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初果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3 0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朋友送了三顆「神秘果」。他說吃了一顆之後,三十分鐘之內,吃再酸的檸檬、柑橘、菠蘿…都會變得很甜蜜 。

    我看著這三顆貌不起眼,有點類似發育不良的小紅棗子,心裡想著:「世間真有這種事?人的味覺感官這麼輕易就能改變?那世間還有什麼酸澀的東西?」

    不過,懷疑、猶豫、猜測、逃避、否定…都不是 清問題的有效方法。於是順手拿來一個橘子,先嘗一瓣,果然很酸。半信半疑地吃了一顆「神秘果」之後,再嘗試原來那個橘子,答案立即揭曉:好甜喔!朋友的話真實不虛,一點也沒有誇大。一切的疑慮、臆測都因此一掃而空,連描述、說明都顯得多餘。

    由於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讓我聯想到了另一個品種的「奇妙果」。公元1971年11月間,它從斯里蘭卡經由法國輾轉到台灣來的時候,雖然我並沒有吃到它的果肉,但卻聞到了它的芳香。這一嗅,非同小可,整整2~3個月,所有過去所遭遇過的酸澀味道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生從未有過的美味。後來,雖然又回復到原有的感官狀態—繼續品嘗種種?澀的滋味,一如從前;但是,這深刻的印象卻是一生一世也不會忘記的 (注1) 。

    由於不曉得這顆「奇妙果」的學名,也沒有種子,更不知道它的栽種、培植方法,所以往後13年間,四處尋找,遍訪國內的專家也都莫明其妙。幸好,我知道它的原產地是印度,又在1984年間找到了漢譯的古籍(注2),裡面明白記載了栽種、培植這種「奇妙果」的「四個要素」,總算弄清楚了它的品種、學名和功效。

    精讀漢譯古籍之後,發現有關栽種、培植「奇妙果」的「第四要素」記載欠詳,還是無法完整地栽種、培植。幸而在1989年間,我已經把前面的「三個要素」都弄清楚了,也就開始著手試種看看。其間由於英譯和巴利典籍(注3)的對照,更讓我知道了漢譯古籍中的缺失和錯誤。但是,因為初次培植的緣故,「第四要素」總是弄不清楚,也老是做不好。因此,種了十年的果樹,還是經常落花繽紛,就是結不成果子,當然也就嘗不到它奇妙的滋味了。到了1999年間,有機會再細讀錫蘭傳來的古書(注4),總算是把「第四要素」的細目進一步地弄清楚了。1999 ̄2001年間,由於上座師長們不厭其煩的指導和網友們長期的砥礪切磋,在大家更用心的灌溉、施肥、照料之下,園林中的花朵也陸續結出黃褐色(袈裟色)的果實了。

如今欣賞著園中的果樹,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枝頭盛開;有的花熟蕊孕;有的小果青澀,但是成熟之期已是指日可待;當然也有瓜熟蒂落,散發著淡淡清香的。因此,我把大家一起用心耕耘的心得—栽種奇妙果的「四個要素」重新整理,讓它更詳細、精確些,並盼望在2002年能夠重新推 給華文的朋友們。只要您嘗到了這顆看似平凡的「奇妙果」,從此人生旅途中許許多多的?澀就會轉變成美妙的滋味,而且它的有效期限還不只「三十分鐘」,也不只「一生一世」呢!您相信嗎?

很抱歉!這顆奇妙的果實並無法像神秘果那樣,直接摘下三顆送給您品嘗,您必須要親自栽種、培植,才能享受它所帶來的奇妙滋味。茲將「奇妙果」的基本資料簡介如下:

品種:菩提道品
科別:「四雙八士」科
學名:須陀洹
俗稱:初果
功效:詳見本書「證得初果的福利」篇
發現者:喬達摩世尊
原生地:印度
分佈地:人間、天上
培植方法:詳見本書「證得初果的次第和方向」篇

願台灣、大陸乃至世界上的華文地區,能有更多用心栽種、培植這株奇妙果樹的人們。也祝福大家都能像古今中外千千萬萬個聖弟子一樣,收穫、品嘗這美妙的初果。

注1:讀佛陀的啟示得念處之樂,對佛法產生堅強的信心。
注2:漢譯雜阿含經
注3:英譯巴利相應部及律典
注4:清凈道論                                                               


希爾伯列克
2001/12/22
編譯功德與曾陳瓊如共享
感謝她長期的愛護與支持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8-10-6 19:53 編輯 ]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3 07:32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初果相應法

A.證得初果的次第和方向


■   入流   【雜8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凈,於法不壞凈,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凈,於法不壞凈,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四種須陀洹道分【雜11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Factors【S 55 : 50】
Ven. Bodhi 的譯文:
「Bhikkhus, there are these four factors for stream-entry. What four? Association with superior persons, hearing the true Dhamma, careful attention,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These are the four factors for strem-entry.」
上述聖典中,【雜843】經里所謂的「四種入流分」就是【雜1125】經里所說的「四種須陀洹道分」,也相當於相應部【S55:50】經里的 」four factors for stream-entry(法流入口的四個要素)」。兩部對讀之下,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謂「須陀洹道分」就是「初果之道的四個要素」現在就讓我們逐一來解這四個要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4 05:05 | 只看該作者
01 四種入流分


■  01.親近善男子

所謂「善男子」其實是指「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主要是指「四雙八士」;所謂「四雙八士」就是指「已經走入法流或已到達渡口」的四個階層,共可細分為八種的賢士,簡列如下:

1.      向須陀洹—到達法流的渡口,準備要走入八正道的賢士。

2.      須陀洹—已斷除身見、戒禁取、疑法三種下級心結,證得不再輪迴惡道,必定趨向覺醒的初果聖者。

3.      向斯陀含—證須陀洹之後,更精勤於遠離貪 痴的聖者。

4.      斯陀含—已經大幅度地削弱貪、瞋 、痴煩惱,證得一來(人間天上一次往返)的二果聖者。

5.      向阿那含—證斯陀含果之後,更精勤於斷除貪、 兩個下級心結的聖者 。

6.      阿那含—已斷除五種下級心結(貪、 瞋 、身見、戒禁取、疑法),證得不還(不再回到人間或欲界)的三果聖者。

7.      向阿羅漢—證阿那含果之後,更精勤於斷除五種上級心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的聖者。

8.      阿羅漢—滅盡貪 瞋 痴(十種心結),心、慧俱解脫,證得涅槃的四果聖者。

我們必須以四雙八士為師,結交四雙八士為友,才能順利地走入法流。當前台灣有些人宣稱自己已得阿羅漢、阿那含或須陀洹,並以聖弟子自居而熱衷於講經說法、開班授課或建立社區學園。然而大略溜覽一下他們的言論、行為和教導,實在還有很大的差距。有些人甚至連真實的佛、法、僧三寶都還不認識,也不知道戒相和業處,更不要說他們所教導的戒律和禪法了。因此,當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之前,不妨先設法認識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四雙八士」?否則,一旦建立了深厚的師徒之情,就很難再客觀地審查真相了。雖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但有時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卻是一生一世,甚至老師已經去世多年了,還是無法擺脫他所傳授的觀念,讓人實在難以回頭。然而,一般尚未走入法流的人士是沒有能力來辨識老師的,大都只能人云亦云地跟著大師的名氣走而已。不過,如果願意細心觀察的話,還是可以大概的做一些初步的判斷。如果這個老師還是擺脫不了「名」或「利」的誘惑,例如:總喜歡自吹自擂,自稱或要別人稱呼他是「活佛」、「大師」、「無上師」、「上人」、「大士」、「聖僧」、「佛學泰斗、權威」…等頭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流露出一副「尊師」的傲慢、矯揉模樣來;或者總是運用一些商業化的手法來販售「平安」、「榮譽」或「法義」,例如:「經懺法會」、「消災祈福」、「光明燈」、「往生被」、「金剛砂」、「琥珀念珠」、「西藏天珠」、「平安符咒」…等,或者規定以捐款的多少來區別弟子的階級,例如:「內壇功德主」、「外壇功德主」、「隨喜功德主」、「榮譽善信」、「高級護法」、「一般委員」…等;或者以「宏揚佛法」之名來販賣「禪法」、「經典」、「錄影帶」、「錄音帶」、「有機蔬果」、「醫藥」、「墓園」、「觀光旅遊」…等。這些事情如果是發生在一般世俗的「慈善團體」里,部份行為還是可以諒解的,甚至只要不假借宏揚佛法之名來牟利的話,也沒有什麼可以厚非的;但是,如果宣稱自己是「住持三寶的僧伽」或是「佛門善知識」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以上,只是很粗略的辨識方法而已,縱使這個老師的修養已經到了完全不執著於名利,有時仍然不見得就是我們所要親近的善知識—四雙八士。因為外道和世俗人之中也有相當淡泊名利的善心人士,有時他們甚至也以佛弟子自稱,但是,事實上他們並不明白真正的佛法。

如果因緣№會讓我們遇到「四雙八士」的話,那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是,如果不曉得要如何親近「四雙八士」的話,那還是枉費了這份殊勝的因緣。要如何「親近四雙八士」呢?本書在「於僧不壞凈」的篇章里提到了「布施、禮遇、供養、尊重」的細目供您作為依據,這些用詞並非只是用來滿足自己內心的虔敬,也不光是發自嘴巴的誦念而已,我們必須及時採取具體、適切的經常性行動—慷慨地布施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殷勤而恭敬地予以服務、侍奉,才不會流於空談,平白喪失大好良機啊!

也許您會說,於今台灣並沒有僧伽團體住錫,找不到值得供養的園林寺院,或者我不認識尊者…等。事實並非如此,於今台灣多有上座比丘往來,其中亦有值得我們尊敬供養的台籍上座尊者回到台灣來,我們自己必須設法尋求並保握機會,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消極地等待福田自動在你家門前開拓出來。更何況今日交通便捷,即使飛往南、北台灣乃至國外,親近供養尊者亦非難事,豈能因循苟且?

再說,在家人之中亦有聖弟子,他們所持的戒律雖然遠不及比丘僧那麼嚴謹、周密而清凈,但他們所證得的「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並無差異,他們一樣屬於「四雙八士」之列。即使是一個在家的「初果聖弟子」,他的人生總體成就亦早已遠遠超越威震環宇的總統或譽滿全球的外道大師,只是世俗人無法理解而已。或許,在台灣的某個角落裡,就有那麼一個居士在戒、定、慧方面的造詣是葛印卡、阿迦念…等國№知名大居士所不能迄及的。您相信嗎?已經走入法流的在家人,即使他們仍有家眷相伴,一樣值得我們去親近、結交、學習。當年的質多羅長者精通四禪定,證得阿那含果,成為佛門中最傑出的在家居士之一,他甚至能夠回答比丘們所詢問有關世尊開示的偈語(詳見雜阿含經質多羅相應,在相應部及巴利律藏中亦有精彩的紀錄)。我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傲慢和偏見,貿然輕忽了默然隱居在我們周遭的在家聖弟子。

另外,有些具備四禪定者、持戒成就者、佛教學者(哲學、歷史、考古、翻譯…等),他們本身並不一定是四雙八士,但他們的成就卻足以啟發我們走向法流的渡口,因此他們也都可以視為「善知識」。

 
■ 02.聽聞正法

如果您一時找不到善知識的話,那麼史實明確的「阿含經」,就能有助於「聽聞正法」。不過,四阿含的內容豐富,對繁忙的現代人來說,要全面閱讀似乎也不太容易;加上漢譯中阿含經(與巴利中部經差異之處甚多)里添加了許多後期的作品和大乘思想,很容易就把觀念弄混淆了。如果能專註於四阿含的本母—雜阿含經,可能會比較精要一些。因為它是在佛陀滅度那一年的雨期安居時,由大迦葉尊者召集500大阿羅漢所共同結集完成而代代傳誦下來的,它的歷史傳承最明確;南北傳聖典比對的結果,它的經文內容可靠度最高,也最能傳述正法。因此,最值得我們一而再的精讀。

