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虛雲和尚法匯]境界、神通

[複製鏈接]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有無 發表於 2007-12-1 1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不要去執著境界,便礙不到你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二)四種禪病、對治之葯

  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恆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嗔痴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
  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沉搖擺。
  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慾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
  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葯。
  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
  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
  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裡有許多閑話呢。


  (三)神通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

  ★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

  ★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時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試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嚴經》(卷第九、卷第十)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楞嚴經》(卷第九)說:「色陰盡」的,「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忽於夜合,在暗室內,見種種物。」「受陰盡」的,能「返觀其面」。(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十種禪那現境」,叫做五十種陰魔(《楞嚴經》卷第九、卷第十),「迷不自識」的,則「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羅漢五陰俱盡,已出三界,我們色陰未盡,與道隔得很遠。

  ★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

  ★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8: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