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弱國無外交 何應欽曾兩次受日本軍官羞辱(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2-6 0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2/1205_335_322016.shtml
2007年12月05日 15:02中國經濟網  

核心提示: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當年何應欽作為中國駐華北最高長官,卻兩次受到日軍軍官的侮辱,這不過是積弱積貧的舊中國在外交上羸弱的一個縮影而已。




何應欽

取代張學良統領華北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政府的軟弱讓日本得寸進尺。1933年初,為了完成建立「滿洲國」的侵略計劃,割斷東北抗日武裝與關內的聯繫,為奪取全中國做準備,日本派軍隊向熱河(現河北、遼寧和內蒙古交界地帶)進攻,日軍在山海關遭到張學良的手下何柱國部隊的還擊,這為「長城抗戰」的開始。

「長城抗戰」開始后,蔣介石派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羅文干、內政部部長黃紹竑等人,浩浩蕩蕩專車北上。表面上看,好似南京政府很重視「長城抗戰」,全力支持張學良,實際上卻另有含義。比如何應欽表面上似乎是作軍政上的支援,其實是要取代任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代理委員長的張學良,統領華北各省軍隊。

何應欽一行於2月28日凌晨抵達北平。幾天後,就傳來消息說,熱河省主席、酷愛老虎的湯玉麟對日軍一槍不放,先是把200多車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運到天津租界,后又於3月4日率部下逃到承德。

手下棄陣地逃跑,張學良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向南京政府引咎辭職。於是,何應欽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北平軍分會的代理委員長。

何應欽盡顯「婆婆心腸」

何應欽當上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后,因長城戰事日益緊迫,加強了北平的戒備。除了調部隊布置城防外,何應欽還宣布北平城夜間戒嚴。

當時,日本在北平已設有公使館。東城區蘇州衚衕一帶,是外僑尤其是日僑活動的地方,他們不守中國駐軍的戒嚴令,經常到處遊盪。

戰後,酒井隆作為戰犯被押上法庭。



一天晚上,日本駐北平公使館的武官酒井隆喝得醉醺醺的,在蘇州衚衕一帶東遊西逛,受到中國哨兵的盤詰。酒井隆感到很沒面子,當場向哨兵揚言:「要找你們最高長官理論。」

第二天,酒井隆帶上兩名全副武裝的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闖到新華門,聲言要到居仁堂面見何應欽,抗議「中國士兵對日本軍人的無理」。中國憲兵按照制度,要求酒井隆單獨進去見何應欽,隨來的兩名日本士兵不得入內。酒井隆不同意,大鬧起來,居然毫不知恥地當眾解開褲腰帶,對著居仁堂的照壁撒尿,顯出一副流氓無賴嘴臉。

憲兵無奈,只好進去請示。結果,何應欽竟然同意酒井隆帶士兵入見。當酒井隆向何應欽提出所謂「抗議」時,兩名全副武裝的日本士兵緊跟左右,絲毫沒把何應欽放在眼裡。何的自尊心顯然受到了傷害,稱酒井隆的舉動是「毫無外交禮儀的粗野舉動」。酒井隆狡辯稱頭天晚上中國哨兵對他進行「人格上的侮辱」,要他下跪,並想拿大刀砍他。他在北平的生命「沒有保障」,所以外出不能不帶士兵隨行。何應欽聽了酒井隆的信口胡言,竟然向其道歉解釋:非常時期採取非常行動,也是出於保護各國人員生命安全的考慮,請多多理解。最後,酒井隆得意洋洋而去。

酒井隆走後,何應欽命令北平軍警,以後對外國人,尤其是日本人要「客氣、禮貌」。何應欽私下裡被人稱為「何婆婆」,除了說他辦事優柔寡斷外,還指他涵養好,有「婆婆心腸」。然而「婆婆心腸」施於敵人,不能不令人齒寒。

既然中央派駐華北的最高官員都如此窩囊,前線將士的士氣和長城抗戰的結果是不難想見的。果然,悲壯的長城抗戰僅堅持了兩個多月就全線放棄了。1933年5月31日,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這個協定事實上承認了偽滿洲國,默認了以長城為「國界」,同時長城以南的華北廣大地區劃為非軍事區,中國不得駐軍,而日軍卻可以隨意出入,日本因為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暫時停止了軍事進攻。



