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15日 軍事文摘

網路上流傳的國產殲11B掛彈試飛圖片

網路上流傳的國產殲11B戰機試飛圖片。俄羅斯試飛員操作殲11B后也感嘆「這完全是一款新飛機」。
中國近年來利用在飛行控制、航空電子和複合材料方面的進步,發展出蘇-27家族中實戰能力最強悍的型號——殲-11B,成為引進外國武器再進行自主創新發展的典範,令西方和俄羅斯航空界感嘆。
提起蘇-27(Su-27)戰鬥機,關心中國軍事裝備的人都知道這是90年代初開始從俄羅斯引進的一種世界名機,90年代後期又在瀋陽建立了生產線開始仿製。不過Su-27畢竟是蘇聯80年代研製出的產品,俄方出口時又做了簡化「縮水」處理,中國完全靠購買和仿製至多能在國際上保持二流水平。十幾年來,俄羅斯對Su-27已做了幾次升級發展,使其成為有多種型號的大家族,並向眾多國家出口。然而據國際軍界權威《簡氏防務周刊》最近分析,中國近年來利用在飛行控制、航空電子和複合材料方面的進步,「已經發展出Su-27家族中實戰能力最強悍的型號——殲-11B(J-11B)」,這可視為引進外國武器再進行自主創新發展的典範。
引進消化Su-27生產技術
在80年代後期,空軍戰鬥機的性能落後成為中國軍事機器中最突出的「軟肋」,此時解放軍的主力戰機J-6、J-7和國內航空製造業的技術還停留在國際上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同美國合作改造J-8Ⅱ因1989年「六四」事件中斷後,中國空軍為儘快改變落後面貌,於1990年同蘇聯商定了購買具有80年代空戰水平的Su-27戰鬥機,於兩年後到貨。為了全面掌握技術並自主生產,1996年中俄又議定引進了Su-27生產線,還購買其具有較強攻擊能力的改型品Su-30。「蘇霍伊」戰機取代J-7和J-8成為主力機種后,解放軍空軍的現役戰機水平一舉提升了20年。
由於現代戰爭中空軍已成為「首戰之軍」,航空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國空軍的發展趨勢已不是頻繁更新機種,而著重於對飛行平台按照最新電子信息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如美國近30年只推出了一款主力新戰機F-22,而對70年代便研製成的F-15、F-16和F-18卻不斷進行升級,如外銷最多的F-16的改進型就有十餘種,對舊式型號也通過改裝新設備提升戰鬥力。台灣的主力戰機F-16A/B型原為80年代水平,與Su-27早期型處於同一水平,近年通過美國幫助電子火控和配備導彈的升級達到了90年代水平。中國引進Su-27后如不能自主創新,只等俄羅斯來幫助改進或售給新機種,不僅會同美俄新型戰機始終有一二十年的差距,在性能比拼中還會落在台灣後面,因為美國的一貫政策是售台裝備的技術要高於大陸一個檔次。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航空工業基礎還十分落後,戰鬥機研製水平大致還停留在蘇聯60年代初援助的米格-21基礎之上(國內仿製品定型號為J-7)。現代航空器設計和製造是人類高新技術的集合,需要有配套的航空科學理論、發達的工業生產體系、先進的試驗手段和先進的生產設備支撐。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至冷戰期間,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建立起完整的科學基礎理論體系、完備的科學實驗和生產體系,因此只有這兩國能在空天領域長期互爭雌雄。蘇聯瓦解后俄羅斯經濟狀態大不如前,在航空領域仍能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態勢穩居世界第二。中國在自身科技基礎薄弱,又遭受美國和西歐高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從俄羅斯購買Su-27的原品和生產線,不僅擁有了自身還不能生產的世界次先進戰鬥機,還能在長期使用和生產中掌握和吃透其主要技術,中國領導人這一決心還是有遠見的。
蘇聯及其後繼者俄羅斯的武器出口慣例,一般都不肯出口最新型號,其它型號也要簡化雷達和電子對抗系統,使其低於本國同型號飛機一檔。蘇聯瓦解后蘇霍伊公司長期失去國內訂貨,在90年代維持生產的多數資金要靠對華出口,才肯出口剛推出的Su-27和Su-30,不過仍有「縮水」現象。90年代後期,Su-30對華出口型的標準又低於對印度的出口型,俄方的理由便是印方不具備吸收能力,中國人作為「盜版專家」很快能掌握新技術。儘管如此,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后科研人員的水平大為提升,對Su-27仿製后便開始了創新研究。
