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蘆笛: 東西方不同的酒文化價值觀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7-12-24 0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有同志指出,國人都喜歡吹自己是海量,確實是這樣。不但男人如此,連女人都如此。

記得有位後來到了英國的女作家(叫什麼名字想不起來了)寫了本回憶錄。該同志是四川重慶人,80年代上高中便和教師有了一手。大學自然是考不上,但天生有文學天賦(我看過她的中文小說,確實不錯,屬於天賦鬼才一類,只有女人才會有這種奇特天賦。男人一般習慣於邏輯思維,沒有這種無法想象的天資),便去寫小說,去北京魯迅藝術學院作家進修班之類混了幾天,此後似乎是在各地遊盪開廣交會,生活極度放蕩,經常把所有的人都喝到桌子底下去躺著,她還餘興未盡,云云。

我認識的工人哥們,即使不吹自己是海量,似乎沒有哪個承認他酒量不行的。對咱們來說,酒量似乎是男子漢雄風的表現,酒量低者似乎就不配稱男人。這倒有點像西方男人吹自己性能力如何超群出眾似的。但我見到的鬼佬,似乎沒人吹過自己酒量如何如何了不得。相反,你要稱讚誰誰能喝,人家還要竭力辯白,和可恥的 alcoholic (酒鬼)劃清界限。

這區別是怎麼造成的?我想還是文化傳統使然。

從雅文化而言,古代文人歷來把飲酒當成雅事。記得《世說新語》上吹噓竹林七賢的特立獨行,喝酒乃是主要事迹。某酒鬼醉了渾身燥熱,脫得赤條條一絲不苟的玉體橫陳。客人來訪,見狀大驚,他卻罵道,天地是我的屋舍,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怎麼走進我的褲衩里來了?魏晉年間讀書人喜歡耍嘴皮子練貧,稱為所謂「機鋒」。這酒鬼罵人家走進他的褲衩,自然要被視為幽默機智而又含有無窮「玄學」深刻涵義的警句。

又如李白寫下了大量詩篇,吹噓自己怎麼怎麼能喝,如何如何為了買酒不惜把「五花馬,千金裘」拿出去賣了。杜甫寫了《飲中八仙歌》,吹噓當代的八大酒鬼,甚至把喝酒和靈感聯繫在一起,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似乎從此成了文人風流的極端境界,為後人津津樂道。

俗文化也是如此。一部《水滸》,花了大量篇幅吹噓酒鬼。在文人看來,李白髮酒瘋乃是「天上謫仙人」的風雅極致;在江湖看來,魯智森醉打山門則是風雅的「草莽英雄版」,而武松連干十幾碗據說是「三碗不過崗」的劣質烈酒後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知道是不是如今國內嚷嚷的華南虎,山東不是華南也不是東北,是不是以前還有個華北虎?),則是豪放傲岸的「謫魔」版。

因此,能喝酒,乃至醉后在大庭廣眾下發酒瘋,無論在中國的上層還是下層社會,似乎都是一種風流韻事。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念甚至使文人連「使酒罵座」(喝醉了罵起同席的人來)都持寬容甚至讚賞態度,這在極度強調「禮」的「禮義之邦」還真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弔詭現象。

西方似乎從無這種價值觀,酗酒似乎從來被教會譴責,提到了宗教的高度。美國曾在很長時間內禁酒。誰要在大庭廣眾下喝醉了,就必然要引來公眾側目而視,尤其是在英國那種紳士國家。

英國酒店和美國不同之處,首先在於名稱,英國酒店稱為「pub」,乃是「public place」的簡稱.。一般不叫「bar」。後者一般是指某企業事業單位內部開的酒店,不對外開放。酒店之所以稱為「公眾場合」,乃是因為英國人不興串門子。改用酒店作公共客廳。大家上那兒主要是去和鄰居聊閑天的。由此便造成了酒店氣氛和美國的吧不一樣,很少有人喝醉了實行「武松打店」,因此酒店都有窗子,不像有的美國酒店搞的跟監牢一樣。

