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我國當代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近年來,因他的一系列頗有個性的文章與言行而成為爭議的焦點,褒貶不一.我乃一介草民,對於文化名人,不了解其他實情,不敢妄加評論,只能以書論書。前不久看完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余秋雨精品集》,眼前浮現的是一個對古文明探索者的身影,一個在行走中思考的文化學者,一個行文灑脫流暢、精鍊傳神的散文作家.
《余秋雨精品集》包括借我一生、霜冷長河、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六部散文集。讀這樣一本文學與史學並重的散文集,受益匪淺。其文學價值與思想內容的高低與否是專家學者評論的事情。我只能談談自已讀後的感想。
一、求索之路。
《借我一生》是作者以自已真實的回憶,記錄自已的人生歷程與家族演變的歷史。以寫實的手法描寫了他童年在鄉下讀書,然後在上海讀中學、大學的經歷。以辛酸沉重的筆墨再現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家人的命運,對於其家族的命運及國家的命運都有深刻的反思。
《霜冷長河》是作者對中年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關於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及生命等都有著相當深刻精闢、富有哲思的觀點。
《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是作者用直接感悟方式探訪文化遺跡、體驗中華文明的山水之旅。對每一處的文化遺跡都有著深刻的追思與獨特的感悟。
《行者無疆》是作者對西方文明的考察之旅。其中對西方文化古城遺跡、文化名人遺址等的演變歷史,都有著深深的思索。
《千年一嘆》是作者於2000年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對伊斯蘭、阿拉伯、印度、希臘、雅典、開羅、埃及、希伯來等文明的衰落進行實地考察與思考的艱難危險之旅,在中外古文明的對比中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縱觀此書,每集中無不滲透著作者對歷史遺跡、中華歷史及其文明等問題的深刻追思與求索,書中的絕大多數文字都是作者親歷場景體驗后的追思與感悟。它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探索與求知的階梯,是心靈求索的步履,是思想與智慧的結晶。
讀此書的過程,就是跟隨作者一邊遊歷文化古迹、閱讀人生歷史和文化歷史、一邊求索的過程。文章不是為文而文,而是為求索而文,為尋求真理而著。每集文章都有作者尋覓的足跡,也有作者詢問的聲音,更有作者調查研究、深思熟慮的答案。為了探尋中華文明,同時為了得到第一手翔實的資料,作者在邊遠的敦煌莫高窟前躊躇徘徊,為數百箱經卷的被盜痛心疾首,追思國寶易主的成因;在王維詩「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於浩蕩的西北風裡體味王維詩的意境,探尋文人消失的足音;徜徉於四川都江堰旁,讚賞李冰的千秋功勛;跋涉於安徽貴池山區,於深夜的寒風中欣賞農民自編自演的儺戲,尋求保護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途經;漫步江南小鎮,探討中國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雙向自立的可行性;登天柱山,對戰爭所帶給人類及大自然的災難予以深沉的思考;親臨寧波天一閣,對藏書樓命運及中國古代文化遺產透出深深的憂慮與思考;游泳於西湖,剖析它的文化底蘊與文化人格;立於上海都市,透徹分析上海文明的失落,凸顯出對中國大都市走向的深切關注與思索。
作者為了保證實地考察和寫作的時間,為了心中的文化夢想,果斷辭去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之職,到數個文明古迹處考察。邊考察邊作文,用了二年多時間才寫完《山居筆記》中的十一篇文章(本集中只精選了幾篇),可以想見其中的艱辛求索歷程。作者遠赴承德避暑山莊,思考一個朝代盛衰的歷史與成因,探訪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與生死與共的問題;親歷黃州赤壁,思考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剖析嶽麓書院的盛衰歷史,對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進行深刻的反思......