梅津美治郎

酒井隆脫鞋又小便

在《塘沽協定》簽訂兩年之後,日軍又製造事端,想使整個華北「特殊化」。1935年5月2日晚,由日本陸軍特務機關資助的天津《國權報》社長鬍恩溥在天津日本租界內被刺身亡。5月3日凌晨,另一個與日本有關係的天津《振報》社長兼偽「滿洲國中央通訊社」記者白逾桓亦在日租界內被刺殺。5月29日,已任華北駐屯軍參謀長的酒井隆放出話來,稱二人之死是國民黨藍衣社所為(日本戰敗后,酒井隆供認二人之死是其策劃的)。

6月9日,酒井隆約見何應欽,就胡、白被殺事件,向何應欽遞交了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擬訂的「備忘錄」,要求國民政府憲兵第三團、軍委會政訓處等撤出華北。以上機構都是蔣介石為加強對華北的控制而設,阻礙了日本使華北脫離國民政府而實行「自治」的陰謀,因此為日軍嫉恨。酒井隆還要求國民黨中央軍撤出河北,並罷免對日本態度強硬的河北省主席于學忠。

事關重大,何應欽忙向蔣介石報告,並在此後第13天,分4次與酒井隆當面交涉。6月10日,何應欽第4次與酒井隆面談協商此事時,酒井隆又使出流氓無賴的手段,他把鞋子脫掉,放到談判桌上,然後盤腿坐在椅子上,並不時地用佩刀敲打桌子,要求何應欽按照日方擬訂的條約簽字。何應欽沒有應允,酒井隆竟大發脾氣,罵罵咧咧地出了門,沒走幾步,即解開褲帶,不避周圍眾人,當院小便起來,弄得何應欽哭笑不得。

何應欽為避免日方的糾纏,於6月13日回了南京。但日方如影隨形。終於,經與日方秘密會商,何應欽於7月6日正式復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對「所提各事均承諾之」。何、梅二人往來的備忘錄和復函就是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12-6 02:12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2-6 06:22 | 只看該作者
一代梟雄何應欽生平簡介(一)