然而,由於古代的漢譯名相和語法所造成的 礙,現代人要順利閱讀雜阿含經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況且,雜阿含經在傳譯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許多遺漏和誤解,也無可避免地加入了部派的見解,這些都不是一般讀者所能辨識的。若能比對巴利英譯的相應部,就能漸漸地 清一些疑惑,進而獲得更完整、精確的正法。另外,熟諳日文的人也可以直接閱讀日譯南傳大藏經;必要時,根據日譯本完成的台灣版漢譯南傳大藏經,也勉強可以暫時地參考一下。然而,兩者的翻譯品質比起英譯本來,都還有不少 要大幅修正的地方。不過,就初果而言,依照漢譯雜阿含經和本書就雜阿含經中「不壞凈相應」與巴利英譯相應部中「預流相應」所完成比對的資料,就足以提供大部分有關「初果」所 要的資訊了,並不見得人人都 要再做專業而深入的對讀。如果能夠就相關的問題,直接得到四雙八士引經據典的解說,那就不必再忍受三更燈火五更雞,青燈黃卷下長期苦讀三藏的煎熬了。疑惑一旦得以 清,就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慨,親身體會到「如沐春風」的感動。由此可知「親近善知識」與「聽聞正法」是如何密切地相互關連呢!如果您真的缺乏親近善知識的因緣,何妨在「雜阿含經」和「相應部」里多下功夫。

 
■ 03.內正思惟

對於一心一意要證得初果的人而言,最 要經常思惟憶念的就是佛、法、僧的功德,以及實踐五戒的特性。讓自己能夠正確而充分地認識三寶,建立起不動搖的信念,不被迷信、丁式、邪說所蠱惑,不被身業和口業的煩惱所羈絆,進而能夠順利的走入法流。本書的「四不壞凈」篇里將有比較具體、詳明的綱要,作為引導內正思惟的原則和方向。對於在家人而言,順著布施、持戒、生天、欲味(染著)、欲(過)患、欲出遠離的次第,就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利、衰、毀、譽… 真實而坦誠地去思考人生業果的關連,進而思惟、了解、體認「四聖諦」,這些都是走入法流所不可或缺的。

 
■ 04.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是經過審慎的內正思惟之後,採取了具體的行動,順著法的次第和方向實№去修習、實踐。修習佛法的人,不妨參照清凈道論上開宗明義的說明,加以深思熟慮,務必要很清楚地知道修習、實踐的次第:

1.「初善」的實踐重點在於「戒」,有了「聖戒成就」才有「別解脫」的「須陀洹(初)果」和「斯陀含果」。

2.「中善」的實踐重點在於「定」,有了「正定成就」才有「心解脫」的「阿那含果」。

3.「後善」的實踐重點在於「慧」,有了「內明成就」才有「心、慧俱解脫」的「阿羅漢果」。

時下,有多少國№知名的大師熱心地教人打坐學禪,卻毫不在意學生的戒行是否已經成就;更有多少國№知名的大師宣稱以「 婆舍那」的捷徑教人「慧解脫」,卻連「業處」、「近行定」、「初禪」都不很清楚,還妄稱「奢摩他」會令人「耽於禪樂」,警告學生不要進入「安止定」。這就好像教人不要深入閱讀聖典,否則會「耽於法樂」一般荒謬。事實上,真正的禪定—「正定」是一種法樂(非五欲之樂)所產生的「正受」,它時時都有「正見」隨伴著,永遠不必擔心過剩的問題。該擔心的是進不了「禪定」,得不到「禪樂」,焉有熟練於諸禪的安樂而不知進退的道理?原始聖典中何曾聽聞世尊警告弟子們不要耽於禪樂?殊不知「奢摩他」—止(安止),和「 婆舍那」—觀(內明),都是「正定」中「止觀雙修」所必須的。雜阿含464經上,上座尊者、500位尊者乃至佛陀,都分別答覆阿難尊者的詢問,不約而同地說:「…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又說:「…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止觀兩者發揮著交互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特質,在八解脫的每一個境界中,都 要兩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成就,豈能標新立異地,單獨把「 婆舍那」切割出來稱之為「第九禪」?「精深的 婆舍那」若無「穩固的奢摩他」相互支持,又豈是一味地觀察「腹部起落」、「手部上下」、「腳底觸覺」…等局部的「身觀念處」或所謂的「動中禪」就能貫徹的呢?如果連身為老師的人都不知道法的次第和方向,只是運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和心得來引導學生,又如何能調教、訓練學生得到真實的禪定(同時具備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呢?

有心證得初果的朋友,對於佛法僧三寶具備了不動搖的純凈信念之後,應該要全心全力,腳踏實地地致力於五戒的實踐,並設法把戒律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乃至成為堅定的習性。這才能進一步地以「聖戒」成就「初果」,進而以「聖戒」循序導向「禪定」,方不辜負此生能有學習佛法的殊勝因緣。如果眼高手低,不按次第,不知業處,隨興而學,一下子海洋,一下子森林,趕時髦、修禪定,完全無視於五戒基礎的重要性,到頭來「一果無成」而流入「口頭禪」的空洞里。茫茫世間,法不相待,轉眼命終又不知要輪迴到哪裡去,豈不悔之已晚?

 
■ 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沿著這條「初果之道」繼續向前進的人,將會到達渡口,進入法流—八聖道,成為初果聖弟子(亦即入流者、須陀洹)。所以,「初果之道」乃是 接「世間道」與「八聖道」之間的「入流道(預流道)」,就好像 接城鄉道路與高速公路之間的「交流道」一般。凡是走在「初果之道」上的人士,就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亦即預流向或向須陀洹),這也就是英譯聖典中所謂的 」path-attainer(得道者—得初果之道者)」。

對於千千萬萬自稱為「佛弟子」的佛教徒而言,可能很少人曾經仔細地思考下列問題:

1.一般的佛弟子與向初果聖弟子之間有何差別?

2.向初果聖弟子一定都是超越凡夫的聖賢嗎?

3.向初果聖弟子在學法的過程中會不會退轉?

凡此種種疑問,似乎都是有心證得初果的佛弟子所不宜忽略的,因為一般佛弟子都必須要先經由「預流道」成為向初果聖弟子,然後才能走入「八聖道」成為初果聖弟子。

聖典中所記載的「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原本就是四雙八士里對第一雙聖弟子的標準陳述,所以以「得初果之道者」來定義「向初果聖弟子」乃是符合經律的說法。一個人如果真正具備了「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四個要素,就可以說是得到了「初果之道」。那麼,不管是才剛剛踏出第一步,還是只差一步就到達初果,整個路程中的行者都可以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

有人可能會懷疑,在初果之道上才剛剛踏出第一步,還是個十足的凡夫,怎麼就能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聖」從何來?因此,我們必須先 解「聖弟子」的含意,「聖」並不是用作形容詞來描述「聖潔高貴的弟子」,而是名詞,是指「聖者的弟子」,這聖者是指「佛陀和阿羅漢」而言。這個道理就跟「聖戒成就」的意思一樣,「聖戒」並不是指「聖潔的戒律」,而是「聖者所珍惜的戒律」。所以「聖弟子」也相似於「佛弟子」的意思,稱呼一個剛起步走上初果之道的凡夫為「向初果聖(佛)弟子」並沒有什麼不當之處。當然,如果走著走著卻偏離了初果之道,那也就退失了向初果聖弟子的身份。

曾經有一位法友引述雜阿含第855經(對應於相應部S48:18)和相應部S 55:40經,認為一個人對於佛、法、僧、戒至少要成就一項「不壞凈」,才能稱之為「向初果」。首先讓我們先摘錄經文的重點來加以探討—

雜855經:「若聖弟子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為凡夫數。」

S55:40經:「I say that one in whom the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ry ar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is 『an outsider』, one who stands in the faction of worldling.」

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切時不成就」和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完全徹底地缺乏)」兩個用詞,是指在一切生命的時空中,對佛、法、僧、戒,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未曾生起一絲一毫的虔信之心,也全然欠缺皈依的意願,這才稱之為外道凡夫。對於多數已經皈依三寶的信眾而言,縱然他們對於佛、法、僧、戒都還沒有任何一項凈信成就,但就其如法完成皈依的事實而言,他們已經是經過僧伽正式認可的「佛弟子」了,並不能說他們對三寶的敬信之心是「一切時不成就」或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更不能因為他們尚未成就任何一項凈信,就稱呼這些如法皈依的「佛弟子」是「外道」。

是的,如果一個佛弟子連一項凈信都沒有成就,他當然是個「凡夫」;但是話說回來,聖典中並未提到具備一項凈信就不是凡夫。事實上,即使是成就了三項不壞凈者,也可能還是個凡夫。例如:某人已經對佛、法、僧都產生了凈信,卻由於個人主觀或客觀的因素,例如:貪慾、懈怠、職業、環境…等,仍然無意持守五戒,那麼,他仍然是個凡夫,因為他不力行「初果之道」中最基本的「法次法向」—持戒。由於並未具足初果之道的四個要素,因此,他一樣地不能被稱為「向初果聖弟子」,他當然不是外道,但仍然只是一個凡夫佛弟子而已。

相反的,如果有一個凡夫為了追尋真理,經過仔細的觀察、考慮之後,誠心誠意地皈依了三寶。而且由於殊勝的因緣,讓他得以親近善知識,聽到了正法,經過深入思維之後,又按照正確的方法,開始認真地加以實踐。那麼,即使他仍舊是個凡夫,尚未成就任何一項凈信,卻已經初步具備了「初果之道」的四要素,合乎了「向初果聖弟子」的定義。

另外,也有人認為向初果聖弟子至少要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見」或「正志」…等。事實上,向初果只是「聽聞正法」,知道並開始依「法次法向」修習「八正道」中的「正見」、「正志」…等,並未真正進入法流—八正道,所以有些向初果聖弟子還是談不上具足正見,只能說具有局部的正見。



初果之道乃是 接世間(出凡)與法流(入聖)之間的通道,因此,向初果聖弟子乃是由凡夫起步逐漸趨向聖賢,所以說凡夫大都不是向初果聖弟子,而初階的向初果聖弟子則有可能還是個凡夫,這乃是很正常而合理的事。

既然初果之道是 接凡夫與初果聖弟子之間的通道,那麼,由於凡夫通常有很多煩惱,又從未或鮮少聽聞聖教,更缺乏精準的辨識力,因此相對的,初果之道也就顯得格外地遙遠或迂迴曲折。凡夫生生世世輪迴生死,大多沒有機會找到通往初果之道;即使一時一地之間,有特殊的人事因緣成就而走進去了,卻每每因為善知識的能力不足(例如:老師本身未證果或缺乏善巧),或受到大環境影響(例如:傳統文化束縛或像法興盛),或自己的判斷力、實踐力不足…等,種種 礙之下也難保不會迷路或退墮。即使不迷失、不退卻,也可能因為不夠精進或壽命盡了,終其一生都到達不了初果,當然也就得不到「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的保證了。理由很簡單,他的素質—修習的成就尚不足以讓生命的流程進入不可逆轉(亦即不退轉)的初果狀態。

曾經有法友舉出一段經文,認為向初果聖弟子一定不會退轉,必定會在此生證得初果;同時也提出質疑說:「如果向初果聖弟子還會退轉的話,那有什麼可貴之處?」他更進一步地據此推論—認為自覺退轉的人,從來就沒有成為「向初果聖弟子」。現在我們就來研究他所引述的這一段經文,看看這樣的立論是否正確?