透過書中深沉思考的文字和探尋的足跡,我們讀出一個學者對我國文化歷史及其命運的深深擔憂與思索,讀出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學問的嚴謹科學態度,讀出作者腳踏實地的治學作風。我們從中思索並獲得啟迪,領略了作者思想的光輝。
二、文得學養。
這本散文集,之所以能夠強烈地吸引我,除了作者親臨中外文化古迹探訪的真實經歷與深刻思考,還在於文中所蘊含的廣博歷史知識與厚重的文學素養。作者的散文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很多古迹處,皆有歷史故事與相關史料,通過對古代文明歷史的演變或對歷史人物命運的分析與思考,表達其深刻的思想與獨到的觀點,內容詳實,資料豐富。文中既有大量與文章內容貼切的詩詞與楹聯,也有文化遺址變遷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真實的生活經歷與命運,前者如承德避暑山莊、嶽麓書院、威尼斯,後者如蘇東坡、李冰、貝納多特等。如果作者對中外歷史與文學史不精通,沒有博覽群書的功底,沒有長久積累的豐富的史學與文學等諸方面的淵博知識,極難寫出這樣文質並茂的散文。作者的散文是在以人文歷史和深刻思考作鋪墊的基礎上構築起來的大氣、厚重的思想殿堂,其文章的深度也在於此。因了深厚的學識,作者於行文中縱橫捭闔,揮灑自如,所以其散文之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想起自已的文字,文不成章,總是追求一種唯美的字句,沒有自已獨特的思想,缺少內涵,缺乏一種文化的神韻,寫來寫去只是文字的重複疊加,有的文字看起來唯美,實際上淺顯空洞,沒有靈魂與血肉。看完此文集,我更深切地意識到自已寫作的軟肋在哪裡,不只是技法不夠,更主要的是學養不夠,缺乏廣博厚重的社會閱歷與人文知識的積澱,因而也缺乏深邃的思想。所以,作出的文章總是枝葉稀少且難以伸展自如。我現在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已應該補哪些課,應該怎樣腳踏實地地學習、思考與寫作,應該寫那樣的文字。我更知道,這樣的課要補一輩子,我願意,活到老學到老,做一個精神的守望者,以一顆虔誠的心去寫字,寫出有風骨有神韻有思想的文章,或許終其一生,也難達到這種文質並茂的境界,但我在乎跋涉的過程,在乎成長的經歷,有這樣一個追求的目標,學習著、充實著,快樂著,便好。
三、語言精鍊。
作者的語言極其自然,乾淨利落,毫不做作。沒有華麗的辭彙,沒有唯美的文字,文采內斂, 看似未加修飾,卻是經過錘鍊之筆。文章中極少有多餘的文字,也極少用詞,但如果要用,總是恰到好處,甚為貼切。想起一些大家作品,比如現代作家冰心,當代作家張小嫻等,她們的文字極少有華麗的詞藻,但卻能打動讀者。除了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與真摯的情感外,就是語言的簡潔。寫文章不在於用詞的多少,也不在於文字的華麗,而在於用最簡短的文字揭示豐富的內涵,用最簡潔的文字準確地傳達信息。文字應為內容服務,不是玩弄文字的新奇、生澀、組合。文采來源於知識的厚積薄發,來源於對事物詩意地表達,來源於真情的流瀉,來源於簡潔的敘述與傳神的刻畫。文學素養越高的人,語言越精鍊。
四,關於作者
余秋雨是一位文化名人,各種媒體對其頗多爭議。我從未光顧過他的博客,對他真實的生活與為人並不知曉。就自已所了解的一鱗半爪來看,在當今社會,能夠身體力行地考察研究中外古代文化,在經過實地考察並掌握大量詳實資料的前提下,寫出有價值的學術文章(如《中國戲劇史論》)和有啟迪意義的高質量的散文作品,是難能可貴的。很多批判他的人,有多少人是在踏踏實實進行學術研究呢,不管余秋雨的觀點是對是錯,起碼他在思考在實踐,誰是誰非,有待歷史作出定論。余秋雨不能說是當代的大文豪,但應該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文化學者,散文作家。他的文章《借我一生》,用平實的手法娓娓而談,將他一生的經歷寫得詳盡豐富,極其真實感人,通過這集散文,對他的人生之路與人生態度有了一些了解。透過他的文章,看得出他是一個愛講真話的學者,這樣的人往往與現實不太相容。 作為讀者,學習他的精華思想與文章即可,其他地方不論短長。
余秋雨先生很贊同羅素把長河比作人生,所以他說:「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來尋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個季節。這種尋找和等候,將會一直延續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為我已經一次次地找到、等到,並把找到、等到的圖景,描繪給別人,贈送給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