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冬至添歲 北方吃餃子 南方吃湯圓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4 1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冬至(winter solstice)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台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台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台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節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傳說】

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風俗】

北方習俗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后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晒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冬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

【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美食】

冬至是嚴冬季節,人們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為冬至節令食品。而伴隨著冬至食俗,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後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嚮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稱讚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於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後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用糯米粉製成,內包用赤豆製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暈油等,這種圓形的甜品,也許原來也有與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後來逐漸引伸到「團圓」「圓滿」,合家同吃表達人們對家庭幸福的祝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見冬至吃湯圓的風氣之盛。

【冬至詩歌】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係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入冬民俗】

——北京的冬至

劉長溫

冬至是24個節氣之一,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禮記·月令》載:「是月也,日短至。」

每年仲冬之月的冬至日,這一天日晝在一年四季中最短,所以又將「冬至」稱為「短至」。而冬至后,白晝從最短的一天逐漸加長,故冬至又稱為「長至」。由於有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最早在春秋時代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定出了這第一個節氣——冬至。《史記·律出》雲:「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易經》上也有「冬至陽生」之說。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長了,陽氣回升,是個吉日。唐代詩人杜甫就曾用「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的名句,詩詠冬至這個節。《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按照史書記載,在周朝十一月里的「冬至」節,比後人夏曆的歲首「過年」還受重視。周朝在冬至時就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盛典之禮俗。冬至時,天子要在城外荒郊處邊樂舞表演,邊進行拜天大禮,以祈求上天的恩賜和保佑。

到漢代時冬至被列為「冬節」。《後漢書》中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官府要放假七天,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四民月令》雲,冬至要「進酒肴,及渴賀君師耆老,如元旦。」這一天民間百姓也有賀冬習俗,此日要穿新衣,備辦飲食佳肴,外出的家人要回家過冬節,以示年終有所歸宿,全家和諧團圓。

賀冬之俗至唐宋明清時更為熱鬧,據南宋周密寫的《武林舊事》載:「朝廷大朝會,慶祝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像過年。」

在明清時期,宮廷王府及民間冬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自明永樂年間在北京城南修建天壇后,明清歷代皇帝在每年冬至日都要親自率眾大臣去天壇內的「圜丘壇」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冬至祀天大典被稱為「國之大典」,祀典時要在圜丘壇上層北面設圓形藍緞幄帳,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黃帝列祖列宗配位,由皇帝率眾大臣在古樂演奏的九曲樂章中,進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禮序的祭天典儀,以求皇天的庇護,國泰民安。老北京時清代的滿族官宦人家,也延續著原在關外長白山時的祭神祭祖的民族風俗,不論是宮廷還是王府內的祭祀,都仍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乾隆年間還頒布過《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規範,冬至時宮廷及王府的祭祀,都要依據此典。冬至日時紫禁城裡的坤寧宮,王府里的家廟或神殿祭祀時,要面向神祖畫像叩拜,然後要祭祀殿外的「祖宗杆子」或神龕,不忘祖先恩德,並祈福迎祥。

冬至節與眾多節日一樣也有很多食俗。俗話說:「冬令進補,明年打虎」。由於正值隆冬時節,冬至吃的食品,以進補為主,有順陽助陽的象徵意義,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餃子餛飩,吃湯圓、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羊肉、狗肉、臘肉)、冬至團等,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間傳說和由來。

冬至吃餃子餛飩,盛行於寒冷地域。餃子與餛飩均是由帶餡的「湯餅」逐漸演變而來的古老美食,雖然南北各地製法各異稱謂不同,但都極受喜愛。冬至吃餃子傳說,與漢代醫聖張仲景有關。