雜阿含第61經:

「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法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本經相當於相應部S 25 :10 經:

「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thus is called a faith-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One for whom these teachings are accepted thus after being pondered to a sufficient degree with wisdom is called a Dhamma-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兩部對讀之下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雜阿含第61 經里只提到「隨信行」和「隨法行」,相應部里除了「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之外,進一步地,明白記載著更高層次的成就者—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入正性者)」。我們如果對照早期註疏雜阿含經的北傳論書,同樣地也在相應的段落里提到「入正性」。顯然,雜阿含經在傳譯的過程中,很可能遺漏了關鍵性的「入正性者」。因此,經文的意思並不是指所有的「隨信行者」和「隨法行者」都已超越凡夫地,而是說:」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也就是說,必須達到「入正性者」的程度,才能「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我們可別忘了還有更多尚未「入正性」的「隨信行者」和「隨法行者」,也都一樣地走在這條「初果之道」上,只是還在落後的路段上而已。我們不妨參照瑜珈師地論的內容來揣摩一下,古今印外走在初果之道「前、中、後」段的眾多向初果聖弟子,他們在程度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一、後段行者—具有「能順生無漏智」,這種智慧能引導人們產生「無漏智」。他們具有屬於世俗的第一等智慧,乃是世俗凡夫中的佼佼者。

二、中段行者—具有「無漏智」,如果穩住於這種智慧,能斷見斷一切煩惱。他們已經超越凡夫「入於正性」,超升離(異)生,不再墮入三惡道了,但是還沒證得初果。不過,此生他們必將迅速證得初果,不會因為死亡而受到 礙,他們屬於不退轉的向須陀洹。

三、前段行者—具有「無漏智後相續智」,在煩惱斷後,接著會生出解脫智(預流果智)。他們已經如實現見所知之境,所以稱之為「見清凈」,我們不妨稱他們為「准初果聖弟子」,當下即可證得初果。

這就好比要搭上飛機或渡輪一樣,後段行者還在前往登機門(或碼頭)途中,可能會迷路、遲到或臨時放棄搭機;中段行者則已經通過登機門而進入空橋(或岸橋)上,只要再走幾步路,必將進入機艙;前段行者的前腳已經踏入機艙(或船舷),後腳則正要離開空橋,當下就完全進入機艙。

後段行者並未正式登機,他們之中有些人還是會猶豫、退悔、迷失或放棄初果之道,因此仍不免於退墮乃至輪迴惡道的可能性。但他們透過認真的思考、比對,此生仍然有機會再度走回初果之道,乃至證得初果以上。有些後段行者則對「佛」、「法」、「僧」、「戒」之一、之二、之三或全部生起或保持著虔誠的信心,甚至對於其中之一、之二或三者,已經具備了不動搖的凈信或成就,他們已經能夠免於輪迴惡道的恐怖,甚至也具備了生往天界的福德,而退轉的機率也不是很高,此生當可順利地 接中段行程。凡此種種後段行者的成就都已經遠遠超過一般世俗凡夫的功德果報了,這就是後段行者的可貴之處。然而,如果因為辨識力不足、精進力不夠或壽命所限…等因素,他們也未必能於此生證得初果;即使來生不至於墮入惡道,但能否繼續走完初果之道仍屬未知數,這個「不確定因素」就是後段行者所無法避免的風險。因此,後段行者是最 要堅定並加快腳步的一群。至於中段以上的行者,事實上幾乎等同初果聖弟子了,至少已經不辜負此生學法的因緣了。

綜合上述研究,我們要再度強調,如果行者只以「隨信行」和「隨法行」來定義「向初果聖弟子」,那是他個人的偏見,並非聖典的定義;而根據漢譯雜阿含61經:「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等,就會產生一些誤解:

1.誤解「隨信行」的定義是「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

2.誤解「隨信行」、「隨法行」即可「超升離生,越凡夫地。」

3.誤解「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認為是「如果中間不遭遇死亡,必當證得須陀洹果。」

如果我們因此漢譯經文而堅持己見,就會誤導了自己的知見,甚至造成修證上的偏差。幸運地,我們有機會比對相應部S 25:10和早期註釋雜阿含經的論書,因此就有機會辨識真相:

1. 「隨信行」的定義是「若於此法,以信心堅持,是名隨信行人(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2. 真正能夠「超升離生,越凡夫地。」的是指「入正性者(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3. 「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的意思是「中間不可能遭受的死亡 礙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必當證得須陀洹果。」

除此案例之外,在南北傳兩部對讀之下,還有許許多多法義的真相會如實地陸續顯現出來,這些真相大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沒有機會發現的,也可能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認知和修證,願大家都能珍惜這一份寶貴的機緣,順利地走上初果之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4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5 11:23 | 只看該作者
02 四不壞凈



所謂「四不壞凈」的意思就是「四種不動搖(不可破壞)的純凈信念」,也就是於英譯的 」four kinds of unwavering faith「 或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erer」(初果四要素)的意思。
 
■ 要素1:於佛不壞凈(憶念佛陀)

1.1北傳雜阿含經選輯(大正藏)

雜848、849、850、857經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

(1)    如來、應

(2)    等正覺、

(3)    明行足、

(4)    善逝、

(5)    世間解、

(6)    無上士、調御丈夫、

(7)    天人師、

(8)    佛、

(9)    世尊。



1.2 Ven. Bodhi 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the noble disciple possesses confirmed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e blessed one is

(1)   an Arahant,

(2)   perfectly enlightened,

(3)   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4)   fortunate,

(5)   knower of the world,

(6)   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

(8)   the enlightened one,

(9)   Blessed One.



1.3 Ven. Thanissaro 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the noble disciple is endowed with unwavering faith in the Awakened One :』Indeed, the Bleesed One is

(1)   Worthy,

(2)   rightly self-awakened,

(3)   consummate in knowledge & conduct,

(4)   Well-gone,

(5)   an expert with regard to the world,

(6)   unexcelled as a trainer for those people fit to be tamed,

(7)   the teacher of divine and human beings,

(8)   awakened,

(9)   Blessed.



1.4  Ven. Nanamoli 譯自巴利中部經M7

He acquires perfect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e Buddha is

(1)   Accomplished,

(2)   fully enlightened,

(3)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4)   sublime,

(5)   knower of worlds,

(6)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8)   enlightened,

(9)   blessed.



1.5  Mr. Maurice Walshe 譯自巴利長部經D16



Here, Ananda, this Ariyan disciple is possessed of unwavering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is Blessed Lord is an

(1)   Arahant,

(2)   fully-enlightened Buddha,

(3)   endowed with wisdom and conduct,

(4)   the Well-Farer,

(5)   knower of the worlds,

(6)   incomparable trainer of men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gods an humans,

(8)   enlightened,

(9)   blessed.



1.6「如來(Tathagata)」的說明:

北傳念佛的名號中常有「如來」一詞,事實上這是佛陀經常用以自稱的代名詞,猶如世俗國王以「朕」、「寡人」自稱一般,臣民以「朕」、「寡人」來稱呼國王則是不適當的。

1.7「應,應供」的說明:

「應供」就是「應當予以供養」的意思,其巴利原文Araham就是阿羅漢,英譯為an Arahant, or Worthy. 也就是說阿羅漢乃是值得供養的聖者。

為什麼要供養呢?供養乃是恭敬的布施、奉獻,而布施、奉獻則是眾所皆知,能夠產生快樂和福報的方法。各大宗教都教導人們要樂善好施,因為它能利己利人,給世間帶來安樂和祥和。雜阿含95經上,世尊說:「…把洗碗盤時剩下的食物殘渣放在乾凈的空地上,布施給那附近的鳥獸、昆蟲等,利樂那些眾生,都不失為獲福的法門,更何況是布施給人類呢!」

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盡心儘力去供養呢?父母、恩師、恩人、無私地獻身社會公益的人…等,都是天經地義應該予以回供養的。

什麼樣的人最值得我們虔誠供養奉侍呢?

雜阿含95經上,佛云:「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原來布施給持戒嚴謹的修行人,能夠得到「好果報」。

雜阿含1145經,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幅利,得大果報。」原來布施給「遠離五支,成就五支」的修行人,能夠獲得「大福利」、「大果報」。遠離哪五支呢?貪、 、 眠、掉舉、疑法(五蓋)。

成就哪五支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什麼人已經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呢?那就是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五份法身的「阿羅漢」。因此在雜阿含95經里,佛陀說:「…漏盡(煩惱滅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

所以說「阿羅漢」乃是「最值得供養」的聖者。佛陀宣稱自己亦在阿羅漢之列。這麼偉大,最值得世間敬重、供養的阿羅漢,如果批評他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小乘根器」、「焦芽敗種」、「虧負佛恩者」…您看,這樣的言論會不會犯下「謗佛、謗僧」的重罪呢?

1.8「等正覺」的說明:
「等正覺」就是「真正憑著自己的奮鬥而得到完全覺醒」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沒有老師教導而能自行覺醒,這實在很不容易。從戒除「煙癮」、「酒癮」、「毒癮」…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自行覺醒」的困難程度。當事人若非真正的自我覺醒,即使強迫勒戒成功,將來禁不起誘惑而重蹈覆轍的比率還是很高。而人生旅程中,充斥著美色、妙音、芳香、甘味、柔觸、邪道的誘惑,其中教人夢縈神遷,恩愛難捨的又豈只是煙、酒、毒癮而已?要從這五欲的牢籠之中自行覺醒,發現深藏在欲樂里的「無常、苦、非我」的本質-苦聖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進一步要清楚地明察「產生痛苦的要因」-集聖諦;並肯定地證明「此苦是可以被消滅的」-滅聖諦;進而正確地開出「解除痛苦的方法」-道聖諦,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想想看,20世紀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到底是怎麼自行發現相對論的?他在物理定理、定律上的發現和驗證,已經讓世人難以理解,同時驚訝讚嘆不已了;而佛陀竟能於2500多年前,自行發現並驗證了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四聖諦,解決了曠劫以來的生死大難題,這是多堋不可思議的,完美的覺醒!
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這就是雜含經上所說的「於四聖諦平等正覺」,也就是「等正覺」的意思。
對照歷代許多大師動不動就宣稱自己「開悟」了,許多修行人對人生無常稍有感觸就說自己「覺悟」了,許多禪修者略見禪相就說自己「頓悟」了,還有些通靈人被神鬼附身,竟宣稱自己「證悟」了。這實在有必要多多憶念世尊「等正覺」的完美覺醒功德。


