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我、前世記憶 。。。----《越塵集》節選

[複製鏈接]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新那爛陀聊天室的對話)

  某網友:請問善知識,我看書中講「無我」,覺得邏輯上不能信服。但感覺自己是信無我的,只是這道理是不是真的能明白呢?
  某網友:是不是只有修證才知?
  二麻子:光憑道理是不夠的。沒有道理是不行的。
  某網友:善知識,現在總是信無我的道理,可總是覺得就是有我啊,這怎麼回事呢?
  二麻子:若要這麼容易就能解決,佛門這麼多人都花那大力氣幹嗎?嘻嘻。
  二麻子:哪個成就者不是千辛萬苦的?
  某網友:是。
  某網友:善知識,我一直不懂,到底那個在輪迴里的是誰呢?
  某網友:下一世那個人我總覺得我不認識呀。
  二麻子:「我」。就是這個虛幻的執著。
  二麻子:認識不認識並不關鍵,關鍵的是你造業他得承擔。
  某網友:可是,從前想,他承擔關我什麼事呢?既然沒有我,那他和我沒關係呀。
  二麻子:能這樣想也不錯,你就不應該對你遇到的一切不順利抱怨了……哈哈。
  二麻子:我說的是現在……哈哈。
  某網友:謝善知識開示!
  二麻子:嘻嘻,客氣了……
  某網友:善知識,為什麼人不記得上一世或前些世的事情呢?
  某網友:為什麼入胎不迷住胎迷,住胎不迷出胎迷?
  二麻子:這沒什麼要說的道理,這世的事你全記住了?
  某網友:可是總有一些是可以想得起來的呀,這一世,為什麼前些世的就沒有一點能想起來呢?
  二麻子:不見的。有人就能想起來。
  二麻子:記住前世又怎麼樣呢?還有前前世,前前前世……
  二麻子:你想都記住?
  二麻子:都記住了,你還會喜歡生命而不厭煩嗎?
  二麻子:那時可慘了,死又死不掉……
  二麻子:因為只要能記住,就相當於沒死……
  二麻子:嘻嘻,你想過這些方面嗎?
  某網友:沒想過,善知識。我只想到要想起來從前世的事情多好啊!
  二麻子:只想好不想其不好,是不是愚蠢呀?
  某網友:您說得是。如果都想來的話,那麼多記憶本來這一世都夠煩了,那不就更煩得不得了了么?
  某網友:就有更多的放不下了。
  某網友:是,善知識您說得對。我是愚蠢呀。
  二麻子:不僅如此,受苦太大時往往導致不容易恢復的心理創傷。
  二麻子:若是忘不掉在地獄呆過的經歷,嘻嘻,這心理大概怎麼也是沒法正常的吧?
  二麻子:所以,記不起來實際是對生命的保護。
  二麻子:除非你真有能力承受,你不可能記起來……
  二麻子:但你也沒真忘掉。等你真有這能力時,會記起來的。
  二麻子:菩薩們不都這樣?
  某網友:謝善知識!!!!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沙發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09 | 只看該作者

「不落因果」問答

  問:「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為什麼因一字之誤就成了五百世的野狐禪呢?
  答:不落兩字本身可錯可不錯呀。那是他自己沒搞對,才成野狐禪的。

  問:不落因果錯在哪?
  答:因果律不會從現象界消失!現象界做為整體,不能說「來源」。它是法性自顯現而已。因果律,是現象的內在規律。但,凡夫不能認識這個,於中

執我。因果律這時看上去就成了種約束。聖者無我執,就談不到約束。但現象仍顯現。規律仍在。你說是不落還是不昧?

  問:但可以不為所惑嗎?
  答:佛不就是嗎。諸大菩薩不都是嗎。你我都有惑,你我的惑也不一樣。有的你有我無,有的我有你無。你能不惑處,麻子花點力氣,就學不會嗎?若

學得會,就也可向菩薩們學去。若這樣學去了,早晚你我也得不惑。

  問:有人理解墮野狐禪是因為落斷滅見所致
  答:這只是個量的差別。斷滅見肯定錯。但不敢說就是墮野狐。。

  問:而「不昧因果」的回答是因為明白因果,不為所惑。
  答:您說,阿羅漢不受後有,還有因果嗎?

  問:麻叔,我猜有因果而不執。嘻嘻。
  答:不是。那是菩薩道的成就。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離了顯現也談不到因果。

  問:但因果還是依然存在啊
  答:所以,講落講不落都可以錯,也都可以不錯。不受後有,因果怎麼顯現於他?連顯現都調伏了,因果在哪?所以。我們說落不落,狐不狐都要小心



  問:那麼為什麼還叫有餘涅槃?
  答:麻子不懂涅槃的。別問麻子。

  問:我是問既然四果羅漢不受後有,為什麼還只是證得有餘涅槃?那還是有受嘛。
  答:誰說阿羅漢是「有餘」?在「有餘」處,就受因果律!目鍵連怎麼走的?因果!有顯現,就有因果律。無顯現,就談不到誰是什麼。

  問:講落不落都可以錯與不錯,是不是因人而說?
  答:只是對症下藥。

  問:所謂的從假入空為阿羅漢,從空出假為菩薩嗎?
  答:是呀。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呀。

  問:菩薩以無執心,行因果事?
  答:菩薩以無執心,行利眾事。
  問:所以說,菩薩沒有生死,只有利生事業?
  答:高呀。。。真的。

  問:那麼假設當時回答「不落因果」的人是阿羅漢,還會墮為野狐嗎?
  答:不會。

  問:不是說菩薩有變異生死嗎?而無分段生死而已
  答:你說的是阿羅漢吧?當阿羅漢為佛所喚從定中起,回入菩薩道時,過去的因緣,將繼續作用。。

  問:現在不造新殃,不受後有?
  答:新殃是不造了,新福新德是不斷地大造了。造而不執,只是利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3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10 | 只看該作者

隔陰之迷

  問題不在能不能了知有限的前世。即使你能了知前世,與無始輪迴相比仍是很有限一段,你仍有迷,有惑在。除非您能通達一切因緣,否則根本情況沒有本質改變。而通達一切因緣是要圓證真如,如來,才可以。
  隔陰迷不迷,迷到什麼程度,取決於行人對空性真如本來能把握到什麼程度。不是口說理論程度,而是能保持空性正受(不失空性)到哪裡還不昏迷,是平時六識心,白景象心,紅增上心還是近成就心。此段對未接觸過中陰教法的人不知所云,對密教學人不可不慎。
  朗忍兄所說甚好,只「牛例」不太妥。上世沒讀過今生讀懂的事也很多,只是更辛苦些。
  無上稀有秘密寶,日月經天恆住世,
  加被恆沙諸有情,同證本凈光佛位。

[ 本帖最後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1-5 10:3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4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10 | 只看該作者

兄弟,你看不見!

