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家庭教育中「三應三忌」原則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4 2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有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所以很多家長總認為嚴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長對孩子卻是百般遷就、溺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
一.發現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
  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為絕好的學習機會。
  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  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乾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驗。
  二.發現優點,應積極肯定,忌抓著缺點不放父母要有敏銳的目光,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從而肯定、鼓勵他們。
  對於事物的發展總有他的兩面性,父母的目光千萬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優點。記得有位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得非常精彩,對每一幅畫都是持表揚肯定得態度,當老師拿出一幅畫得亂七八糟畫,老師看了看,滿懷驚嘆地說:「大家看啊,這幅畫,他用了多少種顏色啊,我們一起來數數…」我覺得所有的父母們都要向這位老師學習,深入挖掘孩子的優點,充分肯定孩子。這樣更加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並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樣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麼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就會出現越管越糟的現象。
  三.培養習慣,應前後一致,忌隨心所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制訂一些「規則」。
  如: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晚上8:30前睡覺、上床后聽半個小時故事等等。對於這些規則要保持前後一致,不能一忙把什麼都忘了。這樣不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媽媽正在趕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歲的兒子一個人覺得沒事可做,一會兒一會兒跑來問媽媽:「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媽媽,你什麼時候好啊?」「媽媽,我的雷達車找不到了,你來幫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鐘,兒子就來了4趟。媽媽覺得真的是很心煩,實在無法安心寫材料了。這時,媽媽想到了兒子平時最愛看《奧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長時間,非常專註(平時,媽媽是絕對不讓兒子看的)。於是,媽媽幫兒子開好了影碟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兒子再也沒有來打擾媽媽,媽媽終於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媽媽似乎處理的很好,兒子終於不來打擾媽媽了,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此過程中媽媽在使用負強化手段,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打下了伏筆,使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鞏固,當他下次想看「奧特曼」時,第一反映就是圍著媽媽、煩媽媽。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決定或叫規則,所有的家庭成員也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兒子在幼兒園能自己進餐,在家中卻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媽媽很著急,覺得這樣下去總是不好的。於是,決定從今天開始,讓兒子自己吃飯。到了晚餐時,媽媽說:「寶寶長大,能自己吃飯了,是嗎?」寶寶點點頭。由於習慣了有人喂,所以寶寶吃得很慢,奶奶幾次想要喂,都被媽媽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寶寶還沒吃好,而且弄得滿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還小嗎,才6歲,喂喂也沒什麼…」這次,媽媽再也沒說什麼。這樣,孩子的習慣不但沒有養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試想:如果下次媽媽要再讓孩子自己吃的話,孩子肯定採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總之,教育是需要嚴格的,但更需要寬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應三忌,將會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愛、信賴和期待,及對他們的尊重和肯定。這將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開端。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鐘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面對一隻新裝好的小鍾,兩隻舊鐘都有古道衷腸,可是,「一隻舊鐘」有教育但沒有藝術,「另一隻舊鐘」是有教育又有藝術,很容易讓人想起生活中的許多教育現象。  一個小男孩兒上幼兒園的時候特別希望自己長大,每長大1歲,他就自豪地說:「我是大哥哥了!」可是上小學一年級以後,他就非常後悔自己長大了。因為老師說以後就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樣想學就學、想玩就玩,每天都得寫作業,每天都得按時上學,不交作業或者遲到了就得挨批評,不團結同學要挨批評,不遵守 紀律也要挨批評。