  【何應欽】(1889—1987) 字敬之。祖籍江西,生於貴州興義。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黔軍歷任營長、團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1924年春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參謀。不久,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后兼教導一團團長,成為蔣介石的親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1926年任第一軍軍長兼黃埔軍校教育長。同年7月率第一軍參加北伐。1929年任國民黨海陸空司令部參謀長。在國民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剿共」軍前線指揮。參與對中央蘇區的一、二、四次軍事「圍剿」。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主張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投降,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1933年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與日本簽訂出賣國家主權的《溏沽協定》、《何梅協定》。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后,暫代總司令職,主張「武力付伐」張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的軍制、計劃和指揮。1941年和蔣介石一起策劃了皖南事變。1944年任中國陸軍總司令,指揮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戰。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慶行營主任,后赴美任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中國政府代表。1948年回國,支持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內戰,任國防部長。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時,一度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旋即辭職。後去台灣。1950年任蔣介石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兼任國民黨中央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中華民族的宏偉版圖上,興義地處黔西南的一隅,不但邊遠,而且偏僻。然而,在這塊昔日貧瘠的土地上,卻意外地湧現出一批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堪稱一代梟雄。何應欽,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暴發后,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后,再到日本就讀,1916年秋回國,到貴州任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1924年赴廣州,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1934年授一級上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 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山裡「鄉巴佬」 東洋留學生
  何應欽生於1890年4月2日(農曆庚寅年閏二月十三日,清光緒十六年)。其祖輩於清朝中期由江西臨川隨軍出鎮貴州,后移居興義,由行武轉為經商兼事農耕,先後落點於黃草壩、捧乍,最後定居泥凼的風波灣。
  生於農村大山深處的何應欽,自幼身體強健,7歲發矇就讀於泥凼私塾,勤奮好學。1905年16歲時,一天下午放學回家,見家中無人,於是在樓上玩其父的毛瑟槍,不慎走火,打穿屋頂。他怕父親責罵,急忙跑到附近親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個人單獨跑到縣城,適逢縣裡高等小學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起了。入學之初,城中士紳子弟見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腳草鞋,舉止隨便,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娃,於是稱其為「鄉巴佬」。何性格倔強,根本不把這蔑稱放在眼裡,只一個勁刻苦學習,暗中與這些城裡士紳子弟比個高低。同時,鍛煉身體風雨無阻,因之教師們對其印象很好。
  1907年冬,正值貴陽陸軍小學在全省徵選學生,何與同班同學魯屯人李毓華、則戎新場人李儒清等同到貴陽,考起該校。1908年,他又與二李一起被選送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次年秋,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留日學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績應選,入日本振武學校。昔日的「鄉巴佬」,成了東洋的留學生。