  百毒不侵:

  換個方式問:阿羅漢涅槃后,那個他還有嗎?

  Linkhost:

  《西藏生死書》裡面可講死時能看到佛性。
  你的問題有鬼──「那個他還存在嗎?」
  說不得「他」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他」、「你」、「我」之分,通通一樣了。

  風車:

  平時不修,死時看到佛性也沒有用了。
  「他」是代指。在死時,業識離開身體,這時候無身無妄心,佛性迸現。如果這時業識契入佛性中,業識可消,頓時出離生死。但人世中不努力修行到某高水平(無生法忍?)的話,到這時候業識是做不到契入佛性的,還是依舊墮入輪迴。

  二麻子:

  兄弟,你看不見!。。。
  你忘了(不知)凡夫要昏迷無記。無明是極「聰明」的,平時,它用執著遮著,凡夫不能破就沒法體驗空性。死亡時執不住了的時候,此時無明被昏迷遮蔽著,凡夫仍不能體驗!否則人人豈不一世都可成就?
  成就者體悟空性,並在舍報時不昏迷──這是實證的事。初悟空性的人往往不知此段,以為一悟可了──這種人不是沒有,只是少得很。悟未至此的人如果放逸,眼光落地時悔之莫及,甚或墮落也是有的!所以千萬千萬別掉以輕心。

[ 本帖最後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1-5 10:3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5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10 | 只看該作者

迷信,正信與實信

  越塵

  「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的人都知道。不光佛法,世上哪件不相信的事人肯去做?不過信有對錯,信得對無量功德由此生;信得不對無數障礙隨之起。
  現代人教育水平提高了,多強調理性。特別知識分子,最怕被人批評為非理性,迷信。剛剛要動心學學佛法了,有人用「迷信,非理性,不科學」的帽子一扣,就縮回去了。什麼是迷信?迷信即對事物未知其道理,未經自己實證就採取立場肯定或否定。一般而言,人人贊成理性,反對迷信。不過世上萬物複雜得很,道理也深淺不一,若講件件事物都要人搞懂了后才能開始做,反之就冠以迷信帽子,這本身就非理性不科學得很。科學就是研究未知領域的,懂了的要研究什麼?果真未懂道理就不許作,大概一般人也難生活得很了。比如,阿司匹林可以治頭痛,其中的生理藥理有誰知道?這個問題現代科學還沒能解決。如果因此就不能吃,若非自己荒謬,便是有意難為天下蒼生了。信口批評佛法為迷信的人研究過,修證過佛法嗎,懂得佛陀教法的真諦嗎?沒有,不懂。不懂就亂扣帽子否定,正是迷信,不僅迷信而且蠻橫。阿司匹林醫了別人的頭痛,有效,我們頭痛時就該拿來吃。同樣,多少古今行人依佛法解決了煩惱痛苦,為什麼不許今人用?佛法深奧,一人窮其一生也未必得以登堂入室,一開始誰能全懂?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必要的。只要信得對,先從迷信開始也無可厚非,就是科學也免不了從相信某種可能性開始。
  不過迷信不高明。即使於佛法生信,信得對,也有待提高鞏固。不明道理的信終究不夠牢固。特別是漸修漸深之時不免遇到各種問題要解決,道理不懂如何確定解決方法。閉眼瞎試難免碰壁,次數多了就難免心裡嘀咕,反成謗佛之因。現時歪七斜八的說法很多,不明道理無以辨邪正,辨得了邪正也無法破邪顯正。所以不但要信得對,還要把道理弄明白,才進一步提高到正信。一講到道理,多數人會聯想到邏輯思維上去。邏輯思維並不夠,單憑邏輯思維得入佛法真諦的人古今中外未曾有過。但邏輯思維是佛法中很重要的部份,不用邏輯思維而入得佛法真諦的人自古至今也沒幾個。那要邏輯思維幹什麼呢?排除謬誤。這正是理性,佛法是極其理性而冷靜的。正思維雖然不能讓人直接開悟,卻可排除絕大部份錯見,為契入空性開始正修作好準備。舉個例子,學佛人當信因果,好多人不信。其實完全不信因果的人是沒有的。「內因是主導,外因是條件」這是講因果;吃飽了不餓也是因果;小偷要先動手偷然後錢才能拿到也是一種因果;這都與正信因果風馬牛不相及。一般人不信的是『善因必結善果,惡因必結惡果』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要讓人正信因果看來難,似乎非有宿命通才可。真有那麼難嗎?因果的道理在十二支因緣輾轉相生里,經里講得很明白,花點力氣去啃,不用通宿命就可以懂。懂十二支因緣后才能於因果生正信。這就是正思維的用處了。懂得深淺則不僅要看思維深淺,還要看於自己心念能體會到多細,禪定的工夫與質量就成了重要因素。一般把邏輯思維用到這程度已算不錯,但還可以進一步。通常人說『佛法就是因緣法』,仔細點學十二支因緣可以發現這個說法不完全:十一支都是因果相續,只這無明不由緣生,為什麼?邏輯思維的用處到此為止,無法再進。如習氣不改,非用思維心在這點上死摳就只是枉費心機。所以,正信,懂道理也還不夠,須知佛法還有超越「道理」外的。

[ 本帖最後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1-5 10:3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6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11 | 只看該作者

佛法不是……

  二麻子

  介紹佛法之前,先介紹佛法不是什麼。哪些東西不是佛法呢?佛法也常常被稱為佛教,但佛法實在不能完全被稱為宗教。佛法中有宗教成份,但主要是在外層,為了方便接引人。佛法的核心部份是極其理性,冷靜並充滿智慧的。所以,學佛人先明白什麼不是佛法,會大大減少彎路。