  總之,要告別無憂無慮的童年,做一個刻苦學習的好學生!男孩兒回家問媽媽上學是不是一直這樣苦?媽媽說:「上學很快樂呀,寫作業能學習更多的知識,按時上學就是鍛煉身體,周六周日想睡懶覺就睡懶覺,媽媽這輩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上學!」「媽媽不喜歡上班嗎?」「喜歡!我更喜歡上學的兒子,看到你高興地上學,媽媽上班就像上學一樣高興!」聽了媽媽的話,男孩兒入學焦慮情緒得到了緩解。
  其實,媽媽和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是一樣的,只不過老師像「一隻舊鐘」一樣從負面提出警告,進而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和害怕,媽媽則像「另一隻舊鐘」從正面引導,讓孩子感覺到輕鬆和快樂。於是,上學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孩子上學的心態卻改變了,學習的效果自然隨之提高。學習就像鐘錶的滴答擺動那樣漫長而簡單,只要每次付出一點點,最後就收穫「3200萬」那樣巨大的進步與快樂。
  「另一隻舊鐘」的教育藝術至少有兩點可供家長模仿。
  •說正話不說反話,給孩子信心教育就是期望對方接受忠告,怎樣使自己的忠告入耳入心呢?首先就是給對方積極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把對方嚇倒。「一隻鐘錶」的「擔心」和「恐怕」把剛要參加「工作」的小鐘錶嚇得事情還沒做就說「辦不到」,以後「吃不消了」的可能性大大增強,這等於給自己樹立一個假想的敵人,人為地形成心理障礙。而「另一隻鐘錶」鼓勵小鐘錶「不用害怕」,小鐘錶就決定「試試」,一試果然沒問題。孩子學習會遇到大大小小很多困難,家長要像「另一隻鬧鐘」那樣給孩子多提供正面信息,讓孩子對困難形成積極的應對態度。
  •說小數不說大數,指導孩子操作小鬧鐘涉世尚淺,第一次聽說「3200萬」這樣的天文數字,他還沒有積少成多、化難為易的豐富體驗,所以「吃驚不已」,以至認為自己「辦不到」,而「另一隻鐘錶」指導它:「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小鐘錶能夠操作這種「簡單的事情」,最後他完成了「3200萬」的工作任務。平時家長不但要給孩子提出正確的要求,更要善於指導孩子可行的操作過程,這樣孩子才能像小鐘錶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地完成各種任務。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於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划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瓮。
  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於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歲月的滄桑讓漁王攥了一大把捕魚的經驗和竅門,他想把這些秘笈傳給兒子,渴望他們通過捷徑再速成一個漁王。但是「招數」不對路,導致欲速則不達。
  做父母的也擁有像漁王一樣寶貴的人生財富,又何嘗不急切想地傳授給孩子呢?一位媽媽牽著兒子快走到幼兒園門口了,媽媽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今天走的時間短一些?」兒子點了點頭。「你知道為什麼嗎?」「不知道。」「因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以前咱們繞了一個彎,今天沒繞彎。你再跟媽媽重複一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兒子重複了一遍,媽媽讚賞地摸摸兒子的頭說:「對了,以後記著,啊?」兒子又很乖地點了點頭。其實,孩子雖然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點頭了,但他只是一種被動的附和與生硬的記憶,不可能真正理解這個幾何原理。
  這位媽媽和漁王一樣忽略了有效教育的一個關鍵詞:體驗。
  對於幼兒和小學生來說,教育的重心在於豐富他的「體驗」,即直接經驗。學習理論研究成果發現,孩子的知識來源並不是父母耳提面命傳授的直接結果,而是主動積極建構的成果,這就是說,他必須獲得真實完整的生活、遊戲與學習過程,既積累經驗也遭遇教訓,而只有經驗沒有教訓的學習結果不能內化為孩子的認知結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獲得「真才實學」,頂多只是死記硬背但不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這位媽媽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體驗,比方說:
  •走到鋪墊瓷磚的人行道上,媽媽在地面上圈出兩米見方的正方形,指出正方形的任意兩個頂點,然後問孩子:「這兩點之間,我們怎麼走最短呢?」然後讓孩子量步,走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步數肯定少,走兩點之間的折線距離,步數肯定多。這種方式更加直觀地向孩子展示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含義。
  • 媽媽用手錶或者手機與孩子一起計算兩條路線所用的時間(當然走兩條路的速度要一樣),孩子通過親自觀察、比較可以得出「抄近路更快一些」的結論,其科學道理的實質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是一樣的。這樣即使孩子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等辭彙不明白,但這三個詞有機聯繫起來的幾何原理他已經有所體驗和領悟了,這才是教育的關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