  黔軍作將領 被逐走昆明
  何應欽在日本振武學校讀書時,蔣介石以「蔣志清」之名就讀於該校,只比何高一級。何在學習期間。一面接受軍事教育,一面留心日本文化,並開始接觸到反清革命思想。當時留日學生中,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者達數百人,何也加入了這一革命組織。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日本后,何與其他同盟會員回國,與蔣介石同在駐節上海的陳英士(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先後任科員、連長、營長。討袁失敗后,何再次東渡日本,繼續學習。結業後轉入日本士官學校27期步科。
  1916年秋,何應欽在士官學校畢業后,正逢貴州督軍劉顯世創辦講武學堂,劉電囑其子劉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聘任何等數人回貴陽,為劉訓練新軍。何經劉顯世和任黔軍總司令的王文華(電輪)的保薦,任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兼學生營營長。何回黔后不久,即取得王文華信任,引入心腹。其原因是王之妹王文湘尚未與人訂婚。王氏家人原屬意於李毓華,但何與劉顯世親侄、王文華之妻弟劉愨昌關係很好,又是少年時同學,因之劉愨昌於王文華之母(劉愨昌之姑母)前,經常說何好話,使之一家對何有好感;再加上何在王文華麾下辦事勤謹,無煙、酒、賭博及女色之愛好,家庭也是有根基人家,遂決意與何議婚。何應欽因此遂與劉顯世之甥女、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於1917年4月在貴陽結婚。在當時興義系軍閥內部,以王文華為首的「新派」與劉顯世為首的「舊派」內訌中,何成了「新派」的骨幹。當時貴州政局中,由於王掌握了軍隊,實力雄厚,何在短短的近兩年時間裡先後當上了貴州講武學校校長、省會警察廳廳長、全省警務處處長、第五混成旅旅長等要職。何善抓機遇,在「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他組織了「少年貴州會」宣傳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又發起召開貴州國民大會,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反對巴黎和會及北洋賣國政府。
  1920年11月,何參與和直接指揮了「民九事變」,與王文華一起迫使劉顯世交出了貴州大權。1921年3月,王文華在上海被仇家刺殺身亡,黔軍5個旅長各自為政,何旅兵弱,遂被二旅旅長、安順人谷正倫、警衛團團長、興義人孫劍鋒逐出貴州,於1921年底奔赴昆明,滇軍總司令顧品珍聘何為高等軍事顧問。因劉顯世被逐出貴陽,對何異常寒心,在昆明囑其子侄收買刺客用槍將何應欽胸部和腿部打傷,何隨身副官救護入法國人辦的醫院搶救脫險,休養半年後離雲南赴上海,在其內兄王伯群(王文華之兄)家中繼續養傷、賦閑。
  黃埔當教官 得志上青雲
  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國民黨經過改組,出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局面。孫中山命廖仲愷、蔣介石等籌辦黃埔軍校,四處延攬人才。孫中山由廣州派人到上海,經王伯群等人介紹,徵求何應欽意見,何表示願赴廣州。來人電告孫中山,孫複電表示歡迎。何遂束裝赴粵,在孫的元帥府任參議。何因與蔣介石既有「同學」、「同事」的關係,又在貴州辦講武學校頗有名氣,於是被蔣看中,因之參與軍校籌建工作。到6月12日,黃埔軍校成立,何被孫中山授以少將軍銜,任命為黃埔軍校總教官。何工作勤勉,待人隨和,有標準軍人風範,對蔣恭順,因此頗受蔣賞識。
  何在任教官時,參與討平廣州商團叛亂。9月初,軍校學生編為兩個教導團,10月12日蔣委託何兼本校第一教導團團長;次日,廖仲愷、蔣介石又任命何為軍校教務處代理處長。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蔣介石率兩個教導團討伐。何帶的第一團連戰皆捷。陳部所屬林虎,勾結滇桂軍閥襲擊何團。何當時癲癇病發作剛過,即親率團部勤雜人員向敵衝鋒。蔣與蘇聯顧問加倫將軍在高處觀戰,見何奮不顧身,對何備加讚賞。
  此役勝利后,加倫即將列寧贈給他的佩劍轉贈何作紀念。后兩個團合編為第一旅,何升任旅長。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何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將所屬軍隊編成國民革命軍,黃埔學生軍編入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師長(周恩來為該師黨代表),9月,陳炯明再次兵變時,國民政府派兵第二次東征。蔣為總指揮,後分三路,何應欽、李濟深、程潛分任各路指揮。何部多有建樹,深受國民政府讚賞。何於11月5日出任潮汕善後督辦;12月10日,升任第一軍軍長兼潮梅綏靖委員、軍校潮梅分校校長。在反共的「中山艦事件」后,又出任黃埔軍校教育長。