  1、佛法不是「神道設教」。所謂神道設教是「中國特色」之一,即不管那東西是真是假,只要老百姓信了就會遵從一些規矩,從而有利於管理,就好,就拿來讓愚民們信。佛法里本無這東西,但在中國受幾千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影響,不免也被染上些。主要表現在與佛法相關的民俗信仰部份。到了現代,知識普及,「神道設教」不受歡迎,於是就連神道都聲稱自己不是神道設教,而是「最高」了。學佛人應識別「神道設教」,深入佛法真諦。

  2、佛法不是一神教。一神教的典型是天主教,基督教。

  3、佛法不是多神教。佛法狹義地承認「神」的存在,意謂高於人類的智慧生命──天人和阿修羅──存在,但他們不是宇宙的主宰。相反他們與人一樣受業力束縛,隨業力輪轉。他們可以比人類能力大很多,但絕非無所不能。佛本身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看看佛的十大名號就知道。佛法不認為宇宙有主宰者:宇宙的一切變遷只是業力的表現。佛也不能代眾生解脫。所以嚴格地講,佛法是無神論的。

  4、佛法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這兩大哲學體系的衝突和鬥爭在佛法處不存在。佛法講心物不二,均由因緣和合而成。此理頗深,一言難盡,此處從略。

  5、佛法不是一元論,儘管聽上去很像一元論。一元論的典型是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法講「不二」,這個「不二」不是一。一個絕對的,無所不含,無差別相的「一」是談不到「存在」與「不存在」的。

  6、佛法不排斥一切有益於人類及社會的宗教,並認為這些宗教的存在有其積極意義。儘管佛門弟子對這一點做得不夠完美,佛法的本意卻是極包容的。

  7、佛法反對迷信。儘管有時也包了一層迷信外殼使佛教看上去與其他宗教類似。許多「信佛」的人有嚴重的迷信頃向,但這是由於其對佛法的正理未能通達。佛法里甚至有專門辭彙表達這種現象,叫「所知障」,意謂「於所應通達正理不能通達」。而佛法的核心是引導學佛人揭破一切幻相,脫離一切迷執。對於障礙太大,一生難於破開幻相執著者,佛叫人修凈土,以期將來在阿彌陀佛任校長的大學校里繼續努力,直到成功。

  8、佛法不是現在的科學,但與科學精神不悖。我們講科學時指的是什麼,是科學知識?知識總是不足夠的;是科學的方法論?方法總是不完備的。科學也不是真理本身。科學之偉大,在於其精神,即對真理不止的探求。這一點與佛法完全一致。雖然現在的科學尚未能了解佛法,近代科學的認識論卻與佛法走得越來越近了。此處略,另文再談這點。

  9、佛法反對任何「中心」,特別反對自我中心。過份強調「我」的東西,不是佛門正法。正法是「無我」。

  10、佛法反對階級,在現象界展示自我優越被佛法斥為「迷頭認影」,是「增上慢」。佛法強調眾生平等,佛與眾生平等,佛只是已破除一切迷執。而眾生尚未破除迷執,但將來終究會破除迷執,所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一切畢竟平等平等。

  11、佛法承認有「神通」這種現象,其實質是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物理下具備不同的能力。人要得到超人能力需要對自己生命的性質有所改變,不是容易事。更要緊的是獲得神通未必能使我們生命的本質獲得根本性的轉變,於解脫迷執未必有幫助。故佛門正法不提倡神通,稱之為「聖末邊事」,意為並非當務之急。

  12、佛法不是宿命論。也許在介紹因緣果法時若干佛門人士作得不夠準確,也許更多的人只是聽了有關佛法的片段產生誤解,反正許多人認定佛法講宿命論,這是誤解。因緣果的道理也一言難盡,一言難准,以後再談。

  先說這些,希望對分清什麼是佛法有幫助。

[ 本帖最後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1-5 10:3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7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3 | 只看該作者

雜說「信願行」

  二麻子

  信願行的方法核心在行,淺點講信願是導入行的方便,深一點點,則信願行互攝,無法割裂。信願行應用得極廣泛,不只是凈土法門,整個佛教,其他宗教,以至生活,科學都離不了。小偷要信偷錢比掙錢省力(未必),願冒被逮風險,才有扒竊之行。科學家要相信人類有進一步了解世界的能力,願意為增進了解努力,才有學習研究的行動。宗教就更不必說了。既然信願行所涉如此之廣,不妨從信談起(很老套啊)。
  信和信不一樣。一個極端例子是,麻子相通道兄您家裡窩藏了一架UFO!證據沒有,論證談不到,麻子願意信,這是迷信的典型:麻子對府上和UFO都缺乏了解,卻信。另一相反極端例子是,不知道兄一定相信自己生有鼻子,這也用不著證據,用不著論證,但絕非迷信:道兄對自己鼻子有足夠了解。其他各種信大致在兩者之間,換句話說,都有某些迷信成份在內。迷信未必不對,吃阿司匹靈治頭痛就是,誰知道這藥理?但迷信很可能不對,所以只能用在有限領域,且須十分小心。使情況更複雜的是,既使信的目標對,信本身還可能錯。例如數學定理本身對,人的理解還可能錯得離譜。
  由此看來信得對、信得正並不容易,只要未能透徹了解,出錯的可能性就很難排除。對此,佛法要學人不妨帶著迷信開始,但要在修學中逐步清除迷信成份,終究徹底排除迷信:了解真理如同自己鼻子──這點與其他宗教頗不相同。方法是修學正見:不是把正見接過來就算了,而是在修學中校正錯誤,真的把正見體會紮實──如同你的鼻子,禪宗叫「腳跟要點地」。
  實際上學人不可能等徹底清除了迷信后才開始修行:那就永無開始之日了。佛法對這些學人(占絕大多數)的第二個引導是菩提願,簡說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包括自己),而不是利益自己(以及關係近的一部份眾生)。菩提願的偉大長遠功德不是二麻子說得完的。但它的眼前功效之一就是能使學人盡量避開自己迷信成份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比方,一個有願為一切眾生的人,不會為──至少知道不應該為──所得心驅動,所以神通、利益、名望之類的東西就大大減少了誘惑力。於是,什麼大法講的某某比佛高多少之類謬論馬上就吸引不了人──反正你又不是為自己修多高!
  在正信和菩提願下,學人可以學會正行,而解脫(自己與眾生,不二)是必然結果。佛法任何一門都離不開信願行。
  既使如此,現今能依信願而入於佛法正行的人士並不多,說明如上所述的方法也不容易。然而現今也沒有更容易的辦法了。但佛陀正法時代不同,那時存在強大的以聖賢佛弟子為骨幹的僧團,僧團中人多數都在正行。一個新學者投身到僧團中後有樣學樣(境),可以相當快進入某種正行,所以證果也很快。當然,從來沒人能擔保個個學人都能一生修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8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4 | 只看該作者

輪迴的證明?