1.9「明行足」的說明:
「明行足」就是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意思。但這不只是指世間的智慧和德行,主要是指能導向解脫的終極智慧和德行。這究竟的智慧-明,就是三明:(1)宿命明(2)天眼明(3)漏盡(滅盡煩惱)明。前兩項是看到自己和眾生生生世世輪迴的真實現象,完全證知了「業行」、「因緣」和「果報」的密切關係,第三項則是證得滅盡煩惱的獨特智慧。至於德行-行,主要是能防護諸根之門的「戒行律丁」和摧毀五下分結的「四禪定」。
在台灣有些大師終生講經說法不懈,贏得「舌燦蓮花」的美譽;有些終生從事著述,煌煌巨著如行雲流水般的暢順;他們看來「辯才無礙」、「智慧犀利」,也贏得世人「佛學權威」、「佛學泰斗」甚至「聖僧」的美譽。不過,他們有些人曾公開地或私下地坦承,自己很遺憾並未能持守比丘227戒,或者自己並未修習禪定。因為沒有「戒德」和「定力」的支撐,到頭來這些智慧也都偏離了解脫的究竟智,即使他已經傳述了「正法律」,卻像鍋子里的湯瓢一般,只把美味分送到別人的碗里去,自己一點也嘗不到「法」和「律」的滋味。像這樣不具備德行的智慧還是空虛的。
另外有些大師則終生奉獻於慈善事業,蓋醫院、建學校、救災難、濟貧困、做環保…宛如救苦救難的觀音化身,令世人嘔歌讚頌不已。這種偉大的世間博愛情操,當然是值得世人感動、敬佩的「德行」。但是,作為佛陀的僧伽則有更神聖的「德行」要去完成。佛陀的德行不止是物質世間的,他的特性在於導向「剷除內在的煩惱」和獲得「內明的解脫」。他關心世間有情-不但包括人類,還有各層次的天神乃至眾生,其重點在於「心靈的安樂乃至解脫」。身體的疾苦,災難的肆虐,戰爭的殘繪,貧困的煎熬,環保的惡化…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痛苦,在家人當然也應該關懷贊助,而一般善心人士、社會慈善機構或其他宗教團體也都可以把救濟的工作做得很好。惟有貪、 、痴的痛苦,曠劫以來從未停歇地折磨、蹂躪著世間有情,也惟有世尊兼具智慧的慈悲德行才足以救度。然而,由這些慈善大師們的言行看來,顯然並未奉行世尊的「正法律」,也難以稱之為僧伽。不 解解脫的究竟智,使得他們偉大的德行也只能長期停滯於世間層次,殊可嘆息!
不過上述兩種大師多少對於世間的苦難還是有所貢獻。另外有一種大師則是連世間基本的「德行」、「智慧」都沒有,他們位高權重,號稱方丈長老,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模樣,卻是言行不一,外表好像慈悲智慧兼具,其實只是在經營觀光事業、傳播事業、靈骨塔生意、經懺超渡、連鎖分院、養生醫療、山醫命卜、有機蔬果…藉以謀取名望、賺取利潤而已。更有甚者,私底下竟與女弟子鬧出緋聞,令世人恥笑!
對修行人而言,要具備世間的智慧和德行尚且不容易。有人滿腹經論,口若懸河,著作等身,卻用以欺世盜名,迷惑眾生乃至詐財騙色;有人心懷慈悲,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卻終生奉行著非法非律的教導,滿足於素食清口、鐘鼓木魚、梵唄唱誦、經懺法會、拜山拜經、記數彌陀、灌頂結印、印心持咒…等。若要同時具備世間和超越世間的智慧和德行-「明行足」是何其稀有,多堋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1.10善逝 (SUGATO) 的說明:
(1) 雜阿含經(舍利弗相應第二經)
閻浮車:「…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若貪慾已盡,無餘斷知; 恚、愚痴、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註:此「善逝(原巴利語sugata是善逝的複數,sugato為單數)」早期漢譯為「善斷」。斷什麼呢?見下列對應的巴利英譯內容就知道了,原來是如砍斷多羅(棕 )樹榦一般地,把貪 痴的根都砍斷了,永不再生。。
(2) 相應部第38相應第3經(Ven Bodhi譯)
Jambukhadaka:"….Who are the Sugata (fortunate ones) in the world?"
Sariputta:" …Those for whom lust, hatred, and delusion have been abandoned, cut off at the root, made like palm stumps, obliterated so that they are no more subject to future arising; they are the sugata (fortunate ones) in the world."
(3) Ven. Bodhi 譯為 fortunate one (吉 祥 者)
(4) Ven. Thanissaro 譯為 well-gone (善 去 )
(5) Ven. Nanamoli 譯為 sublime one (尊 貴 者)
(5) Mr. Maurice Walshe 譯為 well-farer (善 旅 者)
(6) 漢譯南傳大藏經中有部份譯為「善到」
(7) 大乘祖師龍樹譯為「善去」,去到涅 之處。其英譯則為gone to good destination.
事實上,這destination(目的地 )是巴利文的sugati 並非sugata 或sugato。而上述吉祥者、善去、尊貴者、善旅者、善到,似乎都不是貼切的翻譯。雖然清凈道論上也有「善妙處行-亦即在不死的涅 中行,故為善逝。」的說法,但它引述更早期的「大義疏」則提到「在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那些煩惱便不再轉回來,故為善逝。」根據上述南北傳聖典經文(1)(2)和「大義疏」的記載,「善逝」正是善斷、善滅、善逝去的意思。是什麼善逝而去呢?是貪 痴的煩惱之根,如被砍斷的多羅樹一樣,善巧地被除滅了,自阿羅漢的心中逝世而去,永不再生。又怎麼說是「善巧地」被斷除呢?因為在砍斷這些惡根的時候,既不用「縱慾」的方法,也不用「自虐」的方法;既不傷害「身體」,也不「狂亂」心意;既不傷害自己,也不殺害他人;就在寧靜安詳,看似平淡無奇的修習生活中,沿著「中道-八正道」前進,默默地,很有善巧地,把這些生生世世根深蒂固,糾結難纏的惡根逐一除斷了,此謂之善逝。


1.11「世間解」的說明:
世間包括了「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非常複雜、廣闊、浩瀚無邊。然而最重要的世間概念應該依照雜阿含經1307經(相當於相應部S1:61)來解說:
「我聽說是這樣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有個叫做赤馬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瀟灑。在凌晨2 ̄4點左右,來拜訪佛陀。他先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他的天身輻射著光明,照遍了只樹給孤獨園。那時赤馬天子就稟告佛陀說:「世尊,宇宙世界那麼浩瀚無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邊界,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地方呢?」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夠跨過浩瀚的宇宙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馬天子稟告佛陀說:「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夠這麼善巧而肯定地回答我這個問題。就像世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跨越浩瀚的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為什麼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過去生,名字叫做赤馬,是個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遠離種種愛欲。我當時這樣想:我有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強壯的武士用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那麼短暫的瞬間,就能夠從這一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當時這麼想:我現在成就了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應該用來尋求世界的邊緣。這麼一想之後,就立刻出發了。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減少睡眠,有恆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兒命終了。然而卻始終沒有辦法跨越世界的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就以這六尺之軀來為你解說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什麼叫做世間呢?那就是五受蘊。那五個呢?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行受蘊,識受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什麼叫做色集呢?那就是過對於未來有所渴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的執著等,就是所謂的世間集。什麼叫做世間滅呢?如果對於未來有所貪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執著的話,就要設法讓它永斷無餘:舍、離、盡、無欲、滅、息、沒,這就是所謂世間滅。什麼叫做世間滅道跡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所謂世間滅道跡。赤馬,應當了知世間,斷除世間 (諸苦);應當了知世間集,斷除世間集;應當了知世間滅,證得世間滅;應當了知世間滅道跡,認真修習八正道。赤馬,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痛苦能知、能斷;對於世間集能知、能斷;對於世間滅能知、能證;對於世間滅道跡能知、能修。赤馬,這就是所謂跨越了世界的邊緣,超越了世間的貪愛。」當時,世尊用偈語再作個總結: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那時赤馬天子聽完佛陀所說的,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就消失不見了。
〔註:譯文中 ( )內的字系編譯者補入〕
完全洞悉由這蘊、界、入所交織而成的世間真相,進而設法讓它永斷無餘,這乃是「世間解」的偉大之處。


1.12「無上士」、「調御丈夫」的說明:
巴利語Anuttalo-purisa-damma-sarathi-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單一的名號,意思是說對於可以調教的人士而言,佛陀是最佳的教練。北傳一向把它拆譯成「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兩個名號,反而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偉大如佛陀者,也只能度化「可調御的人」,他並不能度盡眾生。即使他住世時,願意信仰佛教的也只是印度的一小部分人口而已。人間如此,天上也是一樣。佛滅 500年,可調教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公元第一世紀,正法在印度就開始衰滅,乃至後來就完全消失了。因為世間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調教的人,事實上並不多;也只有針對這些堪受調教的人而言,佛陀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會憶念這一項功德名號之後,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佛陀,不會誇大地把佛陀神話成「萬能的神」。然而,這一切並無損於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智慧、慈悲、善巧如佛陀者都無法調教,我們又豈能因為眾生的「不堪調教」而怪罪佛陀或阿羅漢「自私」、「不慈悲」或「沒有方便」?您不妨也深思一下:「眾生皆具佛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盡恆河沙數眾生」…等等用詞是否太過河漢其言呢?這樣的理想是否太不切實№呢?


1.13「天人師」的說明:
天界包括
1.無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2.天-
(1)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2)第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3)第三禪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4)地四禪天:廣果天、無想天以及阿那含聖者所住的五個凈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3.欲界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四大天王天則包括了林神、夜叉、乾達婆…等。
提醒您特別注意的是無里的諸天和里的無想天,這裡面的天界有情是不跟外界溝通聯繫的,因此,在這一期的天壽之中,他們也不會聽聞佛法。世間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之中,只有諸天和人類的稟賦(例如智慧、情感、性向、壽命、潛能、環境因素…等)較高,足以充分理解、修習並驗證世尊的教導。其它的有情眾生,受到惡業的牽引,生命的型態陷於痛苦、 恨和愚痴的生存鬥爭與磨難之中,幾乎沒有什麼潛能和時空因緣得以聽聞世尊的教誨,更不要說是實踐世尊的教導了。相應部中有那伽(龍或蛇)相應和金翅鳥相應;律藏中也曾記載有大龍(蛇)因為渴仰佛法,變化成人形來求受比丘戒,後來因為熟睡而現出原形,驚嚇到其他的比丘。佛陀告訴它,動物之身不適合出家成為比丘,命它還俗受持齋日八戒即可。在尊者阿迦曼傳中也曾提到那伽來聽聞佛法的故事。這些都是屬於希有的特例,但也止於布施作福和受持齋日八戒。清凈道論中也曾提到「蛙天子」的故事,但只是傳說。至於有些大師常常喜歡傳說雞、鴨、鵝、鸚鵡、貓、狗、狐狸…等一般動物,也會隨著人們念佛、拜佛、繞佛、參禪乃至往生燒得舍利等等事迹,這實在多屬穿鑿附會之說。佛陀主要的教化對象還是諸天與人類,因此稱為「天人師」。


1.14 「佛陀」的說明:
「佛陀」就是「自覺覺他的聖者」。佛陀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的追尋、奮鬥,發現了寶貴的真理-四聖諦而覺醒了,他卻毫不自私地把這神聖的真理教導給有情眾生,讓他們也跟他一樣能夠覺醒。
談到覺醒,人生旅途中,我們也時常有所感觸。例如:親人死亡或罹患絕症、921大地震、911恐怖事件、經濟恐慌或破產、夫妻情侶離異…等事故發生時,我們也會在一時之間充滿「人生無常」的感慨。有些人無法面對人生的痛苦,竟然選擇了自戢或殺人、強盜、縱火來泄恨;有些人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放浪形骸及時行樂,以求麻醉自己;大多數人則是無可奈何地日復一日,讓時間來沖淡這一股無常所引發的痛苦感受。縱使終生難忘這「無常之苦」,也不知要如何去面對「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苦」的逼迫。因此,滿腹的辛?與無奈,光有「無常」、「苦」的感觸,並談不上「覺醒」或「開悟」。
2500年前,佛陀勇敢地面對生老病死的痛苦,客觀而深入地觀察「五蘊」,發現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存在不出「苦」、「無常」、「非我」的三項本質-三法印。他獨自面對這真實而普遍存在的現象-苦聖諦,卻毫不沮喪氣餒,進一步地探索出造成這些痛苦現象的要因-十二因緣-集聖諦;更親自證得了解脫一切痛苦的終極目標-涅 -滅聖諦;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慈悲地教導了解脫痛苦的具體方法-八聖道-道聖諦。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進而引導世世代代的人們循著他的足跡,快速地走出慾望的稠林,不必再忍受五蘊的燃燒之苦,安全地到達解脫的涅 之境,自覺覺他的佛陀是多堋偉大啊!


1.15「世尊」的說明:

「世尊」就是「世間至尊」,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至聖先師」,也就是德行最殊勝,在一切有情之上的意思,同時也具足了一切的吉祥(故英譯為 ''the blessed one''),乃是世間所尊崇的最偉大的老師。

【綜合語譯】
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5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6 11:15 | 只看該作者
03.聖典編譯



■ 法鏡經【S55:10磚塊會堂】

坐於一邊,尊者阿難告訴世尊:「世尊!那迪卡有個名字叫做卡卡達的男居士已經去了。他前往何處?未來境界如何?男居士卡令卡、尼卡達、卡迪沙、杜沙、山杜沙、巴達、蘇巴達,都已經死於那迪卡,他們各自前往何處?未來境界如何?」

   「阿難!已經去世的男居士卡卡達,已完全摧毀了五種下級的心結,化生於凈居天,由於在那兒證得涅 ,所以不會再回來了。有超過九十位已經在那迪卡死去的男居士,都已完全摧毀了三種心結,而且貪、 、痴萎縮減弱了,成為一來者,日後只要再回到人間來一次,就會結束痛苦。有506位已經在那迪卡死去的男居士,都已完全摧毀了三種心結,成為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其目的地。」

  「阿難!人必有死,何足為奇!但是,如果每一次有人死了,你就跑來問我這件事,那將會煩擾如來。因此,我要教你『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可以自行告白:『我已終結地獄道,終結畜生道,終結餓鬼道,終結諸惡道。我是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我的目的地。』」

「阿難!是什麼樣的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可以自行如是告白呢?阿難!這裡有聖弟子對於佛陀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就可以自行告白:『我已終結地獄道,終結畜生道,終結餓鬼道,終結諸惡道。我是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我的目的地。』」

 
■  紐多羅【S55:7+雜1044】

如是我聞:有一段時期,世尊與大比丘眾在拘薩羅國游化,到了 紐多羅村落的北邊身恕樹林中。

住在 紐多羅村落的婆羅門居士們聽人家說:「勾達摩世尊乃是由釋迦族的王子出家,現在與大比丘眾游化到此 紐多羅村來了。那位勾達摩世尊的善名遠播,所謂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他在諸天、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等人天眾中宣稱自己已經證得正覺,並以初善、中善、後善而且具足義理文句的妙法來開示教導。顯示純一、圓滿、清靜的梵行。能夠見到這樣的阿羅漢,是何等的福氣啊!」

聽完之後,他們就互相邀約前往北邊身恕樹林中去拜見世尊。來到世尊的住處,敬禮世尊之後,有的人就在一邊坐下;有的人就向世尊問候,表達歡喜、感動之情;有的人就合掌恭敬地坐在一邊;有的人就在世尊的面前報告自己的姓名,之後就坐在一邊;也有人就默默地坐在一邊。

坐在一邊的某個 紐多羅婆羅門居士就稟告世尊說:「勾達摩世尊!我們有這麼一個願望、志向、意趣,希望在兒女成群、嬉笑憒鬧的家庭生活中,穿著輕軟細緻、光鮮亮麗的迦屍衣,受用著旃檀的薰香,配戴著花縵、香料、香水等裝飾品,享用著金怠錢財的樂趣,命終死後仍然能夠往生到善趣天上。世尊!請為有這麼一個願望、志向、意趣的我們,開示法要,讓我們能在兒女成群、嬉笑憒鬧的家庭生活中,穿著輕軟細緻、光鮮亮麗的迦屍衣,受用著旃檀的薰香,配戴著花縵、香料、香水等裝飾品,享用著金怠錢財的樂趣,命終死後仍然能夠往生到善趣天上。」

那時,世尊告訴婆羅門居士們:「我將為你們解說自行通達的法門,仔細聽,善加思量。我即當解說!