早在Su-27的引進之初,中國就將其國產化作為重要目標。這種按國內序號命名為J-11的戰機生產,採取了分步驟,先進口散件組裝,生產後再不斷提高國產率的方式,並利用中國近年在飛機控制、航空電子與歐洲交流、航空標準向美國看齊的基礎,開發研製自主的一套改裝系統。這樣,沈飛經過從仿製開始,邊組裝、邊改進的過程,近年終於推出了J-11B這一新型號。
J-11B屬自主創新升級產品
蘇聯在80年代末首次推出Su-27后,國際上一些評論曾將其誇獎為「世界上空戰性能最強」的戰鬥機。蘇霍伊戰機動力系統好,機動和速度等項目上有超過美式戰機之處,還能做世界上獨一無二「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不過蘇式戰機同美國和西歐戰機相比存在一些固有弱點,如壽命短、易出故障,需要更多人力、設備來維護。其機載電子設備的落後最為突出,如早期交付中國的Su-27戰機仍在使用卡塞格倫天線,座艙內滿是儀錶,飛機可操性和人機界面比西方同時期戰機要差很多。印度人最早接收Su-30時,看到駕駛艙中落後的顯示儀器也故意諷刺說:「你們是不是把10年前的『米格』機的儀器錯裝到這裡了!」
蘇俄戰機電子儀器方面的落後,正是其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落後於西方的結果,而且因蘇聯瓦解后的經濟衰落差距還有拉大之勢。在現代空戰中,航電設備的落後往往比動力、火力的落後而更為致命,如Su-27雖在氣動系統、機載武器數量和航程等性能上優於F-16,二者對決時綜合戰力卻並不一定佔優勢。另外,Su-27的功能單一強調空戰,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功能多樣性,受其落後的火控系統和分散式操作模式所限,發射一枚導彈要打開很多開關,缺乏對地攻擊的火力控制,難以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針對Su-27的缺陷,中國引進其生產線後生產J-11型號時,保留了其稱譽世界航空界的氣動外形,著重升級航電設備。近十多年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俄方,這就為改進創造了條件。此外,1996年中俄達成引進Su-27生產線的協議時,俄羅斯堅持該機的AL31型發動機仍要由其生產再對華提供,如中國不能實現發動機國產化,戰機必會始終受制於人。國內發動機研究所經過奮力攻關,於2006年終於仿AL31發動機並創新推出「太行」型,據報道某些性能還更好些,這樣就能解決中國戰機傳統的「心臟病」,保證J-11和J-10的生產完全國產化。Su-27落後的操作界面,也不符合最新國際潮流。西方較新的第三代戰鬥機已普遍使用「玻璃」化座艙設計,集中式控制系統,讓戰鬥機飛行員能夠從容地操縱飛機和作戰。中國自產的J-11B,便根據西式潮流對座艙做了重新設計,經過一番改造后其外形同Su-27遠看相似,近看卻帶有近乎脫胎換骨的新特點,去年俄羅斯試飛員操作這一機型后也感嘆「這完全是一款新飛機」。
今年春天美國參聯會主席佩斯參觀J-11B型之後,其性能細節逐漸曝光。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中國對Su-27做的「很大改進」包括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加強機身結構、提升火控雷達性能、新型電傳作業系統和玻璃化座艙。其雷達反射面積從Su-27的15平方米降低到大約5平方米,甚至3平方米。此外,通過大量採用新的複合材料,J-11機體結構得到加強並已經過風洞試驗,改型后的飛機比原來的Su-27SK戰機機體壽命增加1萬小時,機體空重又減少了大約700公斤。J-11B的雷達據估計可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能攻擊其中的6個目標,而俄制的Su-27SK型僅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由於航電設備換成了國產的標準裝備,J-11可使用種類齊全的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對地攻擊能力也大為增強,超過了俄羅斯Su-27家族中最新改進的型號。對此,西方和俄羅斯航空界都感嘆,中國在仿製Su-27重型戰機的基礎上突進創新,又實現了航空技術的一大躍升,而且有些技術已經運用於完全由國內自研自產的輕型戰鬥機J-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