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代敦煌道教的傳播

[複製鏈接]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老李 發表於 2007-11-15 14: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澤洪
唐代是道教興盛發展的重要時期。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傳播的熱點區域。本文以敦煌道經寫本題記為中心,探討了唐代道教在敦煌地區的傳播,認為道經中有關少數民族入道的教義,將對西域各民族產生深遠影響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傳播的熱點區域。本文以敦煌道經寫本題記為中心,並結合史籍、道經的記載,對唐代敦煌的寫經活動作一探討,以展現道教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情況。
    一 唐代《道藏》的編纂和道教的寫經
    敦煌藏經洞的五百餘件道經寫本,是研究敦煌地區道教傳播的重要文獻。唐代道教國家宗教地位的確立,唐代《道藏》的編纂傳寫,社會上寫經風氣的形成,是敦煌道經傳寫的歷史條件。敦煌道教的寫經風氣,與唐代《道藏》的編纂有關。道教學界談唐代《道藏》的編纂,多言玄宗開元中發使搜訪道經、纂修成藏之事。但《開元道藏》的編纂,自有其基礎。李唐王朝立國之初,即重視道經的收集整理。貞觀二十一年(647),蔡晃、成玄英等三十餘名高道,齊集長安五通觀,「日別參議,詳核《道德》」(註:《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卷史傳部四第386頁,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這次對《道德經》的整理,開創了唐代重玄學派解老的風氣。到唐高宗時,長安昊天觀主尹文操編《玉緯經目》,著錄道經7300卷。據員半千《大唐宗聖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載:唐高宗以晉王舊宅為太宗造昊天觀,以尹文操為觀主,兼知宗聖觀事。據此可知尹文操時為長安道教領袖人物。據宋敏求《長安志》卷七載:「昊天觀,盡一坊之地。貞觀初,為晉王宅。顯慶元年,為太宗追福,立為觀。」尹文操死於武后垂拱四年,則《玉緯經目》應撰於顯慶元年(656)至垂拱四年(688)之間。
    《寶刻類篇》卷八著錄初唐道士王懸河在成都刊立的四種道教碑:《追尊老子號玄元皇帝詔》;《太平公主出家敕》;《置天下諸州觀詔》;《道藏經序碑》二。其中的《道藏經序碑》一為高宗制,另一為武后制,於宏道元年(683)十二月刊立,此碑明確稱道書為《道藏》。此外,道士史崇玄於唐玄宗先天(712-713)中,奉敕撰《一切道經音義》,謂「據京中藏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註:《妙門由起序》,《道藏》第24冊第722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下同。),亦稱長安收藏道經為「藏」。唐代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載:書寫好的道經須用巾帕包裹,將約五卷十卷的一部道經裝成一帙,然後再將成帙的道經裝入經函,盛放經函的三層或七層櫥櫃稱為經廚,經廚按照三洞四輔的順序排列成經藏。按照道教的經法科戒,道經都須作藏保存,而且有總藏、別藏的區分。三洞四輔同作一藏稱為總藏,三洞四輔各作一藏稱為別藏。所謂「京中藏內」的道經,就是這種彙集數千卷道經的經藏。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在高宗時期,唐代《道藏》已編纂成立。尹文操所撰《玉緯經目》7300卷,應是在北周道經的基礎上編成,北周玄都觀道士上《玄都經目》(6363卷)和通道觀道士王延校《珠囊經目》(8030卷),是北周武帝敕命編校道經的成果。北周通道觀收集的近萬卷道經,經歷隨末農民起義的戰火,大多已經流散損毀,這就是尹文操收集重撰《道藏》的原因。儘管如此,當時長安的道經仍很不完備,道士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經音義》時,已經發現長安《道藏》散逸不全、錯訛偽妄等問題,他在《妙門由起序》中說:「其所散逸,zhù佇別搜求,續冀修繕,用補遺闕。」為此,唐玄宗在開元年間要重修《道藏》,敕命搜天下道經,對各地「好尚之士,秘之岩穴」(註:《妙門由起序》,《道藏》第24冊第722頁。)的道經進行全面徵集。開元九年(721),司馬承禎將桐柏觀道經三百餘卷運至長安(註:張聯元《天台山全志》卷11《桐柏觀碑記》。),即為開元搜訪道經之例證。在全面搜集基礎上,玄宗組織人將那些「或為無識加增,或為傳寫妄誤;或持浮偽之說,竊揉真文;或采箐華之言,將文釋典」(註:《道藏》第24冊第722頁。)的道經重新校勘,玄宗親自尋閱,御制其名為《瓊綱經目》,後世稱之為《開元道藏》,它的卷數,文獻中有三種不同記載。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稱:
