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體制復歸」危及改革成敗

[複製鏈接]

910

主題

1579

帖子

88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ede10 發表於 2007-12-24 0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瞭望東方周刊》第51期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政策室副主任楊濤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呈現「體制復歸」的傾向,有幾個方面比較醒目。

  從財政運行來看,「體制復歸」的跡象逐漸突出。一方面是財政收支規模的擴張逐漸加快。其中財政收入增長持續超過GDP增長率,2002年,國家財政收入尚只有1.89萬億元,到2006年就接近4萬億元,今年預期突破5萬億元。以佔GDP20%左右的財政收入,加上2006年已高達7600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以及其他預算外收入,政府實際控制財源的比重,已接近1978年約31%的水平。

  財政收支規模雖不斷擴大,但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類支出增長緩慢,因而受到公眾的詬病。在總儲蓄中,近年來政府部門儲蓄不斷上升,居民的儲蓄卻不斷下降。

  另一方面,在財政管理體制方面,也有復歸跡象。1994年改革的目標是把共享稅作為過渡,最終分立起中央與地方稅體系。然而這些年來,非規範的共享稅卻從3個增加為12個,體現出從財政分權到財政集權的迴轉。由於地方稅收體系的弱化,地方政府近三分之一的支出,是由中央轉移支付來彌補,這實際上背離了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結合的原則,是一種向「統收統支」的舊體制復歸。

  就政府內部機構改革來講,也難以走出低效率重複的怪圈,對舊體制的弊端有所復歸。在精簡人員和機構的過程中,通常難以擺脫「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狀況。有些改革並沒有達到財政減支的目的,反而出現一定幅度的增支。國家行政管理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比許多國家都要高。

  總之,當前到了必須正視體制復歸的風險和挑戰的階段了,這也是關係改革成敗的核心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