後忻口之戰中,亦有"我朱德部在敵後方襲擊,選次予敵以重創"之說。而在當時國共斗爭中,有"打倒朱毛共產黨"的口號,可見在一些國民黨人心目中的排序,朱德猷在毛澤東之上,這點對他在抗戰中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不無關係。

其次有一奌始終不明的是誠如老兄所言,共軍的條件在抗日戰爭中採的是運動、游擊戰,為何在接著上的內戰中卻能打大兵團陣地戰甚至攕滅戰並把國軍打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34

帖子

2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9
7
牛越渴 發表於 2008-1-16 14:11 | 只看該作者
"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存在一個從什麼視角來分析研究考量的問題,即是從對某一個政黨力量發展的利害出發,還是從全民族的利害出發來研究之區別。出發點不同,結論自然就完全不一樣。"
言之有理。抗日是全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治史理應公平,應立足於弘揚全民族的不屈精神,給子孫一個可信可敬的紀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主題

1226

帖子

51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15
8
luckyice2 發表於 2008-1-17 22:18 | 只看該作者

讓元首,將軍先走

金陵城頭.十萬大軍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國民黨在首都放下武器,充分反映人權高於主權的觀念深入人心.比共產黨死斗到底的狼牙山五壯士先進的多.

游擊戰不能打垮敵人?越南戰爭美軍就是被游擊戰打垮,否認游擊戰戰略地位,無法解釋越戰.美軍在正面戰場所向無敵,取得每場正規戰役勝利.游擊戰能打垮美軍,不能打垮日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9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8-1-24 05:12 | 只看該作者
大歷史觀?

感覺還不夠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10
Hanxin 發表於 2008-1-24 08:5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樓上有高見啊,
不妨端出來亮一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4: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