「是的,世尊!」 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應諾世尊。

世尊開示說:「居士們,什麼叫做自行通達的法門呢?居士們!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我愛惜自己的生命,不願意死亡,希望快樂而討厭痛苦。既然如此,那麼如果有人要奪走我的生命,那麼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別人也一樣愛惜自己的生命,不願意死亡,希望快樂而討厭痛苦,如果我要奪走他的生命,那我就是令人不喜歡、 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殺生』,並且勸導別人也遠離『殺生』,讚歎遠離『殺生』。如此身體行為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對於我們沒有答應給予而自行盜取的人,那麼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果我對於他人沒有答應給予而自行盜取,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不予而取』,並且勸導他人也『遠離不予而取』,讚歎『遠離不予而取』。如此身體行為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如果有人跟我的妻子私通,那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過我跟別人的妻子私通,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邪淫』,並且勸導他人也『遠離邪淫』,讚歎『遠離邪淫』。如此身體行為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如果有人用虛妄欺騙的言語使我蒙受損失,那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過我用虛妄欺騙的言語使他人蒙受損失,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虛妄欺騙的言語』,並且勸導他人也『遠離虛妄欺騙的言語』,讚歎『遠離虛妄欺騙的言語』。如此言語表達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如果有人用挑撥離間的言語使我跟親友背離疏遠,那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過我用挑撥離間的言語使他人跟親友背離疏遠,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挑撥離間的言語』,並且勸導他人也『遠離挑撥離間的言語』,讚歎『遠離挑撥離間的言語』。如此言語表達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如果有人用粗暴穢惡的言語辱罵我,那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果我用粗暴穢惡的言語辱罵他人,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粗暴穢惡的言語』,並且勸導他人也要『遠離粗暴穢惡的言語』,讚歎『遠離粗暴穢惡的言語』。如此言語表達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

「居士們!其次,聖弟子應當這樣思維檢討:『如果有人用調戲瑣碎的言語騷擾我,那對我而言就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如果我用調戲瑣碎的言語騷擾他人,那麼我就是令人不喜歡、不悅意的。這對我而言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既然對我而言這是不喜歡、不悅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加諸於他人呢?』經過這樣的思維檢討之後,於是就自行『遠離調戲瑣碎的言語』,並且勸導他人也『遠離調戲瑣碎的言語』,讚歎『遠離調戲瑣碎的言語』,如此言語表達的邊№範圍內就得以清靜了。以上七件事情名為聖戒。然後,

「對於佛陀,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居士們!聖弟子成就了這七聖戒之後,依此四種不動搖的純凈信念,如果經過自行觀察省思無誤之後,就能自行記別:『我不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一切惡道中,我已經得到了須陀洹果,不再墮落到惡趣里去了,我必定正向著正覺前進,再經過七次人間、天上的往返,就能滅盡一切的痛苦。』」

開示完畢, 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稟告世尊說:「稀有啊!勾達摩世尊!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世尊,請讓我們從今天起一直到生命終了止,終生皈依為優婆塞。」

那時, 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編譯註】本經繫世尊尚未制訂不飲酒戒之前的教導

                                                                        1999年7月編譯

 
■ 怨仇【S55:28】

如是我聞:有一段時期,世尊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給孤獨住士來到世尊的住處。敬禮世尊之後坐在一邊。當時世尊告訴坐在一邊的給孤獨住士說:「居士!聖弟子應當停止並息滅五種恐怖和怨仇,成就四項須陀洹之法,如實觀察並通達聖道。如果願意的話,就可以自行記說:『我永遠不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之中了,已得須陀洹果,永遠不再墮落,決定趨向正覺。』什麼是五種恐怖和怨仇的停止、息滅呢?

「居士!殺生者,因為殺生的緣故而於現在就生起恐怖和怨仇,在將來也會生起恐怖和怨仇,內心會感受到憂苦的折磨。遠離殺生的人,這些恐怖和怨仇就停止、息滅了。

「居士!不予而取者,因為不予而取的緣故而於現在就生起恐怖和怨仇,在將來也會生起恐怖和怨仇,內心會感受到憂苦的折磨。遠離不予而取的人,這些恐怖和怨仇就停止、息滅了。

「居士!邪淫者,因為邪淫的緣故而於現在就生起恐怖和怨仇,在將來也會生起恐怖和怨仇,內心會感受到憂苦的折磨。遠離邪淫的人,這些恐怖和怨仇就停止、息滅了。

「居士!妄語者,因為妄語的緣故而於現在就生起恐怖和怨仇,在將來也會生起恐怖和怨仇,內心會感受到憂苦的折磨。遠離妄語的人,這些恐怖和怨仇就停止、息滅了。

「居士!飲酒者,因為飲酒的緣故而於現在就生起恐怖和怨仇,在將來也會生起恐怖和怨仇,內心會感受到憂苦的折磨。遠離飲酒的人,這些恐怖和怨仇就停止、息滅了。這就是五種恐怖與怨仇的停止、息滅。

「其次,什麼是成就四項須陀洹之法呢?居士!這裡有聖弟子,對於佛陀,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這就是成就四項須陀洹之法。

「其次,什麼是如實觀察並通達聖道呢?居士!這裡有聖弟子對於緣起善加思維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所謂:緣無明而生行,緣行而生識,緣識而生名色,緣名色而生六入處,緣六入處而生觸,緣觸而生受,緣受而生渴愛,緣渴愛而生取,緣取而生有,緣有而生生,緣生而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一切苦蘊的集起。又,無明完全滅盡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這就是一切苦蘊的息滅。這就是如實觀察並通達聖道。

「居士!聖弟子對於上述五種恐怖與怨仇應當予以停止、息滅,進而成就四項須陀洹之法,如實觀察並通達聖道,如果願意的話,就可以自行記說:『我永遠不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之中了,已得須陀洹果,永遠不再墮落,決定趨向正覺。』」

                                          1999年7月編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6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7 11:31 | 只看該作者
04. 三結盡與四不壞凈



1.4三結盡與四不壞凈

雜854:

…復有500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三結盡,得須陀洹。…

雜928: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聖典中對於證得初果者所具備的心智水準,經常有很具體的描述,那就是三結盡—身見、戒禁取、疑法三個心結都已斷盡。很多人可能認為要證得初果,除了「初果之道」之外,另有一個「三結盡」的法門。我們若從向初果學人的性向來看,似乎也可以把他們區分為感性的「信行人」和理性的「法行人」。那麼,是不是可以把修習「四不壞凈」的人歸類為「信行人」,把修習「三結盡」的人歸類為「法行人」呢?個人以為並非如此,因為「三結盡」只是修習的結果,只是心智的成就水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修習方法;再說,「信行人」也不光是依賴感性的信仰(詳見雜阿含892經),仍然要透過正確的觀察思維(內正思維)才能成就不動搖的信心。讓我們舉出經典中有關於要達到「三結盡」的一些具體修持方法:

1.      雜阿含61經:「…有五受陰…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

2.      雜阿含396經:「……所有集法醫切滅以,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

3.      雜阿含644經:「…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正覺…」

4.      雜阿含814經:「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5.      雜阿含892經:「有內六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

6.      雜阿含964經: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令我三結盡…」

經典中雖然沒有個別地詳述如何斷身見?如何斷戒禁取?如何斷疑法?然而整體上來說,不論是如實觀察思維五受蘊、五根、六入處或是修安那般那念,都不出37道品的範圍,換句話說只要力行初果之道中的「法次法向」,都能漸次達到「三結盡」的心智成就。因此似不宜把「三結盡」視為一個獨立的法門。那麼何謂三結呢?

1.      身見—認為人生有一個永恆的我,追求有個長生不老的肉身,期許有個永生不滅的靈?,或者認為「我思故我在」,我的思想、感受將可以是永恆的,或者期望死後與梵我結合成永恆一體的大梵。簡而言之,就是認為五蘊所成之身有個永生不滅的我存在。

2.      戒禁取—盲目地相信並堅持無助於解脫的禁忌、丁式和典禮。例如:吃素、持咒、念彌陀、唱誦、拜經、拜懺、拜山、灌頂、超渡、禁語、燃指、燒戒疤、結手印、恆河沐浴…等。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敢捨棄。

3.      疑法—對於真實的佛法無法加以辨識,經常猶疑不決。

一個三結盡的聖弟子,再也不追求這五蘊之身的永生不滅,也擺脫了所有戒禁取的束縛,對於佛法更是完全沒有一絲絲的懷疑了。

那麼「三結盡」與「四不壞凈」之間究竟有什麼關連呢?我們不妨把它們看成一種高尚人格特質的兩面,就像怠幣的兩面一般,一面是信仰的感性成就,一面是思惟的理性成就。透過理智深入地思惟「五蘊」、「聖戒」、「四聖諦」,可以徹底 清「身見」、「戒禁取」、「懷疑法義」而使「信心」更加純凈、堅定,不可動搖;透過正確的信仰佛法僧戒,可以依循著更具體的典範、目標和方法去深入理性的思惟,而使法義更加清晰明確,不會再懷疑猶豫,也不再為身見、戒禁取所束縛。因此,修習「初果之道」就是「斷三結」的具體方法;一個真正成就「四不壞凈」的初果聖弟子,他必然也具有「三結盡」的心智成就。

這裡另有一個常令修行人困惑的問題,要達到「三結盡」到底 不 要具備禪定呢?換個說法,是否要具備禪定能力才能證得初果呢?緬甸學派一向注重禪修,禪師們一貫主張必須要具備四禪定才能證果。留泰返美的美籍尊者譚泥沙羅則認為至少要有初禪以上的定力才能證果。當代斯里蘭卡的美籍菩提尊者也曾就這個主題,廣泛而詳細地引述阿含經的內容,寫成長篇的英文論述,證明四禪定並非證得須陀洹果和斯陀含果的必要條件。古代的覺音論師在清凈道論里也有類似的說法。修行人應該要知道,修行的成就可以分成三個境界:

1.          斷界:見所斷惑—依正知正見就能斷除迷惑的境界。

2.          離欲界:修所斷惑—依修習、實踐而斷除迷惑的境界。

3.          滅界:證所斷惑—已到達親身實證,不再有疑惑的境界。

有些疑惑只要了知正見就可以徹底斬斷、消除的,並不 要大費周章。就好像澳洲某位年輕的醫生調好了顯微鏡,看到了檢體中的幽門桿菌,就再也不懷疑它是胃潰瘍的元兇了。全世界長期飽受潰瘍折磨的千萬病患和困惑的醫生,也因此得以正確而徹底的治療它。我們只要調好「四聖諦」的法眼鏡,也一樣可以看到五蘊里的「無常」、「苦」、「非我」,雖然還不是很清晰,但終生都不再生起「永恆的梵我」這類觀念了,這就是「身見斷」。「戒禁取斷」、「疑法斷」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看到了真相,你怎麼還會執取或相信虛假的東西?

