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有為] 德國鐵娘子不識時務非俊傑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2-8 1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法國總統薩爾科奇訪問中國滿載而歸,卻使德國朝野引發了一場針對默克爾訪華的大爭論。

  外長施泰因邁爾不滿默克爾8月訪華冒犯北京,指責她的「愚蠢外交政策損害了德國國家利益」。德國大企業家與銀行巨子擔憂中德關係變化影響雙邊貿易關係,有意要「默克爾向中國人磕頭」。德國外交政策專家則認為,德國被法國「撿了便宜」,默克爾已經處於「騎虎難下的境地」。

  薩爾科奇與默克爾同屬右翼保守政黨首領,同為歐洲政壇新秀,他們也同樣調整政策推行「價值外交」而向美國靠攏。但是兩者的對華外交與訪華之行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以圓融成熟的外交手段完滿實現訪華目的,揭開中法關係新的一頁;一個卻不識時務逆水行舟,給中德關係蒙上一片陰影。

  這種差別不能用法國人熱情浪漫與德國人求實刻板的民族性格來解釋,而是出於對中國形勢的評估判斷,外交智慧的運用,以及如何追求國家利益的政策選擇。

  法國總統看到有機可乘

  薩爾科奇在法國大選中也曾強調人權問題,但當他以總統身份訪華之前察覺中德關係生變而有機可乘時,就決定不讓人權部長隨行,把經貿問題放到首要地位。他稱讚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不提「中國威脅」而說「你們不必懼怕世界,因為世界並不怕你們」。他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表示堅決反對「台獨」,反對「入聯公投」。

  他在中國三天訪問的回報,是為法國贏得了總值300億美元的「空客」與核電站訂單,讓所有西方企業家望而興嘆。在中法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薩爾科奇從降落西安到離開上海,把整個訪問編織成為一首完美的中法友誼協奏曲。

  但是默克爾,這位從東德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轉變為資本主義德國總理的「鐵娘子」,卻用昔日的老眼光來看待已經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中國。她在北京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口吻聲稱,「人權對於我們來說極其重要」,「沒有人有權利把自己置於別人之上……人類尊嚴不可被分割」。

  這位德國總理在北京不打一聲招呼,回去之後卻在官邸堂而皇之接見達賴。接著又去印度訪問,宣稱「印度是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德印兩國具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與「很強的合作空間」。

  默克爾觀點片面與錯誤

  德國執政基督教聯盟黨最近推出的新亞洲戰略文件,清楚地表明了默克爾的政策思路,認為中國發展「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德國需要「聯合歐美和亞洲的民主國家來遏制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威脅」。

  這表明,默克爾雖說要改變「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其實還是在圍繞中國而轉動。只不過是從正面轉向反面,把中國從戰略合作夥伴轉為挑戰者來對待而已。

  默克爾如此改弦易轍,顯然是從片面與錯誤的觀點出發的。

  首先,人權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經濟人權是民生,政治人權是民主。誰都看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中國政府的努力,已經使中國發展超越了維持溫飽的階段,向小康社會邁進。

  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民主政治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人民享有的民主自由程度比過去已有很大變化。默克爾對中國經濟人權狀況明顯改善視而不見,卻以西方的標準來指責中國人權狀況,這是不公平的。

  其次,「價值外交」是用意識形態觀點與西方標準把世界劃分為民主與不民主兩個陣營,在國與國之間培植對立情緒。冷戰時期早已結束了,默克爾卻在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又重彈冷戰時代的舊調,有意製造意識形態的對立,這對促進國際合作與世界穩定是有害而無益的。

  三,今天的亞洲大國外交局面錯綜複雜。中美俄日印五個大國之間既需要相互合作以利經濟發展,又相互制約以防備未來變化。他們需要保持相互關係的穩定,也需要發展和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合作。

  但默克爾作為一個歐洲大國的首腦,卻跑到東方來在亞洲大國關係中插一杠子,扮演某種想拉一派壓一派的角色。這既不利於亞洲大國合作,也不會有利於亞洲與歐洲的合作。

  四,達賴喇嘛是前西藏宗教領袖,又是反對中國而長期流亡在外的政治人物。默克爾在德國總理府內接見達賴,不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私人行為,而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默克爾以「我想見誰就見誰」的理由來拒絕中國抗議與德國內部責難,其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不僅如此,德國輿論還提出這樣的指責:按照默克爾的「民主價值」認同原則,她將來是不是也會去認同號稱民主的台灣,而不惜違反「一個中國」的原則呢?

  默克爾當政不過幾年,但是在德國政壇與國際外交舞台上卻顯露一副咄咄逼人之勢,因而獲得了美國媒體的「政治女強人」稱號。但是拿她來與當年的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相比,無論智慧、能力、魅力、資歷與國際影響,還差得很遠。

  想當年撒切爾夫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會談香港問題,本來企圖以保留英國治權來換取中國收回主權,不意卻在鄧大人面前碰了一個鋼釘子。她心有餘悸,步出大會堂時在高高的台階上跌了一跤。

  柯林頓上任之初也曾經想以人權來制約中國,搞得中美關係十分緊張,但最後不得不放棄了以人權換貿易這張牌。在中國國力比過去強盛得多,中國人權狀況也有明顯改進的今天,默克爾卻反而想祭起這張牌來制約中國。

  除了說她這個二流「鐵娘子」不識時務,必然碰壁之外,還能說什麼呢?雖然她在內外壓力下已表白要保持中德良好關係,但只要「價值外交」方針不變,默克爾訪華之行留下的陰影是不會很快消除的。

·作者為華盛頓中國論壇社社長


《聯合早報網》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