  好學:

  《中論》用因明證明六道輪迴了?

  二麻子:

  用邏輯證六道輪迴的事麻子沒做過,不知為不知,不敢評論。麻子猜想,要這樣證不是件容易事。例如,世界上有鴿子,要用邏輯來證明,就算能也是捨近求遠。鴿子滿天飛著嗎。
  輪迴可沒鴿子那麼容易「看到」,生死間經過深度昏迷(特有所指,非一般意義的昏迷),致使淺的識無法保留記憶,但在極深識中,記憶仍在。普通人只能調用淺的識,就沒法記起來了。故不知道。
  對深有修行的人,深的識也能調動,調的程度與修的程度相應。西藏生死書就是大成就者穿過生死障礙再將真況告訴我們。其中之描述是人可以(至少部份可以)重複的。如果真成就了,就能完全重複。麻子極近圈朋友就有在生死四階段里,能重複進出兩階段的。據其經歷,確與書中所說幾乎完全一樣,可見此書的價值。
  這是些麻子知道的輪迴旁證。但若用邏輯,部份一樣不能保證完全一樣。一人有也不保證人人有,要人人都一樣才行。要把輪迴證明給別人看,麻子沒這能力。好學要想知道輪迴到底如何,一是自去找到大成就者問,二是自去依法實修。不願意作,那就沒法。但你也無法將輪迴證了偽。
  回你牛皮糖這貼,少找我麻煩。

  好學:

  多謝麻兄講了您朋友的經歷,我早就想聽聽你們的經歷,以前在宗壇還問過您的經歷,但您不肯說,很遺憾。

  二麻子:

  非也非也,麻子並不怎麼喜歡用這類交流,因其事無大補:並不能替人解決問題。上此貼也是不得已,為說明佛法中有許多東西,若先用現代科學的模式框住,就無法給出按標準科學認可的「證明」,但也絕不是全無證明。比如,科學要求「我能證給你看──誰都能看」,能用到生死輪迴上可就怪了。所以佛法的證法是:「我能教你自己去證,按這方法,誰都能證」。可惜的是,證的時間可能要比較長──不是人人都有這耐性。幸運(或不幸)的是,不解脫則輪迴無盡,人人都有充分時間去學。
  離題遠了。說到麻子上一貼,這類東東除非實在必要,麻子不贊成交流,有不利面。若是麻子親身經驗,尤不便說,說了會有很多壞處。幸而不是。別人經驗麻子講出來也對那人不利,但輕些,同時也對麻子自己不太利。實在是為了這些佛友耶友們(尤其好學)的好奇,麻子是捨命陪君子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9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4 | 只看該作者

結婚了還能修行嗎?

  提問:

  我已經結婚了。沒有魄力出家。但是,性確實對身體消耗很大。自己偶爾也會有點好的境界,明顯感覺到打坐或念佛對身體有很強的補充作用,但是夫妻生活一消耗就要從頭再來。連續打坐幾天,腰就會疼,但是精神好,但逐漸慾望會強,一消耗,似乎又從頭再來了。從我的理解,對於一般人來說,不持淫戒,連小乘的果位都證不到。以後的出路如何呢?

  二麻子答:

  若說有妻子就不能成就,佛法就不靈了!不是。維摩大居士不說,就依阿羅漢道,佛明言在家人可證三果。兄弟,性事過多有損身體,不利禪坐是實事。但未斷欲前,強壓久了也是大大難過,不利禪坐。不是嗎?若想舒舒服服的,又有利身體,有利禪坐,又能成就,好像有點腰纏萬貫騎鶴上揚州吧?嘿嘿。
  對能斷欲的,麻子讚歎,沒話。對還不能斷的,麻子的建議是,對妻子女友,正是修行時。別去想什麼密中之密的事,能不能先做點前行、前前行之類呢?修什麼呢?忍辱耐性之類不用麻子再來說。多注意修點利人勝過利己好不好?如果連至愛親朋都不能去做利人勝過利己的行,說修菩提心未免有不實的嫌疑。男女之時,讓「他/她」幸福比我痛快重要,能不能做?他/她的需要,比我身體重要,能不能做?
  兄弟,人人都關心自己身體勝過關心別人多多。身體又如何?除非你能實證大般涅槃現虹身,身體總要壞的,過份執在身體上,並非有利解脫。為身體而強壓慾望,真是一鍋,不,兩鍋糊塗賬,增長執著呀。
  當然,麻子重申,要有節。過猶不及。畢竟那事是輪迴的直接原因,多了將來更難斷。佛說「少欲知足」,哈哈,看來麻子有別解耶。身體重要也不會有人反對。總之,生活一切處,那裡不能用心修行,菩提心不是遍一切處的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0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4 | 只看該作者

業力不等於宿命論

  二麻子:

  比如現在有一個兩噸重石滾正在向前滾動,速度也就和拖拉機差不多。但前邊五米處,是一精美雕像。你能阻止將發生的碰撞嗎?
  這滾動中的石滾就好比業力:具有巨大動量。碰撞就好比將要發生的果。能不能改變就好比是否宿命。
  您說呢?能不能改變取決於您能對這石滾施多大的力,這力能持續多久,力的大小是否來得及等等。
  但,即使力量太小,無法停下石滾,來不及避免碰撞,至少也能使碰撞變輕點吧。業力就是如此,雖然力量巨大,但我們可以改變它。所以,不是宿命。
  也許我們無力避免下一個碰撞,但只要保持施加力量,我們可以避免下下一次,下下下一次。更進一步,我們可以改變石滾(業力)的方向,讓他到鋪路場去鋪路,這就可以利益一大堆人了,不是嗎?
  業力,不宿命,因為我們具備現時的能動性,可以引向好的方向。
  現時真正的問題是,人們往往只是努力把業力往自以為自己喜歡的方向引導,結果常常是害人害己。

