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財富的革命 第二章 慾望之子(1)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2-5 2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連載:財富的革命   作者:阿爾文·托夫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財富擁有未來。儘管今天人們有著種種深切的焦慮和反對,但是在未來的數年中,這個世界可能創造出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財富。在全世界範圍內,這並非都被看成是一件好事。

  從古代的那些認為追求自給自足以外的財富就是反自然做法的哲學家,比如亞里士多德,到19世紀的那些認為財富就是侵佔的財產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直到今天的許多倡導「自願簡樸」、並且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詛咒的環境主義者,財富一直都聲名狼藉

  與美國法庭上的被告所不同的是,財富並不能被假定為無罪,但是財富本身卻是中立的。因此,在這個章節里,我們要說,在被判為有罪之前,財富本身是無罪的。關鍵的問題是誰擁有財富、誰沒有財富、財富的用途是什麼。正如墨西哥作家加布里埃爾·蔡德(Gabriel Zaid)所寫的那樣,「財富首先是各種機會的積累。」

  米飯和法拉利

  當然,某種形式的財富或多或少地被普遍認為是「好的」東西,比如健康,擁有一個關係親密、充滿愛意的家庭,被你尊敬的人所尊敬。儘管這些東西不容易被經濟學家們進行量化,但是沒有幾個人會否認這些就是「財富」。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使用中,這個詞(過於狹義地)通常指的是金融方面的資產,而且往往有資產過量的含義。對於一些人來說,財富的意思可能是擁有比他們主觀認為的需求多一點的財產,不管那種財產是什麼。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擁有多少的量都不算夠。在窮人中間,事物的主觀性就不那麼強了。對於其孩子就快要餓死的一位母親來說,每天擁有一碗米飯的財富都算是奢侈了。因此,不管財富這個詞是否還有別的什麼意思,但是至少在這裡,它不僅僅指的是擁有兩輛法拉利轎車。

  財富也不是金錢的同義詞,而這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區。金錢只是財富眾多的標記或者象徵表達意義之中的一種。事實上,財富有時候能夠買到金錢所買不到的東西。

  為了最充分地理解財富的未來(我們自己的財富或者別人的財富的未來),我們需要追溯到財富的根源:慾望。

  從迫切的需求到暫時的需要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慾望。不管是哪種情況,財富都是滿足這種慾望的完美的東西,這就像在皮膚癢處塗抹清涼油一樣。事實上,財富一次可以滿足的慾望不只是一個。我們可能想在客廳的牆壁上做些美學的修飾。例如在牆上掛上一幅畫,即使是一幅廉價的複製品,我們每次看到它時也會產生一種小小的愉悅衝動。這幅藝術品同時還可以滿足我們用自己高雅的情趣或者社會地位來愉悅來訪客人的慾望。但是財富也可以是一筆銀行存款、一輛自行車、貯存的食品或者是一份醫療保險單。

  事實上,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給財富下定義:它指任何財產,或是共有或是獨有,並具有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用途」——它給我們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安樂,還可以用於和其他形式的能夠提供安樂的財富來交換。不管怎麼說,財富就是慾望之子。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非常憎恨財富的另一個原因。

  掌握慾望的精英

  例如,有一些宗教就指責慾望的不是。禁慾主義的信念倡導人們在貧窮面前要消極順從,讓我們通過減少而不是滿足我們的慾望來尋求幸福。需求要少,不需用財富就能生活。印度漫長的歷史就是這麼度過的,但是它的人民卻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相反,當西方的新教興起時,該教義卻發出了相反的信息。新教不僅沒有壓制對物質的慾望,反而竭力宣講艱苦勞動、勤儉節約和講究美德。他們告訴教眾們,只要你按照這個原則做事,你就會實現你的慾望,即所謂自助者天助的道理。整個西方主要就是靠這種價值觀發展致富起來的。同時西方也發明了那個永久性的慾望機器——廣告,這樣就可以激發更多、更大的慾望。

  讓我們回到亞洲。前些時候,中國一位睿智、堅毅的老共產主義者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說過:「致富光榮。」從而將佔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積壓許久的慾望釋放了出來,使得中國脫離了長久的貧窮狀態。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沙發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2-6 04:4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慾望之子(2)

連載:財富的革命   作者:阿爾文·托夫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美國,電視節目不斷閃現著金融方面的忠告。電視屏幕上充滿了股票經紀人及其出版物,比如《金錢》(Money)雜誌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廣告。商業廣告片向人們推薦如何少繳稅,如何在股票市場上賺錢,如何在房地產業發家,如何在退休的時候回到充滿陽光的小島上安度晚年。洪水般的信息都在推崇慾望,並且使之合法化。
  僅在2004年一年,美國的公司就投入2 640億美元在報紙、雜誌、電視、無線廣播、直投郵件、商業刊物、電話簿和網際網路上,用於刊登廣告。2001年,歐洲最大的5個國家花費了510億美元,這並不算花在網際網路、直投郵件和其他幾個在美國被計算在內的廣告領域的費用。日本這方面的數字是360億美元。
  簡而言之,不管是通過禁慾主義、思想形態、宗教、廣告還是通過其他的方式,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所有的社會裡掌管慾望的都是那些精英——這就是創造財富的起點。
  很顯然,僅靠提高慾望的水平(或者說僅靠頌揚貪婪,而這種貪婪既不同於財富也不同於慾望)並不會使人變得富有。提倡慾望和追求財富的文化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財富。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那些倡導貧窮美德的文化通常能夠完全得到他們所倡導的東西。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6: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