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哪些職業跑得過通脹?

[複製鏈接]

927

主題

1024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何言哉 發表於 2007-11-15 0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胡堯熙

       11月6日早上10點,近百名內地記者擠在香港聯交所大廳內,大盤上清楚地顯示雖然恆生指數又下跌了400多點,但阿里巴巴的單股價格卻從13.50元的發行價猛漲到了32元,頓時引起一番議論。有記者粗略地估算了一下,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經超過了150億港幣,把百度甩在了後面,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科技股。最高興的人是躲在二樓喝香檳,沒有和記者打照面的馬雲。事後出席媒體會的是阿里巴巴B2B 總裁衛哲,他並非創業元老,但手中的期權足夠保證他日進400萬人民幣,之前盛大唐駿以日進50萬人民幣而自封的「中國最高價打工者」頭銜也在這一天易主。CPI指數再高,這個時候也無非是紙面上微不足道的漲幅。

和股權掛鉤

       衛哲和阿里巴巴的18個創業元老只是特例,他們至少跑贏了100年的通脹,只要股權還在,阿里巴巴不關門,他們的後代可以繼續跑贏。

       但通脹和職業之間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聯繫紛雜,工資水平和CPI指數都只能是階段性的數據,人們可以看清2007年的通脹規模,但明年和之後又怎麼預計?除非有人可以看清未來數十年內的職業薪酬動向和通脹規模,人們就可以依照指示紛紛跳槽或徹底轉行,以確保自己退休之後不用依靠社保生活。除此之外,任何斷言職業跑贏通脹的故事都只能是過去時態。

       2007年,福布斯財富榜和胡潤百富榜上的名字跑贏了通脹,但他們的財富指數只和大盤漲跌掛鉤,而不是和CPI指數;年收入超10萬元的電力局抄表人員也跑贏了通脹,但高水平年薪還能保持多久是個問號;截至10月底,傳說王石今年工資加獎金已經進賬了7000萬元,與此同時,不斷有大學生零工資上崗,待遇和非洲接軌。通脹和職業的關係就是如此,可以影響,但難於計算。最好的財富保值方法永遠是投資,職業幫不了你太多。

       職業經理人有可能是個例外,它處在職業金字塔的最頂端,兼具創業者和打工者的雙重身份。但從年薪數萬到數十萬,職業經理人的價碼就像這個群體本身一樣參差不齊,與其說職業矜貴與否,不如看自己身在什麼樣的公司。阿里巴巴上市造就了富豪群體,傳聞職位最低的一位是公關主管,但和滿街的CEO比起來,他的財富又走在前面,金領和金領之間也可以涇渭分明。

       股票市場的市值可能已經超過資產的實際價值,但在和通脹賽跑的時候,它永遠是門檻最低、最有效的財富聚合方式。選擇一個好的公司,然後購買它的股票,力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分量的股東,這是大多數人和通脹鬥爭的方式。如果你恰巧是一名職業經理人,過程可能會順利很多,你可以不花分文得到股權分享價值。這可能是職業經理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前提是,你必須身在上市公司。

8%的特殊人群

       9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2007中國國際資本市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稱,過去10年中國CPI增長較慢,同時,過去15年中國的工資上漲是全世界最快的。

       這並不是易綱的一家之言,在新華社的調查中,中國人工資跑贏通脹可以找到數據支持:2002 年,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為12422元,到2006年達到21001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年均遞增12%。這個數字顯然遠遠大於過去幾年間的CPI平均值,但工資連續4年增長兩位數,沒有人感應到了與此帶來的生活變化。調查中,96.5%的人對工資狀況「極度不滿」,即便人心苦足,如此整齊的憤怒情緒還是罕有。

       「平均工資」在公眾情緒里無非是一套障眼法,用於掩蓋行業之間、行業內部的收入差距,在越來越高的「平均工資」後面,人人都感覺活得越來越累。

       憤怒的打工者至少還有資格、有機會抱怨,沉默的是已經退休的老齡人群。他們沒有工資可拿,養老金從來沒有「連續增長」過,相比於職業收入,社會福利保障能不能跑過通脹更有可能是個懸疑,前者只關係到活得夠不夠好,後者直接宣布你能不能活。

       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行業的從業人員佔去全國在職人數的8%,有幸進入8%的人可以終生不用為通脹擔憂。他們的年收入可能不存在於工資單之上,也不寄望於市值,但收入水平是其他行業的6—10倍,增長速度悄然超過 GDP。2006年,中國人均工資超過2萬元,如果做一道算術題,你會發現8%的人平均年收入為1.12萬元,相當於全國上班族工資總額的55%。看到結果,你可以明白,12%的工資漲幅究竟流往了什麼地方。冷暖自知的職業收入,在某些時候也可以成為被統計出來的幸福感。

把指數攥在手裡

       通脹永遠都在,只要你還在,它就如影隨形。跑得過通脹的職業也許只存在於想象中。最理想的方法莫過於賺夠一票,35歲退休,但這樣的職業也逐漸稀少。最早倡導「35歲退休」的IT圈也並不平靜,一邊是阿里巴巴上市,一邊是華為裁員,暴富和下課同在。

       就如同不穩定的中產,中國也有不穩定的職業,IT人在短短几年間經歷了燒錢、裁員、復甦的階段,幾乎走過了一個正常企業在幾十年內才能經歷的過程,現在是Web2.0的時代,大小網站風起雲湧,但當中的80%還沒有實現盈利,憑藉家底和風投苦撐,IT人到底還是不是一個好職業,誰說得清楚。投身其中的人都是為了買一個預期,但預期最難預料,昨天還是僅次于思科的3com,今天就要被華為收購。

       有北大教授在網上曬工資單,月收入4000元,「很窮」。但盛行於青島的傳聞是,當地一處別墅群被北大教授團購買斷,曬出來的工資和實際收入之間,又被劃上撲朔迷離的問號。

       從2005年開始,公務員考試牢牢佔據了「中國第一考」之位,這個職業的吸引力已不言而喻。但對於那些追求挑戰性的職場人而言,金融業才是檯面上的職業,有人統計過,在亞洲,銷售、法律、製造業、電信等九個行業中,金融業仍是2006年收入最高的職業,中國內地的部門經理級別年薪為50萬人民幣左右。同樣居於高水平的還有廣告或傳媒公司的創意總監,平均年薪也超過50萬元。在以指數衡量財富的年代,沒有什麼能比把指數攥在手裡的職業更安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