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初次了解的人可以從中得到幾個思考的問題和啟發。
1. 對於一般人來講的客觀世界的存在問題,是否這個存在是完全獨立於我們能夠認識的主觀能動性的?唯物主義的答案最簡單明了,我們都知道了。那麼是否有其他的至少也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呢?不管怎麼說,如果我們對於某一個客觀事實根本從無認知也永遠無法認知,那麼這個事實的存在與否就對我們沒有意義了。
2. 你可以說這麼玄而又玄的東西編出來除了哲學討論又有什麼意義?個人認為如果是哲學家提出來的,那麼只能說是一個聰明的學術問題。然而出家人提出來的,這就嚴重了。他們哪裡來的?他們不需要為了學術交流、發表論文,而自創一派的發明創造。既沒有那個需要,也沒有那個時間,更不允許有那個動力。他們是修行人,他們的理論只能是根據他們的實驗而來的。這個實驗就是他們的各種學佛修行實踐中得到的證悟。佛教是一門解行並重的學問,不僅要理論圓滿,也要求依教奉行而可以自己證得的。從這一點上,我覺得它和科學的精神相當的一致。
3. 知道一點唯識的辭彙,也可以幫助我們說明很多東西。比如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面的五識就是大家熟悉的人可以感知客觀世界的五種功能,佛教中也叫「根」。通過這五根攝取外部的信息輸入我們的信息處理中心。意識相對於心理活動和思想,把這些信息翻譯成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語句,make sense of them。通常所說的白痴大概就是比較缺乏第六意識的人,他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沒有壞,可是他卻不能把他的直接覺知變成他的思維意識。末那識大體上說就是分別的意識性,在眾多的知識中識別對我有用的東西,我的財物,我的利益,我的感情,產生取捨,產生自我。就是由這個功能習性才產生了所有「壞東西」---自私,貪婪,嗔恨。有了末那識就可以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擱置一邊,無關痛癢。專註自己的利益。所以前六識的積累並無人我的區分,是知識和思想,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人類共同的」,不帶感情色彩的。等到第七識參與進來之後才有取捨才有我的概念,才會患得患失,才會有得不到的痛苦,才會愛,才會恨。而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叫佛藏識,它是一切種子包括事物的意識和思維活動。但是它不加分別的統統在那裡,而且沒有你我他的。因為人有我見我執分別心,所以要跟著自己的所作所為去六道輪迴。如果你覺悟心佛眾生本來沒有差別,當然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當然就不生不滅,跳出輪迴了。你還輪迴個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