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載: 趙本山的品位與CCTV的口味 -- 評論家 陳有為先生

[複製鏈接]

0

主題

1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哲仁 發表於 2008-1-22 0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年一度的CCTV春節晚會,不到一個月就要和海內外廣大華人觀眾見面了。今年會推出什麼吸引人的新節目,趙本山的小品還上不上,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有人質疑,「趙本山小品雖好,可總不能老的不走,新的不上」。但CCTV春晚總導演卻認為,以新人取代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現在「趙本山的節目是觀眾最期待的春晚節目,任何新秀老將都不能替代」。

難道觀眾都能認同這樣的見解嗎?恐怕不見得。

  春晚是全國人民與全球華人節日共享的一場文娛盛宴。每當農曆歲序更新之際,成千成萬的中國人家庭團聚在熒光屏前,收看四個小時的豐富節目,迎接新春的到來。由於趙本山的小品構思巧妙,幽默誇張,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男女老少觀眾無須任何藝術鑒賞能力,都能雅俗共賞,感到樂趣。

引出並無深意的發笑

但這樣的小品只是一種通俗的冷麵滑稽,能夠令人開顏並無回味無窮的魅力。它針砭社會消極現象,多半只是譏諷小人物而未觸及更深層次的社會弊病。虛構一個鄉村老婦出書自誇的故事,儘管演員表演出色引起觀眾笑聲,但看過之後又會覺得實在沒有多大意思。
趙本山小品節目已在春晚舞台上蟬聯17年之久。雖然美國也有戲劇舞劇連演幾百場的紀錄,如雨果的「悲慘世界」與韋伯的「貓」,但趙春山小品只是整個演出中的一個節目。讓它在舞台上一枝獨秀,冠壓群芳,而使其他節目處於陪襯地位,無論從藝術觀點或觀眾要求的角度來看,是一種只求突出不求平衡的舞台安排。因為春晚目的不僅是為了萬民同樂,讓人們辛苦一年之餘有個精神放鬆的機會,它還負有顯示中國文藝百花齊放,給文藝界優秀演員提供一個在春色滿園舞台上展示才藝的機會。
趙本山以民間藝術「二人轉」起家和取勝。但無論古今中外,民間藝術總是有地域屬性的。作為一種說唱舞三合一的民間藝術, 「二人轉」雖然在北方地區受到民眾喜愛,但並不等於它在江浙、兩廣、西南或全國其他地區也同樣首屈一指。何況藝術有通俗與高雅之分,觀眾有不同層次之別,愛好貝多芬音樂、梅蘭芳京劇或流行歌曲的人,是否都以欣賞「二人轉」與年年都看趙本山小品為滿足呢。

自我陶醉錯位錯覺

趙本山自稱很崇拜卓別林,說「人家那才叫大師」。卓別林興起於無聲電影時代,儘管沒有語言音響,但他以惟妙惟肖的肢體動作與肢體語言深刻地反映出資本主義初期勞工充當機器奴隸的形象,成為一代幽默大使。雖然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但是卓別林之後沒有第二個卓別林出現。以中國目前的文化底蘊與政治體制,要出一個卓別林式的演員談何容易。
但趙本山在美國演出時自誇「我的票不用推銷」,似乎他走到哪裡都會掀起一股本山熱。他出席香港電影發獎會受到冷遇,又流露出一種「港人不識泰山」之感。也許是因為春晚受寵慣了,才會產生這樣的錯位與錯覺,似乎在任何場合與任何群體中,這塊通俗小品的大牌,都已成了人見人愛的藝術偶像。CCTV 把本山小品當作中國視聽藝術的頂峰,把觀眾引向看春晚就為了看小品,沒有小品就不成其為春晚,這究竟是出完的成就,還是春晚的可悲?
  其實,春晚導演年年都把趙本山的小品當作極品不但會對趙形成一股無形的壓力,也會使觀眾萌生日久生厭的感覺。如果開拓視野與博採眾長,就會發現,中國音樂戲劇與說唱演藝界的優秀演員人才輩出,入選春晚的節目未必見得「任何新秀老將都不能代替」。至少陳佩斯與朱世茂的節目曾經深受觀眾喜愛,只是因為導演把他們長期排斥在外,才無緣與觀眾見面。

融合世界藝術精華

還有一點值得考慮的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融入世界。不但需要世界了解中國,更要通過多層次的文化交流來了解世界。CCTV 有的節目已在這樣做了,可惜至今沒有反映到春晚節目中來。編導挑選節目不但有重北輕南的傾向,而且缺乏洋為中用的觀點。如果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對外國文化一無所知,那就不但不能吸收世界精神文化財富,而且在與外國人接觸中會令對方產生一種中國人無知自大的不好感覺。
其實,在春晚中適當穿插一些外國歌舞節目,只能使春晚內容更為豐富,觀眾耳目一新。很多年前我在出席聯大時看過紐約Radio City 的一場歌舞演出。它採用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名曲「Bolero 」的曲調旋律,在長笛、雙簧管與大小提琴聲的烘托下,以富有色彩的舞蹈動作與舞台布景,生動地表現出阿拉伯駱駝商隊在遼闊荒涼的沙漠中由遠而近,又慢慢消失在空曠遠方的情景,非常引人入勝。如果春晚加以複製,肯定會受觀眾歡迎。
另外,比才歌劇「卡門」中的鬥牛士,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劇中王子相親那場色彩繽紛的舞蹈,「胡桃夾子」舞劇中的「花之舞曲」,羅西尼「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都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可以選為春晚的節目,讓中國的演員一展才藝。至於青年鋼琴家郎朗與其他一些正在國際樂壇興起的中國小提琴、大提琴與雙簧管演奏名家,春晚導演也應該讓他們出口轉內銷,使國人獲得欣賞他們高超藝術表演的機會。

開拓視野求新創新  

春晚節目總口難調,要年年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的確很不容易。唯其如此,CCTV 編導才更需要從常規思維中解脫出來,打破時空限制而大膽設想,為春晚開拓新境界,創造新節目。而不能以保持老節目老演員為滿足。滿漢全席吃多了需要東北酸菜來調調味,但東北酸菜吃久了,難道不也該換換口味嗎?
作為春晚的一個海外觀眾,筆者願意提出幾點設想:
比如,把一個山西人、一個廣東人、一個蘇州人和一個寧波人湊到一起,通過方言差別、習慣不同與牽強誤會的對話,相互談論中國今天與昨天的變化。
又如,讓漢唐明清四代盛世的文人、官員與老百姓,從古老的歷史中走出來參觀北京,在觀看與對比古今中國盛世中暢談各自感想。
再如,設計一場北京大比武,讓中國歷史上、著名小說中與今天的武林豪傑,如武松、孫悟空、白玉堂、關雲長、蓋叫天、李連杰、成龍和少林寺高僧湊在一起各顯神通,比個高下,豈不十分熱鬧,成為一個看點嗎?
  去年5月筆者曾在新加坡報紙上發表「熒光屏上的浮躁氣」一文,對中國的電視節目有所議論。沒有想到,CCTV網頁竟會第一個加以全文轉載,中國各地的幾十家網站也相繼紛紛採用,有的還把拙文提到「建設精神家園」的高度。對於CCTV的包容大度與採納民意,筆者深感欽佩。春晚是牽涉到千家萬戶華人的事情,海內外觀眾都有發言權。以上見解如有不當,歡迎CCTV 與讀者觀眾指正。

1

主題

1740

帖子

38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9
沙發
長橋翁 發表於 2008-1-22 22:16 | 只看該作者
宋祖英也佔了多少年的台了。誰的口味?江哥哥?CCTV?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