那麼證得初果到底 要禪定嗎?您不妨換個角度再想一想,修習「四不壞凈」到底 要禪定嗎?答案其實很簡單,初果四要素里並沒有「禪定成就」,而是「聖戒成就」。「聖戒成就」里也說得很清楚—循序導向於禪定。那並未到達四禪定的境界,亦非第二、三、四禪之前的近行定,而是一種類似到達初禪之前的「近行定」。事實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正是修習近行定的「業處」,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念,必須到達不動搖,也就是依此四個業處都能得到近行定的堅定程度,才能說是具備了「四不壞凈」,當可循序修習進入四禪定。在S55:40經里,世尊也曾經很明確地告訴釋氏難提,證得「四不壞凈」之後,要更進一步精勤地修習禪思,才不會流於放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7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8 11:07 | 只看該作者
04. 三結盡與四不壞凈



1.4三結盡與四不壞凈

雜854:

…復有500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三結盡,得須陀洹。…

雜928: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聖典中對於證得初果者所具備的心智水準,經常有很具體的描述,那就是三結盡—身見、戒禁取、疑法三個心結都已斷盡。很多人可能認為要證得初果,除了「初果之道」之外,另有一個「三結盡」的法門。我們若從向初果學人的性向來看,似乎也可以把他們區分為感性的「信行人」和理性的「法行人」。那麼,是不是可以把修習「四不壞凈」的人歸類為「信行人」,把修習「三結盡」的人歸類為「法行人」呢?個人以為並非如此,因為「三結盡」只是修習的結果,只是心智的成就水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修習方法;再說,「信行人」也不光是依賴感性的信仰(詳見雜阿含892經),仍然要透過正確的觀察思維(內正思維)才能成就不動搖的信心。讓我們舉出經典中有關於要達到「三結盡」的一些具體修持方法:

1.      雜阿含61經:「…有五受陰…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

2.      雜阿含396經:「……所有集法醫切滅以,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

3.      雜阿含644經:「…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正覺…」

4.      雜阿含814經:「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5.      雜阿含892經:「有內六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

6.      雜阿含964經: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令我三結盡…」

經典中雖然沒有個別地詳述如何斷身見?如何斷戒禁取?如何斷疑法?然而整體上來說,不論是如實觀察思維五受蘊、五根、六入處或是修安那般那念,都不出37道品的範圍,換句話說只要力行初果之道中的「法次法向」,都能漸次達到「三結盡」的心智成就。因此似不宜把「三結盡」視為一個獨立的法門。那麼何謂三結呢?

1.      身見—認為人生有一個永恆的我,追求有個長生不老的肉身,期許有個永生不滅的靈?,或者認為「我思故我在」,我的思想、感受將可以是永恆的,或者期望死後與梵我結合成永恆一體的大梵。簡而言之,就是認為五蘊所成之身有個永生不滅的我存在。

2.      戒禁取—盲目地相信並堅持無助於解脫的禁忌、丁式和典禮。例如:吃素、持咒、念彌陀、唱誦、拜經、拜懺、拜山、灌頂、超渡、禁語、燃指、燒戒疤、結手印、恆河沐浴…等。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敢捨棄。

3.      疑法—對於真實的佛法無法加以辨識,經常猶疑不決。

一個三結盡的聖弟子,再也不追求這五蘊之身的永生不滅,也擺脫了所有戒禁取的束縛,對於佛法更是完全沒有一絲絲的懷疑了。

那麼「三結盡」與「四不壞凈」之間究竟有什麼關連呢?我們不妨把它們看成一種高尚人格特質的兩面,就像怠幣的兩面一般,一面是信仰的感性成就,一面是思惟的理性成就。透過理智深入地思惟「五蘊」、「聖戒」、「四聖諦」,可以徹底 清「身見」、「戒禁取」、「懷疑法義」而使「信心」更加純凈、堅定,不可動搖;透過正確的信仰佛法僧戒,可以依循著更具體的典範、目標和方法去深入理性的思惟,而使法義更加清晰明確,不會再懷疑猶豫,也不再為身見、戒禁取所束縛。因此,修習「初果之道」就是「斷三結」的具體方法;一個真正成就「四不壞凈」的初果聖弟子,他必然也具有「三結盡」的心智成就。

這裡另有一個常令修行人困惑的問題,要達到「三結盡」到底 不 要具備禪定呢?換個說法,是否要具備禪定能力才能證得初果呢?緬甸學派一向注重禪修,禪師們一貫主張必須要具備四禪定才能證果。留泰返美的美籍尊者譚泥沙羅則認為至少要有初禪以上的定力才能證果。當代斯里蘭卡的美籍菩提尊者也曾就這個主題,廣泛而詳細地引述阿含經的內容,寫成長篇的英文論述,證明四禪定並非證得須陀洹果和斯陀含果的必要條件。古代的覺音論師在清凈道論里也有類似的說法。修行人應該要知道,修行的成就可以分成三個境界:

1.          斷界:見所斷惑—依正知正見就能斷除迷惑的境界。

2.          離欲界:修所斷惑—依修習、實踐而斷除迷惑的境界。

3.          滅界:證所斷惑—已到達親身實證,不再有疑惑的境界。

有些疑惑只要了知正見就可以徹底斬斷、消除的,並不 要大費周章。就好像澳洲某位年輕的醫生調好了顯微鏡,看到了檢體中的幽門桿菌,就再也不懷疑它是胃潰瘍的元兇了。全世界長期飽受潰瘍折磨的千萬病患和困惑的醫生,也因此得以正確而徹底的治療它。我們只要調好「四聖諦」的法眼鏡,也一樣可以看到五蘊里的「無常」、「苦」、「非我」,雖然還不是很清晰,但終生都不再生起「永恆的梵我」這類觀念了,這就是「身見斷」。「戒禁取斷」、「疑法斷」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看到了真相,你怎麼還會執取或相信虛假的東西?

那麼證得初果到底 要禪定嗎?您不妨換個角度再想一想,修習「四不壞凈」到底 要禪定嗎?答案其實很簡單,初果四要素里並沒有「禪定成就」,而是「聖戒成就」。「聖戒成就」里也說得很清楚—循序導向於禪定。那並未到達四禪定的境界,亦非第二、三、四禪之前的近行定,而是一種類似到達初禪之前的「近行定」。事實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正是修習近行定的「業處」,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念,必須到達不動搖,也就是依此四個業處都能得到近行定的堅定程度,才能說是具備了「四不壞凈」,當可循序修習進入四禪定。在S55:40經里,世尊也曾經很明確地告訴釋氏難提,證得「四不壞凈」之後,要更進一步精勤地修習禪思,才不會流於放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8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19 10:39 | 只看該作者
B.證得初果的福利



■  轉輪王【S55:1+雜835】

如是我聞: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祗樹給孤獨園。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轉輪王具足七寶,統理四天下,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天上,成為忉利天的朋友。他住在歡喜園內,被眾天女所圍繞而伺候著,具備了富足的天上五欲之樂,然而他仍然未能解脫地獄,未能解脫畜生,未能解脫餓鬼趣,未能解脫墮落於惡生、惡趣的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轉輪王對於佛、法、僧和聖戒並未具備四種不動搖的純凈信念。

「比丘啊!聖弟子雖然吃著粗糙的飯食,穿著破舊的衣服,睡卧在草席床蓐上,然而他們卻已經解脫了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的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聖弟子對於佛、法、僧和聖戒已經具備了不動搖的純凈信念。

「什麼是四種不動搖的純凈信念呢?比丘們,這裡有聖弟子,對於佛陀,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這就是四種不動搖的純凈信念。

「比丘們,統理四天下比起具備四種不動搖的純凈信念來,前者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

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都歡喜奉行。

 
■ 十事具足【雜8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 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饋講堂。時,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

「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凈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色、力、樂、辯,自在即得。 何等為四?謂佛不壞凈成就。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得天壽、天(好)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之)色、聲、香、味、觸。

「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

「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

爾時,難陀有從者白難陀言:「浴時已到,今可去矣!」難陀答言:「我今不須人間澡浴。我今於此勝妙法以自沐浴。所謂於世尊所得清凈信樂。」

爾時,離車調象師難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 達摩提那【S55:53】

如是我聞:有一段時期,世尊住在波羅捺國仙人墮處的鹿野苑。

那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位優婆塞一起來到世尊的住處,敬禮世尊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優婆塞就稟告世尊說:「世尊!請教導我們,世尊!請教導我們,讓我們在漫漫長夜中能夠得到利益安樂。」

世尊說:「達摩提那!你們應當要這樣學習——如來所說的經典意義深奧,遠離世間的苦惱而與空性相應,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要記住。達摩提那!你們應當要這樣學習。

達摩提那說:「世尊!我們居住在兒女成群、嘻笑憒鬧的家庭里,穿著輕軟細緻、光鮮亮麗的迦屍衣,受用著旃檀的薰香,配戴著花縵、香料、香水等裝飾品,享用著金怠錢財的樂趣,對於世尊所說的意義深奧、遠離世間苦惱而與空性相應的經典,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記住,實在是很不容易。請世尊為持守五戒的我們,開示上妙的法門。」

世尊說:「達摩提那!那麼你們就應當如是學習—這裡有聖弟子,對於佛陀,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達摩提那!你們應當如是學習。」

達摩提那說:「您所說的四項須陀洹之法我們都具備了,我們在有生之年將永遠保持此法。」(復誦四證凈,本文節略)

世尊說:「達摩提那!你們很幸運啊!達摩提那!你們很有福氣啊!你們當可記別為須陀洹果。」

                                          1999年7月編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9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0 13:19 | 只看該作者
第二部:五戒



如果想要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那麼受持三皈五戒乃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對於五戒的內容和具體的持守規範沒有正確而完整的 解,只是盲目而主觀地依照別人或自己的揣測去受戒的話,很可能終其一生的修習,都未能達到聖戒成就的水準。

有關五戒戒相的說明,雖然在劉宋元嘉10年(公元433年)左右,有一位印度來的三藏大師求那跋摩曾經漢譯『優婆塞五戒相經』,儘管其內容之詳細和深入都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它終歸是部派大師根據比丘律的內容所編輯仿造而成的。事實上,佛陀並未曾為在家人制訂任何驅檳、別住、悔罪、羯磨(宣告)等丁法。在家人的布薩(齋日)也僅止於效法阿羅漢持守八戒,並未如僧團般地逐一誦戒、檢討反省、懺悔清凈乃至行舉罪、羯磨等。因此,優婆塞五戒並沒有所謂的「不可悔罪」。試想,在家人身處慾火燃燒的紅塵里,能夠發心持戒是多堋令人歡興鼓舞的事。即使破戒了,也要勉勵他悔過,重新受持,屢敗屢戰,愈戰愈勇,終至聖戒成就。豈能輕易地判他一個「不可悔罪」,置他於死地,或任他自暴自棄,為所欲為,反而成為世間魔王。昔日有個殺人如麻的央掘魔羅,佛陀仍然允許他悔過、出家受具足戒,乃至證得阿羅漢。這就是最明白的例子,證明佛陀絕不可能為在家人制訂不可悔罪。儘管該經文的內容是仿照比丘律而制訂的,但有許多處戒相的說明仍有偏差之處,而且以比丘律的精密度來要求持守五戒的在家人,也不符佛陀制戒的緣起。這些觀點在持戒嚴謹的南傳僧伽游化區里,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在我國卻鮮有大師能夠判讀出來,良可嘆息!

因此,優婆塞五戒相經雖然經過歷代大師,例如:明朝智旭( 益)大師和民初弘一(曇 )大師的箋注和補釋,讓國人得以 解其內容,然而它終究不是精準可靠的在家戒本。加上大師們又根據中國大乘和儒道思想的自由心證來加以註解,就使部份戒相顯得更離譜了。這些都讓有心認真持守五戒的台灣乃至中國在家人只能人云亦云地,一知半解地去持守一些不明戒相的禁忌或丁式而已,殊可嘆息!