相傳祖籍河南南陽的張仲景曾在湖南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隆冬,看見鄉親們饑寒交迫衣不遮體,因嚴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就與弟子在冬至這天搭起醫棚為鄉親們醫病。他支起鍋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中藥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嬌耳湯」的湯劑,把羊肉藥材等物撈出切碎,用白麵皮包製成像小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送給求醫的鄉親們服食。當每人一大碗嬌耳和湯入肚后,身體暖和了,兩耳也發熱了,吃幾次后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因這天正值冬至節,所以後來人們都傳承在冬至時吃這像耳朵似的扁食——餃子,並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流傳於世。

餛飩,原寫做「混沌」,傳說也很多。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於南宋時,朝廷民間都盛行。相傳宋高宗趙構很愛吃御廚給製作的餛飩,因有一次沒把餛飩煮熟有人要送廚師去大理寺治罪,但由於這廚師會做餛飩,趙構皇帝就赦免於治罪。後來,餛飩製法傳向民間,街市上餛飩店肆眾多,餛飩花形餡料各異,有幾十餘品種,當時謂之「百味餛飩」。

冬至節時各家百姓都包餛飩,先祭祖然後全家吃餛飩。至明清民國時期,餛飩也成為北京民間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並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那時就像過除夕夜一樣,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準備次日冬至節的祭禮用的食品,忙著包餛飩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似除夕守歲,故稱之為「冬至夜」。

北京的街市上,除了店鋪,還有不少沿街串巷挑擔賣餛飩的小販。老北京制售餛飩最著名的店鋪,清代有「致美齋」,而後又有「餛飩侯」,其多種細餡獨特調料的美味餛飩很受文人墨客、戲曲名伶和學子們的歡迎。每逢冬至日時,更是門庭若市,食客盈門。清人楊靜亭的《都門紀略》書中有詞贊曰:「包得餛飩味勝長,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冬至日時,吃一頓熱乎乎的美味餛飩,成為舊京時百姓家裡很不錯的佳肴小吃。

冬至的一些食俗,還與冬至起的「數九」民俗有關。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據《王府生活實錄》所載,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宮王府內盛行吃以羊肉為主的珍饈火鍋,「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鍋,就是說,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十種不同的內容,頭一次吃火鍋照例是涮羊肉……」

這種吃冬至肉火鍋之俗,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間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學子們,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號飯莊「八大春」、「八大堂」及東來順、又一順等去消寒飲酒吃涮肉火鍋。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約九人一同飲酒吃肉,舊京時稱為「九九酒肉」。席間要擺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時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舊時稱「消寒會」,故冬至又有「消寒節」之稱。

冬至數九后,因天寒地凍,除一些按月定期開放的廟會外,街市上再沒有熱鬧的「花會」、「社火」等表演,大人孩子們多縮在四合院大雜院里,圈爐取暖,數著「九九」盼著春暖之日早日到來。自明清時起,一些文人墨客根據「數九」之俗,逐漸編製出很多「文墨遊戲」,如現今南北各地仍傳唱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舊京時百姓家牆上常貼「九九消寒圖」,上面畫著白梅花一枝,上有梅花81朵,從冬至起由少兒們用紅筆每天塗一朵,待都塗遍九九寒天已盡。明劉侗的《帝京景物錄》中雲:「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朵)八十又一,日梁一瓣(朵)則春深矣。」相傳這種消寒圖最初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畫出來的。此外,還有用筆描寫九個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81天寫81筆的「九九消寒句」以及在八十一個格中從冬至起每日塗格,格塗滿則寒消,謂之「九九消寒表」,有口訣是:「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相傳此訣是識天文知氣象的神機軍師劉伯溫所云。

另外,冬至日有「觀兆測年」之俗,農諺有「冬至三九則冰堅」、「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風寒冷年豐」等,農家觀天象氣候變化,以預知來年的好光景。喜歡學武術的少年,要在冬至這天拜師學藝,古時稱為「看冬」之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沙發
老李 發表於 2007-12-25 03:02 | 只看該作者
冬至大過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2499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3
木工 發表於 2007-12-25 14:01 | 只看該作者
夏至汗漣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