  夢迷:

  再說句不該說的(犯了綺語),朋友那裡在看黃色VCD,既想看又不想看,鬥爭了好久還是看了,看的面紅耳赤。於這其間念念相續也不知道有多少那由他的念頭,哪個是業果?哪個是我現在造的因?想看是業呢,不想看是業?還是朋友看是業?
  兄台在此處為小可排疑解難,是業么?若說是,若兄台昨日不回我的帖子,也是業力所致么?兄台對一種業,可做兩種擇。若是並非前定,如來如何悉知悉見?若萬劫前早就定下來兄台回我的帖子,何物為修行?

  二麻子:

  您的例子,正好是幫麻子舉的:人有在「現在」作選擇的能力,這正是不宿命處。當然,未必每件事人都有這力量,事與願違也常見。例如,受戒不殺生的人,如果被蚊子叮得受不了,還是會去殺蚊。但絕對的來講,其實他還是有可不殺的選擇。
  此外,業、因、果之間,也不是可斷然劃分的。如同電磁波,電場是磁場引發的,磁場也是電場引發的,就象你的例子。在一給定瞬間,誰是因?不好這樣分的。但,也不能說電磁波就不是因果關係。業力因果相續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對此用機械理解,其實不很準確。
  再往深處說,依佛法,內心外境,業果之類,其實都不那麼真實,都是凡夫背離真如后感覺上對真如實相的扭曲,在扭曲了的範疇里,怎麼說都離真如差一截,無有圓滿說法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1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5 | 只看該作者

淺說因果業力與宿命

  二麻子

  首先,佛法告訴我們,因果業力等無有「本質」──自性。當行人於正法修持到實證空性時,對此無自性將有切身的體會。然對未證空性之人,業力顯現之世界就顯得十分的「真實」,實際上這就是一般人講真實,儘管其本質並不那麼真實。
  對沒能破開由能所對立幻起因緣業力者,佛法也十分重視「業力」及其作用。然而許多人將宿命與佛法的因緣果法相混淆不清,儘管佛法絕然反對宿命論──即「一切前定,人無能改」這種說法。佛書上對因緣果的論述有時用詞頗深難懂,舉個淺例說明。
  業力其實蠻象慣性。當物體運動時有其動量:質量乘速度,可比為業力。如果人想改變此物的運動狀態,唯一之法是添新的作用(作業)。改變的大小取決於新作用的大小:力乘時間,此二項又取決於當事人。當慣性(業力)巨大時,一般人難以在有限時間裡明顯地改變運動狀態,通常稱為「定業」。然而,定業並非真「定」,只要人努力作用下去,總可改變。所以佛教眾生「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新的作用(業)自然與原有的動量(夙業)結合,成為將來的業力。關鍵在當事人要往哪個方向去改變業力。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不是向善處著力,結果自然行與願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2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5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要拜佛?

  某網友問:請同道們一參:為什麼要拜佛?這是迷信?還是偶像崇拜?

  二麻子:

  那得看是誰拜。因迷信而拜的人多得是,天基兩教的信眾中把十字架做偶像的也多得是。三K黨不也以十字架為標誌?
  正信的佛門弟子拜佛有幾條理由。
  1、表達對天人師的敬愛。
  2、常思佛陀教法,並依之而行。
  3、折破我慢,摧破我執。
  還有多多,一言難盡。
  佛法平等,佛與眾生,不因拜不拜改變。
  麻子說句心裡話,就是因為平等麻子才肯拜。若不平等,麻子還不肯拜了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3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5 | 只看該作者

佛祖皈依三寶了嗎?

  常新:

  佛祖皈依三寶了嗎?

  二麻子:

  真是要把自己跟佛陀比比?很好呀。佛陀當年捨棄了王子位,舍了家庭,舍了一切享受,一切名利,進而捨棄了一切執著,而不舍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大願,才圓證真如。如今,先生舍了什麼?如果真捨得下一切,證獨覺的例子佛經里有。如更能堅固利益一切有情之願,圓證佛位也是可行的。否則我們還學佛幹什麼?
  先生只管捫心自問果真已比得上佛陀否。自覺比得上,不妨開壇設教,前有**功,您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常新:

  既不求名利,自不會開壇設教,何有此問?
  只是認為不皈依也未必不成正果。

  二麻子:

  老問題:比得上比不上?如果自認還比不上,先生有智慧。
  那麼,皈依三寶是正直之路,於人於己都大有利益。如果一定要捨近求遠,別人也沒辦法。但因果律有辦法,因果律最終會教人回心轉意的。時間嗎,就先不考慮了。

  常新:
  比的上比不上,無法比較(那要看佛是什麼?)。
  皈依自然方便,我會在適當的時候考慮。
  請問什麼是因果?

  二麻子:

  因果?例如吃飯這件事。眼前的果是「飽」,再長一點的後果是要上廁所,更長期的效果是維持生命,再長期的。。。麻子也不清楚。此因果序列大概不需再證明了吧。
  不信有因果?停吃飯。。。很快就會見到不同的效果,8-)。
  因果關係複雜,我們沒能力預見一切果。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很多後果也非我們全能預料,比方,吃得不好拉肚子。但因果律是明擺著的。
  先生既說沒法與佛比,可知以前所說的,大有不落實處,望慎之。

  常新:

  看來你也說不清楚,不是沒法比,是不好比。硬要比的話,我認為我至少不比佛差!