  1926年7月國共聯合北伐,何任第一軍軍長,何的一部分實力保廣東根據地,大部分兵力向閩浙攻擊。9月,北伐軍全力在湖南初戰告捷,東向長江下游5省。10月,福建都督周蔭人傾巢西移,企圖竄犯潮梅,何乘機率部襲擊周總部駐地永定,取得全勝后揮師繞道,兵分5路,在鬆口攻周軍主力,俘敵師長以下4000餘人,蔣去電嘉勉,電匯銀元2萬犒勞將士,升何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12月占福州,進閩北,控制福建全省,何任該省臨時政治會議主席,又乘勝進軍浙江,攻克杭州,后在南京外圍迂迴作戰,等到二、六軍去強攻南京后開入城內,搶佔有利地勢。
  蔣介石為消滅共產黨,4月2日在東路軍指揮部召開反共會議,研究反共方案。何在會上極力支持,主張消滅共產黨。4月9日,何在南京直接調兵解除了林祖涵(林伯渠)所率的第六軍3個主力團武裝,包圍江蘇省黨部和省總工會,逮捕了部分革命者。次日何又令軍警強行解散南京共產黨支部,逮捕全體共產黨幹部。4月12日,何的東路軍26軍在上海對工人糾察隊進行突襲,這就是震動全國的「四一二」慘案。這年5月,繼續北伐,由蔣和李宗仁、何應欽分任各路部隊指揮官。何於5月19日北渡長江,遭到張宗昌、孫傳芳直魯聯軍反攻,何、李遵蔣之命,退到長江沿線。
  反蔣遭忌恨 起用更賣力
  此時竊據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於7月15日通電反共反蔣。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有矛盾,公開逼蔣下野。何應欽此時判斷失誤,以為蔣樹敵太多,已四面楚歌,必敗無疑。於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宮。這樣,蔣只好下野。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而何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蔣事後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是蔣、何的第一次矛盾。
  蔣下野后,由何、李、白組成軍事常務委員會,對國民革命軍實行集體領導。何、李擊退孫傳芳、唐生智等對南京的進攻。1927年11月10日,蔣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預會通過決議,敦請蔣復職。蔣復職后,於1928年2月,不與何應欽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蔣直接去何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職,將軍隊編為4個集團軍,蔣自任總司令。
  何應欽對蔣介石是有功的。蔣離不開何,何更離不開蔣。當何在白崇禧迫蔣下野時態度曖昧,蔣復職后一怒之下撤了何的一切職務,后又經別人圓場,蔣才又委何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何肚裡有氣,託病於杭州附近莫干山。蔣親自跑去對何說:「我離了你,沒有問題,照樣幹下去;你若離開我,就無辦法。」何權衡利弊,只好隨蔣到南京就職。
  這年6月,北京政府被推翻。為了收編北洋軍隊,蔣於10 月任命何為訓練總監,下月又被調為裁軍委員會主持工作。在國民黨三次全國代表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委員,旋被任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后又出任開封、鄭州、武漢行營主任。何被蔣踢了一腳,此時又受到蔣的寵信,因此對蔣更加感激涕零,決心「將功補過」。他主持軍隊工作時,利用編遣、整軍之法,忠心地為蔣兼并異己,擴充嫡系,南征北伐,馬不停蹄。1929年,其父何明倫去世,此時正逢蔣馮閻中原大戰,何一直在前線督軍,無暇回興義奔喪,蔣深為感動,親往設在南京的何父靈堂祭弔,並親筆寫了讚辭,使何深受感動。1930年3月10日,何當上了蔣的軍政部長。6月,李宗仁攻長江,何坐鎮武漢指揮,將李擊退;朱德、彭德懷乘蔣桂戰爭之機率部攻長沙,也遭到何部鎮壓。
  何在軍政部長任上一干十多年,對國民黨的軍制兵制、軍需後勤、國防設施等建設有所籌劃,並實行了徵兵制度,軍需獨立等一些措施,為國民黨軍隊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在官場中較少舞弊,不敢培植私人勢力,蔣因此對何很有好感,在國民黨中博得「恭謹廉潔」的名聲。
  「圍剿」遭敗跡 「攘外」又「安內」
  1931年2月,何應欽任南昌行營主任,指揮部隊對湘贛地區共產黨人和人民武裝進行第二次圍剿。但紅軍在15天里連打5個勝仗,打垮了他的15個師。當時蔣剛當上「國民政府」主席,心緒頗佳,不僅未責備何,反而任其為前線總指揮,兼國民黨空軍司令,蔣親自出馬任第三次圍剿紅軍總指揮,但最後仍慘遭失敗。
  這年秋,日本在東北製造「9.18」事變,侵佔東三省,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堅持其對外屈辱、對內慘殺政策,於1932年春任命何為湘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但因日軍進逼華北,蔣認為何與日本關係素來較好,能調和日本人口味,於是命何去職北上,出任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1933年1月,日軍佔領熱河,突破長城防線。何等表面上協助張學良阻止日軍進攻,實質上是欲取而代之。3月12日,張學良辭職,何應欽繼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秉承南京政府「一面抗日一面交涉」的「國策」,和蔣「有言抗日者殺無赦」的密令,所以,雖然集中了幾十萬軍隊,卻被一二萬日軍擊敗,退到北平附近。5月31日,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停戰協定》。
