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地方大選舉 十萬幹部要離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12-20 0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1個省區市換屆改選,是中國政府和立法、司法、監督權全面更迭重組的序幕。

  在即將到來的新年1月份,中國大陸31個省區市將全部進行換屆改選,選舉產生新的省級人大主任、省市長(包括自治區政府主席)、政協主席、法院院長和檢察長。同時,各省區市參加明年3月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人選,也將在這一輪大換屆中全部選定。他們作為出席北京全國兩會的成員,將共同選舉產生新一屆國家正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等。這可以說是中國政府和立法、司法、監督權全面更迭重組的序幕,也是地方與中央管理體制換屆銜接的重大部署。毋庸諱言,中共最高領導層對此極為重視,中紀委和中組部均將選派督查組分赴各地,以確保換屆改選的民主、公開、公平、公正和廉潔。

  日前,政治局委員李源潮接掌后的中組部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領導班子換屆中,堅決防止和嚴肅查處拉票賄選等問題,以營造風清氣正的換屆環境。本月初,中共正式通報了河北省長助理李俊渠因違反換屆紀律被免職一事,期以讓各地官員引以為戒。據悉,李俊渠為爭取在下月省人代會上升任副省長,採取打電話、當面拜訪、請客、送禮等諸多方式,指使、縱容多人為其進省委常委班子推薦拉票,從而受到嚴厲的紀律處分。

  顯然,如果選拔幹部主要體現的是官意,而民意得不到充分體現,即使被選上的幹部有能力,也難以指望他更多地對老百姓負責、對事業負責,而只可能會更多地傾向於對上司上級負責、對提拔他的人負責。可見,這次換屆工作必須更多地重視民意、體現民意。防止在權力圈子內,由少數人選拔幹部的現象,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宗旨。

  值得關注的是,中共此次對各地的換屆部署,和以往有明顯不同,要求時間集中緊迫,所有省區市的會期全部要在一個月內完成,許多省市甚至安排在同一天開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全國兩會做準備。據悉,如此對全國地方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機關領導班子集中統一的換屆,表明中共推進幹部組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的決心。期以將這項工作長期地、穩定地堅持下去,通過以任期製為重點,推進幹部正常的升遷進出和交流工作的制度化,也讓幹部和群眾都有一個穩定的知情和預期。
  
  有學者指出,中國當前的幹部選拔體制是以政績導向,這意味著一個幹部會因為某方面的政績突出而被提拔。這也表明他非常適合現有的崗位。而不同的崗位需要不同的素質和能力,需要不同的勝任力。因此一個幹部因政績突出被提拔,他是否具備新的更高崗位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則是一個問題。可見,不僅要重視領導幹部的政績,還要重視其崗位的勝任能力。不僅要重視組織意願,也要重視個人意願。從而做到能崗相適、人崗相宜。這才是提拔使用幹部的科學方法。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實際存在一把手搞「家長制、一言堂」現象。如果不相應地努力完善和落實資訊公開、公民參與、責任追究等配套制度,這些問題可能難以簡單地通過換屆得到解決。要期待換屆后決策程式更加民主化、科學化,就是要解決地方黨委實際存在的書記辦公會議代替常委會決策的現象,通過減少副書記職數、明確常委的分工負責制,來擴大常委會職能,進而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水準,提高決策的效率和品質。誠然,一些擔任常委的政府副職以及部門領導如何從具體工作中走出來,站在全局角度考慮問題,並且敢於對自己不分管的領域表達意見,也是常委會決策體制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

  據估計,全國將會有大約十多萬幹部要在最近的換屆后,調離原有的崗位。各地換屆后的新班子成員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層次,彼並不很熟悉,再加上個人心態、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都需要逐步磨合,理順關係,統一思想,協調工作。還有,由於有更多的五十歲以下年輕幹部特別是「60后」一代進入省級官員的行列。同時,民主黨派在參與政府領導工作方面將獲更多進展。現今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中,有24個吸納黨外幹部出任副省市長或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超過80%。雖然年輕幹部文化知識比較豐富、理論水準比較高、思維活躍、有開拓精神,但是,他們實際經驗特別是基層工作的經驗不足,如何做好基層群眾的工作、協調利益矛盾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而一些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幹部實際工作經驗豐富,但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則需要進一步提升。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認為,地方換屆的幹部轉移調整,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涉及到編製、待遇、安置乃至培養等多項工作。

  實際上,換屆只是手段,是促進新陳代替、幹部正常流動,激發乾部工作熱情,合理配置人才資源,促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其最終目的是讓社會大眾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實惠。


來源:中評社社評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