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紙荒,考驗中國出版業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8-1-13 2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環保呼聲高漲,竟引起出版業萎縮大危機

《中華讀書報》記者陳香/紙荒,正在中國書業中蔓延。
  敏感的讀者已經注意到,去年10月下旬以來,新書上架數量陡然下降。「說實話,我這個書界老江湖,也是11月初才感覺到新書突然少起來,想來想去,並非常理能解釋。幾通電話下來,才知道出現了紙荒。」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里說。紙張全面緊張,出版界持幣搶貨。北京,書業大戶高教社動用三億資金,囤下了2008年的全年用紙;安徽,各出版社自購紙張一律停止,出版集團統一調度,並成規模從國外進口紙漿以緩解用紙壓力;江蘇,新聞紙和部分規格的書寫紙已然斷檔。
  更有出版社提著現金到紙廠買紙都買不到。有消息說,拿現金等買紙的出版社出版科的人,住在紙廠周邊的招待所,排隊買紙,最長可等到兩個月左右。

  紙價隨行就市。
  紙張價格實際從去年7月初即已開始浮動,到現在,基本上是一個半月一個價格,上漲幅度非常之大,業內人士用「瘋漲」來形容。到目前為止,作為中小學教材主要用紙的70克膠版紙和80克膠版紙價格已經上漲14%;輕型紙和銅版紙售價一噸普遍上漲了1000元,如輕型紙,已從6200元漲至7200元,漲價幅度普遍在10%到12%;元旦過後僅僅5天時間,銅版紙已經在2007年年底報價的基礎上,每噸又上調了二百到三百元。
  「這次紙張漲價是三十年來少有的。」老出版人、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吳星飛稱。1995年,中國書業曾經經歷過第一次大規模的紙張漲價,但膠版紙在突破7200元(每噸)大關后回落,而現在,顯然還未現回落跡象。
  紙價,是圖書市場的「米價」,約佔圖書直接成本的一半,甚至2/3。迅速飈升的紙價,猶如多米諾骨牌推倒的第一張,正在激起書業的連鎖反應。選題的壓縮、成本的壓力、現金流的壓力,小型出版機構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而出版受國家限價和監控的中小學教材的出版社,已經「被逼到牆角」。
  1995年,飈升的紙價引發圖書價格大規模上漲,讓書業整體緩過氣來;今天,面臨日漸萎縮的圖書市場,出版業敢不敢漲價?「目前處於焦灼狀態的出版業,像那一年一樣極其快速提升書價是不可能的。」
  「2008年,出版社可能面臨真正的寒冬。」社科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預言。
  無論2008年的書業是否真正寒冬來襲,毋庸置疑,紙荒正在考驗中國出版業。

紙價瘋漲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紙價一直保持平穩。此次上漲幅度如此之大,確實事出有因。
  去年6月4日,隨著《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發布,國家逐步加強關停污染大、規模小的造紙廠力度,提出2007年淘汰230萬噸落後產能,「十一五」期間淘汰650萬噸落後產能的目標。凡年產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年產1.7萬噸以下化學製漿生產線、排放不達標的年產1萬噸以下以廢紙為原料的紙廠,皆在關停之列。在此次「環保風暴」中,迄今全國已有約千家小造紙廠關停。
  「紙廠一直是污染大戶,紙張生產排污量很大,很多小紙廠由於購置不起昂貴的治污設備,都是直接把污水往河裡排。隨著國家治污力度的加大,環保不達標,一批小紙廠必然要關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張宏說。同時,「現有的大企業為了環保達標,也在做減產、限產的工作,如果還是按照以前做法,不計後果開足馬力生產,合格排污指標不能保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印製管理部主任蔣列平談了看法,小企業關停,大企業限產,造紙企業產量明顯下降,而出版社和其他用紙單位的需求不降反升,供求倒掛,紙張的漲價就成了必然。
  同時,據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介紹,進口木漿從去年五六月份以來漲價幅度就比較大,國內收購草漿、木漿的價格也在往上漲,造紙所用的化工原材料因國家開收資源稅,也在漲價,加上油價、電價的上漲,實在讓紙廠不堪重負。「人力成本也在上升。」山東省另一家紙業公司表示。
  一直以來,我們低廉的人力成本,地方的保護性政策,紙張行業在上個世紀末為與進口紙打拚壓低紙價等歷史原因,造成了我國紙張價格在世界範圍內偏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紙張行業以往普遍放棄環保,將環保成本讓利給出版行業。現在,國家狠抓環保,那麼環保成本就不可以忽略了。
  「上漲一點是合理的,但不應該這麼大幅度,有些紙廠是趁機漲價。」吳星飛認為,此次紙張漲幅控制在5~8%範圍內才是合理的,「當然我沒有做過數據測試,只是憑多年的出版經驗」。
  在經過了如此大幅度的漲價后,紙價有沒有可能在2008年回落?
  張宏認為,2008年紙價「還會持續上漲」。1995年紙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國際紙漿價格上漲,這一次,這個因素依然存在;同時,人力成本仍將逐步上升,而「環保」作為國策是要堅定執行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國家治污力度依然會加大,「推動成本上升的因素不是可變因素,而是持續性的因素,所以紙價肯定要持續上漲」。
  蔣列平的擔憂是,「紙價上漲肯定能產生一部分高額利潤,但是,現有的大型造紙企業會不會把其中部分利潤投入到環保治理中去,這是一個問題」。如果企業加大對減排成本的投入,則產量還是可以恢復的,但如果不做繼續投入,則會形成惡性循環——「國家的排污標準只會越來越高,供求關係倒掛的局面可能還要加劇」。
  據傳,造紙大省山東要取消草漿、農作物秸桿做漿製紙方式,如果屬實,則國內造紙原漿來源還要減少,而紙價,勢必還要上揚。

