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16日, 我和Grace有幸參觀了Steven Holl的新作---位於華府的瑞士大使邸. 能有這個機會接近並體驗這棟建築還要感謝瑞士使館的公眾開放日. 這也算瑞士官員給外交建築賦予文化傳播功能的良苦用心吧. 結果當然很成功,活動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熱衷於瑞士文化的市民,和象我們這種」追星族」建築師.
Steven Holl是公認的美國當紅建築師. 他對建築形式探索的執著程度,在美國建築界鮮有人出其右. 在Holl先生兩年前的演講上初次了解了瑞士大使邸,顯然和他以前的設計大有不同. 我們懷著強烈的好奇來到了使館.
建築位於使館院內一座小丘之上. 從遠處看去,不象Holl的一貫做法------引入曲線/斜線/色彩以營造非常的視覺趣味. 房子的體量中規中矩,顏色也盡含蓄之能事. 深灰的實牆淺灰的幕牆使我不由聯想起一幅江南小鎮的水墨畫,平靜祥和. 在加上陰雨的天氣,更給我的感受增加了幾分詩意.
當我們逐漸走近房子時,另一種視覺趣味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深灰的實牆上逐漸顯現出水平的肌理,彷彿是灰磚砌成的,但又有一些不規則的起伏; 而淺灰的幕牆上開始顯現出垂直的肌理,若隱若現好象道林紙上的條紋. 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們加快腳步看個究竟.直到我們到了伸手可及的距離才不由得拍手叫絕 . 深灰的實牆是染色的現澆混凝土,不規則的肌理顯然是模板上嵌入的薄厚不一的方木使然. 淺灰的幕牆是並列的半透明的玻璃型材以硅膠嵌縫. 確實與眾不同, 更令人叫絕的是玻璃幕牆只是雙層外牆的一層,玻璃型材裡面還有一層白色實牆. 每層牆體上都隨機地分佈著開啟,於是就產生了貫穿的窗洞和半透明的窗洞在牆面上無秩序的組合. 真可謂」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房子的入口雨棚巧妙地使用了同樣的玻璃型材料,簡直摩登到了極致. 由於參觀的客人很多,我們在門外排了一會兒隊才得進入. 「那不是Steven Holl嗎!」, 先看到的不是建築,是大師本人. Holl穿著一身帶褶的黑西服套裝, (畢竟是大師, 西服要帶褶的: D) 顯然大多數客人不是追星建築師, 沒人對他過分關注. 大師走上幾步樓梯給攝影師擺了個姿勢. 氣質謙遜,穩健又透著幾分傲氣. (只有大師會既謙遜又傲氣.) 整個過程不過十分鐘, 他就匆匆離開了. 我們繼續看房子. 室內設計沒有什麼驚人之處, 除入口門廳可以看到Holl註冊商標式的延伸的立體空間,以及幾處旋轉隔斷外,大多數處理更象大設計公司的做法.也許業主在這方面有很具體的要求吧.至於細節和施工質量上 ,頗有幾處值得批評,這裡就不細說了.當然,對於Holl式的事務所,創新是第一位的 ,產品的遞交可以推卸給施工圖建築師或承包商.不幸的是,我在室內沒能發現什麼創新.
走出室內空間,建築的景觀設計與建築十分協調. 灰色調的水磨石地磚漫鋪平台. 水池,花池,碎石池散布其中, 符合流行的簡約風格.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建築師對景觀設計的良好控制.(有些景觀建築師經常會把設計做得過於豐富,以顯得他們的服務物有所值.)室外景觀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其與室內空間的關係顯得有些偶然,設計者也許這麽想過:「剩下個方塊就當花園吧!」
統觀整個設計,最明顯的形式邏輯是十字形平面.十字是瑞士的象徵,外牆的虛實關係宛如十字是從一個方塊體量中切出來的. 十字的端頭使用深色實牆,側面內凹部分使用淺色幕牆. 這個邏輯清晰明確, 加上牆面質感的處理, 形成了大使邸整個設計的最大亮點.其實使用C型材玻璃作外牆,並非Holl的獨創,在他之前就有人用過了.而且使用半透明材料作為外牆早已是近年建築設計的一大流行趨勢. 如果只是用一下C型材,也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Holl把C型材半透明的特性和第二層牆體開洞相結合的手法,實在是把這種材料用到了極致. 在Holl的網頁上可也找到夜景照片,實在是非常精彩.最後不得不寫的是如果大使邸有自己的氣質的話,它是很東方的,或者說有幾分禪意
瑞士駐美國大使府邸


後院



簽證室

入口



瑞士特色茶桌

[size=-1]
哥倫比亞共和國駐美大使府邸

西班牙駐美大使官邸




葡萄牙駐美大使官邸門前


盧森堡駐美大使官邸

瑞典

希臘駐美大使官邸


巴基斯坦

韓國

土耳其駐美大使官邸


以色列

英國駐美大使官邸前的丘吉爾塑像

烏拉圭駐美大使官邸


尚比亞

紐西蘭駐美大使官邸




華盛頓大使館一條街




加拿大駐美大使官邸...



瑞典駐美大使官邸...





建設中的中國駐美大使官邸


澳大利亞駐美大使官邸...


瑞典

日本

巴西駐美大使官邸...


巴基斯坦

德國

墨西哥

義大利

沙烏地阿拉伯

芬蘭

英國...


印度尼西亞

印度

阿聯酋

摩洛哥

澳大利亞

沙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