於今,趁著譯出齋日八戒的因緣,自行把五戒的部份一併加以整理編輯出來,也大略舉證了優婆塞五戒相經里的一些問題,希望對於虔誠持戒的在家善信們能夠有所助益。

戒法珍貴,請勿以任何商品交易的方式來流通此書。

                                                                                                    曾銀湖
                                                                                                     2000.7.13於埔里迎福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0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0 13:20 | 只看該作者
持守五戒的功德




【根據巴利律藏大品葯犍度和長部第16經節錄語譯】

當時,世尊隨其意願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向巴連弗邑遊行而去。那時,有傑出的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隨行。有一天,世尊次第遊行而到達了巴連弗邑。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居士)們聽說:「世尊已經來到巴連弗邑了!」

那時,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就前往世尊的住處。謁見而敬禮世尊之後,坐於一邊。坐定時,世尊對巴連弗邑的優婆塞說法、開示、教導、勉勵,令其歡喜。

當時,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歡慶世尊說法、開示、教導、勉勵,就邀請世尊:「請世尊與比丘眾一起到大會堂去休息。」世尊默然允許。那時,巴連弗邑的優婆塞知道世尊默許,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到大會堂去 設卧具、座位、安置水瓶、懸掛油燈…等。然後再度前往世尊的住處。謁見敬禮世尊後,站在一邊。

站在一邊後,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就稟告世尊:「已經在大會堂 設卧具、座位、安置水瓶、懸掛油燈…等。世尊!隨時歡迎您的光臨。」那時,世尊於早晨穿著衣裳,帶著衣、缽,與比丘眾一起到大會堂。到達了就洗洗腳,然後進入堂內。在靠近中柱的地方,面向著東方而坐。(比丘們洗足後就在世尊背後,靠近西牆的地方,面向東方而坐。)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也洗腳入堂,在靠近東壁的地方,面向世尊而坐。()內系中譯者依長部第16經補入。

那時,世尊告訴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說:「諸居士!破戒、壞戒有五項過患。哪五項呢?諸居士!在此處破戒、壞戒者將因行為放逸而喪失大財,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一過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戒者會帶來惡劣的名聲,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二過患也。其次破戒、壞戒者,不論到到哪一個集會的場所,剎帝利眾會、婆羅門眾會、居士眾會、或是到沙門眾會,都會畏懼羞愧,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三過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戒者會迷亂而死,此乃破戒、壞戒的第四過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戒者身壞命終之後,轉生惡處、惡趣、墮落處、地獄,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五過患也。如此破戒、壞戒有五過患。

諸居士!持戒、成戒者有五項功德。哪五項呢?諸居士!此處持戒、成戒者因不放逸而得積聚大財富,此乃持戒、成戒的第一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會帶來美好的名聲,此乃持戒、成戒的第二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不論到哪一個集會的場所,剎帝利眾會、婆羅門眾會、居士眾會、或是到沙門眾會,都能無畏無羞,此乃持戒、成戒的第三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不會迷亂而死,此乃持戒、成戒的第四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身壞命終之後,轉生於善趣、天界,此乃持戒、成戒的第五功德也。

那時,世尊一直到深夜都在說法、開示、教導、勉勵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令其歡喜,最後才說:「居士們!夜深了!是時候了。」「是的!是的!」巴連弗邑的優婆塞們即從座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1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0 13:21 | 只看該作者
持守五戒的故事


【錄自尊者阿迦曼傳一書】

一個未完成寶塔的個案

好幾個晚上,當他在禪思的時候,尊者阿迦曼在他的禪境里看到一個小沙彌和一個女孩子,在附近前後走來走去,不能確定他們有什麼用意,他後來問他們要做什麼?他們回答說他們曾經做過一個寶塔,但是在尚未完成以前,他們就已經死了。小沙彌就是那個女孩子的弟弟。他們都深情地執著以前的計畫,那就是為什麼他們一直在那個地區附近徘徊了那麼久。他們事實上並沒有其它深切的痛苦而是被自己的執著所折磨著,因此才阻礙著他們生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知道了這些,尊者阿迦曼給他們說法:「憂慮從前是沒有用的,它已經過去了,而且是無法挽回了,無論我們的希望是多堋熱切,它都不能成為現在。流連過去只會產生沮喪和失望,未來也是一樣兩者都要如實順其自然。只有現在才是必須善加運用的,因為它才是在我們所能做的能力範圍之內。這個真理應該也適用於寶塔的建築上,」他說:「如果它能夠順應你們的希望,你們早就能夠完成了。事實是在它完成以前你們就死了,這就向你們顯示了它的不可能性。現在你們被自己的遺憾所困擾著,遺憾你們死在它被完成以前。這是你們的第二個錯誤。而你們時時刻刻的憂慮著它,不顧絕不能完成的事實而想要完成它,這是你們的第三個錯誤,這三重錯誤的想法,在這裡沒完沒了。結果,它產生了錯誤的出生和無益的痛苦。所有這些都緣自你們錯誤的心態,你們為了自己,要改變這錯誤的態度,不要對不可能的事再存任何希望,這才是明智的。

「建造一個寶塔的目的是要從中得到功德,絕不是要你們隨身扛著它的磚塊、石頭或其它的建材。在建造這個寶塔中,屬於你們的是功德(你們善良的思想和努力),而不是寶塔本身。任何從它得到的功德,不論是多或少,都是你們合法的財產。為什麼你們要憂慮關於它的磚塊和石頭?所有做功德的人攜帶的是他們的功德,絕不是磚塊、石頭或其它他們已經贈送出去的東西。

就想想建築一座寺院、一條路或一個水塔所奉獻的錢財或其它各種東西,那些被用來建築或免費地分配的東西,只是用來彰顯功德主之動機的工具而已,東西本身不是功德,不是天界的快樂或涅 。一段時間之後,它們一定會敗壞、腐朽和消失。但是從建築或捐贈中所得的功德卻保留在那些人們的心裡,那是心意不是磚塊、頭或其它的物質感受著功德、道、果和涅 。

「再也不能從你們未完成的寶塔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了。憂慮著它就是執著於它,縱使你們所執著的是一個功德的來源,執著本身就是一種不善的心理狀態。結果,你們就被釘在它上面,不能出生到適當的境界去感受你們的功德果報。如果你們能夠專註於從寶塔所得的功德,而不是寶塔本身,你們現在就會藉著你們的功德而到達善處,因為這是功德本身的特性,它是永久而且不會改變的。這是你們自己的錯誤,執著於應該放下的事物。你們的遺憾和憂慮是無益的,因為它們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你們不被自己的執著所延誤的話,你們的功德數量是足以生在一個較好的境界里,現在是你們改變心態求生於適當境界的時候了。為了你們的進升,專註於現在真實的功德吧!那是很可惜的,你們已經為自己的進步做了功德,然而又被自己對磚塊和石頭的執著所阻礙著。這些事物已經阻礙你們的進展好久一段時間了,讓它們走出你們的心裡,不久你們就自由了。由於你們的功德效力,你們可望生於任何相應的生存境界。」

然後尊者阿迦曼跟他們解說五戒,還有遵守五戒的利益:「首先,所有的生物都有他們自己存在的¤值和意義;不應做出任何事來傷害或毀滅他們的¤值和意義,因為罪惡必將降臨殺害者身上。第二,每個人的財產對他自己而言都是珍貴的,雖然在別人看起來它們可能是沒有¤值的。任何意圖要破壞那個所有權,不論用什麼作法,都一定會引起敵意和為了保護那些財產的鬥爭,一個聰明人不應該這麼做。第三,一個人的配偶或兒女是他掌上的明珠,這種情感必須予以重視,去引誘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等於是把他們所屬的人,他或她的眼睛給挖出來。第四,說謊是辜負別人對說謊者的信心。沒有人,即使說謊的人或動物,都不歡迎任何虛偽,這要予以避免。第五,酒類本質上是一種麻醉劑,它能使一個人神智失常,它使飲者喪失了意識的自製,那些不想被驅向瘋癲和損害身心健康的人,應該避免。

「持守五戒的利益如下:1.長壽健康。2.財富安穩。3.快樂而和諧的家庭生活。4.在別人的眼中是永遠可靠和值得信任的,獲得信賴尊敬,為天神和人們所喜愛,無害於自己和別人。5.具備智慧,不會心不在焉。」

「一個持守五戒的人,就是散播快樂和無害的種子給人們和動物們,他不被懷疑,他不訴諸暴力,因為他經常考慮別人的感受,就像他自己的感受一樣。一個持守五戒而真實的人,來世一定會進入快樂的境界,因為他由戒德和法義所支持著。這些你們要記在心裡,」他說:「不久,藉著你們的功德,你們就會得到應有的庇護了。」

 

執著的罪惡

說法結束的時候,姊弟都歡喜於法義,並請他授予五戒。他授予五戒滿足他們的希求,然後他們離去,立即消失了。由於他們從布施和戒德所獲得的功德,他們出生於一個空居天叫做忉利天,而後來偶然地回來聽他說法,並表示他們的感激,因為他給了他們有益的忠告。他們說,就是因為他的教導,他們才能從自己的執著中解脫出來那曾經讓他們無用地徘徊於未完成的寶塔。他們現在知道,執著對於心意的開發是多堋危險,它阻礙著一個人的進步,妨礙著他去感受本來應有的快樂與安寧。

他接著為他們解釋,這樣的心態對於進步真的是一個很大的 礙。在身體四大分離的時候,一個智者應該照顧他自己的心意,而不是身體或其它的東西。否則心意將會被執著或對外物的 恨所籠罩著。憤怒或生氣(執著或貪慾的另一方面)不過是自我毀滅的火焰罷了,在危急的時刻,它會把一個人拉進任何一個悲慘的境界里,例如地獄界、餓鬼界、魔界和動物界。這些境界是悲慘的,那裡痛苦掌握著一切。那是非常明智的,當一個人有能力這樣做的時候,就要訓練他的心意,讓他在還有時間來自我矯正或自我改善的時候,能夠 解他自己的心意作用。在危急的時候,當身體就要分離的時候,已經受過訓練和作好準備的心意,就能夠,至少若干程度,自己不執著於顯現的痛苦;最佳狀況下,它會保持一個絕對不執著的觀察者,不會被牽涉到世間所有的善惡之中。這是勝過其它所有的修習,至高無上而無以倫比的。

智者,認清了心意的狀態或情況,是三界中最重要的,所以經常下工夫去訓練他們的心意,也勸告別人去做同樣的努力。那就是心意,它感受著業果的苦樂,它產生得失,在喜樂和悲慘境界中輪迴生死。因此,它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個人在現在和未來,都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訓練和守護他自己的心意。

姊弟現在是忉利天的天使了,被他的開示深深地感動,說他們以前從未聽過這樣的法。然後,他們就向他告別,右繞他三匝,一直倒退到他的住區以外,接著騰入空中,就像棉絮被風吹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2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0 13:21 | 只看該作者
持守五戒的芬芳




【根據雜阿含第1073經】

如是我聞:有一陣子,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裡。當時,阿難尊者獨自在一靜處做這樣的思維:有三種香,順風而薰,不能逆風。哪三種呢?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那麼到底有沒有香氣順風香、逆風香、順逆風都香的呢?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就從禪思而出,前往謁見佛陀,頂禮佛足之後站在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我獨自在一靜處做這樣的思維:有三種香,順風而薰,不能逆風。哪三種呢?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那麼到底有沒有香氣順風香、逆風香、順逆風都香的呢?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有三種香,順風而薰,不能逆風,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阿難!也有香氣順風香、逆風香、順逆風都香的。阿難!有些善男子、善女人在他們所住的城市、鄉村裡,修習真實的戒法而有所成就,終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四面八方、上上下下的善心人士都稱讚說:某個地方、某個鄉村有某某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凈,成就真實的戒法,終生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阿難!這就是有香氣順風而薰、逆風而薰、順逆風都能薰香的。」

當時世尊就說偈語:「根莖花香不能逆風而薰,唯有善士女持戒清凈香,才能順逆遍諸方,無人不知曉。多迦羅、旃檀、優缽羅(青蓮花)、茉莉香,比較種種香,戒香為最上。旃檀各種香,所薰很有限,唯有戒德香,流薰上升天。如是凈戒香,不放逸正受,正智善解脫,魔道不能入。這是安穩道,此道為清凈,正向妙禪定,斷諸魔系縛。」

