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 12月24日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4 02: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誕生(1901年)-----

    1901年12月24日,蘇聯著名作家亞曆山德羅維奇·法捷耶夫生於加裏甯州基姆雷市。法捷耶夫是無産階級文學的主要倡導者和理論家。
    他1918年加入共産黨,參加反對白匪軍的鬥爭,任旅政委。
    1921—1924年在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畢業後從事黨務工作。1926年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39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曾兩次獲得列甯勳章。1927年發表小說《毀滅》,描寫遠東一支遊擊隊的戰鬥曆程。這部書最早由魯迅翻譯成中文(1937年)。1945年發表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描寫烏克蘭青年反抗法西斯佔領者的英雄事迹,獲斯大林文學獎,1956年自殺身亡。



美國聯邦儲備開始(1913年)-----

    1913年12月24日,美國大約有213家國家銀行申請加入在威爾遜總統23日剛剛簽署的一項法令下産生的新聯邦儲備系統。這項新的聯邦銀行系統將提供銀行票據和信用卡,是在商業景氣時自動增長和營業量下跌時自動縮小的一種手段。
    通過建立12家聯邦儲備銀行,作為成員銀行的存款保藏處。美國現在即將有一個中央機構來為銀行服務而無需有一個諸如英格蘭銀行那樣單個巨大銀行。在簽署這項議案形成法令的時候,威爾遜總統使用了幾支金筆,並開玩笑地說:「我正在金子儲藏上簽字。」



蕭紅出版《生死撤》轟動上海文壇(1935年)-----

    1935年12月,女作家蕭紅的小說《生死撤》作為「奴隸叢書」之三,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蕭紅」筆名首次使用。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刻震動了上海文藝界。
    1934年10月,蕭軍和蕭紅由青島乘船到上海,兩蕭在上海舉目無親,他們給魯迅寫了信,很快就得到了回信。11月30日,他倆在內山書店第一次見到魯迅先生,蕭紅把《生死撤》的原稿交給了魯迅。魯迅親自動手,認真修改了全書,並將修改後的書稿交給了黃源,准備在《文學》雜志上發表。初到滬上,生活無著,魯迅多次借款資助他們。12月19日,魯迅在廣西路332號溧園豫菜館設宴招待蕭紅、蕭軍,並為他們引見了茅盾、聶紺弩和周穎、葉紫。魯迅囑咐葉紫作向導,把蕭紅他們介紹進了上海文壇。
    蕭紅的《生死撤》因為反映了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被審查之後不準出版。魯迅自己出錢出版了這部小說,並親自為之寫序,說這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應蕭紅的請求,魯迅還親筆手書署名,製版印在書上,書的封面是蕭紅自己設計的。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省新牆河至瀏陽河之間地區抗擊日軍第1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日,日軍第23軍為策應香港及南洋方面作戰,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由新牆河北岸向淚水之線攻擊,牽制中國軍隊,勿使其南下廣東。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司令長官薛嶽指揮下,決心以主力使用於湘北方面,誘日軍主力至瀏陽河、撈刀河之間,以反擊殲滅之。日軍第11軍於23日前集結於新牆河以北地區,其第6師團和第40師團推進至新牆河北岸進攻出發陣地。
    24日傍晚,日軍第6、第40師團渡過新牆河發起攻擊。25日,其第3師團也渡河攻擊前進。在該地防守的中國第9戰區第20、第58軍逐次遲滯日軍的進攻,並逐次向東側山地轉移,以誘日軍深入。26日,日軍到達汨羅江北岸。27日,日軍強渡汨羅江,猛攻當面中國守軍陣地。中國第99、第37軍依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逐次抵抗。至31日,日軍已進展至三姐橋、福臨鋪、金井一線。日軍在汨羅江以南取得進展後,判斷長沙方面中國軍隊兵力薄弱,故決定擴大戰果,迅速攻取長沙,並令各師團向長沙急進。據此,中國第9戰區決心以第10軍固守長沙,頓挫日軍進攻,其餘各部以長沙為目標,從南、東、北三面圍攻進攻長沙的日軍。
    1942年1月1日淩晨,日軍第3師團從槊梨市及東山附近渡過瀏陽河。2日,日軍第6師團也由架梨市渡瀏陽河。該兩師團日軍緊密配合向長沙守軍發起猛烈進攻。中國軍隊堅守陣地,與之反複爭奪,屢挫日軍攻勢。戰至4日,日軍進攻毫無進展,且傷亡慘重,補給困難。此時,中國軍隊之包圍兵團已分別到達指定位置,原守汨羅江、新牆河各軍切斷了日軍退路,形成對日軍的合圍態勢。在此形勢下,日軍於4日夜開始撤退,第6師團退向架梨市;第3師團剛准備脫離長沙戰場即遭中國軍隊截擊,被迫向第6師團靠攏、在槊梨市附近渡過瀏陽河。7日,第3、第6師團退至撈刀河北岸;第40師團向學士橋退卻。8日,第6師團在福臨鋪方向連遭中國軍隊圍攻,傷亡甚衆,在第3師團救援下才突出重圍。12日,日軍衝破中國軍隊攔阻,退過汨羅江北岸;15日,退過新牆河,固守原陣地,至16日恢複原態勢。此次會戰,曆時20餘日。中國軍隊傷亡3.1萬餘人。日軍傷亡56944人,被俘139名。但據日方資料為6000餘人。
    此戰,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堅守長沙核心陣地,合圍聚殲,動員敵後軍民破壞日軍補給線等戰法,取得長沙會戰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

