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家》,國家,你姓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11-13 14: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李承璋

  11月2日龍應台在《聯合早報·四面八方》寫了篇《國家》。她對「國家」的理念,是一種平面的看法,一種語彙上和概念上的比較;香港人和台灣人對「國家」概念的比較。

  實際上,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有歷史的、地理的、民族的、時代的特徵;從微觀的角度看,包括思想、情感、情緒等各方面的認知。龍應台的論述很難說清楚「國家」是個什麼東西?

  國和家實際上是不同的兩個結構。國是大群體,家是小群體;國是大範圍,家是小範圍;國是集體,家是個人。國存在的時間長,家短;國是一個歷史的縮影,家是個人歷史的片斷。有人說,國比家重要,那是基於「沒有國哪有家」的理念。

  當國和家連接在一起,它就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和不可動搖的名詞。國肯定走在家之前,於是,保家衛國的口號提出來了。國是由所有的家組成的,衛國其實是保家。每一個家如果不保,國也用不著衛了。

認同與歸屬感是前提

  國家是一個名詞、一個概念,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是愛國的前提,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當你說是中國人時,你的國家標籤便是中國,但中國人已散布世界各地,所以當你聽到華人說 「我是美國人」時,也無須大驚小怪,他的國家標籤已轉移到美國去。

  特別是經過幾代之後的美籍華人,他的靈魂深處已沒有了「宗主國」(祖國)的生命和影子,他很自然的接受美國這個標籤,接受美國的文化、思想和語言,儘管在種族和皮膚的識別上,他仍然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員。

  所以,國家其實只是一種標籤,人可以選擇國家,國家卻不能選擇人。

  龍應台試圖舉香港和台灣的例子,來說明國家的區別。她以兩地人們日常生活和習慣用語,檢視兩地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說服力似乎較脆弱。香港和台灣隔著一道海峽,很多情況都是大相徑庭的。就地理環境來看,香港是中國南方的門戶,有中國的腹地作為大後方,也就是說,背後有一座龐然的大靠山,這是得天獨厚的優越的地理環境。香港跟大陸距離太近,受大陸影響或影響大陸(至少影響廣東省)都是顯而易見的。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慢慢的去港化,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當香港人受大陸「浸濡」的時日一久,當香港人普遍接受一個中國的理念,當年輕一代的香港人成長,中國這個國家概念就會滲透入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中去,這是一個漸進式的替代。

  台灣實際上是個孤島。由於歷史的因素,老一輩的台灣人在感情上還無法融入「一個中國」的理念,他們的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兩岸的逐步開放、交流,回歸中國的呼聲會慢慢的走進日程表,這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統戰也好,台獨也好,都只是政客們逐鹿中原的手段和策略。

「情意結」將逐漸過去

  龍應台說:「『國家'這個詞,在香港人的意識里,是個比較遙遠的,沒有輪廓的東西」,是真的嗎?龍應台所說的「遙遠」,到底有多遠?如果指的是1997年之前,或許有點道理。時轉勢移,很多在以前被認為無法改變的,因為現實環境和國際局勢的轉變,而注入了新的內容,我們應該看到時代正在改變。

  龍應台說的「香港人」是泛稱,正如她在同篇文章說的「香港的歷史多麼複雜,到八十年代,每年10月10日還有很多門戶里會竄出一面中華民國的『國旗',一年一度,在風裡飄舞。

  「跟現在的台灣也許沒有關係,人們帶著1949年以前的『國家』意識,繼續以一面旗表達心裡的感覺,那種感覺,可能很混沌,說不清道理,也許只是一種情緒、一種記憶、一種和過去的人與事的鄉情連接,是一種私密的個人歷史情感,和政治理論與歷史真相甚至扯不上關係。」

  說得不錯,那是一種個人的歷史和民族的「情意結」,但那已經屬於過去式,這個「結」只留在時光的隧道里,進入新的世紀,慢慢也就解開了。新的時代須要有新的思維和情感的表達方式。

  而台灣儘管把「國」喊得連天價響,在現在已成了純粹的政治把戲。國民黨人退守台灣所祭出來的「中華民國」,到今天已奄奄一息,苟延殘喘,結束「歷史」使命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必然。

  也許在老一輩台灣人中,中華民國的「國」的覆滅,是心頭永遠的痛,但對年輕一代的台灣人來說,他們沒有經歷過國共內戰,沒有經歷過冷戰時期,美麗島事件等。

  他們所看到的台灣,就是龍應台筆下亂糟糟的台灣,是一大堆「國國國」的噪音。他們「愛國」嗎?愛什麼樣的「國」?

  「愛台灣」,不錯,台灣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家園,不愛台灣愛什麼啊?但他們的「愛台灣」跟政客們的「愛台灣」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前者的愛,是一種純純的鄉土之情赤子之心,後者的愛,是出於政治鬥爭的考量,是一種野心、 陰謀和顛覆。

  我在美國波士頓曾經遇到兩個從台灣來參加學術會議的大學生,和他們談起台灣的政治問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們的反應很不尋常。一個說:「雖然我是台灣人,但在外國,我總是跟人家說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跟過去很不一樣了,我覺得是一種驕傲。」另一個說:「以前總覺得中國大陸是一個黑暗、貧窮、落後、恐怖的國家,現在不一樣了,此生一定要回去走一趟,親眼看看祖國大地究竟是什麼樣子。」

  雖然他們不足於代表所有年輕的台灣學子,但有這樣想法的,相信也不在少數,所以在可預期的將來,中國人這個辭彙會變成惟一的標籤,中國這個國家概念會成為兩岸三地的共同概念。

  在中國人之下,還會有分支,港人、台灣人、上海人、北京人等等,到時,肯定不會有如龍應台所說的「國不國,君不君」的這種「沉淪」的現象。

·作者是本地寫作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5: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