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志敏、方珊《佛教與美學》,第二章中云:
「意境是中國古代美學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最重要的範疇之一。這一概念與中國古代美學的許多問題都有關係,因而有著極為豐富深刻的內涵。意境,作為一個合成詞,大興於明清之際,至今仍然經常出現於文藝評論乃至美學著作之中。」
B.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中〈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云:
「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中,境界和意境也常常走交又運用的,並無含義上的差別。這兩個概念都是從佛教中來的。一般說,境界的概念比較寬一些,例如我們可以講思想境界、精神境界,也可以講藝術境界。而意境的概念除了在佛教中是一個宗教哲學概念外,通常只在藝術領域內才用,它總是比較具體、形象的。可是境界的概念運用於哲學和思想的領域時,則是比較抽象的。因此,在文學藝術的領域內,境界即是指意境。」
C. 又,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書中〈我國意境理論的形成及其美學內涵〉一文中雲 :
以審美過程來者,藝術意境走藝術家的創造,也是鑑賞者的再創造的結果,而藝術作品是作家和鑑賞者共同完成意境審美全過程的中介。天論是從作者或鑑賞者任何一方來說,他們作為審美主體,意境的構成都離不開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
D. 蔡鎮楚,《詩話學》第七章〈詩話理論體系論(上)〉中雲 :
意境欣賞,就以詩歌的意境為鑑賞的最高標準,強調詩歌的審美理想在於〝意境美〞,它是詩歌藝術美的最高層次。
意境,是指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形象融為一體後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詩歌境界,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是主觀情趣與客觀意象的妙合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