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牛奶澆蔬菜?「客里空」屢禁不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12-27 1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來翻閱報章點擊網際網路,總見到這般現象,一些新聞剛刊播,就收到「不實」的反映。12月25日,有媒體報道「延慶奧運蔬菜基地用牛奶作奧運菜的肥料」后,引來公眾質疑。隨後,北京奧組委表示,現在還沒有到奧運會蔬菜的供應季節,這是一次炒作。(《新京報》12月26日)

    回顧諸如「紙餡包子」、「最毒后媽」 、「北大女生國外裸奔」、「毒香蕉」、「牛奶澆蔬菜」等一連串假新聞出籠的前前後後,人們在瞪大眼睛問,這類假新聞是怎麼出現在一些媒體的?

    記得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曾鄭重推薦蘇聯劇作家考涅楚克的話劇《前線》,《解放日報》也作了連載。這幕劇的所有人物或許不少人記不住,但一個記者卻幾近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就是「客里空」。「客里空」在披露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的兒子在前線犧牲時,沒有採訪便憑想象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也就是憑空杜撰。此後,「客里空」便成為那些不顧實際情況吹牛相馬說空話假話現象的代名詞。此後,《晉察冀日報》在社長鄧拓領導下,開展一場反對「客里空」的活動。

    令人思考的是,批評「客里空」活動已過了60多年,為何時下某些媒體仍然出現「客里空」問題?

    應該說,「客里空」的出現與追求「搶眼球」「成名」思路相伴而生的。這出「牛奶澆蔬菜」報道的出現,與某些商家奧運商業炒作聯在一起,個中既有商家的商業利益,也有媒體的「搶眼球」行徑。搶新聞是新聞界一大特點。從新聞角度而言,搶新聞並沒有錯。問題是一旦滲入「搶眼球」的「染料」,一心想沽名釣譽做轟動效應,就可能會使新聞失實。

    話劇《前線》寫到,在記者「客里空」的杜撰被人們質疑以後,他辯解說,「假若我只寫我所看見的,我就一輩子也休想成名了」。可見,成名思想支配著「客里空」,驅動著「客里空」。反之,抵制「客里空」,首先就要堅決將沽名釣譽掃地出門,在思想上樹立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的意識。

    誠然,避免「客里空」,不能僅憑良心,不能僅憑個人自覺。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媒體記者也可能會受到各方面影響,在名利利誘下,一些意志不堅定、頭腦不清醒的記者,也會出現失手乃至造假的問題。因此,對於整個媒體而言,制定和完善嚴格的新聞把關規章制度就顯得非常重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新聞負責的首先是媒體  


    某些社會事件是這樣的,事發後人們對它的態度比事件本身更有信息量。或者說從這種態度可以反證,事件原來是「應該這樣發生的」。例如,「后紙箱包子事件」就比「紙箱包子」更堪思量。警方已經捕人了,有關部門已經對電視台作出處罰了,上上下下共七人已經得到教訓了,電視台也已經公開道歉了——可是,這一系列行政
和司法的運作,不僅沒有使事件完結,反而把社會心理又吸引到了事件的起點:「紙箱包子」的真假!我們可以說,無論如何這是無端的猜疑。但這種猜疑卻大有市場,它不僅流傳於網路,也表現在傳統媒體上。同時,人們對行政、司法處置「虛假新聞」的方式、速度和力度表示「不理解」。

    一個簡單的事實判斷,經過那麼多部門,花那麼大力氣,雷厲風行地協同努力作出的結論,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可是,問題恰好就在這裡:有人「什麼都不信」,你越是「權威」,他越是不信。許多社會事件都會重複這個「不信」的心理防線,形成這樣一個公式:事件—「權威信息」—猜疑—「發酵」。這裡說的「權威信息」,指本來應該由權威性的司法調查、政府部門和官員披露的信息。不幸的是,他們的權威往往淪落到成為人們猜疑的線索。最後事件在猜疑中發酵,積累成更深刻的猜疑。

    「后紙箱包子事件」時期的「信息叛逆」,比「紙箱包子」還令人不安。因為這是構建日常生活的基本信息,而日常生活的基本信息卻不能須臾擱置。「懷疑一切的人們」靠什麼維持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呢?他們以一種「只要我沒有吃到『紙箱包子』」似的消極態度,甚至是「只要我今天沒有吃到『紙箱包子』」似的駝鳥遁世法苟安。這樣的人們會變成刺蝟,彼此無法接近,無法凝聚。當這種心理達到某種臨界點,自然會轉化為一種發泄的動力,會給無辜的人們奉上真正的「紙箱包子」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不能不首先消除這種「信息叛逆」。

    信任危機在公眾、媒體和「權威信息」的三角關係中傳遞。在這個三角關係中,只有公眾是無可指責的。不能讓他們被披著權威馬甲的有害信息誤導,又怪他們沒素質。公眾不得不對媒體愛怨交加。媒體可能營造虛假繁榮,杜撰虛假故事,誤導社會現實,但它畢竟還披露一些基本信息,這是人們離不開的。

    媒體在公眾面前是強勢的,但在「更權威」的部門面前卻可能完全喪失自主性。在「紙箱包子事件」中,行政和司法的快速有力,使媒體連自清自潔的機會都沒有。有人以此為媒體叫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假設出來的。首先,在既有的權力格局之下,強勢部門的行動並沒有出格。並不是說,強勢部門行動起來,媒體才顯得如此弱勢和失去自主性。再者,一切自新都只能是為了完善自己的品格,沒有自主性的品格,憑什麼自清自潔呢(假設媒體有這樣的願望,機會倒是從來不缺的)?從根本上來說,除了被「處理」,媒體「沒有權利」自清自潔。這個問題殊難說清,舉遠一點的例子或許要方便一些:畝產五萬斤肯定是一個虛假報道,但假設有一家媒體覺得自己有責任為此登一個更正或道歉聲明,這本身豈不又是一個新聞嗎?

    我們這裡為什麼很難看到媒體真誠的道歉聲明?因為它常常不需要自己負責。久而久之,媒體養成了不認錯的習慣,就連最明顯最基本的失誤,也懶得向公眾道歉。這看上去是媒體對公眾的強悍,但本質上也是弱勢的表現。

    在很多強勢部門都覺得自己需要「為新聞負責任」,並且覺得自己比誰都更「吃不消紙箱包子」,經常一馬當先地走在媒體前面的情況下,媒體也就樂得無能了。只留下信任危機,讓全社會來承受。


南方都市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