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密十月革命90周年:冬宮裡沒有進行激烈交戰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7-11-07           新華社

  講解員是歷史學副博士,她寬宏大量地對我笑了笑說:「守衛冬宮的只有幾百名女兵和士官生,沒堅持多久就投降了。有史以來冬宮裡就沒開過槍,彈痕更無從說起……」原來,蘇聯電影里的十月革命是經過加工的「藝術真實」,為了顯示階級鬥爭你死我活,革命成果來之不易。


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日前夕,許多俄羅斯群眾手舉著紅旗來到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前。


列寧曾經使用的汽車至今仍被妥善保管,現存放在列寧故居的一個車庫裡。本報記者 李錦/攝


11月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人們手舉紅旗參加向列寧墓獻花儀式,紀念即將到來的十月革命90周年。

1917年俄歷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由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 新華社/法新


11月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牆邊,人們手舉紅旗紀念即將到來的十月革命90周年。 新華社/法新

十月革命90周年再回首

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由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

90年後的今天,雖然歷史的塵埃已漸漸消散,但無論對俄羅斯還是曾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國家來說,那都是無法抹去的一段記憶

俄羅斯人沒有忘記歷史

90年前那場改變了這個國家命運的標誌性事件,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更迭和天氣的轉冷而被俄羅斯人遺忘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劉左元發自莫斯科 雖然距11月7日還有兩天,但在莫斯科,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的氛圍早已撲面而來。90年前那場改變了這個國家命運的標誌性事件,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更迭和天氣的轉冷而被俄羅斯人遺忘。

俄共大張旗鼓慶祝

事實上,從今年4月份開始,俄羅斯共產黨就已經展開了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活動的籌備工作。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由俄共主導的紀念活動已首先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點燃。11月3日至5日,在明斯克舉行的左翼黨大型國際聚會上,全球各地80多個政黨派人參加。與會者隨後將前往莫斯科,參加擬於11月7日舉行的遊行和集會。「參加遊行的(將)有四五萬人,甚至更多。」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說。

按照計劃,俄共還將舉行學術大會、圓桌會議、展覽會、黨報節等活動,而穿插其中的,是包括標語、文學作品、學生作文和兒童繪畫等在內的各種競賽。同時,俄共宣布2007年為「號召入黨年」,製作了俄共中央委員會「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90周年」紀念章,並倡議將十月革命紀念日作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一級的節日。

俄共中央的網站也早早開闢了「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專欄,其中的一篇文章稱,俄共將會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類宣傳資源,來紀念和緬懷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真理報》和俄羅斯共產黨的地區刊物上也紛紛開闢了相關的固定欄目。

莫斯科街頭紅旗招展

進入11月份,莫斯科的街頭帶有十月革命紀念氣氛的標誌也逐漸多了起來。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扛著紅旗的集會者,路邊的廣告牌也換上了系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形象。這一切都在提醒著人們,一個重要的節日就要到了。

在俄羅斯,雖然「十月革命節」幾經易名,以至今天已變成了「莫斯科紅場軍事閱兵日」,但多數人依然喜歡沿用原來的名稱。11月2日,來自不同國家的代表團陸續抵達莫斯科,人們扛著紅旗在紅場舉行集會,紅旗上面寫著「永遠的十月革命」字樣。

被稱為「近衛軍絲帶」的雙色絲帶也被翻了出來,這種由青年組織「大學生協會」免費發放的絲帶由黑色和橙黃色組成,黑色代表硝煙,黃色則象徵著火焰。「近衛軍絲帶」原是十月革命後用於表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紅軍戰士的卓越功績所設,而在今天的俄羅斯,青年人更願意通過佩戴「近衛軍絲帶」來紀念前蘇聯的節日。

「對很多俄羅斯人來說,紀念十月革命是一種傳統,不論人們如何評價十月革命,誰也不能否認它對俄羅斯民族的巨大影響。」莫斯科大學的俄共黨員尼古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為了參加11月7日的遊行和集會,他們學校的俄共黨員已經準備好了旗幟和標語,遊行當日將會有獨立的方陣。

而就在俄共大張旗鼓地慶祝「十月革命節」之際,俄媒體卻傳出消息稱,列寧的遺體有可能被遷出列寧墓。「我們會堅決反對這種事情發生,尤其是在紀念十月革命的日子裡。」尼古拉對此顯得相當憤慨:「誰也不能抹殺列寧對俄國歷史的影響和巨大功績。」

鮮花擺滿烈士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特地走訪了莫斯科著名的新聖女公墓,這裡葬著的每一個人,都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忙於紀念十月革命的人們,沒有忘記這些在墓園中長眠的英雄,樹影中參差雜陳的墓碑前都擺上了新採摘的花朵。