  日軍佔領大片領土后,國民黨中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在共產黨的倡導和支持下,響應民眾呼籲在察哈爾成立了抗日同盟軍,收復了部分失地,但何卻調動約15萬兵力,配合日軍對馮等施加壓力,從內部進行分化瓦解,限令解散抗日同盟軍。8月5日,馮玉祥宣布下野,馮軍解散,對於仍堅持抗戰的吉、方部隊,何又令部隊在日本飛機支援下進攻。吉、方寡不敵眾,二人以失去自由為條件,換取全體官兵的安全和對傷病號的醫治而息事。次年冬,何組織軍事法庭,對民族英雄吉鴻昌進行審判后殺害。
  1933年11月,岡村寧次向何等提出備忘錄,要求「改善」華北局勢。經多次談判,恢復了華北與偽滿洲國郵電通訊和鐵路交通;1935年,日本為達到侵佔華北目的,先後製造了「河北事件」和「華北5省自治」陰謀計劃。6月10日,何同意日軍華北駐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的無理要求,將于學忠部隊調離華北,撤銷北平軍分會黨務政訓機構,解散抗日團體,禁止全國反日活動;7月6日,何又與梅簽訂了一個實現上述內容的文件,即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
  此後,何在北平已無事可作,遂回南京行使軍政部長之權。1936年6月,「兩廣事件」發生,粵桂軍閥以抗日為由逼蔣下台,由於何應欽等施加壓力,事件平息。9月,何以軍政部長身份兼廣州行營主任。
  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當時,何等主張打,孔祥熙、宋美齡等主張和,馮玉祥、李烈鈞等國民黨元老出於國家民族安危,支持主和派政治解決,一連幾個晝夜爭吵不休。宋美齡害怕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殺掉,一再央求何答應張、楊部分要求和平解決。可是何態度堅決,失聲罵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只知道救丈夫!國家的事,你不要管!」在何等的挾持下,國民黨通過了「討伐」張、楊的決定,授何負責軍事,代行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何一方面與日本駐華使館及桂系、四川聯繫,促汪精衛回國主持大計,對人事作出內定,一方面出任討伐總司令,調動兩個集團軍向西安推進,令空軍轟炸張、楊部隊。
  「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決,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蔣、何雖有矛盾,但由於相互之間的依存關係,在蔣回南京后,何仍留任軍政部長一職。
  1937年「7.7」事變發生時,何在四川主持整軍會議,即被蔣召回南京,商討抗日大計,並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在討論南京戰役計劃時,何等多數將領主張用20個團左右兵力,以殲日軍有生力量。但蔣未採納,結果大敗,造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1938年1月,何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軍制計劃和參與各個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作了一些努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2-6 06:25 | 只看該作者
就任總司令 衣錦還故鄉
  1940年10月到1941年年初,何應欽、白崇禧秉承蔣介石旨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取銷新四軍番號,審判葉挺、通緝項英等一系列反共事件。周恩來怒斥何「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1943年2月7日,何以參謀總長的身份,偕同史迪威等飛赴印度檢閱中國遠征軍,3月3日返抵重慶。何此行奠定了中國軍隊駐印訓練及遠涉緬甸叢林配合英美盟軍作戰的基礎。1944年11月20日,何擔任了近14年的軍政部長職務,被蔣介石的另一親信陳誠奪去。
  1944年12月2日,日軍竄犯黔南,到達獨山,準備進犯四川。當天,何由重慶飛抵貴陽,與谷正綱、張道藩等一起召開貴州軍政會議,研究對策,一方面準備省府各機關後撤至畢節,一方面配合美軍在貴陽又來一次「焦土抗戰」。但侵黔日軍只有3000餘人,只是一次演習。所以3天後即撤,何令中國軍隊追擊,失地全部恢復。25 日,何在昆明就任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統一負責西南各戰區部隊作戰、指揮及訓練,兼指導貴州全省黨政事宜。
  何在昆明訓練由美國提供裝備的36個陸軍師,再次受蔣委託指揮中央軍。昆明練兵集中了國民黨中央軍大部主力,是蔣的王牌。1945年1月底,中國遠征軍攻克緬北重鎮苗斯,與滇西的中國軍隊在滇緬公路會師。何於2月初飛赴該地,主持升旗儀式,后參與指揮了中國遠征軍的第二次入緬作戰。3月7日克臘戍,30日與英美盟軍勝利會師,第二次緬甸戰役勝利結束。
