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醫生也是醫改受害者?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7-12-11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forum.sinofrance.com/viewthread.php?tid=21104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http://www.ftchinese.com 專欄作家 魏城
2006年4月24日 星期一

……一位讀者還在來信中引用了一首「新民謠」:「強盜通常只在晚上作案,醫生卻在全天候搶錢;你把錢交給強盜是為了活命,你為了活命而把錢交給醫生;強盜作案時把自己打扮成魔鬼,醫生搶錢時把自己偽裝成天使……」
當然,這些來函者全都是醫療服務的使用者,而非醫療服務的提供者。

昨天,我首次收到了一位中國醫生的電子郵件,以下是這封郵件的全文──

「您好,請恕我冒昧地給您發這個郵件。
我是一名行醫20多年的醫生。
首先,我要向您表達的一個意思是,全國的醫生是這次醫改的直接受害者。各級醫療管理部門、尤其是衛生部,在制定政策時,全然沒有考慮到中國的現有體制和綜合國力,一味地強調『降低醫療成本、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卻沒有從財政上給予任何支持,就好像『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置全體醫務人員的利益於不顧,直接危害到醫務人員的利益,好像這個群體真的就是天使,是不用吃飯、不用養家、不用偕老撫幼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
其次,全國的傷病人員是這次醫改的最終受害者。由於媒體的不恰當的宣傳和鼓動,傷病人員誤以為好像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看病不要錢了,醫生只是服務員的代名詞了,自然存在對醫療服務質量、態度的極為不滿情緒,且逐漸增強。另一方面,醫務人員在醫改使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傷病人員存在誤解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精神壓力過大、工作態度消極、而且不可避免地出現為生計而做出的一些有悖於人情的事情。試想,當醫生的工作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患者痛苦、而是為了自保,醫療質量能保證嗎?不瞞您說,我和我的同事,在平時的工作中,滿腦子就是盡量不要幹什麼事情,能蒙就蒙、能騙就騙,視病人為瘟神,只想辦法趕緊把病人打發走,別在我這裡鬧事就行了。其結果就是醫患之間的矛盾加劇,直接導致後者的利益損害。
其實我們真是內疚,不斷的自責,可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不求有功,但求自保。
我們對衛生管理部門這種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為十分厭惡。國內外的醫生的地位是相當懸殊的。我們不求超越人群,只求公平。曾經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多次詢問,至今沒有發現一個人願意自己的後代繼續從醫,這是多麼可怕又可笑的結果。
有媒體不斷的宣傳,國家、省的GDP又有了多少多少增長,呸!關我們屁事呀,我們不還是一樣的那麼窮、那麼累!誰不嚮往好的生活?活該倒霉我們選擇了做醫生!」
為何不願後代行醫?

這封郵件至少傳達出兩個信息:一、醫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也要吃飯,也要養家;二、病人不是搖錢樹,醫患矛盾加劇,醫生也會感到內疚和自責。

其實,自從中國實行市場導向的醫療改革以來,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比公費醫療時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高,但如這位醫生所說,中國的醫生仍然不願意後代繼續從醫。這似乎說明,醫生並不是醫改的受益者,高收入也不是構成職業自豪感的最重要因素。

在西方,醫生收入相當高,雖不是收入最高的職業,卻是最受尊敬的職業;但在中國,雖然醫改后醫生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絕對談不上是最受尊敬的職業。中國中央電視台《時空調查》節目曾在去年10月作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94%的人認為醫生的聲望比10年前下降了,41%的人認為聲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另外,中國《社會學研究》雜誌去年第二期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對81種職業的社會聲望進行了排名,醫生排在第29位,甚至低於機關科長、政工幹部、銀行出納員和警察。

前述的那封讀者來信所說的「醫生不願後代從醫」,絕非杜撰。今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在廣東省衛生廳組織的座談會上,一些醫院工作人員引述調查數據說,90%的醫護人員不希望他們的後代從事醫護工作。
中國醫生社會聲望下降,顯然並不完全是醫生們的過錯。我想,沒有一個醫生學醫的初衷就是像那首「新民謠」說的那樣:「全天候搶錢」。然而,單方面地要求醫生實現道德完善來糾正目前醫改的流弊,也不現實,因為醫生也是人,也有經濟需求,醫療市場化並非醫生所願,如果能有一種機制保證他們的「體面」收入和「體面」生活,他們也不會「不體面」地乘人之危,盤剝患者。
一位中國醫生說的好:「當醫院的主管部門讓醫院掙錢的時候,院長可能讓下面的醫生都只管看病不管掙錢嗎?當院長把經濟指標通過制度細化到每個醫務人員身上時,醫生可能拒絕這種加在自己身上的醫商角色嗎?現在,在有些地方,醫院不但要掙錢養活自己,還要反哺一些職能部門,醫院在這樣的環境下能不言商嗎?」

「以葯養醫」 潛規則
中國醫療改革最為人詬病的一大流弊就是所謂的「以葯養醫」。據中國衛生部門提供的數據,2005年中國居民平均每人看一次病要花79元,住院要花2891 元,其中藥費分別佔60%和47%。這說明,藥費是醫療費用的最主要構成。而「以葯養醫」導致醫生和藥商聯手榨取患者的金錢,用網上一篇文章的話說,「製藥商通過和醫院的結盟,獲得了壟斷利潤;政府則成功地甩掉了醫療負擔的包袱;最倒霉的是病人:花了錢,卻消不了災。」
「以葯養醫」,使藥商成為賄賂醫生的奸商,也使本應治病救人的醫生變成「醫商」。但「醫」和「商」兩種角色天生存在衝突,醫生的良心便在這種衝突中備受折磨。前些日子,我在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節目中所看到的一個採訪,便凸現了一位中國醫生的角色衝突、良心發現以及勇敢、但孤獨的抗爭。
這個醫生叫張曙,是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的醫生,他也曾為病人開藥、開化驗單而拿過回扣,但未泯的職業良心促使他開始了長達10年的舉報征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舉報行動比作唐·吉訶德挑戰大風車──一個普通的醫生挑戰一套頑強的藥品潛規則。
這套潛規則就是:越貴的葯反而越好賣。因為藥商的利潤要靠醫生的處方來實現,而低價葯回扣低,甚至沒有回扣,醫生開方便不積極,於是,藥商就要想辦法給藥品包裝換一下,名稱換一下,然後重新申報,價格定高一點,回扣高了,醫生開方就多,這個葯也就因此「暢銷」。
張曙最初也拿過回扣,但後來感到,「醫生得一萬塊錢好處,病人就要損失10萬,這太缺德了,這事不能幹。」於是,他開始了10年毫無結果的舉報「長征」。最具諷刺性的是,一次上面派人調查,要求該醫院所有拿過回扣的人如實填表,但除了他一個人申明拿過回扣之外,所有其他同事都在表上宣稱自己從未拿過回扣。
談到他「戰風車」之舉的目的,今年51歲的張曙略顯疲憊地說:「我只希望,今後醫生吃飯是靠技術而不是回扣。」
顯然,中國應該找到一套能夠讓醫生「靠技術而不是靠回扣吃飯」的機制。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7-12-11 23:13 | 只看該作者
要研究為什麼中國現職醫生的絕對值在不斷的減少.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是全國病人減少? 還是不少醫生在改行?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