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軍魂——孫立人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8-23 0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輯] 從軍淵源
1911年某日,孫立人在青島海邊玩耍,撿到一顆紅色而半透明的石頭,心理正是高興的時候,有三個住在青島德國租界地的德國小孩走了過來,硬搶過去,並且打了他兩記耳光,然後揚長而去。此時他立志獻身軍旅,以圖強兵救國。[2]


[編輯] 早期教育
孫立人於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接受八年的留美預備訓練。當時的清華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孫立人在校風薰陶下,熱衷於籃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等各項體育運動,在眾多項目中孫立人最擅長的是籃球。1920年他任清華籃球隊隊長,率隊擊敗當時稱霸京津籃壇的北京高等師範學院,獲得華北大學聯賽冠軍。1921年入選中國男籃代表隊,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區運動大會,身高1米85的孫立人當時擔任球隊的主力後衛。當時只有菲律賓、中國、日本三國參加,東道主中國隊經過激戰,以30-27擊敗菲律賓,又以32-28擊敗日本,獲得本屆運動會籃球冠軍,這是中國在世界大賽中第一次獲得的籃球冠軍。1923年畢業[3],同年赴美留學,因其在清華學校已習基礎工程多門,故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1925年取得工程學士學位畢業。期間曾為建築設計工程公司受聘當設計繪圖師,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也學到很多經驗。但孫立人將軍有他遠大的抱負理想,他眼看自己的國家內憂外患日漸加深,內有軍閥割據,外有列強逐鹿中原。尤其日本和俄國對中國的鯨吞蠶食,預料中國不久將兵連禍結。所以要救國家必須要飽學中西文韜武略,孫將軍毅然投入維吉尼亞軍校,接受嚴格之軍事教育,因其已有學士學位,故直入三年級習文史,1927年以文學士畢業,遊歷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孫立人的訓練下,其所屬部隊官兵教育水準、以及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水準都遠高於一般部隊。事實上,稅警總團、第36、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由於當年孫立人任團長的第四團曾在華東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孫式訓練遂逐漸嶄露頭角;也因孫熱愛籃球,是政府播遷臺灣後,中華民國國軍早期籃球運動鼓勵提倡者。


[編輯] 抗戰初期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在周家橋成功擊退日軍渡河。但在此役孫立人受到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藉由宋子文之協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


傷癒後,孫立人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松滬會戰後傷癒之稅警總團殘兵(未受傷的被團長黃傑帶走改組為40師)加上新募為主,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張至六團規模。


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38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系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精銳部隊之一。


[編輯] 第一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2月,中華民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於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8日凌晨113團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及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編輯] 第二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祕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18師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日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勝利結束第二次中緬印戰役。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沙發
鐵螳螂 發表於 2008-8-23 09:37 | 只看該作者
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3
鐵螳螂 發表於 2008-8-23 09:39 | 只看該作者
新一軍38師差點佔領日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7: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