英法軍隊撤離蘇伊士(1956年)-----

    1956年12月24日,英法軍隊雖然已於兩天前完全撤離,但蘇伊士地區仍然傷痕累累。在24日的聯合國會議上,埃及提出了一項要求「充分補償」的決議案。作為撤軍條件,英國希望聯合國立即清理蘇伊士運河,並支持自由通航。英國還建議以色列軍隊撤出加沙地帶,由聯合國來接管這一地帶。當初因開羅拒絕英法船隻的幫助而耽擱的沈船打撈工作,由於這天埃及已同意這種合作而即將開始。
    埃及在戰爭期間遭受重大損失。塞得港幾乎被夷為平地,運河已無法使用,人員傷亡慘重。但埃及也獲得了一項重大勝利。雖然英國泛泛地宣稱已挫敗了蘇聯的中東計劃,並結束了以埃之間的衝突,但他們的主要目標卻沒有達到。他們既未能推翻納賽爾政權,又未迫使其接受對運河的國際共管。



歐聯合發射「阿麗阿娜」火箭成功(1979年)-----

    1979年12月24日,西歐的「阿麗阿娜」火箭在法屬蓋亞那的庫魯發射場發射場發射成功。
    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在火箭發射成功后立即打電報給法國全國空間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同表示熱烈祝賀。賀電說:「這一成就是法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比利時以及它們的歐洲夥伴之間模範合作的結果」。
    「阿麗阿娜」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高四十七點七米,重二百餘噸,火箭的推力為二百四十五噸。這次發射是預定在1981年前為鑒定這種火箭的性能進行四次發射試驗的第一次。在今天發射成功之前,「阿麗阿娜」火箭的發射曾兩次因技術故障而推遲。
    這枚火箭是由歐洲航天局製造的。為了打破美蘇兩國在發射地球同步衛星技術上的壟斷,1972年,法國倡議西歐國家合作研製自己的重型火箭,得到了西德、英國、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十個西歐國家的贊同和支持,並共同參與研製,其中法國承擔了約百分之六十四的研製費用。西方通訊社認為,這次發射成功將使西歐國家「結束科學和通訊衛星依賴美國的局面」。

我國開始實行科技統計報告制度(1986年)-----

    我國以「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統計調查為突破口,開始建立科技統計報告制度。
    1986年12月24日,國家統計局為此召開了「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統計調查任務布置會。會議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統計工作是個薄弱環節,沒有做到科技統計工作制度化和規範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對科技工作的宏觀控制和指導。隨著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技統計工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此,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財政部聯合決定,首先從「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著手,建立科技統計報告制度。
    為建立這個統計報告制度,國家統計局等五個單位共同擬定了若幹規定及用於具體統計調查的《專題合同基層表》。規定提出,這一統計報告制度的基本任務是,對科技攻關項目的計劃執行、人員與經費投入以及成果的應用等情況,進行定期的統計調查和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實行統計監督,每半年統計一次。

北京地鐵折返線通車(1987年)-----

    1987年12月24日,首都人民盼望已久的北京地鐵複興門折返線,勝利建成通車。
    北京當時有兩條地鐵,一條是從蘋果園到北京火車站的一期工程運營線,另一條是從複興門經西直門、東直門到建國門的二期工程運營線。由於曆史上的原因,一、二期工程中間沒有折返線,如同「腸梗阻」,使地鐵環線不能環行運營,造成一期工程每天運送乘客達50多萬人次,處於「超飽和」狀態,而只能按馬蹄型線路運行的二期工程每天卻只有乘客4萬至5萬人次,處於「吃不飽」狀態。折返線建成後,一期工程地鐵列車可以在複興門折返,使環城線環起來運營,包括南環,全長24公裏,內外環對開運行,4分鍾間隔,環城一周40分鍾,乘客均可在站內互相換乘,每天開行436次列車,將大大提高運輸能力,方便乘客。預計環起來運營,日客運量將80萬人次,這對緩解首都地面交通擁擠狀況將起到重要作用。

天文學家推斷耶穌誕生日期(1987年)-----

    1987年12月24日,《泰晤士報》報道,天文學證據表明,耶穌基督降生於公元前5年的上半年,盡管聖誕節一直是12月25日來慶祝。
    英國達勒姆大學的理查德·斯蒂芬森在最近一期物理學通報上發表他的證據。
    聖·馬太的福音證明,希律王是在基督降生之後不久死去的。公元一世紀的猶太人曆史學家的約瑟說,在希律王死之前不久,曾發生月食。
    赫羅德大帝在位時期在以色列唯一可見的兩次月食發生在公元前5年3月23日和公元前4年3月14日。
    天文學家利用電子計算機對那個時期的夜晚天空進行了模擬試驗,以便觀察是否可見到聖·馬太福音中所提到的伯利恆星。
    因此,這家報紙說,天文學家的計算可幫助曆史學家來發現基督的降生日期。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12-24 02:41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