    玄宗著《瓊綱經目》,凡七千三百卷。復有《玉緯》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註:《道藏》第9冊第346頁。)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科教宗師,其撰著在道門有深遠影響。據杜光庭的記載,玄宗著《瓊綱經目》,仍沿襲《玉緯經目》卷數,著錄道經7300卷,但入選經目似有不同,所謂《玉緯》別目,應是未選入《瓊綱經目》之玉緯經。史崇玄先天中奉敕修《一切道經音義》,參與撰修的有兩京諸觀高道大德、兩宮文人學士。《開元道藏》之修撰,亦應有這些人參加,其編撰必較嚴格審慎,故有《玉緯》別目、記傳疏論近二千卷,未選入《瓊綱經目》。《開元道藏》卷數的另兩種記載,都為宋元時期文獻。《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引《宋三朝國史志》載:
    唐開元中,列其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
    《宋三朝國史志》為仁宗天聖八年(1030)修成之《三朝國史》的藝文志部分。此外,《道藏闕經目錄》書末附《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載:
    唐明皇御制《瓊綱經目》,藏經五千七百卷。(註:《道藏》第34冊第516頁。)
    此見載於至元十二年(1275)之刻石。對《開元道藏》卷數的三種記載,陳國符先生認為是卷數分合不同所致(註: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第121頁,中華書局1963年。)。
    安史之亂中,兩京秘藏多遭焚燒,《開元道藏》亦不能倖免。安史之亂后,唐王室又重新恢復長安《道藏》。據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載:
    肅宗上元年中,所收經六千餘卷。至代宗大曆年,道士沖虛先生殿中監申甫海內搜揚,京師繕寫,又及七千卷。穆宗長慶之後,至懿宗咸通年之間,兩街所寫,才五千三百卷。(註:《道藏》第9冊第346頁。)
    道士申甫是唐後期重建長安《道藏》的重要人物,據《唐故太清宮三洞法師吳先生碑銘並序》載:道士吳善經「從沖虛申先生受三洞經法。……沖虛之師曰清簡泉君,泉君之師曰來君,來君之師曰萬君,皆有遺像在開元觀。」(註:《全唐文》卷501。)可知申甫是唐代長安一道派的傳人。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道士由原來的隸司封檢校,改為隸兩街功德使檢校,兩街功德使成為唐後期管理道教的機構。穆宗長慶(821-824)至懿宗咸通(860-874)計54年,杜光庭說兩街寫道經5300卷,如理解為數十年間共寫經5300卷,顯然不合情理。《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載:
    唐文宗太和二年,太清宮使奏陳,止見五千三百定數。(註:《道藏》第34冊第516頁。)
    可知重建之《道藏》,定數為5300卷。故杜光庭記載兩街所寫的5300卷,應指兩街功德使組織繕寫的《道藏》之卷數。唐末黃巢義軍攻佔長安,長安《道藏》再遭兵燹,「玉笈琅函,十無三二」。僖宗入蜀避難,杜光庭作為崇玄館大學士,亦隨僖宗入蜀,他在成都欲重建《道藏》,「再為搜捃,備涉艱難,新舊經誥,僅三千卷」。因《開元道藏》曾在全國十五道傳寫,巴蜀地區道經並非僅三千卷之數,所以杜光庭在光啟二年(886)后,「重遊三蜀,更欲搜揚」,只是「累阻兵鋒,未就前志」(註:以上參見《太上黃籙齋儀》卷52,《道藏》第9冊第346頁。)。
    應該指出的是,在唐代官方文書中,多泛稱道經總集為「一切道經」。敦煌文書S.1513號《一切道經序》說:
    今者黃離遽隕碧旋虛,翔鶴可羈,奄促遊仙之駕;鳴雞載響,無復入謁之期。瞻對肅成,慘凝煙於胄序;循臨博望,吊苦月於賓階。拂虛帳而摧心,俯空筵而咽淚。興言鞠育,感通堪勝,故展哀情,為寫一切道經卅六部。龍經寶偈,還開垂露之書;鳳籙英詞,更入飛雲之篆。九宮秘冊,罄金版而無遺;五嶽真筌,窺琳房而畢備。所願以茲妙業,式祜儲靈。總萬福以扶維,嚴十仙而警衛。靡流星之琳旆,上星甸以游衿;馭馳日之瓊輪,下日門而弭節。鎮升光碧之宇,常安泰紫之庭;天地之所包含,陰陽之所播植。並乘六辨,俱出四途。