  二麻子:

  先生您若能說得比麻子清楚,麻子就佩服。若能說得比佛更清楚,麻子不但是佩服,簡直就是五體投地。
  如若不能,卻要認為自己「至少不比佛差」,哈哈,麻子一笑了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4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6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和「佛學」

  羽箭:

  (節錄,前文略)同樣的一顆子彈,同樣的報,加諸羚羊還是加諸大象,效果輕重是不同的。這個意義上重業輕報,我是同意的。修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果報的承受力增加了,這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受報的同時不再生瞋恨心,不造新業。譬如佛割肉飼鷹,便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至於「有限對無限」的疑問,在理性面前並不構成困境。原因有三:修行人承果報之能力增強,這是一;「無始以來,造業無數」的另一面,就是「無始以來,受報無數」。天台宗更有「因果同時」之說。世尊因此才說苦諦。兩者之差,仍然是可以有限的。這是二;南傳佛教的阿羅漢果,了業而已,故七世而成就。但要成就佛,光了業還不夠,還要發願,普渡眾生。「不住無為,不舍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觀點。這裡,「願」與最後的成就,還是一對因果。這是三。
  綜合一二三,在佛家體系內就可以完成理性思辨,不需另建體系。許多分歧,主要來自佛家與佛教的差異。如果能夠直接從了義經出發來討論問題,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枝節。上師不是佛,寺廟裡有沒有佛,我也不下結論。但是討論應以佛經為據,而不是某個上師。上師的話,不可全信。免得碰上「清海無上師」、宋七力、李洪志之類的邪師,全無辨別力。

  基甸:

  「學佛」和「佛學」讓我想起前兩年在大陸和海外爭論的很激烈的「信基」與「研基」的事情,就是所謂「文化基督徒」現象。
  所以我問羽箭是否應該把他打成「文化佛教徒」分子,或者「業餘佛學五斷」。:-)

  二麻子:

  羽箭對佛教佛法的看法,麻子大多同意,而且覺得羽兄思維得很正派。對「重業輕報」這樣讓一般人困擾的題目,羽兄都拿出了正確答案。不上佛壇倒也沒啥,原因是,羽兄多少有點「文化佛教」的味道,與那些認定方向,發狠心修佛的人,多少還有點差別。佛壇的網友用專業修行人的標準要求人,能達到的就少了。
  信上師一事源於印藏,那裡很多人(社會多數)無有教育,又近奴隸社會,讓人學佛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這樣出現了。同樣的事在中土就沒法紮根社會廣為接受。當然,如果能找到大成就者,聽他的最省力。但在今天一般情況下,羽兄的考慮卻是極重要的。由了義經建正見,自不再會受惑於神棍。
  實修深入以後有很多事,在經上直接找答案不容易,不是經上沒有,只是不太容易看出來。此時有高明師父的話,幫助就太大了。
  還有件事要分清,佛法和今日佛教界存在的弊端不是同一件事。哪教現今都不缺有毛病的人,但也多有高人榜樣。
  基兄別亂講,麻子看來,羽箭兄蠻正信的。

  羽箭:

  不同意的地方?這是我亂談,基本上是我在水牛城佛學社形成的觀點。麻兄不吝指教。
  我是佛學,佛壇的人是學佛。立場不同,境界也不同。萬一爭起來,就不好。佛學也不是沒有意義。理清一些問題,如果將來實修,就會少走彎路。

  二麻子:

  羽兄大鑒;不完全同意處幾乎都是與實修有關的。如果羽兄還沒真開始實修起來,有些點就不容易想到。世上的事,有能做不能說的,比如讓革命事業後繼有人的事;有能說不能作的,如「我殺了你小子!」。運動員鍛煉時的方式,一般講來都不大人道。這就是為什麼「嚴謹派」不能廣為人接受,但做起來有效的道理。然而麻子天生自由派,故凡能不用「嚴謹」就可的,麻子盡量不用。非用不可時,那叫沒辦法。
  佛學與學佛是有點不一樣。羽兄先清路以備將來走的想法麻子也很能很能理解。但「嚴謹」派聽了就會說「生命只在呼吸之間,這等怎麼行?沒出離心!」──不是沒道理,只是沖了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5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6 | 只看該作者

自己做眼活出一片天地來

  zn:

  我想我是到了一個危急的時候了,現請求你們的救助:麻叔,或其他能行的人,或你們知道的大約能行的人也請轉告,請求大家的幫助!我想這個世界上有知人根由的人(我也堅信彌陀說言,命終稱號即得往生),這個時候能知的人來救助我是最適宜的,您能回復我很高興,能留個什麼聯絡的談談嗎(聊天室什麼的),我太需要人的幫助了,誰能救我呢!

  翁阿轟:

  你以為麻叔是孫猴子?指望神通的態度是不對的,應該問清問題,別人才好回答。

  二麻子:

  你這問題的問法後面,藏著。。。太多的問題。首先,修行的根本不能是靠別人。想學肯學。我想,你有了。此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修學?若僅為自己,嘻嘻,難了。
  因僅為自己,別說小乘,就連學人天善法也是不夠的。若是為大眾,就好了。不過說實話,象我們這種薄地凡夫,為大眾的事,好象很少有能急成你這樣子的。也許麻子,嘻嘻,X眼看人低了。但願是麻子錯。
  象你希望那樣的高人,是靠碰的──取決於你自己的福德因緣。這樣的人肯受你作弟子否,麻子根本沒有插嘴的餘地──麻子無能介紹。而麻子對你的忠告是,依你現在這樣子,很容易被以神通惑人的邪師吸引。千萬小心呀。
  無欲則剛,無貪則明。願與zn兄共勉。

  zn:

  麻叔:不要說得那樣虛(也看下面的因果),人的追求,並現代社會的資訊,我覺得只要有線索未必不可能,麻叔,我也並非要您介紹,我只想你若知道誰行或僅只他高明,告訴名字,線索,我自己去找,並且,給我的第一感,佛非如此冷漠世界,佛是悲情世界,決非高手與低人之間的冷漠世界,只要他知道有我(又能行),他就定會出手相助。。。我想這需要有真知道客觀情況的人才能夠站出來出手,這客觀需要他有通曉的力量,並非我期盼神跡。。。

  二麻子:

  簡單講就是,你要麻子按照你的希望行事,但實際上麻子不可能完全按你的希望行事。就是為此得罪了您,也是無可奈何。
  zn,你那麼肯定佛是「悲情」?若你能那麼肯定,你說佛知道你不知道你?是已知你還是未知你?若未知,佛能叫正遍知嗎?若已知,由此,你還可「推導」出佛的冷漠與否呢!
  你我凡夫,都在妄執里。妄執的表現之一就是,你我以為世界是某種「樣子」,其實世界不是那樣子。

  zn:

  那您說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請不要說完全不知)我很想知道,多少說些,佛教是圓融的,但圓融的內容我實在無法會意,沒有顯見事項的說法?