這倒不是說英國人比美國人有教養(我覺得一般水平確實如此,英美人的區別太醒目了,老美比較直率、粗魯、簡單,也比較可愛,英國人比較有文化教養、有禮貌、複雜,但也比較冷漠,無論是社會哪個層次似乎都可以這麼說。就連英語發音都體現了這區別),而是因為酒店在教堂衰落後,已經變成了最重要的社區社交中心。上那兒去多半要遇到熟人鄰居,發酒瘋引起的後果將是持續的。所以酒徒們自然要比較克制些,不至於大醉酩酊。

這就是為何稱讚鬼子酒量好人家要抵賴的原因,alcoholic(酒鬼)似乎和「吸毒者」一樣難聽,而drunkard (醉漢)似乎就是野蠻人的同義語。

丘吉爾是個老酒鬼,每天要飲大量烈酒,抽無數雪茄,經常在社交場合露出醉態來。一次他在派對上遇到了反對黨的Bessie Braddock女士。那太太察覺他喝醉了,便說:「丘吉爾先生,你醉了。(Mr. Churchill, you are drunk)」這在英國不是個簡單的事實陳述,隱含著責備,那意思就是說你竟然不能在大庭廣眾下控制自己,以致喝醉。丘吉爾當場反唇相譏:「貝西,你長得真丑,可我明早就會清醒了(And Bessie, you are ugly.  I''ll be sober in the morning.)」這話非常粗魯而且惡毒,那潛台詞是:我雖然喝醉了,但明早就會清醒,而你的醜陋可是改不了的。此話一直流傳到今天,似乎是被當成醜聞而非風流韻事。

或許因為把喝醉了視為野蠻行為,鬼子喝酒時不興大呼小叫,更不興划拳,無論在酒店裡還是派對或宴會(banquet )上都這樣。后兩者的社會功能似乎是借喝酒賣弄文雅,重點在於所謂「餐桌文化」,其實也就是傾倒廢話簍子,構成所謂intellectual intercourse (不知道該怎麼翻譯,「智交」?)

奇怪的是,儘管東西方在這問題上的價值觀截然相反,西方從來將酗酒視為嚴重社會問題,但東方遠沒有西方那麼多的酒鬼,很少聽說有誰因為慢性酒精中毒導致肝硬化,而這在西方很常見。東方的乞丐從來沒有酒鬼,而西方的乞丐有許多是要了錢去買酒喝。

有人把這歸結於白人比黃人的酒精耐受力高,即使這結論確有統計支持,我也不認為它能解釋西方的酒鬼怎麼這麼多。這似乎也不能完全用貧富差距解釋。我猜黃人和白人的遺傳區別決定了白人容易對酒精性飲料上癮,而黃人不是那麼容易,這和酒精耐受力完全是兩回事。例如本人的酒精耐受力偏高(不敢稱海量,反正我年輕時喝了一瓶二鍋頭也沒醉,反倒是在西方喝低度酒醉過幾次),喝時也有快感,還是能enjoy drinking的,但我不喝也完全可以,不會像很多鬼子那樣惦記。「耐受力」和「易上癮」大概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而鬼子的遺傳決定了他們比黃人更容易上癮。


(二)

有人說黃種人天生乙醇脫氫酶比較低,所以容易醉。誰說的?我看鬼子酒量小的有的是,黃人里也照樣有能喝的。我有個朋友自己曾說他的外號叫「喝不醉」,這當然可能是無恥自吹,但本人的酒精耐受力似乎要比我認識的所有鬼子都大,儘管我沒有喝酒習慣,完全是天生不會醉。

我發現自己這個天賦完全是偶然。上初一時,堂兄朋友結婚,帶我去蹭酒席。可我和他被安排在相隔較遠的兩席。主人給客人斟酒,自然也給我斟一杯。我小時很羞怯怕事,見人家喝,自己不敢不喝,生怕失禮,也不知道酒的厲害,學旁人一仰脖就喝完一小杯白酒。過了一陣主人來讓菜,自然又添滿了所有的空杯。我只覺得嘴裡火燒火燎的,眼淚都辣出來了,但生怕失禮,又接著喝。這次喝了半杯就辣得再也無法喝下去了,喘了半天才又喝完了殘酒。