    文中所言的孝敬皇帝,為唐高宗第五子李弘,生母為則天武后,顯慶元年(656)被立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死,年二十四。此序題為御制,應為唐高宗撰寫,當作於上元二年(675)或儀鳳元年(676)。高宗愛子李弘死後,高宗敕寫一切道經三十六部以為濟度。高宗以道經濟度李弘,此度人之法有道教義理的根據,唐代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二說道經的書寫流通,「隨我本心,廣寫供養。書寫精妙,紙墨鮮明,裝潢條軸,函笥藏舉。燒香禮拜,永劫供養,得福無量,不可思議」(註:《道藏》第24冊第749頁。)。《舊唐書》卷八十六《孝敬皇帝傳》載「太子多疾病」。因此,唐高宗曾敕命天下道士寫經,以為太子李弘祈福。敦煌道經P.2444號《洞淵神咒經卷第七》,P.3233號《太上洞淵神咒經•誓魔品第一》,經末題記皆為「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敕為皇太子於靈應觀寫」。《太上洞淵神咒經》卷一《誓魔品》說:「道言:汝等受此經二十卷,供養行住持之,身中萬病自瘥。」(註:《道藏》第6冊第5頁。)《太上洞淵神咒經》通篇宣揚受此神咒,並寫經轉讀,能消一切疫病,有一切福利,可以萬願從心。唐高宗敕寫此篇經文的用意很清楚,是期望道教的神咒經能禁斷惡鬼,治癒太子的疾病。而寫經的地點在長安永崇坊的靈應觀,此道觀的選擇似乎也有象徵意義。貞松堂藏[二]《太玄真一本際經》末題:
    沖虛觀主宋妙仙入京寫一切經,未還身故,今為寫此經。
    當時,敦煌沖虛觀、神泉觀都曾有道士入長安,為太子李弘寫經祈福。湯用彤先生《從〈一切道經〉說到武則天》稱:「而為孝敬皇帝所寫的道經則超過七萬卷。」(註: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第350頁,中華書局1983年。)據此可知,在麟德元年(664)至儀鳳元年(676)的十餘年間,都有道士奉敕為太子寫一切道經。《道藏》就是傳世道經的總集,唐代一切道經的傳寫,是《道藏》經典得以傳播的方式。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沙發
 樓主| 老李 發表於 2007-11-15 14:10 | 只看該作者
二 唐代敦煌道經寫本所見道教的傳播
    唐代雕版印刷尚未流行,社會上傳誦的道經多為寫本。唐歷代帝王皆尊崇道教,唐王朝敕命寫道經,成為倡行道教的重要舉措。宋俞文豹《吹劍四錄》說:「《黃帝陰符經》,唐太宗令長孫無忌寫五十本。高宗又令寫百二十本。」(註:《吹劍錄全編》第129頁,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開元道藏》編成后,已在全國十五道傳寫流播,《混元聖記》卷九載唐玄宗於天寶七年(748)詔:
    令內出一切道經,宜令崇玄館即繕寫,分送諸道採訪使,令管內諸道轉寫。其官本便留採訪,至郡親勸持誦。(註:《道藏》第17冊第867頁。)
    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分十道為十五道,置十五道採訪使,採訪使有頒行道經之責。天寶元年(742),唐玄宗尊《庚桑子》為《洞靈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並於此年二月二十九日制:「其《洞靈》等三經,望付所司,各寫千卷,校定訖,付諸道採訪使頒行。」(註:《唐會要》卷50。)唐玄宗還直接向道觀頒賜道經,宋錢易《南部新書》稱:「天寶十載,為一切道經五本,賜諸觀。」天寶十四年(755),「御注《道德經》成,分付宮觀」(註:《唐會要》卷36。)。當時崇玄館專置經生寫經,《唐會要》卷六十四「崇玄館」條載:
    貞元六年十二月,給事中盧微奏:「太清宮崇玄館元置楷書二十人寫道經已足,請不更補置。」敕旨依奏。
    崇玄館所寫道經為範本,經過嚴格校定,供各地轉寫。唐代道教寫經有嚴格的程式規定,據《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道觀要設寫經壇、校經堂、演經堂、熏經堂。該經卷二《寫經品》,對寫經的形式、書體、裝潢、收藏等作了具體規定,僅寫經形式就有十二相:金簡刻文、銀版篆字、平石鐫書、木上作字、素書、漆書、金字、銀字、竹簡、壁書、紙書、葉書。道教重視道經的功用,認為因經悟道,因悟成真,「天人之良藥,為生死之法橋」(註:《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2,《道藏》第24冊第749頁。)。該經卷五《上清大洞真經目》,規定道士女冠所受經戒法籙,應照目錄抄寫,裝訂入藏。