佛說此經以,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洗,作禮而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36 | 只看該作者
持守五戒的戒相




【根據齋日八戒一書轉錄】

一. 第一戒不殺生有五個因素:

   1. 有情生物出現
   2. 知道是有情生物
   3. 殺意
   4. 殺的行動
   5. 該生物的死亡

 

二. 第二戒不偷盜有五個因素:

   1. 有主之物
   2. 知道為有主之物
   3. 偷盜之意圖
   4. 偷盜的行動
   5. 經由行動而偷到手

 

三. 第三戒不邪淫有四個因素:

   1. 不能侵犯者(有20種女人)
   2. 對上述族群的性慾
   3. 性愛的行動
   4. 經由行動的性接觸

    問:「什麼是20種女人?」

    答:「名稱如下:

       1. 母守護女:母親所養護的女孩。
       2. 父守護女:父親所養護的女孩。
       3. 父母守護女:父母所養護的女孩。
       4. 兄弟守護女:兄弟所養護的女孩。
       5. 姊妹守護女:姊妹所養護的女孩。
       6. 親眷守護女:親戚所養護的女孩。
       7. 宗族守護女:宗族所養護的女孩。
       8. 宗教守護女:同門教長或教友所養護的女孩。
       9. 夫主守護女:丈夫所養護的女孩。
      10. 杖罰禁制女:行為不端由國王標明姓名、住址、課徵罰金,禁止男人接觸的女人。
      11. 財貨買婦:被某男人以賣身契買來作妻子的女人。
      12. 意樂婦:志願與某男人同居的女人。
      13. 財貨住婦:因某男人的富有而成為其妻。
      14. 衣資住婦:窮困,因希求物資,例如:衣服等而成為某男人之妻的女人。
      15. 水得婦:某男人曾向他求婚的女人,由家庭的長輩,拉著新娘與新郎的手,伸入一盆水中而給予祝福:『願你們相愛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永不分離,就像水一樣永不分離。』
      16. 取走花環婦:因為某男人為她解除勞役而為其妻的女人。
      17. 娶婢為妻婦:女奴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8. 娶佣為妻婦:女工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9. 軍掠婦:某男人在戰爭中贏得的女俘,娶之為妻的女人。
      20. 須臾婦:與某男人同居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其妻的女人。

    任何男人侵犯了上列20種女人之一,再加上上述的因素等,就違破 了第三戒『不邪淫』。」

    問:「在第三戒(不邪淫)里,以女人的立場而言要如何考量?」

    答:「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彼此有感覺,但是這男人和她並不適配,那麼他就是她所不能侵犯的人。」

 

四. 第四戒有四個因素:

   1. 謊言
   2. 說謊的意願
   3. 說謊的行動
   4. 別人 解所說的話

 

五. 第五戒有四個因素:

   1. 迷幻物
   2. 飲用的慾望
   3. 飲用的行動
   4. 迷幻物經過喉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4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8-1-22 11:43 | 只看該作者
第三部:總結:不放逸

■  01.七有天人往生

雜843、844、845、854經里都提到證得初果以後,「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這「七有天人往生」的意思就是說,天上人間往返七次轉生。根據巴利長部經第18經 』Janavasabha sutta』 的記載,就是一共還要歷經14次天神和人類的生命周期。不過,也有些長老認為是人間或天上共計七次生命周期。

仔細比對巴利相應部中,與上述雜阿含經對應的經文S55:5,S55:13,S55:10等,都只說 』He is freed from hell, the animal realm, and the domain of ghosts, freed from the plane of misery, the bad destinations, the nether world.』以及 』 A stream-enterer, no longer bound to the nether world, fixed in destiny, with enlightenment as his destination.』 雖然也提到「命數或命運已定 』fixed in destiny』」但並沒有明確地說明「命數」是「七有人天往生」。
因此可知「不墮惡趣、決定趨向覺醒(註:證得阿羅漢的究竟智)」是雜阿含經和相應部一致的說法,至於「七有天人往生」則有可能是稍後才傳出的,值得修行初果的人留意。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件事,根據上座部的傳說,佛法將會住世5000年,也就是在公元4500年左右,人間見聞佛法的因緣就會消失了。那麼,假使現在有一個人間的初果聖弟子,生往天壽最短(人間萬年以上)的地居天,那麼當他下次再返生人間的時候,要從何處見聞、修習佛法呢?或許只能以少事少務的隱士生涯度其人生,等到返生天上時再繼續進修吧!這是一個耐人思考的問題。人間雖然遠較天上多諸痛苦,卻充滿了「修習」和「覺醒」的機緣,因此,證得初果的聖弟子還是不宜放逸,應該盡其所能地繼續努力才對。

 
■ 02.難提【S55:40, 雜855】
一時,世尊住在釋氏迦 羅衛城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釋氏難提來到世尊的住處。到達之後,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的釋氏難提稟告世尊說:「世尊,如果聖弟子完全不具備四不壞凈,那麼這個聖弟子就叫做住於放逸。」

「難提!如果完全不具備四不壞凈者,我稱他為外道,屬於凡夫之列。難提!對於聖弟子住於放逸與不放逸之事,我將說明,注意聽。

「是的,世尊!」釋氏難提回答世尊。

世尊說:「難提!什麼叫做聖弟子住於放逸呢?.於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如是,他滿足於佛陀不壞凈,而不再精進於白天獨住(禪思),亦不於夜晚隱居(禪思)。他如是住於放逸,則無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不能如實知見諸法,不能如實知見諸法則入住於放逸之數。

「難提!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如是,他滿足於聖戒成就而不再精進於白天獨住(禪思),亦不於夜晚隱居(禪思)。他如是住於放逸,則無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不能如實知見諸法,不能如實知見諸法則入住於放逸之數。

「難提!什麼叫做聖弟子住於不放逸呢?. 於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如是,他不滿足於佛不壞凈,而更精進於白天獨住(禪思),並於夜晚隱居(禪思)。他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心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受樂,受樂則心得定,得心定則能如實知見諸法,如實知見諸法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
「難提!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如是,他不滿足於聖戒成就,而更精進於白天獨住(禪思),並於夜晚隱居(禪思)。他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心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受樂,受樂則心得定,得心定則能如實知見諸法,如實知見諸法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難提!如是聖弟子住於不放逸。」

 
■ 03.隱居、獨住

如果閱讀上段經文S55:40中的英譯 」make effort for solitude by day and for seclusion at night 「中譯:「精進於白天獨住,並於夜晚隱居。」可能並不容易 解這一段經文的意義,但是當我們對照與其相應的雜855經漢譯的經文:「於空閑林中,若露地坐,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勝妙出離,饒益隨喜。」便會很清楚地知道,原來這「獨住」和「隱居」就是要住於遠離塵囂的山林、曠野,更進一步認真地修習禪思。釋氏難提是個在家人,世尊仍然為他說明已證初果的聖弟子,所應繼續努力的方向—精勤於遠離、修習禪思—方得稱之為「不放逸」。
然而,佛陀滅度約2500年,如今禪定法門久已消失,現存的禪法大都偏離了佛陀最重要的教導—安那般那念。只有極少數人,尤其是在家人更少,能夠獲得正定。若無禪定之樂隨伴,獨住、隱居於山間林下,空虛地面對種種蚊、蟲、蜂、蟻、鳥、獸、蛇、蠍、鼠、狸…的騷擾,又要忍受寒冷、繪暑的溫差,都將不會是一件喜樂的事。已證得初果的法友務必事先審慎評估自己的能力,而後做出適當的安排。尤其是女眾,因為有過遭受惡人強暴的案例,世尊曾經禁止比丘尼居住於阿蘭若—偏 的山間林下,所以女眾更不宜貿然嘗試。

 
■ 04.珍惜與自重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囚禁釋利防等18位賢聖僧以來,迄今(公元2002年)共計2216年間,中原漢土乃至華文影響力所及地區(例如日、韓),因為全面浸淫於大乘文化,千古以來所謂的「佛教徒」,除了像曇摩耶舍尊者和竺法度尊者(約AD401~480年間)那樣,從印、錫來華的僧侶,和當時對原始佛教生起凈信的宣業寺尼法弘,弘光寺尼普明…與其門人,以及最近幾年(AD1990年間)來,對原始佛法具備純凈信念的人士等,可能證得初果以上的成就之外,一般信眾幾乎沒有什麼機緣能夠證得初果。

您或許會懷疑,早在公元435年間,求那跋陀羅譯師就已經譯出「雜阿含經」了,歷史上怎麼會鮮有初果聖弟子出現?事實上,自「雜阿含經」譯出以來,從未受到中國人應有的尊重,反而把它貶為小乘經典,棄之不顧。即使其間有少數人注意到了,也不太可能憑藉它證得初果,理由有5:

1.      雜阿含經中把佛陀的九個功德名號誤譯成11個,對於每一項功德也沒有加以詳細的解釋,無法讓人正確而完整的憶念佛陀,當然對於佛陀,也就得不到不可動搖的純凈信念。

2.      雜阿含經中把正法的六項特性翻譯得很典雅,可惜對於每一項特性也沒有加以詳細的解釋,無法讓人正確的憶念正法,當然對於正法,也就得不到不可動搖的純凈信念。

3.      雜阿含經中把僧伽的十項特質,其中五度強調「世尊的聲聞僧伽」,都籠統地翻譯成「世尊弟子僧」,讓千古以來的信眾都模糊了「僧伽」的定義,以為只要剃頭、出家、打上戒疤就是僧伽。無法讓人正確的憶念「世尊的聲聞僧伽」,當然對於僧伽,也就得不到不可動搖的純凈信念。

4.      雜阿含經中把聖戒的九項特性翻譯得很典雅,可惜對於「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離恐懼戒、不他取戒。」都沒有加以詳細的解釋,難以讓人正確的憶念聖戒,當然對於聖戒,也就得不到不可動搖的純凈信念。

5.      漢譯的「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是後期偽造的經典,它所敘述的戒相多有錯誤之處,尤其是中國祖師的註疏更離譜。沒有精確的戒相作為依據,如何能檢視持戒的偏差?因此,要達到聖戒成就的水準也會有困難。

公元1980年代,大陸的葉鈞(留學斯里蘭卡)居士譯出了「清凈道論」,台灣的印順導師完成了「雜阿含經論彙編」,某些台灣居士開始前往斯里蘭卡、泰國禮謁「上座部的聲聞僧伽」,同時也帶回了西方比丘和居士們所翻譯的巴利英譯聖典。尤其是公元1996 ̄1999年間,美籍(留斯里蘭卡)的菩提尊者和譚尼沙羅(留學泰國)尊者分別重新翻譯或選譯的巴利相應部,又比從前(1930年代陸續譯出)的英國巴利聖典學會所翻譯的聖典更精準,更具有可讀性。因此,在巴利、英譯、漢譯及現代語譯的對照因緣之下,終於使佛、法、僧、戒的真實功德,更精確、明白、詳細而完整的顯示出來。我們很慶幸生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里,讓我們得以分享古今中外傑出人士的智慧之光。相信從今以後,在華文地區將會有更多的初果聖弟子陸續出現。

盼望有緣聽聞佛法的朋友們,都能夠深切地思惟初果所產生的幸福與快樂是很殊勝的:
1.      五欲樂、知法更樂。
2.      身體樂、心意喜樂。
3.      自己樂、眷屬隨樂。
4.      人間樂、天上亦樂。
5.      今生樂、來生必樂。
6.      入世樂,出世安樂。

這初果俱樂的特性,實非一般世俗的欲樂所能比擬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傲慢心作祟,看不起初果,以為不過是老生常談,沒什麼了不起,因而輕忽了每一個修習的細節,平白喪失了眼前即可得到的幸福與快樂。要知道,此生學法若不能證得初果以上的成就,一切都將流於空談,即使您已經到達渡口了,不進入法流還是不能獲得任何決定性的「初果保 」—不墮惡趣,必定趨向正覺。盼能細心地再三思慮!至於已經證得初果的法友,也希望能多憶念三寶的慈恩;多一份珍惜,少一份增上慢;多一份自重,少一份放逸;順著法流安穩地繼續前進吧!請務必專精思惟:

初果四要素

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滅貪 痴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如是不動搖的信念:『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請親自前來觀察驗證,通達內明之道,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布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歎。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