老俄共黨員馬卡連科專門為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獻上了一束花。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前,雕刻著一柄騎兵刀和一頂他筆下主人公保爾最常戴的尖頂帽,讓人很容易聯想起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十月革命節』期間,我所在的黨小組倡議來墓地掃墓。」馬卡連科對《國際先驅導報》表示,「人們需要信仰,就像當初我們所追隨的,要使別人的生活由於你的生存而更美好。」馬卡連科引用了著名的蘇聯英雄馬特洛索夫的格言。的確,對俄羅斯人來說,或許紀念十月革命更多的意義,就在於堅持追隨人生的信仰。

時至今日,克林姆林宮上的紅寶石五角星已經點亮了整整70年,這也是蘇聯作為一個偉大國家曾存在過的歷史見證。雖然那段歷史逐漸久遠,「十月革命節」也不再是法定假日,但在很多俄羅斯人心中,這是個「永遠的節日」。

在俄羅斯探尋列寧足跡

以「列寧」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廠和地鐵站在俄羅斯數不勝數,它們也在默默追憶著過去的那段歷史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洋發自莫斯科 從1917到2007,90年的歲月疏忽而逝。作為十月革命的領袖,列寧率領工人和士兵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然而世界風雲變幻,幾令世人無從猜析。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實現突破」后,社會主義蘇聯國力劇增,擊敗德國法西斯,卻最終在1991年走到了盡頭。

潮起潮落間,一個世紀就快過去。列寧和當年那場革命給今天的俄羅斯留下了什麼?對於現在的俄羅斯人來說,他們將如何看待列寧?帶著這番疑問,《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十月革命90周年紀念日前夕,開始了尋訪列寧足跡之旅。

列寧故居:主人並未離開

密林深處中的戈爾基莊園,是列寧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莊園位於莫斯科東南40多公里處的高爾克村。出城後幾乎一路是森林,從市中心乘車至此約需1個小時。來到這裡,得到的第一印象是安靜和祥和。

莊園佔地面積有數十公頃。入口處的鐵柵欄內,滿眼看到的只有森林和綠地,唯一的建築是幾百米外孤立在草丘上的一座巨大方形灰色建築,在這座「1917至1924年俄羅斯政治歷史文獻陳列館」內,保存著大量與列寧及十月革命有關的歷史檔案,莊園管理人員也在此辦公。

除了看門人和幾條大狗,莊園里幾乎看不到任何動靜。從入口一直走到底,左拐便是一條長約千米的林蔭道,列寧曾在此獨自散步思索。

林蔭道盡頭的小院,便是由數棟兩層房屋組成的列寧故居建築群。主樓為淺黃色外表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正面是5根白色的立柱,裡面的房間有20多間,列寧及夫人的卧室、書房和會客廳均在這裡。會客廳中央的桌上,還擺著列寧當年讀的各種外文書籍,不過紙頁已經全部發黃。牆上的日曆定格在1924年1月21日,這一天是列寧病逝的日子。在列寧辭世的卧室床頭,擺放著醫生的處方、藥品和搖鈴,他的手杖靠在椅子旁,彷彿主人並未離開。

守著聖地,守著信仰

列寧故居講解員、20歲出頭的俄羅斯姑娘斯維塔告訴記者,1918年9月的一個傍晚,這裡來了一位「不尋常的客人」,那是列寧遇刺後來到這裡養傷。在這座風景如畫的莊園里,列寧先後住了將近900天。

在莊園休養的日子裡,列寧從未停止過工作。他在這裡接待過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加里寧等領導人以及工農代表,還要審批文件、寫信和寫作。

列寧最後離開高爾克村的路,也就是人們抬著他的靈柩走過的路,至今仍保持著原狀。這條用石子和沙土鋪成的小路盡頭,有一塊石頭上刻著:「1924年1月23日,列寧的靈柩是由此路送走的」。

如今的戈爾基莊園,已是俄羅斯文化部下屬的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全額撥款維持運營。單位負責人瓦列里·彼得羅維奇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隨著歷史的變遷,列寧故居的榮耀也經歷了起伏。蘇聯解體前每年有70萬人來此參觀,而目前的數字只有13萬。瓦列里坦言,目前的俄羅斯人對歷史的評價很難達成一致,政治生活中存在左、中、右多個黨派,彼此觀點差距甚遠。

而俄羅斯民眾中,相當一部分老人對於列寧和十月革命仍懷有深厚感情。高克爾村的人,在一些重要的日子總會記得為列寧故居送來鮮花,甚至有的人不願離開這裡,要一直守著這塊聖地,守著列寧,守著自己的信仰。