過了一陣主人再度來讓菜斟酒,這次只有我的杯子是空的。他深感驚奇,再度為我斟滿,說:「小朋友,你可真能喝阿,沒事吧?」我羞怯地囁嚅道:「沒事。」接著又喝下半杯去。

這下全桌人都開始注意我了,紛紛議論。我非常不好意思,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該喝下去。正在這時我哥來了,他看見我拿著酒杯,立刻喝問:「你怎麼喝起酒來了?喝了多少?」我說:「兩杯半。」

「什麼?」他一下緊張得不得了,馬上跑到我面前來檢查我的脈搏,又問我頭暈不暈,是否噁心,哪兒不舒服。我說就是心慌,臉上燙,嘴裡辣,別的沒什麼。他立刻讓我到隔壁的床上躺下,說如果我想吐或是哪兒不舒服就立刻叫他,然後又回到酒席上去了。

我躺了半天覺得無聊,就又爬起來回原位去,吃了點菜,但已經知道酒是不能隨便亂喝的,便再沒喝酒。等到酒席結束我哥回去卧室找我沒找到,開頭還嚇了一跳,又趕快回來找我,看見我坐那兒就匆匆領我回家了。一路上還多次問我是否難受。問到後來我就不耐煩了,告訴他我一點事都沒有,連心慌臉燙的感覺都沒有了。

回去后我堂兄便告訴我家的人這事,說我年紀小小就非常能喝酒,可能不大正常。從此我就知道了自己有這種能力。不過始終沒有盡量使用這天賦,原因很簡單:我並不覺得喝酒有太大快樂,而且我的胃始終比較弱,雖然一般不會醉,但喝多了次日胃疼得要死,得不償失。

說是不會醉,也不盡然,只是酒精耐受量比較高一些而已。這輩子似乎大醉過三四次,要麼是因為空腹猛灌,要麼是喝雜了。這后一原因似乎無法成立:酒醉似乎該取決於酒精濃度,跟酒的種類有何相干?但我自己的體會則是確有相干。酒不光是個濃度問題,還有個後勁問題。別看鬼子的葡萄酒沒咱們的白酒度數高,但比白酒後勁大,喝時不覺得,引起的生理反應不像白酒那樣立竿見影,但正因為此,便能醉人於不知不覺之中,特別是喝雜了更如此。

我後來發現,其實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也不見得知道鬼子的酒文化,常把wine叫成「紅酒」,以為鬼子的「白酒」就是咱們的白酒。所以似乎還得在這兒「酒普」一番,當然是在酒鬼窖門前弄酒瓶。

以下所說都是我在作博士生時從大學里學來的。在那個大學,這點常識遲早要因耳濡目染而學會。頻繁舉行的宴會就不用說了,就連繫里搞的雜誌俱樂部(journal club)也是酒鬼聚會,參加者必須買酒買零食去,到時自系主任以下人人手持葡萄美酒夜光杯,鄭重其事地討論你主講的那篇論文。一來二去,我也就知道了點酒文化的ABC。

鬼子的酒,通稱是「愛爾可好」(),一般分為spirits,wine和beer三大類。

Spirits 就是烈酒,其實也是葡萄釀的,只是經過多次蒸餾,酒精濃度比較高而已,常見者有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等,一般都興兌蘇打水,特別是威士忌更如此。和國人不同,鬼子不大喜歡直接喝烈酒。本人不喜歡鬼子的烈酒,個人體會是威士忌兌上可樂口感比較好。

雪利酒(sherry)和馬爹尼(martini)的度數低於烈酒,高於wine,我覺得味道不錯,還挺喜歡的,雪梨酒主要作為開胃酒,有點甜味,通常在宴會開始前客人先在客廳里聚集,喝上那麼一杯。馬爹尼似乎是義大利酒(不敢肯定),越干越好。所謂「干」指的是含糖量,含糖越少則越「干」。