  何回昆明后,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美軍參謀長麥克魯少將等由昆明經興義到貴陽,在興義停留5天,這是他離開興義到貴陽陸軍小學以後,近40年時間第一次回到故鄉,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回故鄉。何到興義時,同歡迎他的人熱烈握手,對小學時的同學、故舊,直呼當年諢號,神態輕鬆活潑,感情真摯。當晚,縣政府舉行宴會招待其一行。何在席中暢談思鄉念舊之情,心情極為歡快。次日上午,興義各界在省中操場(現師專內)開會歡迎他。他會前一個多小時提前到達與陪同的省中校長和興義各界士紳,在校內各處參觀,指指點點;哪裡是他當年的教室,哪裡是寢室,不斷數落當時一些教師姓名和教學情況,也提到一些故去和健在的同學舊友,頗多感觸。他在歡迎大會講話中,以「勤」、「儉」、「誠」為題,現身說法,勉勵在場青年和學生。談到「勤」時說,當年在這裡讀書時,起早睡晚,全神貫注地讀書做作業,同學之間互相競爭,唯恐後人。「我的資質平常,但我能勤奮學習,可說是手不釋卷」。「人們叫我『鄉巴佬』,可我的成績也還能趕上別人」。談到「儉」字時,他說:「當學生時,穿的是粗藍土布,或是學校發的公服,吃的是學生大夥食。現在也一樣節約,不吸煙,不飲酒,不賭博」。他還說他30年來沒買過一畝地,在貴陽、重慶、興義沒有自蓋一間房子。談到「誠」字時他說他一生對人對事都以誠相待,不玩弄權術,故能得到各級的信任,泰然處理一切軍政事務,履險如夷,沒有出過大的亂子。他在家鄉人們面前高談闊論,表現出他正得勢時的志得意滿,極力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第三天,何乘小車到其泥凼老家住了一夜,旋即離開興義,經貴陽,到重慶。
  主持受降禮 出盡風頭時
  1945年3月底,何主持的陸軍總司令部策定打通廣州到海口的計劃,遭到日軍破壞;何即從4月初開始組織湘西戰役,首先督率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阻敵於雪峰山,命第二方面軍湯恩伯部攻擊日軍側背。5月初,又令陸軍全線反攻。6月2日,湘西會戰結束,殲敵萬餘。同時,他令二、三方面軍向廣西進軍,5月收復南寧、河池,6月克柳州,7月克龍州,復桂林。何在此期間曾飛赴前線各要點考察部隊情況,將陸軍總司令部由昆明推進到柳州,在南寧設指揮所。當何在南寧行署按計劃向廣州和雷州半島進軍時,8月10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2日,何由南寧飛赴昆明與美軍作戰司令麥克魯交換處理日軍投降意見;13日飛赴重慶,參加中美最高幕僚會議,聽取對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計劃及意見,其後核定有關事項並對各部隊下達準備出發命令;20日飛抵湖南芷江四方面軍王耀武部;翌日,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到達芷江,接受何給予的有關投降事宜備忘錄。27日,何令前進指揮所人員飛往南京,何亦乘飛機到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等地視察,並對各戰區司令長官指示處理受降事宜。
  1945年9月8日上午9時,由8架戰機護航,何應欽乘坐「美齡號」飛機從湖南芷江飛臨南京。第二天上午9時9分,在南京原軍校大禮堂舉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按照國際慣例及當時規定,受降儀式上,岡村等降將應在中國軍隊押送下帶指揮刀入場,親手交何,象徵繳械投降。但何卻在頭一天派人去徵詢岡村意見,竟然允許他不帶刀,免了繳械一幕。
  受降儀式開始時,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及陸、海、空軍上將顧祝同、陳紹寬、張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小林線太郎中將,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和艦隊司令官福田中將等人;東西兩側觀察席上有美國軍官和中外記者,中國官員湯恩伯、李明揚、鄭洞國、廖耀湘、谷正綱等人。日軍參謀長把日軍的編製、人數、裝備、駐地等清冊雙手捧交給何的參謀長肖肅毅。肖用一隻手接過清冊。接著是岡村寧次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岡村兩腿立正,彎腰低頭,雙手將降書送到何手裡。
  事前規定,日軍投降代表前後應向何敬禮三次,何不必還禮。但岡村向何交降書時,何禁不住起身還禮,使在場的中外記者及有關人員瞠目結舌。當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不但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東南亞戰區盟軍,包括蘇、越、朝、緬、泰等國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盡風頭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頂點。此後,他在國民黨中的官運就日漸式微,開始走下坡路了。
[   免職去美國 為蔣跳火坑