  吉祥海:

  二麻子師兄您好,說句心裡話。。
  看到您對zn師兄的答覆,我有點感想。前面的確對症,後面囑咐都非常中肯和到位,我亦隨喜。但中間的藥方使人感到無從抓起。zn師兄視您為最可靠的人,甚至為救星。開出此方無異雪上加霜。所以還請麻兄慈悲公開祖傳密方,使我等薄地凡夫亦能蒙益。敬禮!!!

  二麻子:

  啊,啊,您。。。
  別說麻子了。三世諸佛有靈丹能讓一切眾生不必自己努力,吃了就離一切苦的嗎?若有,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早就給大家吃了。世尊也不必辛辛苦苦說法三藏十二部,費時四十年。
  是有極利的法,卻千萬記住,不是人人能碰到,不是人人能用上。能不能碰到、用上,其實是主觀努力及過去所集福慧之綜合。若還沒碰上,又想碰,努力積累福慧就是了──紮實按次第修對大多數人是最快的積累方法。
  zn兄視麻子為救星?若是,他錯了。難道麻子還要跟著犯個天大的錯──自視為他人救星──才行嗎?嘻嘻。兄弟,你這可是,阿,。。。。只看了一邊吧?兄弟,好心有時也會壞事的。

  吉祥海:

  哈哈。。。
  哈哈,好了,因見zn兄找您心切,故出此言。既然麻兄話盡於此,那就假能瑞之語,借『麻兄做的這隻眼』讓zn兄活出一大片天地來!

  二麻子:

  zn是該自己做眼活出一片天地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6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7 | 只看該作者

所謂生活禪如何修?

  成軍:

  借這個機會,向各位前賢請教:所謂生活禪如何修?
  怎麼在生活中「覺悟人生」?講低了,流於世俗諦而不查;高了,又讓人下不得手。

  二麻子:

  嘿!軍兄,這前賢(嫌)二字加上后,誰敢回話?
  生活禪一詞,依麻子管見,其實人人想法不同。在生活中能看開些,洒脫些,帶些宗教情調,多當好人,多做好事。。。都很好,也都值得提倡。許多人以此為生活禪。台灣有位耕耘居士就多少有這類的提倡。
  但對實修派來講,說實話,麻子以為,沒打破那悶罐子以前,別想在生活中就能輕輕鬆鬆地就真能修禪。或許別人會反駁:多少古德是在生活中破關的。不錯,不過那不是我們這種生活。例,香嚴鋤地破竹,聞聲而悟,是在生活中。鋤地嘛!但實際上,香嚴鋤地時下的工夫怕比我們在座上還緊得多。
  即使摔破得那悶罐子,多數人仍不能馬上能在日常生活中護得住。此時,仍不能真的在生活里修。直要到力量大到一般生活中的思想起落不能牽走學人對空性的正受(此非麻子落兩邊,語言不得不如此)時,行人才開始能在日常中真修了。此即在座下能由「識妄即止」到達「蛇結自解」,不是件容易事。
  真如本來安祥,安祥不是壞事。壞事的是偷心和迎合培養偷心。吾兄無有此等事,自是不病。但現代有這偷病的人實在多。太輕鬆的「佛法」,如林清玄,無實際力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7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7 | 只看該作者

生死的本質就是大恐懼

  Linkhost:

  我靜坐時,伴隨著默念咒語(六字真言),感覺人一層一層象滾下樓梯一樣,跌到靜裡面去。開始呼吸還是出入有聲,有不暢通的澀感,後來會突然變的無聲而且通暢,不過還是可以感覺到有氣出入鼻孔。這些倒是正常。但是當我達到這個層次的時候,沒多久就會心生恐懼感,還有煩躁感,所以無法保持下去。產生煩躁感容易理解,請問這個恐懼感是怎麼回事情?
  多謝多謝。

  zs:

  L兄最好先別靜坐了。真入靜前--注意是「前」,生起的就應是喜悅了。快問金爺、麻叔。你可能還是那個毛病,求狀態!其實,修行的成就,不在於你閉上眼能見到滿天神佛。而是在「心」上,制住那個總是有所希求的心!制住這個心的辦法不僅是禪定(注意,求是得不來定的。靜,也只是入定前自然生起的相,不是求來的〕,更重要的是,認真把握住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因為如果你有一個貪的心,就會有一個貪的環境(依報〕,和一個受貪報的「你」(正報〕。所以,不使心受貪瞋痴的沾染,不在生活中有貪瞋痴的言行,才是修行正路!要知道,學佛不是練功夫,而是要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為基礎,重新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然後再以佛陀為榜樣,把它們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也就是說,做個明明白白的好人!
  L兄還望你拜個師父。即使是在網上,見不到面,他也能給你正確的指引!
  還有,別讓壇上那些玩空玩有的哥哥給蒙了,那都是真不懂,在那玩吶。只有在生活中,以「出離心」為基礎,老老實實做好人的才能得定、才能成就。否則,就是把腚坐穿了,也就是少兩塊肉,嘻嘻。不過,高興了可以陪他們玩玩。嘻嘻。

  二麻子:

  Linkhost兄:各位跟貼大致都對,特別zs兄一貼,大有道理。只一句不對,能坐還是要坐。但大家只講了原則,還沒具體對症。
  你的情況是翻動了無明。具體癥結依麻子看,是你過去的經歷中留下的恐懼在靜坐中翻出來。大致是幼年時留下的(還不是前世的,別大驚小怪)。解法有兩類,和緩的方法正是zs所說的,有效,但慢。快的方法要學赤金的膽氣。繼續坐,生恐懼時全力控制自己的心別動,再深入禪定,不久自會顯出,也就會明白到底當年是什麼事留下這東東。若與他人有關,當在禪定當時發起大悲心化解,若只是自己事,當以般若慧照破。只要一次做到,這恐懼就不會再發。當然,如果有別的更深的東西,將來還會碰到,但那是另一檔子事了。
  生死的本質就是大恐懼。這事屬小恐懼,過不去,將來何以超越生死?所以,佛子,勇猛向前!