Wine 就是咱們說的葡萄酒。分為白酒(white wine)和紅酒(red wine)兩種。前者飲用前必須冷藏,後者則在室溫下。使用的酒杯因此也不同。兩者都不甜,越干越好,恰與國人愛好相反。乍喝時很不習慣,覺得有股澀味,喝多了就喝出味道來了。那玩藝乃是宴會上的主飲料,不像中國白酒那樣「打頭」,因此不知不覺就會喝多。喝了紅的又喝白的就更容易醉。我相當喜歡wine,無論紅白。

香檳其實也是葡萄酒,只是壓進了大量二氧化碳,度數似乎比一般wine要低,有股甜味。飲用前放在碎冰桶里,飲用時把它拎出來,用手加溫,此時酒瓶內氣體膨脹,把瓶塞綳飛,酒水混合著氣流衝出來,烘托喜慶氣氛。但我從來不喜歡喝香檳。除了在歡送某教授或慶祝誰誰拿到博士的派對上喝過幾次,自己從來捨不得買。

Beer(啤酒)似乎大家都熟悉。它不是葡萄釀的而是大麥麥芽釀的。主要有兩類:英國的ale和德國的lager,青島啤酒就是德國人帶去的lager。兩者的區別似乎是發酵溫度不同。因為在國內只能喝到德國啤酒,我出國后只喜歡lager,但後來慢慢也就喜歡上了ale。Ale因為發酵溫度高,含有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口感不錯。有種ale 叫bitter ,乃是苦啤,雖有苦味,卻有獨特口感,相當不錯。

除了這些正規酒外,還有雞尾酒(cocktail)和潘趣(punch)酒,前者是把各種酒混在一起,後者則是水果、果汁和wine、beer等等混在一起,似乎是英國人從海地帶回國去發展出來的。我非常喜歡。國人可能也會喜歡,因為它是甜的。

西方的酒文化,似乎比咱們的食文化還要博大精深得多。什麼場合該喝什麼酒,用什麼溫度serve,該用什麼形狀的酒杯,都有非常精細明確的規定。宴會上也不興划拳,主要是傾倒廢話簍子。這倒對我很適合。本人當工人時最恨划拳,每划必輸,而傾倒廢話簍子可是我的一絕,特別在灌了兩杯黃湯之後更是如此。所以我相當喜歡鬼子的宴會,特別是學校的正式宴會,交談對象都是博學多知的紳士淑女,可謂開口有益。

至於老河問中國白酒為何在西方無市場,我猜大概是因為中國白酒不符合鬼子的口味。須知鬼子和咱們的烈酒不但原料不同,製法也不同。李約瑟指出,古代中國人早就發明了從酵母菌中提出酶來直接用酶發酵,這種辦法可以將澱粉類原料的所有葡萄糖都酵解為酒精,製造出酒精濃度相當高的烈酒來。而鬼子是用酵母菌發酵,酒精濃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會殺死酵母菌,使得酵解中斷。所以鬼子製造烈酒不能一步到位,必須先釀出低度酒來,再通過蒸餾,把沸點不同的水和酒精分開,籍此提高酒的濃度。鬼子的烈酒都得需要這兩道工序才能製造出來。

很明顯,工藝不一樣勢必影響味道。另外,中國白酒多用糧食製造,而鬼子的烈酒一般是葡萄酒蒸餾而成,原料不一樣。葡萄含的芳香族化合物、果酸等等要比高粱玉米大米之類高得多,自然味道也就不一樣。

我猜中國白酒無法打入海外市場就是這個原因。當然只是外行胡猜,還待正宗酒鬼或曰品酒大師指正。

其實我個人覺得,中國的白酒一點意思都沒有,尤其是粬酒,整個一股藥味,倒是紹興黃酒很不錯。有次我蒙某位朋友招待,美美地喝了主人珍藏以待貴客的紹興女兒紅,坐在壁爐前對著爐火窮聊海吹,直到半夜,至今還在回味那美酒的滋味和與大著舌頭的主人瞎扯的情趣。

(全文完)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6 12:29 | 只看該作者
威士忌等烈酒實際上倒是和白酒有幾分相似, 只不過沒白酒那麼香罷了.
至於葡萄酒, 的確是配菜吃的好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