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Thanksgiving 和清教徒

[複製鏈接]

25

主題

857

帖子

649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責自負 發表於 2007-11-17 0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下周就是Thanksgiving 了.先祝大家假日好.Thanksgiving, 教會都會談五月花和清教徒.本人對美國歷史了解有限,又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好好研究.所以在這,拋個磚引個玉.看看大家(主內,主外)的高見.

1.五月花和後續在美洲登陸的人,究竟是什麼身份?
2.如何看待,後來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趨逐?
3.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趨逐的,是不是那些受過印第安人幫助的清教徒?
4.美國建國以來,包括先在,的確流了不少無辜人的血.如何看待?

不瞞大家,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就象,伊拉克戰爭開打的時侯,站在美國教會的大堂里,有一種悲憤的感覺...
多謝多謝!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5
沙發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7-11-17 11:37 | 只看該作者
感恩節即將到來,這是一個應時感很強的討論,各位朋友,弟兄姊妹,請暢所欲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5
3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7-11-17 11:44 | 只看該作者
我轉貼一篇百度百科上的文章,僅供參考。



「五月花」號,英國第一般載運清教徒移民駛往北美殖民地的船隻。1620年9月離開英國,12月到達普利茅斯。抵岸時船上共有一百零二人。其中多是貧苦的農民、工匠,也有契約奴和三十五名清教徒,其中一部分移民曾訂立《五月花號公約》,成為1691年前普利芭斯自治政府的基礎。  

背景

    1620年11月11日,經過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後,「五月花號」大帆船向陸地靠近。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們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遜河口地區,但由於海上風浪險惡,他們錯過了目標,於是就在現在的科德角外普羅溫斯頓港拋錨。由於那時已是深秋,他們決定就在那兒登陸而不繼續航行。而且由於他們不再是到一塊他們持有執照的領地上,為了建立一個大家都能受到約束的自治基礎,他們在上岸之前簽訂了一份公約。 全文如下:

    以上帝的名義,阿門。我們這些簽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顛、法蘭西和愛爾蘭的國王——信仰和教會的捍衛者詹姆斯國王陛下的忠順臣民。

    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強基督教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譽,我們漂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的被認為是對這個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據此於主后l620年11月11日,於英格蘭、法蘭西、愛爾蘭第十八世國王暨蘇格蘭第五十四世國王詹姆斯陛下在位之年,我們在科德角簽名如下。

    因為這一段文字,第一次從民眾的角度闡述了國家權力的來源:國家是民眾以契約的形式合意組建的,國家的公權力來自於民眾所度讓的部分權利的組合。法律實施的真正力量源於民眾對於國家法律合法性與公正性的認同,出於對法律的敬畏而自願服從,而不是懾於國家暴力。法律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而不是為了維繫某種統治秩序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一份寫在一張簡陋的紙上的契約從法理上、根本上否定了君權神授的理論,並以某種形式指出國家的權力來自以全體社會成員以契約達成合意所出讓的部分私權利的組合。

    其他的關於美國的立國基礎,其中最主要是就是宗教和商業。關於美國的宗教基礎,德國的蘭克以及美國的史學之父班克羅夫特都認為,加爾文才是美國的真正國父。其立論基礎當然是基於美國早期新英格蘭地區的殖民活動及其清教主義的宗教背景,正如本書栩栩如生地描述的那樣。托克維爾更是認為,加爾文的清教主義不僅是一種宗教理論,更是一種政治理論,其中最具實質重要性的乃是猶太-基督教傳統中的約法觀念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民主的觀念、習慣和操作規程。