  1946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成國防部,何受陳誠等排擠,失去了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而由陳誠和白崇禧分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何僅任小小的重慶行營主任一職。10月18日,被蔣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一年多后,因國內反共戰場吃緊,何奉召回國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5月31日,又改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強大攻勢打擊下,以翁文灝為首的國民政府內閣總辭職,何抱著「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痛苦心情,不顧蔣和黃埔系的挽留,住到上海江灣陸軍醫院割痔瘡去了。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組織的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后直逼南京。蔣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總統。何考慮到如跟李在南京,勢必引起蔣的疑慮,遂以「避壽」為名去杭州。蔣深為感動,於3月12日何60歲生日前夕,派親信張群,攜其親手題寫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嘗」壽軸,及一封情辭懇切的親筆信交何,要何出任李宗仁政府行政院長,以便牽掣桂系。何感激涕零,明知臨危受命組閣無異於跳火坑,但為報蔣「知遇之恩」,於3月23日當上了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何當上行政院長后,提出了先簽停戰協定再行和談的主張,以便依託長江天塹隔江而治,保持江南半壁河山苟延殘喘。由於蔣暗中操縱,李宗仁政府沒有和談誠意,致使國共和談破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政府的滅亡。5月13日,何應欽內閣在廣州集體辭職,把爛攤子甩給了閻錫山的「戰時內閣」,他自己則先到香港,後到台灣。
  晚年遭冷落 懷念舊山川
  何隨國民黨殘兵敗將逃到台灣后,寓居台北牯嶺街,自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又當上了「總統」。何備受冷落,被排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只任一席中央評議委員;軍隊中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 一頂大而空的高帽子。
  官場失意,但他仍以「民間」方式繼續為蔣效力。他發起組織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當了幾年常委,便一直任會長;他又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一直掛副會長頭銜(會長為蔣介石);他又是台灣「道德重整會」會長,前後十次出國進行「國民外交」。八十年代后,他還當上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
  何晚年的「公事」無非是開會應景,發表講話,參加證婚、剪綵、葬禮等。其餘大部分時間是打橋牌、打獵、打高爾夫球、栽花種樹等。隨著年邁體衰,特別是「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何的注意力也逐漸從軍事轉移到台灣經濟文化建設上,提出不少建議,對台灣經濟文化繁榮非常關心。
  何比其他去台灣的國民黨元老們好的地方是生活不愁、家景不錯、心情樂觀豁達。他一生無子女,只過繼其弟何輯五之女麗珠為後。他的夫人王文湘,1917年在貴陽與其成婚後,雙方感情一直不錯。王於1952年被醫生診斷患有乳癌,發現時已屬晚期,病情惡化,無法進行手術治療,每年求醫都奔赴日本,直到1978年4月病逝。何政壇無事,正好忙家,自己動手搞家務,對病妻盡丈夫之責,對獨女盡父親之責。在國民黨上層圈中,有人稱他是「中國第一好丈夫」。
  何晚年儘管反共之志未改,對大陸誣衊仍不絕口,但他始終不贊成台灣「獨立」,主張只有一個中國。他嘴裡頑固堅持「三不」政策,而事實上,他也曾輾轉拜託親友,了解家鄉情況及祖塋安然與否。特別是其妻病故后,他更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倍感凄清,受不了鄉情熬煎。他不知多少次向人描述家鄉泥凼的山川名勝,久而久之,聽的人頭腦里都有了一幅泥凼山水圖形。1980年4月90大壽時,著名國畫家張大千根據他平日的描述,精心畫了一幅《泥凼風景圖》作壽禮相贈。在眾多或華貴、或榮耀的禮品中,他獨獨珍愛這幅家鄉山水圖。八十年代中期,貴州省有關部門拍攝了一部以興義風光為題材的錄相電視,通過各種渠道帶到他身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他看到后對家鄉變化頗多感慨。他還時常把家鄉人帶來的照片拿出來翻看,照片上的景物是那樣的熟悉,又是那樣的陌生。看到泥凼石林,他就想起童年與夥伴們在那裡嬉戲玩耍的情景;看到大山中的羊腸小道,他就想起當年隻身一人,踩著這條小路,到興義求學,然後走出興義,走出貴州,登上了中國政治軍事的最高舞台……
  1986年4月,何應欽中風,被送進醫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向有「福將」之稱的何應欽,得以壽終正寢,時年98歲。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12-6 06:29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4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2-7 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