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舊上海金融界的信用調查

[複製鏈接]

910

主題

1579

帖子

88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ede10 發表於 2007-12-7 1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民晚報       2007-12-02        邢建榕

       近代上海銀行、錢莊放貸,對方可以用實物擔保,也可以用「信用」派用處。問題是,銀行錢莊方面,因缺乏切實的調查研究,難以及時察覺相關變化,等到出了紕漏,已經悔之晚矣。俗話說十賠九不足,而且對方弄虛作假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或起初確實可靠,後來因經營不善,開始耍花腔,鑽空子,銀行防不勝防。
   
    因此,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上海金融界認識到,對企業及經營者的經濟實力、經營能力,特別是信用記錄進行調查,尤為重要。
   
    1932年中國徵信所在上海成立,才有了一家專門從事工商企業信用調查的機構,這也是中國第一家金融界聯合舉辦的信用調查機構。
   
壹  銀行界的醞釀
   
    1918年的一天,張嘉璈、李銘、陳光甫等人在上海匯中飯店相聚。這幾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新式銀行家,看不慣金融界一些不成文的「老法」。
   
    談到銀行、錢莊的放貸,因為一些工商企業不守信用,銀行又不注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致使銀行呆賬比比皆是,張嘉璈大發感慨:「銀行不調查下家信用,只講關係、憑面子、吃回扣,隨意放款,造成無數弊端。」
   
    李銘、陳光甫也吃過這方面的苦頭,表示贊同,認為可以設立一個聯合信用調查機構,專門為銀行進行信用調查。
   
    其時,信用調查機構有五家,全是外國人辦的,其中日本人三家,即上海興信所、帝國興信所、東京興信所;美國人二家,即商務徵信所、中國商務信託總局。
   
    華商信用調查機構,卻一家也沒有。
   
    章乃器,後來鼎鼎大名的七君子之一,當時在浙江實業銀行擔任襄理,已經在金融界嶄露頭角。他對成立信用調查機構極為熱心,也比較有研究。受張嘉璈、李銘、陳光甫等人指派,他與資耀華、張禹九、祝仰晨等一批銀行界「少壯派」一起,商量籌劃成立「合作信用調查機關」。
   
     信用調查機構,即徵信所的職能,究竟是什麼,章乃器有過一番通俗的解釋:「徵信所是一個信用調查機關。比方,甲商人要向乙銀行通融一點款項,乙銀行在允許通融之前,必然要知道甲商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財產有若干?他的事業發達嗎?他的費用太大嗎?他的過去的歷史怎樣?他的品性怎樣?他一向對於欠款的償還,準確而不失約嗎?他的家庭狀況怎樣?他所交的是哪一類的人……乙銀行要等到這種種的問題得到了滿意的解答之後,再斟酌情形給甲商人一個相當限度的通融。經過這種手續的放貸,自然就很穩妥。徵信所的職務,就是代乙銀行解答這種種的問題。」
   
    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資耀華也說:「銀行界歷來互相保密並非好事,應當有一個從事經濟金融信息諮詢機構,互通聲氣,互相補益。」
   
    可是,當時許多人不知信用調查為何物,不要說一般大眾,就是在金融界,也感到多此一舉,態度消極,故而信用調查機構遲遲未能成立。
   
    張嘉璈、李銘、陳光甫等人不得已,只好先在各自銀行內部成立信用調查機構。資耀華被陳光甫聘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調查部主任,專門負責客戶的信用調查。
   
貳  天津金融風潮
   
    1931年,天津發生了一場金融風潮。這一事件,倒催生了中國徵信所的成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天津有一家協和貿易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從美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從澳洲進口麵粉,而從國內出口花生、皮毛等農副產品。公司負責人叫奚東曙,是北洋政府執政總理段祺瑞的女婿,因而在天津商界路路通,很兜得轉,各大銀行、公司均趨之若鶩,爭相與其開戶往來。
   
     但這奚大公子,乃是一名紈絝子弟,喜歡擺排場,裝門面,出手闊綽,哪裡真有本事?時間一長,公司因經營不善開始走下坡路,最後竟宣布破產。但在此過程中,各家銀行、錢莊並不了解公司內情,也不作信用調查,僅根據其表象,還有他們精心偽飾的棧單,就大量放款,結果是有去無回,如中南銀行天津分行一家,在該公司倒閉前一天,還放款40萬元,加上以前放出的180萬元,共計損失220餘萬元。
   
    協和公司倒閉后,與之有關的銀行、錢莊均受慘重損失,天津金融市場岌岌可危。
   
     消息傳到上海,各大銀行受到極大震動。在陳光甫等人的鼓動下,大家一致認為,必須馬上成立一家獨立的中國徵信所,可以幫助金融業同行了解金融市場的變化及債務人的信用。各家銀行的信用調查,因為單打獨鬥的緣故,很難形成規模效應,而且各家銀行自行調查,必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容易被放款對象鑽空子。
   
    章乃器、資耀華、祝仰晨、孫瑞璜等人經過幾度磋商,徵得張嘉璈、李銘、陳光甫等幾位銀行巨頭的同意后,首先發起成立了一個研究信用問題的學術團體——中國興信所。
   
    中國興信所的目的,在於研究信用調查的方法,促進信用調查的技術,交換信用調查的資料,在時機成熟后,著手組織中國徵信所作為執行機關。
   
    1932年6月6日,中國第一家獨立的信用調查機構——中國徵信所正式成立。
   
    中國徵信所的主要業務是信用調查,包括工商企業、個人的身家、事業、財產和信譽情況等,並將所得資料加以整理,製成報告或出版物,提供各工商企業或委託人參考。
   
    其次是市場狀況調查,對包括金融市場、商品行情、交易狀況等進行分類調查統計,出版《每日商情報告》,並在調查的基礎上編製出版各類工商、金融行名錄、人名錄等資料。
   
     中國徵信所成立后不久,就向各客戶提供了邵萬生商號的經營情況報告書。該店是知名老字號,向來聲譽卓著,但一段時間因經營不善,出現虧空隱患,卻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等數家行庄仍有透支,徵信所在調查中了解到此一情況后,及時通報會員銀行,由於各行庄採取了適當的防範措施,減少了損失,並因此而轉變了部分行庄對徵信所的消極態度。
   