    此外,除了這種宗教動機,商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五月花上的這批殖民團來說,他們赴北美弗吉尼亞地界墾殖原本是經過英國倫敦一家名為「弗吉尼亞公司」的授權,而且與之簽訂有嚴格、詳細的經濟和約,規定了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然而,當乘客們抵達北美時,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五月花號航船駛出了弗吉尼亞的地界,這一意外在船上的乘客中引發了爭執和騷亂。因為,船上不僅有原來避居荷蘭來頓的虔誠的清教徒,而且也有一些所謂的「陌生人」,相比之下,他們來北美的動機主要是為了討一口飯吃,至於宗教上的追求,則非常淡漠,智識和道德水準也不及那些從荷蘭輾轉來北美的英國清教徒或「朝聖客」們。很顯然,由於這一新的情況,他們原來與「弗吉尼亞公司」所簽訂的和約的效力就成了問題,因為他們當時所處的位置已經偏離出既定目的地幾百英里。此外,船上的一些沒有宗教追求的「陌生人」乃是原子式的個體,並不隸屬於從荷蘭社區來的那批朝聖團體,從而也不受這一避居荷蘭的英國宗教團契及其約法習慣的管轄。也就是說,當五月花號航行至北美即將登陸時,他們面臨著解體的危險,因為無論是與英國「弗吉尼亞公司」之間的經濟和約,還是與上帝之間的宗教約法傳統和習慣都不再有規範的效力。或者說,他們處於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然而,如果他們登陸后各自作鳥獸散,不能結成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以共度難關,他們就無法在嚴寒、貧瘠的北美大陸生存下來。於是,經過反覆和鄭重的討論協商,他們在船艙中籤署了一份公約,此即後人所稱的「五月花號公約」,並以此結成了一個世俗的公民政治體,成為美國政體發展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後人關於五月花號公約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或保守,或激進,不同的激情、黨派和意識形態為它塗抹上了不同的色彩。於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五月花號公約逐漸成為美國立國的傳奇和神話,有關它的種種臆想使人猶如置身於霍布斯所謂的「黑暗王國」之中,無緣識其真面目。然而,也有一些非常有意義的解釋,其中之一是由一位名叫麥克勞林(Andrew C. MaLaughlin)的著名學者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五月花號公約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海洋法」。

    基本上,五月花公約還存有不少的疑點,但是它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是無庸質疑的,甚至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起了一個法律的典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857

帖子

649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9
4
 樓主| 文責自負 發表於 2007-11-19 1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追求永生 的帖子

多謝永生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5
5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7-11-21 13:29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是直接從chico朋友那裡躉過來的,多謝。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與的好收成。在美國,自1941年起,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並從這一天起將休假三天。像中國的春節一樣,在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另外,韓國人也慶祝感恩節,這一傳統與北美的感恩節無關。他們將感恩節定於中秋節的同一日。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活下來的移民只剩50來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在當前廣為人知的感恩節版本裡,往往只強調雙方的友好關係以及歡樂慶賀的氣氛;但也有許多人指出,只一味強調感恩節的快樂以及友好對印第安人並不公平。因為這樣容易讓人們傾向忘記後續對印第安人的剝削與屠殺的歷史。

許多人認為,美國第一個感恩節就是印第安人與新移民第一次齊聚感謝上天賜予的那一天。但是,對許多印第安人來說,這並不是第一次人們齊聚一堂感謝上天的經驗。對於一些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來說,他們早有感恩節慶的存在。這些印第安人一年舉行六次感恩節慶,他們依照不同時節舉行感恩的儀式。在秋季收成時節舉行的感恩儀式,對於這些印第安人來說,是他們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節慶。一般人所知的「感恩節的由來」,事實上是第一次歐洲的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賜與的那一天,而非所謂「美國的第一個感恩節」。

第一次歐洲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慶賀的感恩節延續了三天,雙方也同意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協議:印第安人歡迎他們在其中一塊原屬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屬於新移民自己的村莊。這個時刻原本是雙方友誼逐漸鞏固的開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由於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們一開始遭受的困難以及受到的幫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斷的湧入,雙方的不信任感逐漸升高,摩擦產生越來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試圖教導、說服印第安人他們的信仰是不正確的。許多的摩擦與衝突導致了後來的「菲力浦國王之戰」。

維基百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