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5納米和8.2億個晶體管

[複製鏈接]

1097

主題

4592

帖子

215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夏之聲 發表於 2007-12-10 0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45納米,這個長度僅是頭髮直徑的兩千分之一,似乎並不容易在我們身邊找到45納米的實物例證。而英特爾將要投產的新晶元製程恰恰只有45納米,並且將在2008年被裝在每台電腦中。從65納米到45納米的技術進步,讓同樣尺寸的計算機處理器更複雜,晶體管數量從5.82億個躍升到了驚人的8.2億個,讓當今信息文明的高低差距更鮮明。

「如果不是微軟操作系統一次次升級,莫名其妙地造成一次次硬體能力不足,如果不是新款流行3D遊戲的絢麗,3D畫面紋理動輒貼滿720p,也許一台2G MHz的奔騰3就能夠堅持10年。」很多堅信後計算機時代被商業過度透支的人,始終認為現在的計算機文明並不需要快速技術升級,所有的技術升級都是商業需要,都是為了刺激消費和甩開競爭對手。另一面則是正統的計算機工業文明流派,他們始終抱著摩爾定律不撒手,從1965年戈登·摩爾在文章中提出晶元中的晶體管和電阻器的數量每年會翻番,並且在1975年將這個翻番的間隔定義為24個月起,整個計算機工業在此之後幾乎老老實實地按照這套規律運行了20年。這種技術提速的規律,直接影響了整個信息文明的步調,不論遊戲畫面的提升,還是網路檢索速度。

但隨著90年代中後期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以及網際網路的爆發,傳統意義上的晶元進步被悄悄重新定義。集群式的網路伺服器,追求屏幕刷新率的3D遊戲,1080p實時解碼的高清晰視頻,這三大領域成為電腦中央處理器提速的核心動力,高歌猛進的速度強悍態度成為性能主義的唯一傾向,人們對於性能的貪婪似乎永無止境。另一面則是智能手機的茁壯成長,甚至連iPod也可以通過Safari瀏覽器上網,很多5年前必須依靠奔騰3級別電腦才能實現的功能,已經可以在很多手持設備上實現,這種變化直接拉大了消費電子世界的高低差距,后電腦時代的商業技術藍圖並沒有如同預期那樣曲線下滑,而是出現了技術歷史上的首次分道揚鑣。一邊是少數頂尖的超高性能電腦,另一邊則是人手一份的低價電子設備。

儘管英特爾在法庭上依舊是被告,AMD並沒有撤回對其反壟斷的控訴,但英特爾卻依舊我行我素地再次拉升晶元製造技術。45納米的出現再次提升了英特爾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並且讓當今最頂尖的CPU可以容納下8.2億個晶體管,這比65納米時代的5.82億個晶體管增加了40%。處理器提速的同時可以節省近30%的能耗,無疑為高性能伺服器和超級手持消費電子設備的雙向提速,又一次提供了加速的技術註腳。實際上,英特爾將CPU製程提升到45納米,不僅在商業上試圖再次甩掉競爭對手AMD,保持一年的技術領先優勢,更是英特爾戰略反擊的一部分。由於AMD在2006年併購了圖形顯示卡巨頭ATI,未來顯示卡技術將不僅僅是繪製圖形,更可以成為強大的流處理運算器。技術潛力將讓現在最強大的微處理器望塵莫及,各個晶元大亨都已經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未來,45納米的獨立顯示卡將成為英特爾對抗ATI和nVIDIA的唯一武器。曾經在AMD併購ATI之前,英特爾也考慮過收購ATI或者nVIDIA,並且已經付諸於估價,但卻在最後舉起收購籌碼的時候悄然放棄,對此,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帕特·基辛格歸咎於顧慮,「我不知道圖形晶元領域的第一收購了第二或者第三,反壟斷機構會怎麼看」。於是nVIDIA有了自己的Telsa計劃,ATI有了FireStream和Fusion,英特爾則拿出了Larrabee,這標誌著晶元巨頭英特爾將重返獨立顯示卡的競爭漩渦。

45納米到底將如何改變現今電腦工業的生態,如何協調超高性能伺服器與低計算能力手持設備間的技術平衡,為此我們專訪了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數字企業群組總經理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在此之前他擔當過英特爾公司的首席技術官,並且被視作英特爾公司自486時代以來對晶元業技術研發影響最深的工程師。

三聯生活周刊:大概在1995年,主流CPU剛剛使用上350納米,而現在已經演進到了45納米,短短十餘年技術升級了6次。如果再往前10年進行統計,我們可以計算出一個CPU技術升級的數學模型,這時候會發現CPU的技術升級在加速,尤其是從180納米邁向130納米以後,這種加速是否會加劇?