  大喇叭:

  麻師兄的帖子有道理,但是您所說的對Linkhost兄是否對症?師兄所提的快的方法對於老參,哪怕只要能得定的都會是上藥。只是前提是要有點定慧之力才好。但根據弟子所觀,Linkhost兄不見得有此力。
  師兄所說「生死的本質就是大恐懼。這事屬小恐懼,過不去,將來何以超越生死?所以,佛子,勇猛向前!」實為精彩。若兄已證甚深成就,只此一句祝願,其加持足以讓Linkhost兄超越障境。
  我還是認為福德資糧為重,戒律為先。修定等得明師后再精進不遲,「磨刀不誤砍柴功」。

  二麻子:

  喇叭兄及其他師兄所開藥方是好方。。。
  是君葯補方,治本,長期服用定見良效,實是學佛人根本。唯現時的人,多是病發時求醫,不調下癥狀去就難以長期服用治本之方。麻子這方子只對此人此症,應急同時多少兼顧補瀉。但對重症,力量也不夠。好在L兄不是重症,又有肯醫之心,這就好說了。其實這方也不需多高定力,調一下而已。真有定力者也不會有此病。L兄個人在觀心上的潛力麻子有數,肯用與否在他了。有效與否嗎,將來就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8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7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相由心生」

  自從禪宗盛行中國,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的名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此言當時是六祖當機教人,自不待言,但對後人,此言何意?
  常見的通行說法是「六祖此言與唯識一致,是『相由心生』之意」。然而,大多數人對唯識並不了解,相由心生的『心』是什麼含義也少有人真的去細究。久了,以訛傳訛,製造出許多悖論,倒讓外行人懷疑佛法了。
  一個典型是,某次聽某師講唯識,於相由心生處,舉例道:夜過小徑,見蛇當道,甚懼,幾不敢過。平明視之,草繩也,再無懼,取之系褲云云。
  這是很糟的例子,有人反問,若真蛇而誤以為草繩,系褲有何結果?講者啞口。
  筆者以為上例只可舉為「心由相生」,舉為相由心生之例欠通達。不要說此例,就是「風動幡動」也大需考校一番。仁者心動,借問哪位心動?如果是兩位都動,則兩位何能動得同步?七八十人又如何同步!要知道人有千萬,心有萬千,幡卻只有一條。如何千百人之心能同步而動,使的那幡沒在向東的同時也向西?其實,唯識本身講得很明白,六七八識功能大不一樣。草繩與蛇例里,變動的是六識思維心,轉不了物的。不信,假如你以為蛇是草繩,用來系褲,則鐵定挨咬。同樣,思維心也動不了幡的。那麼思維心能不能生相呢?能。思維心確能生些相,部份「感覺」一類的相,如喜好,鬱悶等。
  八識才是與山河大地這些「心不相應」的物質相關聯的「心」,不過凡夫俗子不能直接操控八識心,要通過「物質」手段才可。
  到底相由心生還是心由相生?這根本是唯物或唯心的問題。佛法超越唯心唯物:心相是互起、俱起的,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無自性!唯識的核心是八識二無我,只講「相由心生」是對佛法的歪曲,至少也是片面和誤解。常用的「萬法唯心」一詞,本意並非一切相由心生,而是一切法的顯現都少不了心的作用參加。離心則談不到顯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9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8 | 只看該作者

功能主義、下象棋和學唯識

  有言在前,麻子這貼是寫給非專門學唯識的佛友們看著玩的。唯識家別說麻子的話自經論里沒出處。嘻嘻。
  唯識與中觀是佛門兩寶,不學點是不行的!真學起來呢,也實在不容易。碰到多次有佛友來問,七識是什麼,八識是什麼。。。弄得麻子怎麼也說不明白,老有雞同鴨講之感。就想到了認識論的一小點問題:功能主義。
  我們一般認識世界時,用的方法是:這是XX(名相),有YYYY等作用(功能)。習慣了,就非如此不可。偏偏唯識從根本上就用的不是這法子。實際上,認識事物並非只有這一種方式。比如下象棋,車馬炮將士象,各有作用,兩人就對殺起來。但是,不巧,棋子丟了一枚,比如車,怎麼辦,不下了?容易,手邊揀一小石頭,說,這是紅車,擺上照下不誤。這是怎麼回事?原來你只要給予適當的功能:直走,吃子,小石頭就是車!所以,事物是反過來的,一組功能,起個名字,就是什麼東西了,其實不是東西,故名東西。
  又有人問了,雖說是功能,也總得有個載體吧,比方小石頭。不見得!大師們下盲棋時,根本不用。有個棋子石頭之類,只是方便,用以代表一組功能。大師用腦中的棋子,僅是名相而已,用只是為了思考方便。不用名相行不行?不是不行,但有時會麻煩些,有時雖更簡潔,卻沒法對別人說出來了。這方便也極重要,很多東西是因為創立了新的方便,人們才能更容易更深入了解。不過要是被名相框死,嘻嘻,那可真犯不上了。近代數學就是用了功能主義,建立了公理化體系,才得大步進展。當然,功能主義絕不是萬能的,數學進展已證明這點。所以用在學唯識上也不會是萬能的。但總是添些方便吧。
  再去看看唯識經論,有那裡是講某某是什麼的?只是講功能。切記,實在用不著去找什麼載體,嘻嘻。
  這功能是實還是如幻?就不用麻子多嘴了。講認識論,怎麼說都沒離俗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20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1-5 10:28 | 只看該作者

神通是不是因緣法?

  嘻嘻,你只要學習/複習一下因緣果法,也就沒這疑問了。神通是不是因緣法?是。那就需要因緣湊起才能顯現。因緣只在活佛或大成就者那邊嗎?不是。這些因緣無疑與「看者」有極大關係。看者這邊因緣不足,這些神通也是沒法顯現的。
  比如象你我的福報心態,假若現在能看到本師釋尊,你我會看見什麼樣子,丈六金身?不會吧。大概不過是一位老比丘的樣子。
  神通神通,一定是因緣不容易湊起才叫神通。容易湊的,可能是,這個這個,飯局了。。嘻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0: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