出版寒冬?
  此次紙張漲價風潮,已經激起了出版業的連鎖反應。
  據記者了解,已經有出版社將2008年的選題砍掉了20%-30%,同時,成本壓力和現金流的壓力讓出版社不堪重負。
  「拋開書價上漲,最大的問題是暴露了書業生產鏈條的畸形。在原本紙張供需平衡的情況下,出版社可在3-4個月後付款給紙廠,但現在出版社就算拿現金都很難拿到合適的紙張了;而經銷商和書店給出版社的平均回款周期長達一年之久。這樣一來,出版社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謝壽光表示。
  張宏認為,在此次漲價潮中,三個群體受到的衝擊可能最大。其一是印刷廠。「有部分小社在印刷廠印製圖書是由印刷廠代料的,而且印刷廠除印刷出版社書刊外,還會承印社會印件,這個成本上去就厲害了。」其二是小工作室和書商,「資金斷流」,最後,就是盈利能力差、生存本來就比較困難的部分出版社。
  而以出版中小學教材教輔為主的出版社,無疑也被「逼到牆角」。
  「中小學教材這幾年受國家限價和監控,利潤空間本來就小,其他非教材類圖書可能會以提高圖書定價的方式來緩解原材料上漲的壓力,但我們的教材出版,無法通過提價來規避這個問題。另外,教材對紙張克重也有嚴格要求,漲價負擔只能我們承受。」蔣列平告訴記者,紙價的上漲,對北師大出版社壓力非常大。現在,社裡除了正常生產的開支沒有被壓縮,其他包括辦公費用、差旅費用,都一壓再壓,甚至連集團領導,出差行程在1200公里以內的,「都是以身作則,坐火車去」。
  據記者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出版部門負責人曾商議發動百家出版社聯名向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等有關政府部門提出調整中小學教材價格的倡議。去年12月,因為面臨明年教材招投標全面展開的問題,國家幾個部委在一個討論會上,同意考慮這一問題,但政策還沒有出台。
  面對日漸萎縮的圖書市場,一般圖書實在是不敢輕言提價。「江蘇的出版社基本上價格都扛著沒動,市場競爭這麼殘酷,提價就是找死。」吳星飛告訴記者,江蘇少兒社現在也在壓縮內部開支,從內部挖錢。「可以預見的是,出版社為了資金鏈不斷,必然向銀行舉債,但時間一長,又會背上巨大的利息包袱。」
  而此次「三十年少有」的紙張漲價,對出版業的長遠影響也不可小視。
  其一,就是出版業走向微利,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尤其是對小型出版社而言。其二,整個出版業的發展會放緩腳步。「整個出版業的核心支撐是教材教輔,目前對教材的限價,中小學教材本來每個印張才幾分錢的利潤,明年還要全面施行招標,將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再加上紙張持續上漲,出版社可能都不能回本」,一位出版人表示。其三,「在中長期可見的未來,出版業會出現洗牌」。吳星飛說,如果有批量的小出版社在此次紙張危機中難以為繼,就會出現大規模的併購,真正出現跨地域重組的浪潮。有消息說,目前在京部分小型出版社,包括期刊社都有主動尋找併購的意向。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紙價危機對出版業恰恰是一個升級換代的契機。
  「我不認同所謂『冬天說』。紙價金貴,恰恰會讓出版界出書更謹慎,優化選題結構。出版業有問題,不在紙張,在乎內容。2007年引起關注的書並不多。」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汪家明如是表示。
  「2006年出版的20多萬種書,其中有些是垃圾,或者是重複出版。通過紙張漲價,把這麼多書像淘米一樣淘一下,有價值的留下來,可有可無的就淘走。出版界可以從這方面積極應對紙張漲價。」張宏表示。同時,他提出,出版業的生存危機歸根結底是結構性的危機,是過於平衡的結構性重複,「比如,每個省都有人民社、教育社、少兒社等。如果此次漲價衝擊這種結構性重複的狀態,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書價也漲?
  一直以來,書價都是敏感問題。
  儘管國家已經放開了除中小學教材之外的圖書定價(1993年4月,新聞出版署和國家物價局發出《新聞出版署關於改革書刊價格管理的通知》,規定除課本、教材仍實行國家定價外,其他圖書定價權基本下放到出版單位),但出版業仍然是按照圖書直接成本,即一個印張多少錢的模式來進行定價。即便如此,社會和公眾對現有書價標準仍存有質疑,對書價上漲也有極強的抵觸心理。
  1995年,中國書業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紙張漲價,由此引發圖書價格的大規模上漲;此次,中國書業還敢漲價嗎?
  按照吳星飛的計算,紙價上漲10%,反映在圖書定價上,應該普漲20%左右。「我們現在從內部管理方面化解成本,但長此以往,出版社無以為繼。」
  「部分書肯定要漲價。」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張克文表示。「三聯的書現在已經開始漲價了。」汪家明估計,文化、歷史類讀物2008年比起2006年價格可能會上漲30%。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社長陸銀道估計,2008年一些大部頭醫學專業圖書價格可能會上漲10元到15元。
  但吳星飛認為,此次書價肯定要漲,但不會像1995年那樣極其快速的提升。「1995年的時候中國出版開放年限不多,很多是從大人民慢慢走向分社,是一種擴張態勢;而現在,書業基本處於焦灼狀態,庫存壓力又很大,所以書價只會緩慢上升。」
  但是,2008年書價的上漲會不會加劇讀者的流失,讓本來就在萎縮的圖書市場進一步蕭條呢?
  「各類圖書如果內容確實有品位、有學術性,對讀者有幫助,讀者還是會需要的,如果是普通的大眾出版物,恐怕就是可買可不買了。」蔣列平認為。
  「閱讀市場本來就在分化,什麼人讀什麼書,有人退出閱讀市場也很正常。其實,真正的讀書人還是留下了,有些人本來讀書就是看著玩的,或者他認為上網更有趣,那麼不看就不看了。」汪家明說。
  但張宏認為,網路對閱讀的衝擊,如果再加上書價上漲,部分讀者會轉到其他媒體尋找閱讀內容,還是會對傳統出版業形成一定的打擊。