叄  徵信業務的開展
   
    中國徵信所採取會員制,原先發起創辦興信所的中國銀行、中央銀行和交通銀行等大銀行,這時轉為中國徵信所的基本會員。其他陸續加入的銀行、錢莊,則成為普通會員,按期繳納會費。
   
    會員的回報,是可以閱讀徵信所的參考資料,如果有需要,則可委託徵信所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當然另需交納費用。非會員也可委託調查,但費用高出會員許多,會員的調查費用,一般每次僅1元,非會員則在10元左右,英文報告再加4元。
   
    中國徵信所成立后,由祝仰晨擔任經理,下設調查部、文牘部、事務部、行名錄部,每部設主任一人。徵信所後來的業務,大部分就是客戶的信用情況調查,當時懂業務、會調查的人員不多,因此先從外商徵信所聘用部分有經驗的中國職員來所工作,為委託人提供信用調查報告。
   
     徵信所調查人員的素質很高,堪稱百里挑一。應聘者必須具備「商業經驗、流利口才、誠摯態度、機變能力、耐苦精神、商是常識」等六項條件,缺一不可,凡染有賭博、懶惰等不良習氣的人,一概不用。招聘調查人員,也按此六項條件衡量,考試合格者,往往在百分之一左右,可見對調查員的考核相當嚴格。
   
     徵信所人員最多時達七八十人,但專職調查員僅10餘人,每人負責數個行業甚至數十個行業的調查方向。但面對如此大的調查範圍和業務量,人員根本不敷使用,因此徵信所還聘請了大量的特約調查員。許多專跑經濟的記者,也成了徵信所的兼職調查員。一些行業內的資深人士,也受聘擔任諮詢工作,他們往往是業界內的代表人物,對整個行業情況了如指掌,如棉布業的葉笑山、花紗業的穆藕初、綢緞業的蔡聲白、化學業的方液仙等。
   
    徵信所每天收到的委託調查有二三十件,一年內交出的調查報告,約有八九百份,從創辦到1936年7月,共發出調查報告3萬份。
   
     按規範,調查工作須按照調查、複查、審查三步程序進行。對調查對象,不管是否熟悉,也不論好惡,一切從頭做起,對事不對人。為保證質量,調查的人,不知複查的人是誰;複查的人,也不知調查的人是誰,只憑徵信要求,客觀公正,儘力而為。一般信用調查,7天交稿,特急的3天交稿,放款額小的,也是3天交稿,效率極高。
   
    初稿交出后,先複查,再由核查人員嚴加審查,經過這三重手續,一份信用調查報告才算完成。
   
    中國徵信所的個人信用調查報告,內容包括個人簡況、家庭狀況及社會關係、收入及開支狀況、個人信譽等,以王際昌的信用調查為例,可見一斑:
   
     「品性:富有才幹,行跡不儉;生活狀況:衣履奢華,食性優裕,出入以自備之包車代步,交際廣泛,微聞有不良習慣;每年開支:浪費無度,雖進益不菲,仍有入不敷出之虞;現有財產:不治生產,金錢到手輒盡,目下已進入破產狀態。據接近王君者雲,王君進益雖豐,而開支亦巨,目前恐無甚資產。」
   
    儘管王君是美國留學生,還是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但銀行方面接到這樣一份信用評估書,恐怕不會向此人放款吧。
   
    也有相反的事例,口碑不佳者,經過徵信所一番明查暗訪,證實情況並不盡然,等於為其「平反」,銀行放款有了依據,雙方皆大歡喜。
   
肆  從鼎盛到衰落
   
     由於徵信業務的開展,對各行庄切實有益,開辦半年後,徵信所已有基本會員29家,普通會員67家。後來隨著業務範圍的擴大,滬上中外銀行、錢莊陸續加入,截至1935年底,中國徵信所已有會員154家,其中包括30餘家外國銀行及洋行,如滙豐銀行、花旗銀行、卜內門洋行等,均屬會員。在中國徵信所的擠壓下,幾家外商徵信所門庭冷落,相繼倒閉。
   
    從相關材料看,外商銀行或洋行對信用調查的熱情,要超出華商銀行、錢莊,中國徵信所的信用調查委託人,一大半都是外商銀行和洋行。
   
    1935年5月,中國徵信所改組為股份制公司,經選舉產生的董事11人,監事3人,章乃器被推選為董事長。不久,章因參與抗日救亡活動被迫離開金融界,后成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他早年的金融活動卻湮沒無聞,鮮為人知。
   
    章乃器離開后,徵信所改由孫瑞璜擔任董事長,他也是當年的創辦人之一。
   
     抗戰爆發后,許多工商企業或遷往內地,或毀於日寇的炮火。維持下去的工商企業,投機性質日趨濃厚,在這種情況下,信用調查失去了依託,中國徵信所的業務可有可無。戰後,又受官辦的聯合徵信所競爭,相關業務流失大半,勉強維持至上海解放,中國徵信所才宣告結束。其歷年積存的上千卷行業、公司或個人調查報告書,現在全部保存在上海市檔案館,成為近代上海極富歷史價值的一座資料寶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7: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