    早期道教經典的傳播,主要依靠手寫筆錄。東晉王羲之寫《道德經》,以換山陰道士鵝之事,在道教史上傳為佳話。三茅觀因有唐代褚遂良小楷《陰符經》,被視為鎮觀之道經墨寶。五代吳越國王錢鏐崇道,曾在天台山桐柏觀,「藏金錄字經二百函」(註:《天台山志•重建道藏經記》,《道藏》第11冊第94頁。),此「錢氏手寫金銀字道經」(註:《天台山志•重修桐柏記》,《道藏》第11冊第95頁。),被視為仙經之尤異者。唐代寫經之風頗盛,寫經與造像成為奉道的兩大功德,為道俗兩界所看重。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二《寫經鈔》說:
    《本際經》云:若復有人,紙墨縑素,刻玉鐫金,抄寫素治,裝褫條軸,流通讀誦,宣布未聞,當知其人,已入道分,名書金格,列字玉篇。(註:《道藏》第6冊第925頁。)
    P.3371號《本際經》卷一《護國品》,即有此段文字,不過「素治」為「書治」,「裝褫」為「裝湟」,顯然敦煌本道經的文字更準確。
    唐代道經在社會上廣為傳寫,與道教興盛的江淮吳蜀地區相比,敦煌並非道教熱點區域,但藏經洞發現的古道經寫本,仍有五百多件。這些道經寫本,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教在敦煌的傳播。敦煌道經多系唐代寫本,從敦煌道經所附寫經的題記,可知分為長安寫本和敦煌寫本兩部分。流播至敦煌的長安寫經,印證了唐政府向各地頒賜道經的史實。敦煌道經中最早的卷子,是隋大業八年(612)的長安寫經,S.2295號《老子變化經》末題:
    大業八年八月十四日經生王儔寫。用紙四張,玄教玄壇道士復校。裝潢人秘書省寫。
    隋代長安的玄都觀,其地位類似北周的通道觀,是道教的學術中心。隋煬帝楊廣改道觀為玄壇,故玄都觀亦稱為玄都玄壇。玄都玄壇作為隋煬帝重視的內道場,承擔了隋代官方寫經之責,此由玄都玄壇道士復校的道經,作為秘書省的官方寫本,得以流播至敦煌地區。
    唐代長安的寫經,寫經人為國子監學生、經生、道士,並經過三校程序。茲舉四例如下:P.3725號《老子道經卷上唐玄宗注》末題:
    國子監學生揚獻子初校,國子監大成王仙舟再校。開元廿三年五月日令史陳琛,宣德郎行主客主事專檢校寫書揚光喬,朝儀郎行禮部員外郎上柱國高陽郡開國公揚仲昌,正儀大夫行禮部侍郎上柱國夏縣開國男姚弈,金紫光祿大夫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成紀縣開國男林甫。
    P.3233號《太上洞淵神咒經誓魔品第一》末題:
    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敕為皇太子於靈應觀寫。初校道士李覽,再校道士嚴智,三校道士王感,專使右崇掖衛兵曹參寫事蔡崇節,使人司藩大夫李文暕。
    P.2444號《洞淵神咒經卷第七》末題:
    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敕為皇太子於靈應觀寫。道士李覽初校,道士輔儼再校,道士馬詮三校,專使右崇掖衛兵曹參軍事蔡崇節,使人司藩大夫李文暕。
    P.2457號《閱紫籙儀三年一說》末題:
    開元廿三年太歲乙亥九月丙辰朔十七日丁巳,於河南府大弘道觀敕隨駕修祈禳保護功德院,奉為開元神武皇帝寫一切經,用斯福力,保國寧民,經生許子顒寫。修功德院法師蔡茂宗初校,京景龍觀上座李崇一再校,使京景龍觀大德丁政觀三校。
    四件唐代長安寫經題記都署記校對人姓名,由此可以推知《開元道藏》的官方寫本,亦經過嚴格的三校程序,其編撰水平是較高的。
    敦煌道士的寫本占敦煌道經的大部分,這些道士中的經生、寫經生、寫經人書寫的經卷,其題記內容則詳略各異。有的題記載寫經時間和寫經人,如P.2475號、S.3563號《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S.2999號《太上道本通微妙經卷第十》,P.2369號《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四》,其題記皆為:「開元二年十一月廿五日,道士索洞玄敬寫。」敦煌索氏是魏晉至唐代敦煌的大姓,此索洞玄寫經不止這幾部,茲不贅舉。有的題記僅錄寫經人名,如S.3109號《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末題:「道士□□,道士茂林」;P.2170號《太玄真一本際經聖行品卷第三》末題:「女官趙妙虛敬寫」;P.2584號《老子道經上》、S.1857號《老子化胡經卷第一併序》末題:「道士索洞玄經」。有的題記僅記載寫經時間、地點。如P.2361號《本際經疏卷第三》末題:「景龍二年三月十四日於神泉觀寫了」;P.2424號《洞淵神咒經卷第八》末題:「神泉觀敬寫」。有些寫經題記較詳,載明寫經時間、地點、人物、寫經緣由。如P.2861號《無上秘要目錄》、S.80號《無上秘要卷第十》末題:
    開元六年二月八日,沙州敦煌縣神泉觀道士馬處幽並道士馬抱一,奉為七代先亡,所生父母,法界蒼生,敬寫此經供養。
    敦煌道經中另有一類題記,寫經年月及施主姓名皆空,似屬寫以待售之經卷。如P.3235號《太玄真一際經卷第二》末題:
    [前空]弟子比緣染患,沉痼積時,針灸不瘳,藥石無損。爰發弘願,委命慈尊,遂蒙大聖匡扶,宿疾除愈。謹抽妙寶,割捨凈財,敬寫《本際經》一部。願是功德,資益弟子,九玄七祖,內外親姻,長辭地域之酸,永受天堂之樂,傍周動植,爰及幽明,同會勝因,俱沾此福。
    唐代敦煌有十座道觀,尤以神泉觀道士的寫經最多。敦煌道經中一部分經卷,是道士為亡人追福而寫。如S.3135號《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末題:
    儀鳳三年三月廿二日,女官郭金基奉為亡師敬寫《本際經》一部。以此勝福,資益亡師,惟願道契九仙,神遊八境。
    上海圖書館一八號文書《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題記說:
    大周長壽二年九月一日,沙州神泉觀道士索玄洞,於京東明觀,為亡妹寫《本際經》一部。
    P.2806號《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四》末題:
    證聖元年閏二月廿九日,神泉觀法師汜思庄發心敬寫,奉為一切法界蒼生,同會此福。
    在敦煌道經中,《本際經》的寫本最多,據吳其昱先生的研究,敦煌寫本中的《本際經》共計106件(註:吳其昱:《敦煌漢文寫本概觀》,《敦煌講座》5,《敦煌漢文文獻》第77頁,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本際經》的流行,與唐代帝王的提倡有關。《混元聖記》卷八載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十二月:
    宜令天下諸觀,自來年正月一日至年終已來,常轉《本際經》,老君所降以富國安民者也。(註:《道藏》第17冊第856頁。)
    《本際經》卷一為《護國品》,所以唐玄宗提倡抄寫轉讀。唐代道士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二《寫經鈔》說:
    抄寫經文,令人代代聰明,博聞妙賾,恆值聖代,當知今日明賢博達,皆由書寫三洞尊經,非唯來生得益,及至見在獲福。《大戒》云:抄寫尊經一錢以上,皆得七十四萬倍報。萬錢已上,報不可稱。(註:《道藏》第6冊第925、931頁。)
    而在該經的《受持鈔》中,更認為與金玉重寶的施捨相比,道經的「講說書寫受持供養功德,勝彼百千萬倍」(註:《道藏》第10冊第841頁。)。寫經成為道士道學修持的重要內容,亦是唐代寫經盛行的原因。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二《杜簡州〈九幽拔罪經〉驗》,說杜武請古道士置道場,轉讀《九幽拔罪經》有靈驗,古道士「因為寫百餘本《九幽經》,行於奉道之家,勸其持奉矣」(註:《道藏》第32冊第184頁。)。
    敦煌道經題記中最長為《十戒經》和《老子道德經》。如P.2347號《十戒經》末題:
    大唐景龍三年歲次乙酉五月丁巳朔十八日甲戌,沙州敦煌縣洪閏鄉長沙里沖虛觀女官清信弟子唐真戒,年十七歲。但為肉人無識,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見,昧於所著,世務因緣,以次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輪迴於三界,漂浪而忘返;流轉於五道,長淪而不悟。伏聞天尊大聖,演說十戒十四持身之品,依法修行,可以超升三界,位極上清。真戒性雖愚昧,願求奉受,今齎信如法,謹詣北嶽先生閻履明,奉受十戒十四持身之品,修行供養,永為身寶,僭盟負約,長幽地獄,不敢蒙原。