事件背後
  一次紙價瘋漲,出版業即陷入恐慌,讓人不禁發問,出版業為何如此脆弱,一次突發事件的背後究竟暴露了什麼?
  首先,圖書不是必需品,至少一般圖書不是必需品,出版業整體盈利能力不強,規模不大,且兼有文化傳承之責任,行業期冀政府實現政策配套,給予出版業稅收調節。「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出版業是免稅的,而我們國家出版業的稅收與其他行業一樣。很多公益事業是國家出錢補貼,比如劇團、博物館、圖書館等,包括一些地區的公交、用水等,國家都會給以適當補貼,現在,出版的補貼是獎勵性的補貼,而非產業性的補貼,微利的出版業要生存,一時的補貼不解決問題,我們還是希望國家調節稅收政策。」吳星飛表示,希望國家對出版業能夠維持住獎勵性補貼,爭取免稅或者減稅,讓微利也可以運行。
  其次,它還暴露出各大書業聯合體和行業協會自治能力的缺失。理論上,行業應該可以出面協調出版與造紙業的利害,可以協調企業和企業內部關係,確定不同類別圖書的合理定價、價格上調區間,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它們的實際作為。
(《中華讀書報》,原標題是「紙荒,考驗中國出版業」)

[ 本帖最後由 大西洋人 於 2008-1-13 08:50 編輯 ]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58

主題

1316

帖子

26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2673
沙發
東方邪 發表於 2008-1-15 16:38 | 只看該作者
一個行業垮總比一個國家的環境垮好.
中國的環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太厲害了.這樣下去,真對不起子孫後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274

帖子

116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61
3
paine007 發表於 2008-1-21 14:44 | 只看該作者
誰說學了自然資源利用在中國沒有前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