帕特:一點點推動技術進步,這幾乎是矽谷文明和信息時代最基礎的演化方式。英特爾作為晶元處理器領域的領導者,確實在通過提高升級速度來影響整個產業。約15年前,英特爾的晶元每兩年半到三年升級一次製程,然後從10年前這個時間點變為了兩年,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有5次製程升級的節點都是兩年。我們也是嘗試過再一次提升這種升級速度,逐步把24個月提升到23個月、22個月,但是經過實踐考驗,我們認為目前還是每兩年提升一次製程更舒服,更符合商業技術戰略和工作節奏的技術生物鐘。

三聯生活周刊:那麼是什麼原因加速了CPU技術製程的升級呢?來自AMD的瘋狂競爭?

帕特:讓技術升級加速的因素很多,譬如設備和技術人員的到位,要知道投產45納米的新工廠需要很多資金,全球首個45納米工廠Fab 32就要耗費30多億美元。再有就是客戶的要求,華爾街交易所,或者Google這樣的大網站,他們對計算機性能的升級需求往往很饑渴,有點永無止境的架勢。當然競爭也是激勵我們不斷創新的一個重要動力,目前每兩年升級一次的標準摩爾定律節奏,很符合這個時代的商業步伐,不僅可以讓我們領先AMD這類競爭者12個月以上的時間,更可以讓我們在企業技術戰略上有充足的伸展空間。

三聯生活周刊:在今年英特爾公司的年度IDF技術大會上,你們公布了重返獨立顯示卡市場的計劃,你認為對於ATI和nVIDIA這兩家獨立顯卡的巨頭,英特爾顯卡將有多少殺傷力?

帕特:英特爾始終是顯示卡市場份額的領先者,但這個領先僅僅局限於集成顯卡,做得再好也還是集成顯示卡。進軍獨立顯示卡就是為了發揮英特爾在製程技術上的優勢,夏天IDF技術大會上展示的Larrabee顯卡將改變一切,徹底打破ATI和nVIDIA的雙寡頭局面,我預計在未來3年內英特爾顯示卡的性能要提升10倍。

三聯生活周刊:今年英特爾放棄參與微軟的一些計劃,準備借用Linux操作系統推廣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計劃,你認為這種移動網際網路設備將如何發展,它們與微軟提倡的UMPC有何本質不同?

帕特:UMPC是超移動個人電腦的縮寫,它強調的是小巧輕便電池長效,但它依舊是個人電腦。而MID則是移動網際網路設備,不一定非要像電腦那樣萬能,但MID要具備超強的聯網能力,尤其是無線網路。別以為現在那些能夠上網的手機就是MID,手機上網的體驗簡直就是自虐,第二條則是指內容上的不妥協。譬如現在很流行的蘋果iPhone,其內置的YouTube頻道並不是能百分之百欣賞YouTube視頻內容,太多的不兼容在讓體驗打折扣。45納米肯定會被用在未來的MID設備中,因為45納米的晶元更省電,新晶元技術的成本完全可以被降低能耗的實惠所稀釋。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華碩推出了199美元的EEE PC,這被視作專門針對尼古拉龐帝推廣的100美元電腦,而EEE PC使用的就是英特爾的晶元,還有你剛才說的iPhone,內嵌的也都是英特爾的處理器。這些低計算性能的設備很流行,他們在分擔大多數電腦才能完成的任務,你認為2008年將出現一個低性能電子設備的流行趨勢嗎?

帕特:其實我們不喜歡用低性能計算這樣的詞,因為這些設備實際性能並不低,我們更喜歡稱之為低能耗或者低成本計算。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要想降下來,就必須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CMPC、OWPD和EPC都進行過類似的嘗試。英特爾也有自己的低能耗台式機Shelton,每個人都持有一個低於普通電腦的消費電子設備,這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也迎合了計算無處不在的數字世界原始理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