列寧墓:紅場最受歡迎的景點

儘管蘇聯已經解體,列寧和十月革命卻未被遺忘。行走在莫斯科街頭,那段紅色歲月留下的印記無所不在。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依然矗立,也依然是最受歡迎的景點。每逢周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甘願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只為能一睹列寧的遺容。一些廣場上的列寧雕像,仍如過去一樣注視著遠方。而以「列寧」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廠和地鐵站在俄羅斯數不勝數,它們也在時刻追憶著過去的那段歷史。

離開森林中的列寧故居,回到喧鬧的莫斯科市區,像跨越了兩個時空。紅場旁的特維爾大街,曾是列寧向革命群眾發表演講地方。如今,這條街道已成為莫斯科最繁華、最時尚的商業街,也是現代化俄羅斯風貌的一個縮影。

十月革命90年後再回首

與蘇聯時期對十月革命的追捧相比,如今俄羅斯民眾要冷靜許多,既不奉為「偉大」,也不貶為「政變」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盛世良發自北京 在十月革命90周年紀念日前夕,俄新社請筆者和其他多位學者簡要回答三個問題:十月革命是必然的嗎?十月革命是起因於俄國內部還是由外國引入?十月革命是進步還是可悲的錯誤?筆者的答覆為:這場革命是必然的,舊政權已經難於維持統治,人民不願繼續忍耐,革命危機已經成熟;這純粹是俄國的革命,雖然馬克思主義是從國外傳入的,但已經同俄國的實踐相結合;十月革命對當時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一大進步。

蘇聯: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在一億多俄國人中,無產者已佔兩千萬以上,是一支洪大的革命力量。但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革命似乎不可能在經濟落後的俄國發生。俄國老資格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曾有一句名言:「俄羅斯歷史還沒有磨成可以在本國烤出社會主義大餅的麵粉。」

可是,比他年輕14歲的列寧偏偏就磨成了這樣的麵粉,「在本國烤出了社會主義大餅」,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在蘇聯時代,11月7日是最重要的全民節日,一年一度的紅場閱兵式就在這一天舉行。那是外國記者就近觀察蘇聯最高領導層動向和蘇聯新式武器的難得機會。

當時,「十月革命」彷彿成了蘇聯的品牌。小學生入少先隊之前叫「十月兒童」,街道、廣場、鐵路、電影院、糖果廠……最拿得出手的,名稱必冠以「十月」或「十月革命」。關於十月革命,蘇聯還建了博物館,出了百科全書,至於研究專著,更是汗牛充棟。

列寧在革命勝利6年後就離開人世,沒來得及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他的繼任用了近30年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在經濟上統得過死、政治上過分集權、文化上過於劃一。斯大林之後,赫魯曉夫、安德羅波夫等人雖有改革願望,但跳不出蘇式社會主義的框框。這種模式在戰前和戰時雖有優越性,在和平建設環境下卻弊端百出,在同資本主義的和平競賽中甘拜下風,在同美國的軍備競賽中被拖垮,落了個亡黨的悲慘結局,只好丟下扛了74年的革命紅旗。

俄羅斯:十月政變?十月革命?

在今天的俄羅斯,15%富裕居民擁有92%的收入。《列寧在十月》里的名言「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對俄羅斯貧困者來說,依然可望而不可及。那場「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方向的劃時代革命」,仍舊是俄國政界、史學界爭論的話題。

厭惡社會主義和蘇維埃政權的葉利欽總統,把十月革命節改成「和睦和解日」,普京上任后曾把它移到11月4日,改稱「民族團結日」,最近,他又簽署聯邦法,把「1917年十月革命日」定為5大全國性紀念日之一。

自由派稱它是「政變」,而且否定一切革命。左派仍然全盤肯定十月革命。民族主義者自相矛盾:既承認十月革命造就了強國,又指斥其主導力量是一股罪惡的破壞勢力。

民眾對十月革命的看法也有分歧。在1990年和2006年的民意調查中,分別有44%和60%認為十月革命是「開闢俄國歷史新紀元」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事件,而稱其阻撓社會經濟進步並進而導致國家崩潰的人分別為36%和29%。相隔16年,這兩個數字 「一升一降」,顯示越來越多的俄國人心平氣和地看待歷史事件,對90年前的那場革命,既不奉為「偉大」,也不貶為「政變」。

對十月革命,我們並非熟知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段話在中國耳熟能詳。上世紀70年代,我首次到莫斯科當記者時以為,十月革命開闢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意義在蘇聯人眼中顯然要勝過衛國戰爭。然而,蘇聯人雖然一直在十月革命前加上形容詞「偉大」,但對它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及另一個「偉大」——偉大衛國戰爭。