    敦煌道經的《十戒經》寫本有九件,S.6454號、P.2350號,貞松堂藏[一]《十戒經》題記行文格式同上,僅受法時間、地點、弟子姓名、法師姓名不同,可知此類題記為道士受戒之用。唐真戒受的十戒十四持身之品,可以在道經中找到此經戒法籙授受的根據。據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唐代道教傳授的戒目中,第八種戒目就是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其注文稱「此清信弟子久志局所受也」(註:《道藏》第32冊第185、185頁。)。按照唐代道士受法位的等級,凡得法師傳授三戒、五戒的道士,則稱為清信弟子。《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稱:「凡受戒,皆須詣師伏受抄寫。」(註:《道藏》第18冊第236頁。)這是受戒道士抄寫《十戒經》的規定。除《十戒經》外,道士還受《老子道德經》,P.2347號《老子德經》末題:
    大唐景龍三年歲次己酉五月丁巳十八日甲戌,沙州敦煌縣洪閏鄉長沙里女官清信弟子唐真戒,年十七甲午,既耳目貪於聲色,身心染於榮寵,常在有欲。無極元年七月甲子日,將欲西度,而關令尹喜好樂長生,欲從明君受一言之經,老子曰:「善哉!子之問也,吾道甚深,不可妄傳。生道入腹,神明皆存;百節關孔,六甲相連。徘徊身中,錯綜無端;胎息守中,上與天連。行之立仙,拜為真人;傳不得法,殃及其身;身死名滅,下流子孫。」真戒既肉人無識,竊好不已,專志,實希奉受。今依具盟科法,齎信誓心,詣三洞法師北嶽先生閻履明,求受道德五千文經,修行供養,永為身寶。斷金為盟,違科犯約,幽牢長夜,不敢有言。
    此外,P.2350號題記為李無上,P.2417號題記為索棲岳,P.2735號題記為吳紫陽,三位清信弟子所受經文皆為《老子道德經》。從敦煌道經題記中可看出,道士唐真戒先後受《十戒經》和《老子道德經》。據P.2350號1《老子道德經》、2《十戒經》的寫經題記,清信弟子李無上亦先後受此二經。《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卷下《明科信品格》載:「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籙,制斷妖精,保中神 ;次受五千文,詮明道德生化源起。」(註:《道藏》第25冊第335頁。)據此可以推斷,敦煌道經中所存九件《十戒經》的受戒人,亦必按道教經法儀軌受《老子道德經》。
    三 后論
    現存敦煌道經的題記,可見敦煌地區道經傳寫之概況,說明敦煌是大道傳播之地。按照《本際經》寫經人「已入道分」的記載,敦煌寫經人毫無疑問是奉道之士。但敦煌道經題記中寫經人、受經戒者及傳度法師的姓名,似反映出奉道者主要是敦煌的漢人。敦煌作為民族宗教匯聚地,道教在敦煌及絲綢之路沿線傳播的歷史進程中,是否曾在少數民族中傳道,是值得深入挖掘史料和研究的問題。
    我們知道,道教並不僅是漢民族的宗教,道教在創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曾有少數民族入道(註:張澤洪:《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與道教關係初探》,《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92-99頁。)。在歷代道教的經典中,都有關於吸納少數民族入道的教義。南北朝道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天師教》說:「觀視百姓夷胡秦,不見人種但屍民。」同經之《大道家令戒》亦云:
    胡人叩頭數萬,貞鏡照天,髠頭剔須,願信真人。於是真道興焉。非但為胡不為秦,秦人不得真道。(註:《道藏》第25冊第183頁。)
    文中「夷」、「胡」皆指少數民族,「秦」則指漢人。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七《二十四職品》載:大都功要主管「秦胡氐羌蠻夷戎狄楚越」(註:《道藏》第17冊第9頁。)。《無上秘要》卷五十載:齋醮科儀的「出官」儀格,要出「東九夷胡老君,南八蠻越老君,西六戎氐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中央三秦傖老君」(註:《道藏》第11冊第241頁。)。唐宋時期科儀經書的「出官」儀格,都有請出「四夷」神將吏兵的內容,說明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中,包括少數民族的神祇。唐代道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主張對「夷狄」、「蠻戎」,要使之「心修正道,漸入仙宗」(註:《道藏》第30冊第934頁。)。唐杜光庭《廣成集》亦說:「夷蠻戎狄,皆知慈育之深。」(註:《道藏》第2冊第31頁。)