就此請教一位蘇聯朋友,他的回答令我如大出意料:「衛國戰爭事關我們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十月革命再重要,也只不過是換了個政權而已。」

隨後,我在參觀冬宮時,帶著來自蘇聯電影的有關十月革命的全套「豐富」知識,問冬宮講解員:「攻克冬宮時炮火連天,牆上一定彈痕累累,是什麼時候修補的?」

講解員是歷史學副博士,她寬宏大量地對我笑了笑說:「守衛冬宮的只有幾百名女兵和士官生,沒堅持多久就投降了。有史以來冬宮裡就沒開過槍,彈痕更無從說起……」原來,蘇聯電影里的十月革命是經過加工的「藝術真實」,為了顯示階級鬥爭你死我活,革命成果來之不易。

十月革命的中國創新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月革命所開啟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繼續和重要發展」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10月27日,北京度假勝地九華山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70多名中國最頂級的蘇聯問題專家。接下來的兩天里,這批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央編譯局等20多家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討論了一個敏感而嚴肅的話題:從十月革命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對於學者們來說,這一研討主題的設立顯然有著特別現實的意義。就在6天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剛剛閉幕,在這次舉世矚目的大會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一次被提出,即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是十月革命所開啟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繼續和重要發展。」11月2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宗良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說。對此,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姜長斌也很認同,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中國化,而90年前的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

鄧小平和列寧面臨的同樣問題

如果在十幾年前,姜長斌對十月革命的認識遠不如現在這麼具體和深入。「那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正在形成中,甚至有的時候還會陷入危機。」姜長斌說,最大的危機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三年裡。

當時社會上關於姓「資」姓「社」的爭論盛行一時,伴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這一爭論更達到了頂點。「從十月革命開始,蘇聯搞了74年的社會主義,最後垮台了,中國也在搞社會主義,中國以後道路應該怎麼走?」姜長斌說,蘇聯的垮台促使中國對社會主義必須進行深入研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通過1992年初的南巡講話接過了這一重任。

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關於計劃和市場的闡述,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認識。「這是鄧小平對列寧主義的理論創新。」姜長斌介紹說,早在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就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

和鄧小平一樣,列寧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也深受姓「資」姓「社」的困擾。「十月革命成功以後馬上面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姜長斌說,從1919年開始,列寧推行以餘糧徵集制、企業收歸國有等為主要內容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沒想到引發了部分農民和工人的不滿和騷亂。1921年3月,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規定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允許私人開設小型工業企業等,很快取得人民支持。「這意味著列寧對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的第一次突破嘗試取得成功。」

「當時,鄧小平談計劃與市場,也是立足於中國當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需要,既要繼承列寧創立新經濟政策那種科學的創新精神,但也要結合中國實際,防止出現蘇聯模式僵化的弊病。」姜長斌分析說。

毛澤東走「俄國人的路

但是,列寧所推崇的新經濟政策很快便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體制和政策取代,這種體制和政策後來逐步發展成為「蘇聯模式」,並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建設的惟一模式固定下來。

「蘇聯模式背離了十月革命的精神,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宗良對《國際先驅導報》說,高度集權的結果是形成官僚特權階層,與民眾格格不入,最後喪失掉社會主義。

姜長斌分析說,十月革命首先喚醒了中國一些革命知識分子的新意識。這些人中就包括毛澤東。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時,毛澤東還是湖南第一師範的一名學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列寧成了毛澤東的精神導師。毛澤東曾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但是最後,毛澤東並沒有完全走俄國人城市暴動的路。「走的是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姜長斌說,這一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章中的列寧主義不是擺設

斗轉星移。90年後的今天,兩個曾經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卻命運迥異。「社會主義在蘇聯可以說是一種失敗,但失敗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黃宗良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共產黨一步步克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東西,現在也可以說形成了跟蘇聯模式不同的另一種社會主義的模式,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可以從十月革命中尋找到理論精華。「十七大報告中提到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跟列寧領導十月革命的民主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個精神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是巨大的。」黃宗良認為。

如今在中共黨章中,列寧主義仍然被作為中國共產黨行動綱領被特彆強調。「這不是擺設。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大大超出了十月革命的社會現實,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中國共產黨是從馬克思主義起家的,經過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無論馬列主義,還是毛澤東思想,理想都是共產主義。」姜長斌說,十月革命的精神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啟示是: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遠大的崇高的人類的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從本國本社會的實際出發;必須結合實際的變化不斷發展本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22

主題

5763

帖子

118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3
沙發
番茄好味 發表於 2007-11-9 22:42 | 只看該作者
南柯一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