南宋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主張使道法「至戎蠻夷夏正化不及、日月不照之地」(註:《道藏》第3冊第990頁。)。《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有「治化中國,旁攝四夷」之說(註:《道藏》第33冊第342頁。)。《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六十六說:「凡人世四夷八蠻、九州十道、六戎五狄」之人,都在道教的救度範圍(註:《道藏》第33冊第342頁。)。明張宇初《峴泉集》,亦立有「道化四夷品」(註:《道藏》第33冊第342頁。)。道經中所謂的「四夷」,是沿襲儒家的說法,泛指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合稱為「四夷」(註:《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紋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從人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道教既有向少數民族傳播大道的教義,處於興盛時期的唐代道教,其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傳道,必定在西域少數民族中產生影響。本文討論的敦煌道經之傳寫流布,不過是道教在西域傳播的一個縮影。我們知道:北朝時期關中的羌族部落有道教造像碑,西晉時期吐魯番有早期天師道的符籙,十六國高昌時期吐魯番地區的隨葬衣物疏,更反映出當地人的道教信仰。敦煌寫本中《老子化胡經》的傳寫,說明道教確曾致力於向西域少數民族傳道。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主題

7228

帖子

16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天下風雲出我輩,搗搗漿糊歲月摧

Rank: 4

積分
1691
3
王劍 發表於 2007-11-15 1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老李 的帖子

共軍怎麼會陪養出你這樣的牛鼻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4
 樓主| 老李 發表於 2007-11-15 14:3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11-15 14:30 發表
共軍怎麼會陪養出你這樣的牛鼻子

沒衝突的!一樣的「苦己利人」。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主題

7228

帖子

16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天下風雲出我輩,搗搗漿糊歲月摧

Rank: 4

積分
1691
5
王劍 發表於 2007-11-15 14:4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老李 於 2007-11-14 22:36 發表
沒衝突的!一樣的「苦己利人」。


還真有道理,佩服佩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6
 樓主| 老李 發表於 2007-11-15 15:0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11-15 14:46 發表


還真有道理,佩服佩服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
無欲,而民自朴。」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1-15 15:13 | 只看該作者
老道的服裝挺好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8
 樓主| 老李 發表於 2007-11-15 15:2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11-15 15:13 發表
老道的服裝挺好看的

是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好酒而無量  好色而無膽
好財而無道  好賭而無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